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里面工作了有一段时间了,也带了不少学生。要说的仅限于电类工科专业的一些误区。另外据说本校学生也有关注了我的,下面写的吐槽的内容,请勿对号入座。
1。分不清“开发”和“研究”之间的区别。工科专业这是个很常见的误区,包括我当年也是,明明写了很多程序,画了很多板子,调了很多设备,就是发不出学校定义的“高水平论文”。这是因为做“开发”和“研究”是两种不同的事情。
我现在跟本系的学生经常讲,“工程开发”是为了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小的成本开发出一种具有实用性的产品,讲究回避风险。“科学研究”则是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举一个例子,我一个写程序和调试硬件能力很好的学生,去做一个看似简单的水下机器人航向角控制问题,她很快的就开发好了机器人上下位机的程序,修好了推进器,密封舱等硬件设备,然后做了一个pid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设定的航向角和当前角度偏差小的时候,pid完成的还不错,偏差大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震荡超调甚至失稳的情况。这个学生先是花了很大力气去调参,最后硬是调出来了一组还不错的结果,然后又写了两组魔改的pid,效果比以前又好了很多,满足了实际应用。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工程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在观察结果的过程中提到,大偏差的时候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在水下的非线性环节强,定参数pid结果不好是很自然的,能否进一步研究水动力模型以便设计控制器,此项工作交给了另一个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跟进,他给我的最新结果上就写了航向角和线速度,以及各种水动力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解决思路,paper写的也越来越是那么回事了,然鹅。。。实验还没有验证成功,毕竟时日还太短了一些。
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我当年读研的时候是给一个海洋设备做传感器驱动开发,写程序真的是写的蛮辛苦的,江边和海上调试也都去了,上海39°c的天气还得钻铁壳子里面去,但是论文就是憋不出来。这是因为这项目一开始的导向就不是做研究,而是做一个实用的产品。只有做研究才是能发论文的。
还有个审稿的例子,我这几年没少收到国人的仪器仪表的论文,通病就是把这个仪器的技术报告当成了论文就投了,第一张图就是什么单片机下面通过rs232,can什么的挂了一堆温度模块,电机模块。。然后就是程序流程图,有客户端的就说自己是bs还是cs,最后再放几张上位机的截图,甚至有的软件节目截图上还是中文的,实验数据也没有,然后就没了。每次我都会认真的给解释一下research paper和technical report的区别。
虽说工科里面应该是以实际为主的,开发是研究的工具和基石,但是现实中两者还是有差距的,如果想以发论文为结果,那么一开始选的路是要选对的,否则再努力也没用。
2。英文论文写作使用中文思维。我的学生也写了几篇会议的论文练手了,我想吐槽的地方还是挺多的。。。首先是我拒绝修改使用google翻译写出来的英文论文,虽说这个翻译避免了主谓一致等一些低级错误,但是我看这个翻译出来的结果我是十分十分的崩溃的。比较明显的毛病包括没有主语,一个句子之间逗号太多导致不是一个英文句子,用词不准确,经常用词非常的口语化。其中最要命的还是中英写作思维不一样,中文里面一句话里面逗号基本可以随便用,但是英文不行。中文写作为了突出某个事的重要性,经常把同一个事翻过来调过去来回的说,这到了机器翻译的时候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经常看见“本科生几十篇SCI”、“某青年一年上百篇文章”这种,
我就觉得他的科研路基本也断了,因为真是扛不住查,
文章还是要精而不是多,
我并不是说文章数量多不好,
你仔细想想,差不多的东西,写几十上百篇,能不复制不重复?
本科研究生期间没人在意,等到自己工作了,
这些文章,篇篇都是“原罪”,随便得罪点人就帮你免费查重,
不得罪人也不行,评职称、抢帽子,还怕你不翻车?
还是主动离开学术界吧,SCI恒久远,一篇永流传,
完全是放着靶子让人打。
你说不给别人看行不行,你撤搞...emmm...撤搞...
横竖都是死。
所以新手不要觉得这是多光彩的事情,
真的是大概率就把自己给断送了...
类似的坑很多呀,以前那些当官的都喜欢搞点在职学历撑撑门面,
在我看来那也是给他们挖的坑,
论文什么的一查一个准,等于是把命根子交出去,
就看听话不听话了,
听话就压着不发酵,不听话那对不起,不是针对你,是你学术不端呀。
>>>贱贱的圈|群|站<<<
1、一味的追求最新文献,这样是不对的,读文献的正确顺序是: 读典,读人,读新。
2、表达能力不好,体现在说和写。
表达能力需要经过长期培养、训练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比如做一个课题,写的好你能发一篇甚至数篇顶级论文,写的不好或许只能发一个水论文或被枪毙;再比如你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的好的话能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不管是一张插图,还是一份表格,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可能有时候只是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虽然背后关系很重要,但是写得太差也不行的呀。
经常见到有很多研究生不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有张口就来、拿笔就写的本事。
3、一定要查清楚文献的来源,避免转引情况的发生。如果实在找不到原出处,尽量转引你所学专业领域大咖级的人物。
4、一定要学会作图,因为数据可视化,能胜过千言万语,并且学会做漂亮的图。
5、闭门造车。
俗话说: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在做实验时遇到问题那可是家常便饭,遇到问题怎么办呢?重复尝试?半途而废?查找资料?这些做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好的。
你首先应该去交流交流。找领域以内有地位的人、找身边同事、找导师,都可以。切记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反复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胡同,岂不冤大头?
6、眼见不为真,请拿数据说话,并避免感性模糊的话。
7、一份耕耘,一份境界。
8、不要再把自己当成学生了,科研是一份职业。
9、科研不一定要热爱,但至少要认真,做不到好之乐之,你至少要做到敬之慎之。这就是我们所学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岗敬业”,要知道敬爱也是一种爱。
10、文献学会追踪
看文献的时候,这个文献引用的资料,去查查来源,既然它悬着引用这个资料,说明还是有点料的,运气好你可以获得更多的线索。
11、做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
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袁隆平
12、不要被科研绑架了生活。
希望你吃喝玩乐,样样具备,空闲时间就去撩妹/汉,也可以发展业余爱好,总之呢,丰富自己的生活减轻压力。
———end———
@曼汉学院,依托曼汉集团全球合作资源,曼汉学院携手全球TOP30名校教授、研究员、博士后精心研发国际化科研课程,提供在线科研、论文提升辅导、科研转化、推荐信、智库服务等,做你科研路上的培养专家!(❤️欢迎加客服姐姐微信:MHSH201901)备注知乎哈~
推荐阅读:
“SCI论文也就那样,随便搞搞就能发。”
“你看那个xx本科生不是发了xx篇sci吗?有啥难的?”
“SCI论文就是灌水,中国学术界吃枣药丸。”
以上,均是我以前听实验室里好几个师弟师妹吐槽时说的原话。
然后我印象里这几位师弟师妹最后都是苦哈哈的发的中文论文。
很多科研新手在进到实验室1个月熟悉了一些仪器的基本操作以后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错觉,尤其是与试验紧密联系的学科。就是:
搞科研=有个标新立异的方向+进实验室随便捣鼓些数据出来+把它写成论文
很类似我在这个答案里写的那种:
反正目前我看到的这么干的师弟,不是实验做完发现实验计划有根本性漏洞要重做的,就是做出来稀奇古怪的数据圆不回来的。但是其中最多的还是,想的时候千头万绪,下笔的时候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的。然后问我:师兄为啥论文这么难写啊?
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
因为写论文,不是写作文。写英文论文,更不是写英文作文!
有多少人,受了一些媒体的影响还没自己动过手就觉得科研不过尔尔?或者看着学院里面的大神发文如喝水就觉得我上我也行?确实,很多人在学术界灌水混日子。但是你不知道的是:
灌水也是需要专业能力的,啥都不会你拿啥来灌水啊!
新手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心态上的轻视,前期轻视了,后期遇到挫折的时候那种落差就会让你感觉更加难受。
如果你只想毕业,无心科研,那你也要达到最起码的毕业要求。
如果你有志于科研,想闯出一片天地,那就更加要严谨对待学术。
摆正心态,正视科研,是每一个新手都改好好做的事情。
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