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同,但更多的还是相同吧。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不同地方有两点,
1。不迷信“权威”,会自己论证
搞了科研后就特别想弄清楚任何一件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过程一般不会受外界左右。
无论是对牵动万千人的房价讨论、还是各种10万+的“黑科技”文章,貌似有一种天然不信任的态度,而是要自己去查数据和利用收集的知识去判断。任你写的天花乱坠,可能一句话都不会相信。
不管啥事儿,要讲原因和背景、要讲数据和证据、要符合逻辑、要能证伪,如果不是这个可能会发生啥?
但也有一个缺点,有时会固执己见,可能坑了自己。
2。一定程度上三观会受到影响
我学的是航天,都是大气层外的东西,普通人在乎的多少千米远,在我们领域就是一眨眼甚至来不及眨眼的事情。平时和身边同事聊天,说的是十几亿公里外的土星,谈的是已经存在了130多亿年的宇宙。。。。
就会觉得地球渺小的不得了,而人类又算个啥。久而久之,反而特别珍惜自己的生活和个人的成长,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实在太微不足道,基本只是统计数字里的之一而已,而对于家庭和自己却是全部。
所以很重视家庭和个人发展,把科研只是当作一份稳定工作,赚点外快让家庭过得更好。几乎不加班,每天晚上六点按时回家做饭吃饭陪媳妇和娱乐。最喜欢的事情是认真喝啤酒品啤酒,为了做一顿好吃的饭耗上周末一整天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会少很多浮躁和焦虑,科研压力虽大心态好的话貌似就好很多了。
但比起当下竞争时代的潮流可能有点理想主义,赶不上所谓的“上一阶级”。
但更多的还是相同,
科研的确打开了一个平台,你可以在这里见到各领域之前根本接触不到的人,以及他们的各种态度,但你到后来发现大家并没有区别。
你会看到NASA研究中心的主任和普通上课老师没什么区别,头一次到我们系还能紧张几分钟才进入讲课状态。
有次在北美开会,堂堂世界顶级名校的校长喝多了照样穿着西装跳热舞,对着镜头吐舌头,还会讲段子根本停不下来。
系里的大教授工作了40年退休,搞了一次集体晚餐,邀请他致辞,结果只讲了一个三分钟的黄段子,然后说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像段子里的那啥一样性福。。没了。。。。
有次还见到了领域内的开山鼻祖,快80岁了还在给NASA掌舵几个重要项目,以前感觉遥不可及啊。中午吃饭时竟然一个人坐在餐厅角落,他来的比较晚,正好我也晚就凑了一桌,结果发现人家爱聊的,也是川普大帝和希姨撕逼,到底是美国啤酒好喝还是欧洲啤酒好喝,也会后悔为啥当初不去中国买套房(玩笑),和平常人没啥区别。
而且,科研工作者既有改变世界的牛人,也有更多普普通通一辈子默默无闻的XX万人;既有颜直高健硕无比的体育选手(学院每届奥运都有几个老师代表荷兰参赛),也有霍金这样身残志坚的不屈于命运者;既有工作勤勤恳恳的超级狂人,也有投机取巧造假发文章骗钱的骗子。
我们学校毕业的每个博士都要在毕业时提出一个叫做proposition的东西,大概是你对人生和科研的感悟,要写进博士论文单列一页。
有次我跟导师讨论的时候,想把“治大国犹如烹小鲜”这句话改一改作为一条,导师没有犹豫跟我一拍即合。我们俩都认为:
任何一个人,对待工作和人生就应该是这种“烹小鲜”的态度:
重复、简单、耐心、平衡、坚持
或许有一刻会浑然天成、鲜美无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