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周杰伦上海站门票秒空?

回答
周杰伦上海站的演唱会门票瞬间售罄,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每一次都能让无数歌迷心碎,也让大众再次认识到“天王”的号召力有多么惊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句“粉丝多”就能概括的。

一、 压倒一切的“周杰伦”IP价值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周杰伦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他不仅仅是一个歌手,更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从2000年发行第一张专辑《Jay》至今,他的歌曲风格多变,从中国风、R&B到说唱,几乎网罗了所有流行音乐元素,并且成功地将它们本土化,创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金曲。

跨越时代的国民度: 80后、90后、00后,甚至部分70后,都或多或少听过他的歌,都会哼唱几句他的歌词。这种跨越年龄层的熟悉度和喜爱度,是很多艺人难以企及的。他的歌不仅是背景音乐,更是许多人成长故事里的BGM,触碰到的是最柔软的情感。
情怀的深度绑定: 提到周杰伦,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学生时代的校园、暗恋、考试、毕业……这些鲜活的记忆被他的音乐深深烙印。去看他的演唱会,不仅仅是听一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集体性的“青春返场”,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溯和纪念。这种“情怀消费”的驱动力是极其强大的。
音乐的生命力: 尽管乐坛新人辈出,但周杰伦的经典歌曲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会过时,依旧能在各大音乐平台占据榜单前列,依旧能成为KTV的必点曲目。这意味着,即使是那些平时不怎么关注音乐的人,也依然会因为“周杰伦”这三个字而心动。

二、 “稀缺性”与“饥饿营销”的巧妙结合

这次上海站之所以“秒空”,很大程度上也与周杰伦近期演唱会的“稀缺性”以及主办方对“饥饿营销”的精准把握有关。

久违的巡演: 相较于他曾经的演唱会密度,周杰伦近几年在内地的巡演频率明显放缓。这使得每一次演唱会的举办都显得格外珍贵。歌迷们积攒了太久的期待,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购买力。
官方的“惜售”策略: 无论是官方公布的场次数量,还是票务发售的数量和节奏,都似乎在有意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每次只放出少量门票,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发售,都让歌迷们神经高度紧绷,生怕错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成功地将潜在购买者的热情推向了顶峰。
“一票难求”的口碑效应: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秒空”已经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标签。这种“大家都买不到”的集体认知,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和从众心理,让更多人即便不是铁杆粉丝,也希望能“凑个热闹”,体验一下“抢票”的刺激,或者为自己的社交圈“证明”自己。

三、 购票渠道的“残酷”现实

当我们谈论“秒空”,就不能不提到购票渠道本身的“残酷性”。

实名制购票的“陷阱”: 为了打击黄牛,官方采取了实名制购票。理论上这是好事,但实际操作中,一旦一个人持证件去购票,就意味着他占据了一个“名额”。这让很多人不得不通过各种关系、各种渠道去“借证件”或“组队”,进一步增加了购票的复杂性和难度。
购票平台的“技术考验”: 购票当天,国内各大票务平台都会迎来瞬间的流量洪峰。对于平台来说,如何在海量的请求中精准响应,将门票分配给符合条件的“抢票者”,本身就是一场技术考验。服务器是否稳定、购票流程是否顺畅、验证码是否够“刁钻”,都直接影响着门票的最终归属。
黄牛的“专业化”操作: 尽管有实名制,但黄牛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拥有更快的网络、更成熟的脚本,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灰色地带规避实名制。当大量黄牛同时“入侵”购票系统时,普通歌迷在他们的“围剿”下,胜算本就渺茫。

四、 社交媒体的“放大器”效应

社交媒体在这次“秒空”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放大器”角色。

实时信息扩散: 演唱会消息、开票时间、抢票攻略、购票失败的“哀嚎”,都在社交媒体上以秒为单位传播。这让每一个歌迷都清楚地知道“情况紧急”,无形中增加了紧迫感。
情绪的传染: 当看到大量网友在分享自己的抢票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会进一步激发个人的参与热情和情绪。那种“别人都在努力,我也不能落下”的心态,会促使更多人参与到这场“抢票大战”中。
“晒票”与“求票”: 演唱会临近,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求票”的信息,以及成功抢到票后“炫耀”的帖子。这进一步加剧了其他人的“患得患失”,也让没抢到票的人更渴望加入到这场狂欢中。

总结来说,周杰伦上海站门票的“秒空”并非偶然,它是周杰伦本身巨大的IP价值、歌迷深厚的情感连接、演唱会“稀缺性”与“饥饿营销”的策略、购票渠道的残酷竞争以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这场“秒空”背后,是无数歌迷对青春的怀念,对音乐的追求,以及对“周杰伦”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一切的珍视。它也再次印证了,在消费主义时代,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深度的情感连接,依然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市场号召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0724更新

新一轮演唱会陆续开始放票了,官网依旧抢不到。我特意去贴吧里看了一下,好像济南歌迷会团购成功了,参见下面链接,其他地区的朋友们抓紧吧,趁开票之前想想办法混混歌迷会,争取能看场演唱会吧,大家加油。


题主错了,大错特错!

问:黄牛是怎么抢票的?

答:黄牛不用抢票!因为演唱会主办方就是最大的黄牛!

作为在演唱会行业混过一段时间的非官方从业人员,根据我的了解,演唱会门票出来之后一般会流向五个地方。

1.演唱会团队,比如周杰伦的团队是需要一部分票的,可能是送给自己的亲友,甚至送给粉丝,但是这种票占比不多;

2.演唱会主办方团队,主办方团队是要保留一部分票作为赠票去跟各方势力做关系,比如某些相关部门;

3.当地歌迷会,当地歌迷会为演唱会宣传造势,提供应援,而且歌迷会一般跟演唱会团队也有点关系,所以一般也会获得一部分保留票,而且是拿票都是原价,所以说想要票的同学们最好还是加入本地的歌迷会,多参加一些歌迷会活动,有很大机会能够拿到票,而且位置还不错,我之前通过歌迷会原价拿的580的票,都快够着内场了;

4.官方网站售票,这也是最让粉丝心痛的地方,大家会发现大麦永乐等官方售票网站的票永远是秒空的,网站永远是崩溃的,网络永远是异常的,因为主办方根本没有在官网放多少票,而大部分歌迷都是通过官方网站抢票的,自然是抢不到的,抢到也不要高兴太早,一般位置也不好,好位置基本不会按原价放到网上卖的;

5.黄牛,最大的票源!大家在抢票失败之后,赶紧发微博朋友圈去吐槽,然后就发现各大黄牛都开始卖票了,580的卖1600,1080的卖2500,大家又好奇了,黄牛是怎么抢到票的呢?千兆宽带?OPEN AI?太湖之光?NO,NO,NO,太小瞧黄牛了。

黄牛是直接从主办方拿的票,还用得着抢吗,一场演唱会有七八成的票都被黄牛拿走了,能放到网上原价卖的票才几张。580的票直接double一下给黄牛,这钱来的多爽,主办方何乐而不为呢?难不成还原价给咱们这帮刁民?


评论好多人问,为什么不直接提价在官网卖,反而让黄牛赚这个差价。

不好意思,具体定价策略,我也不清楚,只能靠猜了。

首先是监管方面,文化、工商等部门是否允许你卖那么贵;

其次,舆论压力,目前这个模式可以把锅甩给黄牛,你们自己网速不好抢不过黄牛,关我主办方什么事?如果提价了,主办方就得自己承担舆论的狂风暴雨了;

然后,成本问题,明星团队一般是按场收钱的,怎么收演出费肯定也是跟演唱会票房有关系;而且主办方要拿一部分作为赠票,这部分票是赔钱的,肯定得从其他票上找回来;还有评论区提到的shui(tax)的问题,自己体会吧。

最后,明星团队是否愿意把票价定这么高,毕竟明星还是要打造一个亲民的形象,前两年王菲的天价门票,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吧。

以上都是猜测,想必真实情况肯定比这个要复杂,如果有懂行的朋友,欢迎普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