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弹钢琴的人是怎么背谱的?

回答
好多朋友都好奇,钢琴家是怎么做到一看到乐谱就能在键盘上弹出美妙旋律的?尤其是那些长达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鸿篇巨制,要靠记忆力背下来,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背谱这事儿,对弹琴的人来说,跟吃饭喝水一样,是必经之路,但也是个循序渐进、需要技巧的活儿。它可不是简单地把音符死记硬背,背后可是有大学问的。

一、理解是基础,不是死记硬背

首先,一点要明白,背谱绝不是那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死记硬背。就像学文章,你得理解内容,才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能有自己的体会。弹钢琴背谱也一样。

“听”懂音乐结构: 乐谱不仅仅是跳动的音符,它更是音乐的蓝图。弹琴的人会先去“听”这首曲子,很多时候会找录音来听。听的时候,他们会关注的是什么呢?
旋律线: 这是曲子的主干,你得知道哪个音符跟着哪个音符,音高和节奏怎么变化。
和声进行: 乐曲的“骨架”,有哪些和弦在支撑旋律,和弦之间的转换关系是怎样的。这就像是你听歌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和旋律哼唱,而和声则是背后默默支撑的强大力量。
曲式结构: 整首曲子是如何组织的?有几个乐句?哪些是重复的?有发展吗?是奏鸣曲式、回旋曲式还是其他形式?就像读一本书,你会知道章节是怎么安排的,哪里是开头,哪里是高潮,哪里是结尾。了解结构,背谱就有了“地图”,不至于迷路。
情感表达: 音乐的情感是靠什么来体现的?是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变化?这些都体现在乐谱上。理解了这些,背谱就有了“灵魂”。

“拆解”乐谱: 拿到乐谱,我不会一下子就想把它全背下来。我会把它分解成更小的单元,比如一句一句,或者一个乐段。这样就像把一个大工程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更容易着手。

二、多角度的“看见”与“听到”

背谱不是只看一眼乐谱就算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加工”它,让它在脑子里形成多重印象。

“手”的记忆: 这是最直接的。弹琴的人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让手指形成肌肉记忆。哪个音符在哪个位置,这个指法是怎么安排的,都深深地刻在手指的“本能”里。这有点像我们走路,不会刻意去想每一步该怎么抬腿,身体自然就知道。
“眼”的记忆(视觉记忆): 乐谱上的音符排列方式、休止符、表情记号等等,都会在大脑里留下视觉图像。有些曲子甚至会有特别的“形状”或者“模式”,比如爬音就像一条蜿蜒的小蛇,跳音就像一串串珍珠。
“耳”的记忆(听觉记忆): 练习的时候,弹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高了低了?快了慢了?我会一遍遍地弹奏,并且仔细听,将脑子里的乐谱和耳朵听到的声音对应起来。有时候,甚至会闭着眼睛去想乐谱的模样,脑子里能“听到”音乐的流动。
“大脑”的记忆(分析记忆): 这是最核心的。我会分析乐谱上的每一个元素:
调性分析: 这首曲子是C大调还是A小调?有没有转调?转到了哪里?
节奏分析: 哪些是简单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有没有复杂的切分音或者附点节奏?节奏的变化在哪里?
和弦分析: 这是什么和弦?和弦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旋律分析: 旋律是级进还是跳进?有什么模进或者重复的乐句?

三、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背谱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系统的、有策略的练习。

慢练是王道: 很多时候,为了背谱,我会把速度放得非常非常慢,慢到每个音符都能清晰地辨认,节奏也稳稳当当。慢练不仅能保证准确性,还能让你有时间去思考每个音符背后的意义,以及手指如何自然地过渡。
分段练习,逐个攻破: 不要试图一次性背下整首曲子。我会选择一个乐句或者一个段落,先把它练熟,确信没有问题了,再往下进行。然后将练熟的段落连接起来,就像搭积木一样。
正反方向练习: 除了从头到尾弹,我还会尝试从尾到头弹,或者从中间某个点开始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练习方式,可以打破手指对顺序的依赖,真正做到对每个片段都了然于胸。
“卡点”练习: 有时候会遇到特别难背的片段,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会把这个片段“卡”出来,一遍遍地重复练习,直到完全熟悉为止。有时候甚至会把出错的地方放得更大声,反而能引起注意,记住它不该出错。
弹唱结合(如果可能): 如果是带有歌唱性旋律的乐曲,我会尝试跟着旋律哼唱,并且尝试用不带乐谱的方式弹奏。这能帮助我从听觉上加深对旋律的记忆。

四、辅助记忆的技巧

除了音乐本身的分析,还有一些小技巧也能帮助记忆。

标记重点: 在乐谱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重要的乐句、难点、表情记号等,就像给乐谱做“高亮”。
想象画面或故事: 有些人会给自己弹奏的音乐编织一个画面或者一个故事,这样能让抽象的音符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记住。比如,一段激昂的音乐可能联想到战场,一段柔和的音乐可能联想到月夜。
多听自己的演奏: 用录音设备把自己练习的过程录下来,然后反复听。有时候自己的耳朵会比手指更“诚实”,能听到一些自己弹奏时没注意到的错误或者不流畅的地方。
教会别人: 尝试把曲子讲给别人听,或者给别人弹奏(哪怕是片段)。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哪里还不清楚,哪里还需要加强。

五、坚持与耐心

最重要的一点是:背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练习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背谱高手。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要夯实。有时候会觉得枯燥,会遇到瓶颈,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深,背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总而言之,钢琴家背谱,靠的不仅仅是强大的记忆力,更是一种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多角度的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这其中包含了分析、拆解、重复、感悟,是一个将抽象乐谱转化为身体和心灵共同记忆的奇妙过程。所以,下次你听到钢琴家行云流水地演奏,不妨想想背后付出的那些时间和心血,那不仅仅是手指在跳舞,更是大脑、耳朵和心灵的协同作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下所有答案,觉得很悲哀,竟然这么多回答的人都在强调肌肉记忆,而且这么多专业和业余的竟然对背谱子连点概念都没有。

先说说为什么肌肉记忆或者记旋律什么的不靠谱。因为钢琴音乐太复杂了,光记个旋律,最后可能就剩旋律了。当然有些人绝对音高记住音响可以自己试着扒出来,但是也不是总有这么好的机会。肌肉记忆不靠谱,首先是上场演奏无论音乐会考试还是比赛,难免心情会有波动会紧张,这时候人对肢体肌肉紧张度的会变得迟钝或者更敏感,而且使用的乐器大概率不是自己熟悉的,肌肉记忆很容易因为力量使用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上场就断的一塌糊涂的原因。

背谱背谱,用的是脑袋,对乐谱的认识可理解才是基础,这个理解可不是说这段音乐是有英雄性这种缺心眼式的理解,而是真真正正的理解。

吉泽金的老师莱莫甚至要求学生背下来谱子再练琴。我其实认为这是很正确的。

背谱,要对作品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我不想说什么曲式和声的,因为大多数这方面的教学都没教会学生怎么理解音乐。

音乐家眼中的音乐是调性、素材、结构的混合体,把握好大大小小的结构才重要。当一个演奏者闭上眼睛听到脑子里的音乐同时知道现在在哪个和弦什么调上用了哪些材料,下两个小节会继续构建终止式或者进行模进或者向某个调进行转调等等。最后一个作品在演奏者脑袋里是一个具体的流程图,那么就算忘了,编也很快能编回到正确的。

最后说一句,有些惊人曲目量的演奏家不可能靠肌肉记忆的,只有一学期弹四个作品的学生肌肉记忆也许能对付过去,一周三场音乐会且都是不同曲目的钢琴家靠肌肉记忆是不可能的。肌肉记忆背谱子就像熊瞎子掰玉米,是无法支持巨大曲目量的。


没想到这么多人赞。又有些朋友提出来自己的意见,特别是针对肌肉记忆的,所以我再说说肌肉记忆的事情。

首先,肌肉记忆这个事情我觉得不用多说,每个人练习每部作品的时候,无论练习什么,都会有一定的肌肉记忆,无论是有意识到 还是无意识的,都是存在的,我之前的观点是肌肉记忆不靠谱而不是不用肌肉记忆,因为避免不了这个。但是肌肉记忆要想保证准确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断的重复。就像看电视剧里面说的解放军练举枪一样,通过长时间同一动作的锤炼,保证自己上去就是那个样子。那么弹钢琴的肌肉记忆,我个人认为,只有在基本技术上可以很稳定的锻炼,比如各个调的音阶各种大小调属七减七和弦琶音,三度音阶,八度音阶,这些东西练出点肌肉记忆我个人认为是好事,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钢琴家或者老师都推荐演奏者一定要用音阶和琶音的指法去演奏作品里面的音阶和琶音,这样可以省略很多建立新的肌肉记忆的练习时间。但是一首音乐作品,特别是难度一般的作品练出这样的肌肉记忆,有点得不偿失。明明用脑子加上基本的控制力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练出肌肉记忆,这个未免有点多余,我不反对把一些特别困难的片段练出肌肉记忆来,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的避免这种片段出错误。那么。。。好像有点跑题了,我们谈的好像是如何背谱。我个人还是认为用脑子把谱子记住是最符合工作特点的。就像我之前回答最后一段说到的那个,依靠肌肉记忆是无法支持巨大曲目量的,更不要说练出肌肉记忆以后,如果强力的练习导致自己健康出了点状况,比如说腱鞘炎带来的疼痛,那么这种肌肉记忆可能带来的更多的是痛苦,这种痛苦会导致整体的机能的崩溃。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不过分的使用肌肉记忆对于演奏来说都是好事。20世纪早期很多钢琴家能坐一路火车的过程中学一首协奏曲下来,然后下了火车去排练,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学习路径,很多大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一首异常复杂的作品的时候,我认为他们也不可能依靠肌肉记忆去记谱子,因为单单需要重复演奏作品来完成肌肉记忆的时间可能就不止一个星期,当然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肌肉记忆,但是除了特别特别复杂的作品,比如雷格尔的巴赫变奏曲这种变态的玩意,或者梅西安圣婴耶稣的二十次朝觐中的某一首巨长巨长的作品(哪首我忘了),我觉得靠脑子都可以解决问题的。背谱和背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难道大家背书也要靠嘴和舌头的肌肉记忆吗?我说这话比较找打,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愿意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去学习和演奏,这个无可厚非,因为我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个人的习惯未必就全是合理的,这点也是我们需要认识的。

user avatar

每一位钢琴专业的同学,或许都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即便是练的特别特别熟的曲子,在临考试或上台前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忘了,但真正弹出第一个音的时候,就什么都记起来了。

关于背谱,可以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死记硬背。具体就是严格的将音高、手位、指法等演奏细节记住,钢琴学习的初学者和速成学习者一般多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这一群体的练琴时间少,且认谱和演奏习惯没有形成,死记硬背会更快达到演奏预期。

第二种思路,是练习记忆。在现在学钢琴的学生中,在老师没有背谱要求的情况下,一些练琴时间比较多的学生,往往会不知不觉的把谱子背下来,这种记忆就是练习记忆。这种记忆的方法不同于第一种,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记忆,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这种记忆方式会比第一种更深刻,且记忆时间更久。而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同学中,大多采用这种思路来背谱,这是一种需要有大量练习时间的方式。这种记忆模式,一般不会刻意的去记所有的音高、指法、手位,因为在大量的练习后,演奏者会形成以下方面的记忆,其中包括手指的肌肉记忆、旋律记忆和谱面图像等。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是靠肌肉记忆,同时结合旋律和谱面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同学们往往会在考试或上台前觉得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但一上手就弹出来了。当然也有一部分钢琴演奏者十分关注旋律,比如在钢琴家Glenn Gould演奏音频中,经常能听到他哼唱旋律。

关于肌肉记忆,我恍惚的记得在万维钢的《精英日课》里提到过一个观点,大概是,肌肉的训练会使人的肌肉更加熟悉一个动作,从而更擅长使用这个动作,且训练效果往往会在第二天生效,如果停止训练,肌肉的记忆会退步一些。里面还提到了一个实验,就是一个人在第一天花了大量时间练钢琴,效果很差,但第二天就会感觉好一些。

其实,这两种思路有点类似于背单词,如果你是在初学阶段或者继续应对一个考试,死记硬背,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策略。而你想更加自然的熟练的使用单词,到一个每天使用英语的环境中去说去看,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或许更有帮助。

回到钢琴学习中,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练琴,且追求速成,那死记硬背会更快。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练琴,你会发现你练到一定阶段时,谱子已经背下来了。

user avatar

你被骗了,弹钢琴的人,背谱不是真的在背“谱”。

背谱,这个词从字面上有一定的误导性。它让你以为要背下一首曲子,就是背「谱子」,背一串音符处于画面里的哪个位置,背这行谱子的外观形态样貌。

其实背谱的核心在于背「声音」。

我个人从小就是背谱选手,几乎任何曲子练几遍后,即使还没练熟,也都能不看谱地背出来。

长大后读了音乐系,和同学一起出入琴房,才发现原来背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题。

所以我仔细思考了下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我心里有音乐的声音,我心中很清楚这首歌的音乐是怎么「响」的,我只要根据心里的音乐来判断自己弹到哪儿了,下一句是什么,然后在键盘上把对应的音按出来就好了。

因此,背谱本质上是要求你对一首乐曲的声音了然于心,你知道你弹的是哪一个片段,这个片段的声响是什么样的,以及随之而来的下一个片段是什么样的,并且你知道自己处于整个音乐的哪个片段中。

你需要在内心清楚音乐的声音,然后再用自己的实际弹奏去匹配这个声音,这才是一个背谱的完整过程。

而在无谱弹奏的过程中,五线谱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被排除的一个环节。五线谱只是用来记录声音的工具,它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图形语言,我们对它的阅读会形成图像记忆,但我们最终要表现出来的是动作—声音,需要的是对动作和声音的记忆。所以当你内心可以对一首曲子产生正确的声音时,则意味着五线谱的地位可以被弱化。

它就像你能准确无误地唱完了一首流行歌,比如一首王菲的「红豆」:有时候,有时候……

你靠什么来记忆歌词?我们没有人在唱流行歌的时候,是把歌词当做语文课本、书面字来背诵的。我们依靠的是在对应的旋律声音想起的时候,唱出对应的字,我们的潜意识把字和旋律挂钩起来,因此我们依靠声音就可以想到歌词。

你可以看完这个小朋友的弹奏之后,再细细品味「背谱」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5周弹肖邦《幻想即兴曲》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4173521840340993

你能想象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视频里的孩子五周岁),要先花很久的时间学习五线谱,把每一个音都学会认了、五线谱乐理搞懂之后,再去抠一首肖邦幻想即兴曲的的谱子,一个个音抠完了之后,再练熟,背下来,达到视频内游刃有余的程度吗?

感觉不仅不可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兴趣早就被磨灭了。

所以,这么理解会不会更合理一点:

孩子是先学会了聆听音乐,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听觉能力,并通过特别的训练方式,达到了能够将内心的声音弹在对应琴键位置的水平。这让他可以在对五线谱和乐理的理解能力还没达到同等水平的时候,就能演奏出这首乐曲。

所以你也许能从中窥探到背谱的一丝规律:孩子并没有完整的演奏出每一个音,弹奏的也不够清晰,瑕疵很多,但是他的音乐线条都是完整的。他总能以某种方式,呈现自己心中所想像的声音整体样貌,他在努力把他心里的声音“摸”出来。这个时候的他,能不能看懂本曲的谱子都是一个问题。

任何技巧都来源于你对音乐表现性的需求,当你心中有声音时,你不仅可以良好的背“谱”,你对音乐弹奏体验的快感也大大提升。

这个视频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小朋友快乐的样子让我也特别快乐,也让我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可能会把你带上不同的道路,选择让学生会喜欢上音乐的那条路,加强关于「声音」和「聆听」的教学,我觉得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以上


我的公众号【科学钢琴】,欢迎来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