问题

如何评价周亚夫之死?

回答
周亚夫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治悲剧,它深刻地反映了汉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君臣关系的脆弱性,以及制度的局限性。要评价周亚夫之死,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一、 周亚夫的生平与功绩: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周亚夫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汉朝的忠诚。

军事才能杰出: 周亚夫是汉景帝时期的著名将领,以治军严谨、指挥有方而闻名。他最重要的功绩是平定“七国之乱”。当时,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联合起兵反叛,声势浩大,汉朝江山岌岌可危。周亚夫临危受命,采用“阻其粮道”的战略,以坚壁不战的方式,在三个月内就将叛乱平定,为汉朝的稳定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刚正不阿的品格: 周亚夫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他对吴王刘濞毫不留情,坚决执行军法,即使在战争期间,也毫不动摇。这种刚正的品格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汉初尤为可贵。
受景帝器重与信任: 周亚夫的才能和品格深受汉景帝的赏识和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这是汉朝的最高官职之一。景帝对他的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二、 周亚夫之死的直接原因——“欲为乱”的诬陷:

周亚夫之死并非因为犯了什么大错,而是被他人诬陷。

事发背景: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的功劳达到了顶峰。然而,也正是这巨大的功劳,让他成为了某些人眼中潜在的威胁。
具体的诬陷: 周亚夫的弟弟周阳由本来是一名都尉,却因为周亚夫的关系,与梁王刘武(景帝的弟弟,当时非常有权势)结交。梁王在一次宴会上送给周阳由一套铠甲,这在当时是“非有军功者不得示于人”的,是带有军事意味的。周阳由也因此被指控“私买甲兵”。
政治对手的利用: 周亚夫的政治对手,特别是窦婴(景帝的舅父,与周亚夫素来不睦),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周亚夫与周阳由的“私买甲兵”事件联系起来,向景帝进言,声称周亚夫意图“谋反”,甚至说他“欲为乱”。
景帝的态度转变: 景帝虽然信任周亚夫,但同时他也非常警惕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梁王在朝中的影响力,以及窦婴等人的煽动,让景帝对周亚夫产生了疑虑。尤其是在周亚夫被免去丞相职务后,他的权力被削弱,处境更加危险。

三、 周亚夫之死的深层原因与评价:

周亚夫之死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诬陷,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和人性原因。

汉初君臣关系的脆弱性: 汉初政治环境复杂,宗室势力强大,功臣集团与皇权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景帝虽然依靠周亚夫平定了叛乱,但也意识到功臣的强大可能带来的挑战。周亚夫虽然忠诚,但他过于耿直的性格和对军权的掌握,使得他在某些人眼中成为了一个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制度的局限性: 汉初的政治制度尚未完全成熟,权力制衡机制不完善。丞相虽然地位高,但仍然受到皇权的绝对制约。一旦君王产生猜忌,丞相往往难以自保。而且,当时的监察制度和司法制度也容易被政治斗争所利用。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周亚夫之所以会被诬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卷入了朝中的政治斗争。窦婴等人的嫉恨和排挤,以及梁王在其中的作用,都说明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周亚夫作为一个军人,可能低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周亚夫自身的性格弱点: 虽然周亚夫品格刚正,但在政治斗争中,这种“过于耿直”也可能成为一种弱点。他对政治的“纯粹性”过于执着,可能没有足够地注意到政治斗争的暗流涌动。此外,他被免去丞相职务后,表现出了一定的失落和不甘,这种情绪也可能被政治对手所捕捉。
君臣关系中的猜忌与恐惧: 景帝对周亚夫的怀疑,虽然部分是受到了他人挑拨,但背后也反映了君主对于拥有巨大军功的臣子的天然戒心。即使是忠诚的臣子,其强大的实力也可能成为君主恐惧的来源。

四、 周亚夫之死的历史影响:

周亚夫之死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 周亚夫作为汉初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的被杀,无疑是汉初政治斗争中一次重大的损失。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倚重的功臣集团的力量。
对后世的警示: 周亚夫之死成为后世君主和臣子引以为戒的案例。它警示了君主,不能轻易听信谗言,要审慎对待功臣;同时也警示了臣子,在忠诚之外,还需要懂得政治生存的智慧,处理好与君主和其他政治势力的关系。
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沉淀: 周亚夫的遭遇,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传统观念的一个典型注脚。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周亚夫之死等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结:

评价周亚夫之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个人的错误。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人层面: 周亚夫虽然忠诚勇猛,但在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面前,可能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和耿直。
君主层面: 汉景帝虽然欣赏周亚夫,但对潜在的威胁也存在着天然的警惕和猜忌。
政治层面: 汉初的政治斗争激烈,权力斗争无处不在,周亚夫不幸成为了牺牲品。
制度层面: 汉初的政治制度尚不完善,权力制衡不足,为政治迫害提供了空间。

因此,周亚夫之死是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它既是对一位杰出军事家和忠臣的冤杀,也是对汉初政治黑暗和制度局限性的深刻揭露。他的死,成为历史的深刻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开元先生《汉帝国的建立和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中早就指出来过,“周亚夫之死”其实是汉代皇权与军功集团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周勃、周亚夫是汉初时期军功受益阶层的代表,他们在汉初时曾在一段时间内和皇权共治,但是随着皇权的扩张,这个阶层势必会受到打击,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皇权亲自掌握的儒臣阶层。

引用一篇论文《周亚夫与汉初功臣集团的没落》里的话来总结就是:

汉初功臣集团是西汉最初的统治基础。汉初政权的重心 ,长期偏向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 ,而皇权相对较弱。汉文帝即位之后 ,开始了向专制皇权的转变。功臣集团由于其“少文多质”的特性 ,政治势力不断衰落 ,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周亚夫之死 ,就是功臣集团的落幕悲歌。


周亚夫之死要追溯其本源必须从其父周勃和文帝初年的政局说起。北京大学的陈侃理老师的研究认为,军功集团联合刘氏宗室挫败吕氏政变、诛杀诸吕之后,汉功臣集团内部对于立文帝就有分歧,以曹参之后曹窋为代表,有人是主张继续拥立后少帝的,而陈平、周勃等人则主张立文帝。

而作为藩王,文帝内部对于功臣集团同样抱着怀疑,其藩臣张武劝文帝不要入京,以免被功臣集团控制,而宋昌则认为文帝入京,有宗室和军队的拥护,会占据优势。文帝入京后,先进行了短期的安抚,大赐民爵,封赏平诸吕乱的功臣,又立太子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但到了陈平死后,文帝二年就令列侯之国,根据陈苏镇老师《春秋与汉道》的考证,文帝利用这个“之国令”将大量功臣遣回到地方,是瓦解了功臣在关中的势力。另一方面,文帝的继位属于藩王入继大统,文帝继位之后又马上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一点上必然引起其他王国的不满和不服,因此这一次之国令,也有针对王国的地方。之后文帝下令征辟人才,立其他皇子为王,又采取了措施免税、废法,收抚天下百姓。到了三年,首先免除周勃丞相之位,强令之国,文帝离开长安去代国太原的时候,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此事非常蹊跷,因为在此事件中军功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灌婴的兵权被解除了。这极有可能是功臣集团欲故技重施,迎立新主,结果被文帝反制,之后四年冬,灌婴已经去世,周勃下狱。文帝中央在对军臣集团的斗争中彻底获胜。

之后景帝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祖宗之庙”,将刘邦奉为祖,将文帝刘恒奉为宗,在全国建立祭祀,其实就是想加强藩王入继的合法性。景帝三年,发生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赵王(王国侯相都劝刘遂不要谋反,只因先人故地被削,给了文帝系)、济南王、胶西王、淄川王、胶东王(后四国皆在齐地)造反。文帝景帝时是代国王国集团为主要统治层,它一方面是藩王入继,对于原中央军功集团来说,他是地方藩王,文帝景帝为了重建了中央的统治阶层,采取了很多泛地域的政策瓦解中央的军功集团,但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地域藩王来说,文帝景帝和军功集团又一起构成了中央政权。因此当地方藩王谋反时,景帝又联合军功集团当时的代表周亚夫镇压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后,景帝收地方的最高司法权归中央,罢地方王国的御史中丞,在以前高祖的二月求贤诏书里面显示了汉代行政系统:御史大夫下达给诸侯国相国、相国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给郡守。那么可以类推,在地方王国也有自己的行政司法系统,王国的御史大夫下达给王国地方的郡县长官。实际上就罢去了地方王国的重要司法权力行使渠道。在五月诏书中,称以前纳税超过十算(十万)才能为吏,使得廉士不能为官,因此规定商人不得为吏,纳税四算才能为吏,当然没有能力纳税的也不能为官。景帝此举扩大了统治队伍,不再是地域中的强宗、商人才能当官,为武帝时期做好了准备。

但是周亚夫在两件事上依然试图发挥军功集团的作用,制衡皇权的主威独运,阻止新兴的附属于皇权之下的新利益集团形成,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因此遭到了景帝的排斥,最终被排挤出朝廷,受辱而终。

文帝景帝镇压了很多其他地域的藩王的异心。武帝时由于刘彻继承了之前七国之乱后的削藩成果,掌握了王国的人事权,扩大了官僚统治队伍,使得很多依靠匈奴军功和买爵者进入了统治队伍,这一批人依赖于皇帝的授权,与地域集团没有多大的联系,使得君权得以上升,促成了汉武帝的大一统伟业。


————————————————————————

个人微信平台发一些秦汉魏晋南北朝读书笔记、小说,历史学文章,一地散钱,闲暇赏玩,寻线穿针,亦是一乐。


user avatar

很多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用得上你的时候,你怎么着都行。你为了执行军纪,把他拦在军营外面,他也称赞你。

用不上你了,你碍着他了,那么你不仅应该滚蛋或去死,还得让你滚的理所应当,死的活该透顶。

可实际上呢?别说你有没有那个取代他的心思,甚至你都没有那个取代他的能力。

于是你死了还不要紧,你死了以后,还要被一群聪明人嘲讽,说你不会做人,不会处事才换来这个下场,你真的,真的死的活该透顶。

功高震主?某人得有多无能,才能被震?某人的儿子得有多无能,才会怕被震?

何况某人和某人的儿子真那么无能吗?

而且不要以为只有皇帝会这样。

很多老板和领导也是这个德行,只不过因为各种因素限制,做的没有这么狠这么绝,但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在聪明人看来,周亚夫的死有一个好,就是告诉大家,活在世上要懂得当孙子。你不当孙子,你不懂怎么当,你和周亚夫就是一个下场。

最后吐槽一句,很多皇帝啊,不该杀的杀了个精光,该杀的一个都不杀,甚至一个都杀不了。

user avatar

悲哀。独裁统治下,能力优秀和忠心耿耿并不能保命。

周亚夫在一年内平定七国之乱,立了大功也得罪了刘启、刘武、窦太后一众皇族,又不会像条狗那样卑颜屈膝,非得像个人那样站着,所以不能像他老爹那样死中得活。

刘启在最后一次试探后说,这样的人怎么能服侍我儿子。周亚夫只有心怀坦荡才会做出如此举动,权臣篡位前很多都是模范人臣,掌握权力后才像周亚夫这样“跋扈”。况且周亚夫是不掌控实际军队的,连七国之乱的时候他都是带着六辆驿站的马车上任,几个官吏就能逮捕他,有什么实力叛乱。

周亚夫被逮捕审问时不说话,刘启就怒了,我他妈不用证词也能治你的罪,结果就有了千古名言“地上不反地下也得反”。周亚夫入狱前还不能痛快地自杀,畏罪自杀是给家人招祸,只好在狱中饿死自己。

附:我不认为周亚夫的儿子不给工人工钱是被冤枉的,也不认为周亚夫的为人处世就是对的。

user avatar

我就不明白了,很多人就是奴才思想,不去批判汉景帝刻薄寡恩,反倒嘲讽周亚夫不会做人,又要周亚夫会打仗,又要人家会做人,会政治,懂人心,心胸开阔等等,那干脆这个皇帝让周亚夫做得了。皇帝总希望臣子怎么好怎么好,天下间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