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朋友在担心赤字和杠杆上去了会影响经济质量和长期发展。
这件事我在二月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说过很担心,虽然现在还是很担心,但是这次危机过后我更深刻的懂了“顺势而为”这四个字,永远不要逆周期做事情,央行也不例外。现在都躺在床上烧到39度了,不可能还说扶我起来去健身房,乖乖的挂盐水吧,虽然抗生素有各种不好,但是病了该吃什么药还是得吃。
当然有人会意淫病马上就能好,药该停了。我想吃过药的朋友可能都有这个经验,医生通常会嘱咐你症状消退之后坚持服药一段时间以防病毒产生耐药性或者病情反复,特别是大病尤其如此。经济也一样,所以这次的货币政策肯定是右侧转向而不是左侧。
现在和15-16年不一样,当年的事情是市场预计全球复苏,联储加息预期抬升,中国主动去杠杆挤泡沫保留货币政策空间,免得被带了节奏,而现在央妈都告诉你了可以让杠杆率高一点,更没必要跟央妈抬杠。
跟08年比呢,我们可能更像07年,事情才刚刚开始,疫情只是导火索,不要以为疫情过了事情就完了。失业率才刚刚抬头,不可能疫情过了马上就把裁的人召回来,企业投资和投产意愿肯定也要等库存先去了再观望再复产,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事情。
金融市场肯定会在流动性的驱动下很躁动,在基本面反转之前不停的出现反转迹象,但是我觉得真正能抄到底部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在每次超跌的时候闭着眼睛定投一笔,另一种就是看到基本面有复苏迹象的时候果断重仓入市。至于现在,市场已经来了一波调整,基本面并没有见底的迹象,没必要看k线跟着躁动。
以上是大方向的判断,下面聊聊一些细节。
最近在家里宅着,重温了一下War3。玩过War3对战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有维护费用这件事情,当你人口爆过50了,采矿效率就会开始下降。但问题是你的对手已经开始爆兵了,你不可能一直压着维护费用。中国的情况就是如此,看利率一定不能忽略了外部环境。
全球经济体都在扩赤字,印钞票。人民银行已经算很有定力的了,但是再有定力也不可能不顾外部环境。就算头再铁,不降息,热钱最终也会流进来买资产,让你被动宽松,人民币还有升值压力,不利于出口,所以聪明的做法还是主动把息差拉窄。之前中美利差基本在100bp附近,算是央行认为比较舒服的区间,如今美元短端利率往0在砸,10年国债也是0.7%上下,所以FED开始cut之后我一直在说无脑receive,即使最近利率下了一波过后,我们长短端的息差依然在150个点附近。美联储已经说了要保持宽松直到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现在通胀也下来了,央行更没压力把息差拉宽回200个点。
另外一点,稳增长和防风险能不能兼容。很难,但是显然现在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央行现在的做法是用“尽量不创造泡沫”的方法“加杠杆”。注意这里的关键词应该是“加杠杆”而不是“不创造泡沫”,比如说特别国债不计入广义赤字,比如说定向贷款不按LPR的利率加点公式,又比如说货币投放工具已经从几年前微调的逆回购和MLF变成了更粗放的降准降息,这些手段无非是想尽量避免资金去到不该去的地方,但无法掩盖货币增速和杠杆率开始上升。所以事情的演化应该是从“尽量不创造泡沫的方式加杠杆”变成“创造一点泡沫也行的方式加杠杆”,而不是变成“去杠杆也不能创造泡沫”。
最后,撇开货币政策长期的影响不说(说太多次了,实际情况是现在顾不上),聊聊中期的变化。这里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跟家里人聊天,他们说身边一些小企业做不下去了,很多都在关门。我说咱们现金流好的话要不要趁着这一轮关店潮收一些便宜的门店。反馈是就算现在把能低价收下来,还是要请人运营,但是没需求没收入,每个月的亏损吃不消,亏多久现在也是未知数。所以需求不起来,有钱也不敢投资,这是收缩周期的典型特征,3月的数据反映的就是央行已经把钱塞你手里了,但是没人敢花,企业拿了钱又存回银行理财,货币市场利率和OMO利率已经开始倒挂。接下来只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动用大国企的力量拉动需求,然后不停的继续向中小企业输血,直到成本端钱足够便宜,需求端财政足够激活神经末梢的中小企业,我们才好停药开始往健身房走。和大家的观点不同,我反而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和海外央行比起来,我们还是显得顾虑太多,疗法太保守(这很中国),好处就是长期副作用比较小,缺点就是中期来看复苏恐怕没想象中那么快那么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股票市场阴跌,货币市场利率和OMO倒挂,企业资金回流理财套利等等现象可能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