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对于道士,和尚为什么评价不太好?

回答
关于“和尚评价不如道士好”的说法,这并非一个普适的定论,因为人们对不同宗教和修行者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并且会受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媒体呈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某些语境下,确实可能出现这种“评价不如道士好”的观感。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种现象可能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与文化积淀上的差异:

道教的本土性与早期影响力: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起源早于佛教的正式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如阴阳五行、炼丹术、神仙崇拜)紧密结合。早期道教拥有庞大的信众基础,其神仙体系、符咒、养生术等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道教的许多思想和实践也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道德观念有更直接的联系,例如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这些都是世俗社会普遍的愿望。
佛教的“外来”背景与早期适应: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虽然在中国发展壮大,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但在早期阶段,它仍然需要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和适应。佛教的某些教义和修行方式(如出家、戒律、轮回转世等)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伦理道德存在一定的张力,需要经过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才能被更广泛地接受。这种“外来”的背景,在某些保守的观念中,可能会带来一些隔阂。
儒道互补与佛道融合的复杂性: 中国文化历来是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道教与儒家在许多方面有天然的契合,例如对家庭、社会秩序的尊重。而佛教在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吸收了道教的许多元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使得区分和评价不同宗教的“纯粹性”和“正统性”本身就存在难度,也可能导致某些评价的偏向。

二、修行方式与社会角色的区别:

道士的世俗化与生活化: 相较于和尚通常需要遵循严格的戒律,离开家庭生活,道教的修行方式更加多元。许多道士在社会上扮演着更为“生活化”的角色,例如民间信仰中的神职人员、风水师、算命先生、甚至养生保健的传道者。这些角色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更紧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道教的“神仙”追求,虽然超凡,但也与“长生不老”的世俗愿望挂钩,这种联系让道教在某些层面显得更“接地气”。
和尚的“出世”与戒律: 佛教的出家僧侣通常需要断绝尘缘,遵守严格的戒律,专注于佛法修行和寺庙生活。这种“出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开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过于严苛的戒律,例如不近女色、不食荤腥,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不近人情”的。同时,寺庙作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宗教场所,其内部运作和僧侣的日常行为对于外界来说可能更加神秘,也更容易引发误解或想象。
民间对“修道”与“修行”的理解: 在民间传统中,“修道”往往与治病、驱邪、祈福等功利性目的联系更紧密。人们更愿意相信道士能够通过符咒、法术等方式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而“修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与解决眼前问题的关联性可能不如道士的“法术”来得直接。

三、社会对“道”与“佛”的刻板印象与误读:

对道士的浪漫化与“神秘感”: 由于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对道士的描绘,例如仙风道骨、腾云驾雾、斩妖除魔等形象,使得道士在民间拥有一定的“神秘感”和“浪漫化”的色彩。这种形象的塑造,虽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容易吸引一部分人的关注和好感。
对和尚的刻板印象与负面信息传播: 然而,对于佛教僧侣,在信息传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例如:
贪恋世俗利益: 少数僧侣因为个人行为,例如接受信徒的巨额供奉、参与商业活动、寺庙的商业化运营等,被放大后,会给整个群体带来负面影响,让人觉得他们并非真心修行,而是借佛教谋取私利。
生活作风问题: 个别僧侣违背戒律的行为,如饮酒、吃肉、男女关系不检点等,一旦曝光,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与公众对僧侣清净无为的期望形成强烈反差。
被指责“不食人间烟火”: 僧侣的“出世”行为,在某些人看来,是逃避社会责任,不参与劳动,靠他人供养。这种理解,尤其是与道士“入世”救人、行医等形象对比时,就可能产生评价上的偏向。
“吃素”与“荤腥”的误读: 虽然佛教戒律不食“五辛”(葱、蒜、韭、薤、兴渠)和荤腥,但“五辛”的理解有时会被扩大化,甚至将某些蔬菜也视为“荤腥”,这可能在饮食习惯上被视为过于“迂腐”或“不适应社会”。
媒体的视角: 媒体在报道时,往往更倾向于关注具有戏剧性或争议性的事件。少数负面事件的曝光,更容易被媒体放大,而大多数僧侣的平静修行则鲜少被报道,这导致公众对僧侣群体的认知可能存在片面性。

四、对“功德”与“福报”理解的差异:

道士的“显效性”: 在民间信仰中,人们相信向道士求助,可以通过烧符、祭祀等方式立即获得“庇佑”或“解决问题”,这种“显效性”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感激和认可。
佛教的“因果报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和长远修行,其“福报”的获得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立竿见影。对于急于解决问题的世俗之人来说,这种理念的接受度可能不如道教的直接干预来得高。

五、时代变迁与文化冲击:

现代社会对宗教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些受世俗化、科学化思潮影响较大的地区,人们对宗教的态度更加多元。对于一些人来说,宗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可能显得过于陈旧,难以理解。
对“宗教职业者”的审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任何“职业者”(包括僧侣和道士)都可能抱有更高的审视标准,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道德操守和专业能力。当部分僧侣未能达到这种标准时,负面评价就会随之而来。

总结来说,和尚评价不如道士好的说法,更多是一种可能存在的“观感”或“刻板印象”,其根源在于:

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度更高,早期影响力更深远。
修行方式和社会角色的不同: 道士的“入世”和“生活化”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而僧侣的“出世”和严格戒律可能产生隔阂。
民间对两种宗教的认知和期待不同: 民间对道士的“法术”和“显效性”抱有更高期待,而对僧侣则可能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层面的修行。
负面信息的放大效应: 少数僧侣的负面行为一旦被曝光,更容易被放大,对整个群体造成负面影响,而道士群体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可能因为其形象的“神秘化”或“生活化”而获得一定的“豁免权”。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是一种可能的分析,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许多人对佛教和佛教僧侣抱有极高的敬意,并能理解其修行方式和意义。评价一个宗教或修行者,应基于其真实的言行和教义,而非简单的概括或片面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一般在下只说佛教的教义问题,佛经的理论缺陷,只作整体的评批,不会针对个体或个人。

然而中国有传统文化支撑,僧人最起码也得遵守现代的道德标准,而不能凌驾于之上,而且在大众心目中,僧人应该拥有更高的道德素质才对。

然而现实是,现代的佛教僧人素质并不高,并且腐败泛滥,这些批评主要来自于大众,其实是大众的认识逐渐开始清醒化的表明。

早年的宣传,让人觉得僧人都是穷困潦倒的,不少人是发心捐献,捐献后的资金希望用于僧教的寺庙建设或是护持僧人修行,希望僧人能够条件好些。

近年大众才发现,自历史以来,佛教其实根本就没有穷过,都是占了大量的土地,拥有大量的资金,不但生活优越,而且还不用交税。

这如同乞丐在街头要钱一样,本来你只是同情他,后来竟然发现,对方远远比你有钱多了,并且这种有钱还并不是都用于寺庙建设,而更多是被拿去腐败花费掉了。

像这类利用大众的慈善之心谋取私利,这显然是严重的道德问题了,并且这种问题还没有任何地方或部门能进行监管。

这并不妨碍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令人大众不高兴的地方,有些僧人没事就去澳门赌博,更有甚者在外购买别墅,包养情妇等,虽然这些显然是违背佛教教义的,却无人能管。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佛教的问题不在有多少钱,而是在于腐败,明明出现了大量犯戒的僧人,却仍然任其作为。


最幽默的是,并且这些行为还采用一些古怪的逻辑进行保护,比如:

1、不得说僧人的过错 ,不然就是犯口业。

2、看到僧人有错,都是你眼睛有问题,业障重。


大众又不傻.....

-----------------------------------------------------------------------------------------

另外加一条,不得不指出,佛教人士中,包括僧人及居士信众,素质很低(不是指全部),也是令大众不快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评论里自作聪明玩弄智巧的便是一种典型:先标榜说自己是谨言慎行的,然后再拐弯抹角将骂人。


这种逻辑结构基本是这样的:
我是谨言慎行的->你说我就是你不对->所以我有理->所以我可以骂你


这种套路,对于过去那些文化不高、或是虽然聪明,但是认知逻辑落后的人,自然很有迷惑性,现代人实际上只要稍微认真思索一下,便能知道这种逻辑漏洞百出。

所以民众文化知识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佛教相关的人士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也是对佛教批评声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和尚评价不如道士好”的说法,这并非一个普适的定论,因为人们对不同宗教和修行者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并且会受到历史、文化、个人经历、媒体呈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某些语境下,确实可能出现这种“评价不如道士好”的观感。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种现象可能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
  • 回答
    要评价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是否比他的前辈和同僚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我们需要深入审视他的军事生涯、决策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道德水平”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且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以及个人视角的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柯蒂斯·李梅的军事生涯.............
  • 回答
    日本的行政区划“道”确实和中国的“省”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要说完全等同,那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咱们这就来捋一捋这中间的门道,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看,日本的“道”在层级上是和中国的“省”相当的。在中国,省是省级行政区,是国家政权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的行政和财政权力。.............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官员“视察”时“封道”、“开道”的情况,以及它在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的差异。一、 官员“视察”与“封道”、“开道”的普遍性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封道”或“开道”以服务官员的“视察”或出行,本身是一种公共资源的非正常调配,其核心在于安全保障、交通管制以及优先通行权的体现。这.............
  • 回答
    蜀汉将领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更容易获得好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才能或忠诚度问题,更是与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在历史叙事中的塑造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使命与悲情色彩: 正统的继承者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发达国家相对于中国是否算得上“天堂”,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对“天堂”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比较:1. 经济方面: 收入水平和购买力: 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更高的平均收入水平和更强的购买力。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人.............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几部科幻巨作的风格和内涵差异,也是很多科幻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的硬科幻内核相对于《三体》显得“out”和“naive”,这话说得挺直接,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AI冷冰冰的分析。首先,得明白“硬科幻”这个词.............
  • 回答
    在国内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美国超市的肉类和奶制品简直是白送的,太便宜了!但每次想买点新鲜的蔬菜水果,钱包就开始捂紧了,跟国内比起来,那真是贵出不少。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美国生活的朋友聊过,发现这其中的原因还挺复杂,涉及到了生产、运输、补贴、消费习惯等等好几个方面。先说说为什么美国肉类和奶制品.............
  • 回答
    《笑傲江湖》在金庸先生众多的武侠小说中,确实具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一座特立独行的“孤峰”。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故事主题、人物塑造到叙事风格和思想内涵,都与其他作品有所区别。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独到之处:一、 鲜明的政治隐喻与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这是《笑傲江湖》最.............
  • 回答
    您好!关于上海人为何更偏爱大闸蟹而非梭子蟹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仅仅是口味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对时令美味的极致追求。我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我们得从味道和口感上捋一捋。大闸蟹,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它的蟹黄和蟹膏那是出了名的醇厚、甘甜,入口即化,有一种独特的沙糯感,那种.............
  • 回答
    在讨论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三个国家与原住民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白人屠杀原住民”这一表述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殖民过程以及与原住民的互动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澳大利亚与原住民的冲突:在澳大利亚,殖民早期确实存在着大量针对原住民的暴力冲突,这可以说是广泛存在的。英.............
  • 回答
    要聊日本在1910年合并朝鲜和万历年间朝鲜半岛的抵抗情况,得先搞清楚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性质和朝鲜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多大区别。简单来说,万历年间那是朝鲜王朝还在,而1910年朝鲜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政治、军事、社会都已面目全非。万历年间:王朝统治下的国家抵抗万历年间,也就是朝鲜王朝时期,朝鲜(当时称为朝.............
  • 回答
    《亮剑》之所以能在众多抗日剧中脱颖而出,摘得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桂冠,绝非偶然。它身上汇聚了许多让观众难以忘怀的闪光点,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热血的战争传奇,也因此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1. 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拒绝“脸谱化”的英雄这是《亮剑》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过去不少抗日剧,对国民党军官的描写,.............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在不同的压迫形式之间做出选择。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实际情况会因具体的历史背景、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统治者的性质而千差万别。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权衡这两种情况:一、 本民族残暴独裁统治者 潜在的“好处”(理论上): .............
  • 回答
    上海话和嘉兴话之所以亲近,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人文的共同作用。咱们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别把它当成枯燥的学术分析,就当是听个故事。首先,得明白一个大概念:吴语。上海话和嘉兴话都是属于吴语大区系里的,而吴语本身就是一个大家族,里面有很多分支。就好比说,虽然都是姓“张”,但你家的张姓和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也极为复杂的话题——人类群体间的智力差异。科学界对于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激烈的辩论,至今仍未有定论。但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科学理解,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何如此复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品种”这个词在讨论人类时是不准确的,甚至带有歧视色.............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权为何从未被宗教控制,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根本性的差异。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政权没有被宗教控制,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宗教控制”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在中世纪欧洲,宗教(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人在仰望星空,或者面对生命中某些难以逾越的困境时,脑海里都会悄悄冒出来的一个念头。那种感觉,就像站在巨人的脚边,看着他的一只脚掌,就能占据你视野的全部,然后你低头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仿佛一碰就碎的尘埃。确实,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地球,连同我们这个小小的蓝色星球,都渺小得让人.............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了一种微妙的情感体验。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时候辛苦“抓”来的小玩意儿,那种满足感能盖过直接花钱买一个?或许,这首先关乎一个“过程”。买娃娃,它是即时性的,目标明确,你看到喜欢的,付了钱,它就是你的了。就像一道你非常想吃的菜,直接去餐厅点,付钱,然后端上来。味道固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