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工作者工作时都在想什么?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年的科研工作者,我很乐意分享一下我们这群“书呆子”们在实验台前,或是埋头文献堆里时,脑子里到底在转悠些啥。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就像一杯精心调制的咖啡,味道层次丰富,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

首先,最最直接的,就是“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这句话可能听起来很直白,但背后蕴含的信息量可大了。它可能指的是眼前的实验数据,比如昨天跑的电泳条带是不是清晰、Western Blot有没有信号、细胞有没有按照预期生长;也可能是某个新合成的化合物,它的纯度如何、有没有预期的活性;更可能是某个新开发的理论模型,能不能解释现有现象,或者预测新的实验结果。这种“行不行”的判断,是科研中最基本也是最频繁的思考,它时刻都在驱动我们去设计新的实验、优化现有方法、或者干脆推翻重来。

然后,紧接着“行不行”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这样?”。这才是真正触动科研魂的那个点。如果实验结果不如预期,那就得刨根问底。是试剂的问题?仪器不稳定?操作有疏漏?还是我们对这个体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如果结果超出了预期,那更得细究,是运气好碰上了,还是发现了某种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新机制?这种追问,就像侦探在寻找线索,每一个微小的异常都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我们可能一遍遍地审视实验步骤,查阅文献寻找相似的案例,或者干脆在脑子里模拟实验过程,试图找出那个“卡点”。

当然,科研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多时候是在跟各种“看不见的敌人”搏斗,它们通常叫做“文献”。所以,另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就是“别人做了什么?我们现在在哪里?”。一篇新的文献出来,就像给我们的研究地图上添加了一块新的拼图。我们要立刻去了解它的研究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然后跟我们自己的工作进行对比。有没有重复?有没有发现新的角度?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思路?甚至,它是不是在挑战我们一直以来坚信的理论?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造轮子,更是为了找到自己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点,确保我们不是在瞎忙活,而是走在学科前沿。有时候,看到一篇颠覆性的文章,那种既兴奋又焦虑的心情,大概只有同行才懂。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我们想的会更细致。比如,设计一个反应时,会考虑 “这个条件会不会有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涉及到对各种变量的精细控制:温度、时间、pH值、溶剂、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甚至我们用的耗材(比如离心管的品牌)都可能影响结果。我们得像一个老中医一样,熟悉各种“药材”的脾性,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子”最合适。有时候,一个实验可能会涉及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参数的组合,我们得一步步排除,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

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们脑子里就会开始跳跃,思考“这能不能解释那个?有没有更宏观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或者“触类旁通”。一个实验室里的小发现,可能能联系到学科的其他领域,甚至能对整个科学界产生影响。我们会在不同的模型之间切换,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去解释同一个现象。这种联想能力,有时候比直接的实验操作更重要,它能指引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束缚,不要因为付出了很多努力就轻易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论。我们要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假设,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最熟悉的那个实验,最信任的那个理论,反而可能存在盲点。我们会模拟别人的质疑,提前找出自己研究的薄弱环节,这样在对外展示或者发表时,才能更有底气。

当然,除了这些学术上的思考,作为“人”,我们也会有现实的考量。比如,“这个研究能不能做出成果?能不能发文章?能不能获得经费?”。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职业发展。所以,我们会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那些既有科学价值又能被同行认可、被资助机构看重的“爆点”。这并不是说我们功利,而是科研本身也需要资源和认可才能继续推进。

最后,还有一些更“平凡”的想法。比如,“今天晚饭吃什么?”,“什么时候能回家陪陪家人?”,“这个月的房租/贷款怎么办?”。毕竟,科研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有生活琐事和情感需求。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沉浸在研究的乐趣和挑战中,会暂时忽略这些,直到某个时刻,大脑突然“宕机”,才想起自己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机器”。

总的来说,科研工作者的脑袋里,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超级计算机,同时处理着海量的信息,进行着复杂的计算和逻辑推理。他们既有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也有对精确和严谨的极致追求,同时还要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挑战。每一次成功的实验,每一次新的发现,都是无数次思考、尝试、失败和再尝试的积累。这其中的甘苦,恐怕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paper:

1 卧槽这篇paper怎么这么难,读不懂...

2 卧槽这篇paper倒是读懂了,但tm写得屎一样

3 卧槽虽然这篇paper读不懂,但感觉写得屎一样

4 卧槽这篇paper怎么把我想做/正在做/刚做完的东西全做干净了!

5 卧槽这篇paper写得真好,收获很大(小概率事件)

————————————————————————————

推式子1:

1 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2 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

n 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n+1 卧槽推出来了!哈哈哈哈我他娘真是个天才!(停止在这一步是小概率事件)

n+2 卧槽刚才的证明是错的!

n+3 重来,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

2n 卧槽我举出来个反例!这个猜想根本不对!

————————————————————————

推式子2

1 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2 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

n 卧槽为什么推不出来

n+1 卧槽推出来了!哈哈哈哈我他娘真是个天才!(停止在这一步是小概率事件)

n+2 卧槽这个东西有人证过了,tm连名字都起好了

——————————————————————————

写代码

1 卧槽有bug

2 卧槽有bug

......

n 卧槽终于修好了

n+1 卧槽为啥结果还是不对

n+2 卧槽有bug

......

2n 卧槽我的眼睛

......

3n 卧槽这回一定没有bug了(小概率停止在这一步,大概率回到1)

——————————————————————————————

日常:

1 卧槽这篇paper怎么这么难?

2 卧槽中午是吃草还是吃翔?

3 卧槽我怎么走神了?刚才看到哪了?

4 卧槽为啥师兄们都有妹子了就我没有?

5 卧槽我怎么又走神了?刚才看到哪了?

6 卧槽外边的人怎么这么吵?

7 卧槽我怎么又走神了?刚才看到哪了?

8 卧槽我啥时候才能毕业?

9 卧槽我怎么又走神了?算了还是刷会知乎吧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数学研究是不需要什么实验室的, 但是,它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每天选定一段时间,要每天投入固定的时间,坚持不懈,而不是出去泡妞,泡吧等灵感。好的,这段时间怎么用?一般是三个用法:看书/论文,解决问题,写论文。 数学科研是非常磨人的过程:

1:今天我来了一个灵感,哦草,感觉好好哦!赶紧查查了相关的东西,然后试试看这个方法,唱着歌,听着音乐... 然后发现走不通。

2: 换了方法b,又失败了,以此类推,这次好一点,可以解决原来问题的“部分情况“,事实上数学研究中只解决”部分情况“是不奇怪的。

3: 经过尝试过n次后,直到某一天,你发现有一个方法x好像可以解决剩下来的所有问题。 但是,里面有一个技术细节,你无法断定这个技术细节是不是正确的,联系导师谈了一谈,他也不确信,然后你打开mathoverflow,把这个技术问题包装一下发上去,等了好几天,没得到好的解答。然后,你咬咬牙,开始找专门的书籍去学习/研究这个细节。一个月后,你终于有点眉目了,你老板找到你,问你怎么还没写论文,你说还在做那个技术细节;你导师说:赶紧把能做的做出来,要不要毕业了?你权衡一下,告诉自己下次论文再把这个写上去。赶紧开始写论文,然后地狱开始了:

4:开始写论文,你恨自己英语不够好,这里要用the吗?这句话读起来不好,怎么改?这个introduction好难写,这个preliminary好难写,证明好难写,这样写,别人能看懂吗?好烦,宁去做新问题也不想写论文了!!

5:妈蛋,为什么我觉得我引用的那个结果不正确,见鬼了,赶紧去验证原证明!

做数学的时候想什么?当然是想数学了。

user avatar

我在南非野外工作的时候:

1. 什么声音!?该不会是犀牛吧。死定了,死定了。哦,原来是只羚羊。

2. 什么声音!?该不会是豹子吧。死定了,死定了。哦,原来是只疣猪。

3. 什么声音!?该不会是河马吧。死定了,死定了。哦,原来是两只陆龟在交配。你们继续~> <

4. 什么声音!?该不会是眼镜蛇吧?死定了,死定了。卧槽,真是一条眼镜蛇!

还好它跑了~吓死宝宝了> <

5. 什么声音!? 该不会是野牛吧。死定了,死定了。卧槽,优博特,你能不能拉屎前,先提醒我一下啊!

我在北极野外工作的时候:

1. 今天中午吃什么?

2. 今天晚上吃什么?

3. 今天的早饭好难吃。

4. 今天的午饭好难吃。

5. 今天的晚饭好难吃。

(并不是因为我是吃货,而是纯体力劳动大量消耗能量,一般一顿饭之后两个小时就很饿了。真的,我不是吃货。)

user avatar

本人,第三种人,女博士 我导师让我发一影响因子10左右的SCI 我特么发不出来…… 要不我试试…… 读论文(这么特么写的什么玩意,好吧,有些写的真比我强,好腻害) 设计实验 实验仪器缺这缺那…… 好不容易凑齐了,开始啦。。。啦啦啦 实验好无聊啊,每天都得做啊 出结果了,好有成就感呀(要是阴性结果哭哭哭……) 写论文啦 综述部分都拼西凑啊 实验部分写啊写啊 讨论随便讨论讨论 ……

如果需要发表 还总是被杂志社拒绝,从核心到SCI 真的很心塞,虽然被拒绝是正常的,毕竟录取是少数 但是每次还是有感觉 然后还要改文章,再投,有可能再被拒绝…… 科研真的是个默默无闻,成就感很低的工作 而且上学期间并么有工资,全靠家里支持

有时候看见明星动不动就几千万很不平衡 有时候想,自己化化妆也不比她们差啊(哈哈,瞎想),为什么在这里读文章,泡实验室和老鼠在一起…… 还好我会画画,偶尔会调节一下自己 也会买衣服,买化妆品,女生么 不是女博士就一定是Amy那个形象啊 有时候看医生被打,被杀也很气愤

到如今9年医学生涯,没有开始就变得困惑 自己到底是科研人员,还是未来的医生

可是生活终究是生活,有些事不如愿,有些美好一定要保存 因为科研人员,医生,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职业

祝我好运,希望论文顺利,我查文献去了

————————————————————————————————————

最近做了实验,大白鼠的脑出血模型,实验期间被老鼠咬了两次,打了一次狂犬疫苗,打了一次破伤风(因为狂犬疫苗不需要再打)

老鼠也不容易,咬就咬吧,但是科研也真的不容易

答主最近要出国了,因为走的不是科研交流项目,导师给我加了任务

从一篇SCI毕业,升级成了2篇才能毕业

最近两天都没有睡好觉

其实觉得压力大,郁闷是因为对自己的怀疑,实际上导师的要求也无可厚非

毕竟我违背他的意愿,去了我想去的国家,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加点要求也是应该的

最近心里越来越毛躁,越来越静不下心来

最需要踏实的时候,却状态不好

谢谢大家关注我的答案,这虽然不是我被赞的最多的答案,但是很多人的肯定和支持,

让我很欣慰

user avatar

大部分时间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其他时间是这个能不能发paper,实验工期赶不赶得上,例会还有几天做多少页ppt…

user avatar

(一)

做了好久好久的一个实验终于拿到了data。去清理冰箱,和用完的sample一一告别——

"Fuck you and you, and you and you, and especially you."




(二)

我觉得我能做出来。

我觉得它们有功能。

我觉得测序结果能准时回来。

我觉得这批克隆一次性就能做完。

我觉得没染出来一定是抗体不行,不是我不行。

我觉得今晚可以十一点前回家。




(三)

断脊处死中——

啊说起来《赤裸特工》里面Maggie Q也是这么断脊杀人的。

开始想象自己是Maggie Q。

开始想象断的是吴彦祖。

吴彦祖没有尾巴唉怎么断!




(四)

穿着短袖在冷库记录数据中——

Group A: 5.5, 6.8, 10.4, 7.0, 8.9......

大棉袄嗨二棉裤,里头是羊皮外头裹着布

Group B: 4.7, 5.4, 5.5, 5.0, 5.7,6.4......

哪怕是零下四五十度——嘿这样看B组可能的确significant啊。




(五)

艹这笔不防酒精。

艹这枪倒吸。

艹时间被Book了。

艹没有干净管子了。

艹今天错过了面圣。





(六)

戴上手套消好毒,坐在hood前操作——

卧槽脸好痒好想挠。

冷静。冷静。挠一下又要重新消毒了。

好的转移注意力。

“50ul, 50ul, 15min, 15min,mix thoroughly, mix thoroughly”

卧槽脸好痒好想挠。

没事都是幻觉,其实并不痒并不需要挠。

卧槽头发掉到面前了。

卧槽脸更痒更想挠。





(七)

朕的实验台真干净。

朕的label真详细。

朕的data真clean。

朕的字迹真英俊。




(八)

我的sample呢?我放这儿的!

我的枪呢?我放这儿的!

我的timer呢?我放这儿的!

我的mark笔呢?我放这儿的!




(九)

这Kit真屎。

这盖子傻逼。

这reagent过期一万年了。

这protocol反人类。




(十)

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抱不动了。

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好冷。

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好烫。

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timer要响了。

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组会前做不完了。




(十一)

A, B, C, D, E。嗯嗯

打开管子,再瞄一遍:

A, B, C, D, E。嗯嗯。

加样前,再瞄一遍:

嗯嗯顺序没错。

走出实验室和大家去吃饭了。

等电梯中......

等等你们先去我再回去检查一遍。

A, B, C......

user avatar

围绕老板的

晚上,老板走了没

老板又夸谁了、批谁了

老板说什么时候又要开组会了

老板说谁的工作要发多少分的文章才行

老板什么时候出差、去几天、什么时候回来

老板跟谁说,你手头项目还得做几年,准备延期

老板看完文献,鄙视一番,然后说谁谁谁你们的工作都这么简单,看看人家都发出来了,抓点紧

老板看完文献,脑洞大开,给大家加新任务,A的工作里要加做这个,B的工作里要加做那个,参照这个文献怎么样怎么样


情感、诡异、鸡毛蒜皮、天气

谁和谁好了

谁的文章接受了

谁又在走廊摔了一跤

谁用了我藏的枪头、洗的板子

谁谁谁又包夜做实验,太辛苦了

谁把我冰箱里的管子、养的菌扔了

明天暴雨/台风/沙尘暴/大雪,是不是可以不用来实验室了

......

user avatar

科研工作者三大问题:

1、药品为啥还没到?

2、设备怎么又坏掉?

3、明天又要做报告?

科研工作者三大烦恼:

1、这个产物什么鬼

2、峰位特么又不对

3、卧槽又要洗烧杯

科研工作者三大错觉:

1、这波样品一定很叼

2、今晚可以早点睡觉

3、这是最后一次修稿

科研工作者三大话题:

1、内谁刚发了一篇JACS,卧槽略叼

2、老板刚来实验室看了一圈,心情不好

3、对面实验室美女有男朋友了,我刚看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年的科研工作者,我很乐意分享一下我们这群“书呆子”们在实验台前,或是埋头文献堆里时,脑子里到底在转悠些啥。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就像一杯精心调制的咖啡,味道层次丰富,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首先,最最直接的,就是“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这句话可能听起来很直白,但.............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大学里,有个“中青年博士”的群体,他们手持博士学位,满怀憧憬踏入象牙塔,本以为能就此开启学术生涯的辉煌篇章,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骨感。特别是那种“没团队、科研能力一般,每年科研绩效考核都完不成”的情况,更是让他们焦虑万分。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关乎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甚至是饭碗的问题。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希望听起来不是那么“机器”。首先,关于“水”和“不水”,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科学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很复杂,而且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看到的“水”,可能是指某些研究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或者说理论性、原创性不够强,更像是对现有成果的微小改进,甚.............
  • 回答
    “AI 学会看论文了”,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点拟人化的色彩,像是在说 AI 突然拥有了人类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准确地说,是 AI 发展出了强大的文本分析和信息提取能力,能够“理解”论文的内容,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科研工作者会被淘汰呢?这个问题,就像问“计算器发明了,数学家会.............
  • 回答
    一个终其一生未曾做出“突破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其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不那么耀眼夺目,但绝非可以被简单忽视或低估。评价他们的贡献,需要我们跳出“诺贝尔奖”式的思维定势,深入理解科研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社会进步的基石。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1. 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基石的奠基者 “巨人的肩膀”: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科学发展早期的一些复杂背景。说科学与宗教是绝对对立的,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首先,要明白一点:在牛顿、哥白尼那个时代,宗教和科学的界限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清晰。 现在的我们,会把“科学家”视为一个独立于宗教信仰的职业身份,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认知体系。但在那个时.............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机关单位科室的工作全部压给小科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小科员干不完,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影响到个人、科室乃至整个单位的运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小科员干不完工作怎么办,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小科员干不完工作怎么办?(从科员和科室层面)当小科员面临工作量过大,无.............
  • 回答
    嘿!新人你好!欢迎加入国税这个大家庭!别紧张,我们都经历过从懵懂到熟悉的这个阶段。县一级的国税,虽然地方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科室的职责都有讲究。我给你好好捋一捋,争取讲得让你心里有数。首先,要明白一个大方向:国税的根本任务是组织税费收入,保障国家财政供给,同时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县级.............
  • 回答
    科研/学术这个圈子,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片宁静的象牙塔,充斥着书本、公式和论文。但真正身处其中,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生命体验,远非简单的“埋头苦读”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执念的投入,一种与未知世界持续搏斗的日常。1. 燃烧的求知欲与永恒的困惑:这大概是驱动一切的底层逻.............
  • 回答
    关于地质、植物、动物等科研工作者在野外考察时是否会配枪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答案会随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面临的潜在风险以及当地的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而产生显著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配枪”的含义。 这里我们讨论的配枪,并非是像执法人员那样出于执法目的而携带的枪支,而是科研工作者为.............
  • 回答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视角SciHub 的出现,无疑在科研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们复杂而矛盾的看法。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灰色地带”标签的现象,触及了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知识传播的公平性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困境等多个敏感神经。总的来说,.............
  • 回答
    科学工作的核心在于严谨的求证和对事实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工作者就天然免疫于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事实上,在科学研究的漫长旅途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科学家,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一些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的理论或现象所吸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它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
  • 回答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关于“努力”这个词,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它早已不是一个需要刻意去追求的状态,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驱动力和习惯。用“努力”来形容,似乎还不足以概括我所经历的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种与自己较劲的修行。我的“工作日”往往是从日出前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甚至常常.............
  • 回答
    科研这条路,初来乍到,总会栽几个跟头。这就像学开车,谁还没个熄火、压线的时候?不过,别怕,这些“新手常见错误”恰恰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我这儿就给你掰扯掰扯,把那些刚入坑的小伙伴们容易犯的错,说得细致点,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机器人在背书。一、 目标不明,瞎忙活这简直是头号大敌。很多新人拿到项目,或.............
  • 回答
    科研工作者有极其重要的义务保证其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本身的正确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习惯”,而是构成科学研究诚信、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基石的关键要素。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义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不履行义务可能带来的后果。一、 为什么科研工作者有义务保证参考文献的正确性?1. 科学研究的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科研工作者(博士生)因加班猝死是否能评定为“革命烈士”并解决家属待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对“烈士”概念的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要明确“革命烈士”的定义。在中国,“革命烈士”的评定有.............
  • 回答
    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实验数据如同闪烁的星辰,承载着我们探索未知、理解世界的希望。而如何将这些原始的、有时甚至杂乱无章的数据,梳理成清晰、有条理、能够支撑我们论证的“星图”,是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严谨细致、逻辑清晰的思维训练。一、 数据采集的起点:源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