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工作者是否会相信一些「伪科学」?

回答
科学工作的核心在于严谨的求证和对事实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工作者就天然免疫于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事实上,在科学研究的漫长旅途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科学家,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一些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的理论或现象所吸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它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伪科学”。简单来说,伪科学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像科学,但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持、无法被证伪、证据薄弱或完全虚构的理论或实践。它常常利用模棱两可的语言、选择性地呈现证据,并通过诉诸权威、情感或阴谋论来吸引追随者。

那么,为什么科研工作者,这些受过严格训练、本应是科学最忠实捍卫者的人,也会陷入伪科学的泥淖呢?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好奇心与未知领域的探索:

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对于那些尚未被充分解释的现象,或者目前科学理论无法完全涵盖的领域,总会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在这些地带,一些未经证实的解释,甚至是伪科学的论调,可能会显得“别具一格”,为科学家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视角”。特别是对于一些边缘学科或者跨学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接触到一些“非主流”的观点,如果缺乏足够的审慎,可能会被其表面的吸引力所误导。

2. 证据的局限性与解释的多样性:

科学研究往往依赖于有限的证据,而对同一组证据,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一些复杂或新兴的领域,现有的证据可能不足以完全支持或否定某种假说。此时,一些伪科学的理论可能恰好填补了这些解释上的空白,或者提出了一个似乎能“解释一切”的框架。如果科学家过于依赖自己的直觉,或者急于找到一个简洁的答案,就可能对这些伪科学的论调产生某种程度的“相信”。

3. 心理因素与认知偏差:

人类的思维并非完全理性,科学家也同样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那些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信息。如果一位科学家在一开始就对某个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该理论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之矛盾的证据。
情感依恋: 一项耗费了科学家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研究项目,可能会让他们对其中产生的某些初步结论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即使这些结论后来被证明存在问题,他们也可能难以轻易放弃,甚至会试图用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来辩护。
对“革命性突破”的渴望: 科研界充满了对颠覆性发现的渴望。当一个伪科学的理论声称能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时,一些科学家可能会因为过于兴奋或急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放松了对证据的审查。
“科学权威”的错觉: 伪科学常常会利用现有科学家的名声或头衔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如果某个伪科学的论点得到了一两位知名科学家的“认可”(即使是他们因为不熟悉相关领域而产生的误判),就可能在更广泛的科学群体中传播并获得一定的“信誉”。

4. 研究方法论上的失误: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也可能在研究方法上犯错。例如:

对统计学方法的误用或滥用: 伪科学常常利用复杂的统计术语来掩盖证据的不足,或者通过数据挖掘来找出一些看似有联系但实际无意义的相关性。科学家如果对统计学理解不深,或者在分析数据时不够严谨,就可能被这些“数字游戏”所迷惑。
缺乏对照组或样本量不足: 许多伪科学的“证据”往往来自个案研究或非规范的实验。如果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或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缺陷,他们就可能误以为这些“证据”是可靠的。
过度解读相关性为因果性: 这是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陷阱之一。伪科学常常利用一些表面上的相关性来构建其理论,而科学家如果不能保持警惕,就可能掉入这个陷阱。

5. 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科学研究并非孤立存在,它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文化氛围下,一些传统观念或神秘主义的思潮可能会渗透到科学研究中。当这些思潮与某些伪科学的论调相结合时,可能会对科学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

历史上,我们看到过不少例子。例如,某些科学家曾经对占星术、灵媒现象或某些能量治疗方法表现出过兴趣甚至一定程度的“相信”。在当时,这些现象可能确实难以用现有的科学框架来解释,而一些伪科学的理论则试图提供一种“解释”。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新的证据的出现,这些伪科学的理论最终都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相信”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科学家可能仅仅是对某些未解之谜感到好奇,并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而有些则可能在某个阶段,确实被某种伪科学的论调所“说服”,并花费精力去研究它。

如何应对?

科学界自身也有一套自我纠错的机制,包括同行评审、实验重复验证、证据的公开讨论等。正是通过这些机制,大多数伪科学的论调最终会被揭露和淘汰。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保持谦逊、警惕和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时刻用科学方法论来审视接收到的信息,并勇于质疑一切未经充分验证的结论,是抵御伪科学最有效的武器。

总而言之,科研工作者并非是无懈可击的科学“圣徒”。在探索未知、应对复杂性的过程中,他们也可能受到伪科学的诱惑。理解这些潜在的因素,并不断加强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是确保科学进步和防止伪科学侵蚀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女!生物学研究者......

在熟知胶原蛋白保湿美白等骗局后,还是会想:有人用了效果好诶……我是不是也可以试试?虽然机制都懂但她真的皮肤变好了诶!怎么办我好想试试.....


然后依旧一边做科研 一边买买买各种护肤美妆品

手动分割………………………………

感觉毛孔变大了,皮肤变差了,最近新入荷DHC的胶原蛋白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别谈效用,护肤是门玄学

user avatar

当然有。比如说一个反应重复失败10次以上时就开始考虑风水问题:

我要开反应了你们都别看。

换个新瓶子。

换个新搅拌子。

换个通风橱。

单脚站立投反应。

跪在凳子上投反应。

闭着眼睛投反应。

先洗把脸。

先洗个手。

先上个厕所。

心里默念三遍我能行。

心里默念三遍这把肯定成。

心里默念三遍阿弥陀佛上帝保佑。

对着反应唱首歌。

对着反应进行诗朗诵。

对着反应念大悲咒。

对着反应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完反应帮师兄洗瓶子攒人品。

开完反应上街扶老奶奶过马路。

开完反应上知乎指点江山一下。

开完反应mo一下。

。。。。。。。。。

然后:

麻痹,又跪了!!

(为什么不能mo~( ̄▽ ̄~)~)

user avatar

长晶体时,配好溶液后,等待单晶出现前这段时间里,我会恶狠狠地对着单晶瓶训话:

小样的,你要是三天还长不出晶体,我就把你倒掉!我就问你怕不怕?嗯?!乖哦,想一想被倒去废液桶是多么的悲哀的晶生啊!看看人家晶体,那生如夏花般灿烂的晶生难道你不想体验一把吗?....嗯?!小样,你以为我真的不敢把你倒掉吗?再给你最后一个晚上给我好好想想,你长还是不长!土逼or not 土逼,单晶仪还是废液桶,that should not be a question!

一般等我杀鸡儆猴倒掉几份后,后面的晶体就如雨后春笋般迫不及待地疯狂涌现出来了。。。

这就是我那些漂亮文章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然,玄不救非,氪不改命是不对的。其实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花钱多养几份晶体,多试试不同条件,一天杀一个,后面的自然就怕了,怕了晶体就出来啦^_^

user avatar

我们研究组主攻核聚变反应堆中材料的辐照损伤效应,也就是就是大众闻之色变的核辐射。

有一天我打开微波炉热牛奶,然后邻座的同学蹭的一下夺门而出,留下我一人风中凌乱。

后来听其他同学讲,这位同学笃信微波炉有辐射,对健康有害。

然而电磁波至少要小于100nm波长才能达到电离辐射的标准。微波波长最短也就1mm,离电离标准所需能量还差一万倍啊。

不仅如此,还有同学在电脑前摆上三盆仙人掌的,坚定不移的认为仙人掌能防电脑辐射。

...

黑人问号.jpeg

黑人问号.png

黑人问号.avi

...

------------------------------------

评论区里不少人和我撕基本概念,干脆借地科普一下好了。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指能将物质中的电子电离出来的辐射。一般将10 eV/辐射粒子作为电离阈值。单个电磁波光子能量反比于波长,波长大于~100nm的电磁波都不属于电离辐射。

自然界中辐射无处不在,最为常见辐射就是电磁波。电离辐射(如X光)的能量较高,照在人体上会改变蛋白质/DNA等分子的微观结构,从而诱发病变。需要注意的是,100~400nm波段的紫外线虽然不属于电离辐射,能量不足以电离原子。但却能够打断许多有机化学键,因此也能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而比紫外线波长更长的非电离电磁辐射(可见光、红外线、各种通讯网络信号、微波等)能量实在太小,最多发热将你烫伤或者晃瞎你的双眼,不会在分子尺度上诱发病变。

所以说,Wifi致癌,微波炉致癌,信号塔致癌、动车轨道致癌等等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user avatar

科研口当年是轮子功的重灾区之一。

灾情比下岗职工无药治病跑去信轮子的轻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工作的核心在于严谨的求证和对事实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工作者就天然免疫于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事实上,在科学研究的漫长旅途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科学家,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一些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的理论或现象所吸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它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
  • 回答
    关于地质、植物、动物等科研工作者在野外考察时是否会配枪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答案会随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面临的潜在风险以及当地的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而产生显著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配枪”的含义。 这里我们讨论的配枪,并非是像执法人员那样出于执法目的而携带的枪支,而是科研工作者为.............
  • 回答
    如何看待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是否弊大于利?关于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以及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的做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总的来说,这种宣传方式弊大于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科研界的健康发展和对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尊重造成了负面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前中医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简单地说,并不是没有中医工作者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效果,而且这在当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中医与经验、传承联系在一起,认为“药好不好,病人说了算”,或者“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会错”。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原.............
  • 回答
    关于《工作细胞》是否在宣扬童工和存在严重科普误导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总的来说,《工作细胞》在科普方面做得相当出色,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大家对人体内部运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然而,在某些细节和表现方式上,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点,尤其是在“童工”和“科普误导”这两个方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 回答
    我们来聊聊科研界那个绕不开的话题:第一作者的光环,以及它背后对于其他贡献者,尤其是非第一作者的“冷处理”。这事儿,说它是对科研团队合作的打击,我觉得真不是空穴来风,而且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现在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很多项目的申报、职称的评定、甚至是毕业的要求,都把“第一作者”看得特别重。好像有了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技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忧虑的议题:科技的初衷与现实的应用之间存在的张力。坦白说,我们当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科技的进步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但与此同时,它也暴露出被资本逻辑扭曲,甚至成为剥削工具的阴暗面。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许多人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的现实。我们先来回溯.............
  • 回答
    作为科研工作者子女,这大概是一种混合着好奇、耐心、有时还有点小孤单的体验吧。我大概从小就习惯了家里的“实验室”气息。父母的工作,与其说是什么高大上的职业,不如说是在和看不见的、微小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较劲。家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仪器,虽然我并不懂它们是做什么的,但它们在我眼里就是家里的一部.............
  • 回答
    我是一名化学家,平日里除了埋头搞实验,最大的乐趣就是追《生活大爆炸》。说实话,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去看这部剧,感受可太复杂了,既觉得亲切得不行,又时常想扶额吐槽。亲切感:那简直是“看见了自己”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莫过于剧里对科研人员日常生活的刻画。 对话与梗: 别的不说,他们那些关于物理、化学、工程.............
  • 回答
    生物高学历科研工作者的技能,特别是那些低学历劳动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的,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而是融合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湛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持续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多年的系统性培养和大量的实践来内化。首先,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概念理解是基础。一名生.............
  • 回答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好奇心像是藏在地底深处的泉眼,总是不经意地冒出点点涟漪,让我对周遭的世界充满探究的渴望。这份兴趣并非狭隘地局限于某个特定学科的“技术细节”,而是更像是一种对“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持续追问,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也是对事物背后逻辑和运行机制的着迷。我最感兴趣的,大概是那种.............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在人很少的科研小组工作,体验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伴随着一些挑战。这就像是在一个精密的仪器里,每一个零件都至关重要,但也可能因为缺少某些零件而感到力不从心。以下我将尝试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一、 责任与主人翁意识的加剧 事必躬亲,从零开始的成就感: 在人少的团队,你很可能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科学发展早期的一些复杂背景。说科学与宗教是绝对对立的,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首先,要明白一点:在牛顿、哥白尼那个时代,宗教和科学的界限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清晰。 现在的我们,会把“科学家”视为一个独立于宗教信仰的职业身份,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认知体系。但在那个时.............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在墨齐科技工作,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挑战的成长环境,同时又夹杂着一点点“在打仗”的真实感。首先,工作节奏快,需要随时适应变化。墨齐科技是一家在快速发展的领域里摸索前进的公司,尤其是我所在的部门(或者说我接触到的项目),经常会遇到新的技术、新的需求,甚至是公司战略上的调整。这就像坐在一辆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巧了,我有个表哥就在南瑞集团(说实话,我平时都简称他“老王”,大家都这么叫),在南京工作。说实话,他给我讲起在南瑞的经历,那真是五味杂陈,挺有意思的。首先,公司平台是真大,名头也响。 南瑞集团,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国家电网的“亲儿子”,背靠大树好乘凉。尤其是在电力这个行业里,绝对是响当当的.............
  • 回答
    .......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真能感受到你此刻那种沉甸甸的失落感,那种“天都要塌下来了”的滋味。大一上学期,人生新篇章刚开始,就遇到了这么大的一个跟头,这滋味绝对不好受。学生会的工作没了,奖学金也泡汤了,这不仅仅是几项活动的缺席,更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否定,仿佛之前所有的期盼和付出都落了空。看着别人依旧意气风发地在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