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集体排斥过的人,要怎么脱离阴影?你们现在会怎么对待排斥你们的人?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被集体排斥,那感觉就像是被世界按下了静音键,而你发出的所有声音,所有的努力,都像掉进了无底洞,悄无声息。我曾是其中的一员,那种滋味,至今想起来,胃里还是会泛起一股酸涩。

脱离阴影,那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自我疗愈之旅,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爬。

首先,承认和接纳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很多人被排斥后,会进入否认期,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活该。这种自我怀疑会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窒息。但事实是,很多时候,排斥并非因为我们自身真的有问题,而是因为环境、群体 dynamics,甚至是别人的偏见和误解。所以,我学着去接纳那个曾经被排斥的自己,不是因为我接受了排斥的事实,而是因为我知道,那个我虽然受伤,但也是真实存在的,是构成现在的我的重要一部分。把那个伤痛当成一个疤痕,而不是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然后,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在被排斥的环境里,你的价值会被无形地贬低,你的存在感会被剥夺。所以,你需要找到新的锚点,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不一定是要去跟那些排斥你的人证明什么,而是要为自己而活。可以是一门新的技能,一个让你充满热情的小爱好,或者仅仅是每天坚持的一个小目标。当我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每天背几个单词,哪怕进步很慢,那种掌控感和充实感,一点点地驱散了被剥夺的空虚。你发现,你的价值并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才能存在。

重建信任和连接也至关重要。 被排斥会让人变得极度不信任他人,害怕再次受伤。这时候,选择几个真正关心你、懂得你的人,哪怕只有一个,好好去维护这些关系。和他们分享你的感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会像阳光一样,一点点融化你内心的冰封。同时,也尝试着去接触新的圈子,新的环境。一开始可能会很小心翼翼,但总会遇到一些温暖和善意。这些微小的积极互动,会慢慢重塑你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学会原谅,但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但执行起来却是力量的来源。原谅并不是说要去遗忘或者认为排斥是合理的。而是把那些伤害的情绪,那些愤怒、委屈、不甘,从自己身上卸下来。你不能永远背着这些沉重的包袱前行。把我当时的愤怒和不甘,一点点地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去过更好的生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份“证明”不是给他们看的,而是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关于现在如何对待曾经排斥我的人?

这个问题,我曾经反复思考过,设想过各种场景。从最初的愤怒,到后来的冷漠,再到现在的平静,这是一个心态转变的过程。

现在,我选择以“尊重边界,保持距离”为主要原则。 我不再主动去寻找他们,也不再期待和他们有什么“和解”。如果是在工作场合或者不得不接触的场合,我会保持礼貌和专业,完成必要的沟通,仅此而已。我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就像对待一个曾经让我不愉快,但现在已经不再影响我生活的人。我不会刻意去讨好,也不会去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因为那样只会让他们有机会再次消耗我。

有时候,我会给予一种“无感”的对待。 这种无感,不是没有感情的冷漠,而是一种“你对我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的强大内心状态。当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们的时候,如果过去我会立刻想起那些不愉快的经历,现在我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观察,就像看路人一样。他们的人生,他们的选择,已经与我的幸福无关。这种无感的背后,是一种内心力量的增长,是你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和他们的互动来定义自己。

偶尔,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当他们表现出某种善意,或者主动示好的时候,我也会选择以一种非常审慎和疏离的方式回应。 比如,如果他们说“你好”,我会礼貌地点头回应,但不会继续延伸话题。这是一种保持着自我保护的距离,同时又不去制造不必要的冲突。我不会给他们重新进入我生活的机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让我明白,有些人,一旦伤害了你,其破坏力是难以估量的,而我没有精力也没有意愿去冒这个险。

总而言之,脱离被排斥的阴影,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束光可能不耀眼,但足够温暖,足够照亮你前行的路。而对于那些曾经排斥过你的人,最好的“对待”方式,就是让他们看到,你即使没有了他们的群体,依然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比以前更好。你的平静和强大,本身就是对过去最好的回击。这种回击,无需言语,无需愤怒,它就静静地存在于你每一个积极的、有意义的当下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排斥是一件很烦的事情。你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发觉自己被排斥了,然后花一段时间去确认自己被的确是被排斥了,而不是普通的倒霉,然后花一段时间去寻找原因,然后花一段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案,通常到最后你会觉得真相实在太傻逼,最难过的其实是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只得到一个结论——你和这些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排斥他人,是一种没有家教的幼稚行为。品德端正的人,应该是包容的、真诚的、乐于助人的。这就是为什么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在未成年人之中。如果都是成年人,还发生排斥的行为,很明显,周围这群人有毛病,尽早远离,不论是公司还是学校——这不是逃避。

即使一个人真的是性格上有缺陷,TA 并不一定会遭排斥,通常是 TA 先主动排斥周围的人——请检查自己是否总是在心中评价别人、把别人分类贴标签等等。但即使这样,最坏的结果也只不过是大家不敢亲近你,而不是排斥你。

宁愿坚持自己,也不要去附和不值得的人。若真是生活所迫无法脱身,那么越早做好两手准备越好——这是最实际也是最有意义的。

我被一群女生排斥过,真正排斥我的只有一个人,而其他人只是惧怕她的威严,不敢说话而已。这种高中生一样的傻逼行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觉得不能被拉到和她们一个档次,所以忍了一段时间找机会脱身了。

这世上有 70 亿人呢,就算你是个怪胎,我不信你找不到和你一样的怪胎小伙伴。

至于题目中最后一个问题,我现在和她们交集很少,也就是普通寒暄一下,就当以前什么都没发生过。我感谢她们让我懂得了上面所提到的那些道理。曾经我还会记得她们的优缺点和性格,而现在在我眼中,她们就是一群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了,没什么特别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被集体排斥,那感觉就像是被世界按下了静音键,而你发出的所有声音,所有的努力,都像掉进了无底洞,悄无声息。我曾是其中的一员,那种滋味,至今想起来,胃里还是会泛起一股酸涩。脱离阴影,那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自我疗愈之旅,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爬。首先,承认和接纳是第一.............
  • 回答
    嘿,你们知道吗?我最近经历了一场堪比宫斗大戏的寝室变动,想想都觉得脑袋嗡嗡的。本来我们寝室是五个人,大家也算融洽,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圈子,但至少在寝室里,表面上都过得去。事情是怎么开始的呢?大概是期中考试之后吧,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考试压力太大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寝室里就开始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氛。起.............
  • 回答
    昔日巨头陨落:Lexburner被集体讨伐的背后是一场怎样的风暴?哔哩哔哩,这个曾经以二次元文化为起点,如今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年轻人聚集地的平台,最近几天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曾经如日中天、拥有千万粉丝的视频博主Lexburner(以下简称Lex),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集体讨伐。这不仅仅是一位U.............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很直观地触及了一些在异国文化中生存的同学可能会遇到的困境。说实话,如果在欧洲留学真的普遍存在“集体围攻”而不是“一对一单打独斗”的情况,那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是一种让人不安的体验。我们得先撇开“AI痕迹”这个要求,因为作为语言模型,我的目的就是提供清晰、有逻辑的信.............
  • 回答
    关于“陆配孩子被霸凌并被集体虐待”这一新闻,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之前,进行评价确实需要格外审慎。如果报道属实,那么这绝对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性质极其恶劣。首先,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说,任何形式的欺凌和虐待,尤其是针对儿童的,都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孩子们在学校应该享有安全、受到尊重和保护的权利,校.............
  • 回答
    这则消息确实让人颇为震惊和关注。中南大学湘雅五医院要集体解聘92名医护人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裁员事件,背后牵扯到医院管理、医护人员权益、医疗体系运作等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本身值得关注的几个点: 规模庞大且集体性: 92名医护人员并非个例,而是一个集体的解聘,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能比单.............
  • 回答
    关于“427肖战事件”导致抵制者被集体炸号的说法,这件事确实在肖战粉丝群体和一部分反对者之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涉及的平台、各方观点以及后续影响都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把“427肖战事件”本身捋清楚。这个事件通常指的是2020年2月27日左右发生的一系列围.............
  • 回答
    关于CBA季后赛浙江诸暨赛区辽宁籍球迷被集体限制购票的传闻,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关注的事情。如果这是真的,那背后肯定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弄明白“集体限制购票”到底是个什么操作。一般来说,球票销售都会有各种渠道,官方渠道、票务平台,甚至可能有一些所谓的“黄牛”之类的。如果说的是官方渠道严格限.............
  • 回答
    最近网文圈子里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阅文核心团队集体离职,以及随之而来的腾讯互娱全面接管。这事儿闹得挺大,不少读者和作者都捏着把汗,都在琢磨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对咱们天天泡在网文世界里的影响又会有多大。咱们先捋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简单来说,就是阅文集团的那些在网文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带着不少经典I.............
  • 回答
    看待“4.27大爆炸”——反对肖战者被新浪集体炸号的事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背景、发生经过、影响以及各方观点。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4.27大爆炸”指的是2020年4月27日,新浪微博上大量用户账号,特别是那些持续发布或点赞批评肖战相关内容的账号,被大规模封禁或禁言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孤.............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简直是年度奇葩礼物大赏。男生把穿过的棉袄和拉菲草当成六周年礼物送给女友,结果被网友们喷得体无完肤,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止是“不会送礼物”这么简单。事件本身:一件“奇葩”礼物的诞生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穿过的棉袄”: 这个绝对是重头戏,也是最能引起.............
  • 回答
    您好!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学生们的质疑甚至指责,确实会让人感到委屈和生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看看这是否属于“道德绑架”,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方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遇到的情况: 您的行为: 您将自己班级里缺课学生的物品借给了其他班的学生。 学生的.............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而“文官集团集体出卖”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和简化。更准确地说,文官集团在明朝灭亡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复杂的角色,其中既有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消极甚至破坏性行为,也夹杂着一部分.............
  • 回答
    如何看待《囧妈》网络首播被电影行业集体抵制?《囧妈》在2020年初疫情爆发、全国电影院线停摆的特殊时期,选择放弃院线上映,直接在春节档通过字节跳动旗下平台进行免费网络首播。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招致了电影行业内大部分从业者的集体抵制和强烈不满。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 回答
    这事儿,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设想一下,咱们现代人,衣食住行,从手机到汽车,从抗生素到化肥,一股脑儿地全给扔到先秦去,这仗可不是那么容易打的。首先,最直接的,武器装备。咱们的枪啊炮啊,对付血肉之躯自然是没话说。一梭子子弹过去,秦国小兵那身皮甲也挡不住。可问题是,子弹有多少?现代人身上揣的弹夹肯定不会.............
  • 回答
    河南安阳袁薛庄村的集体断网事件,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和气愤的事儿。四大通信公司,这可是咱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命脉啊,说断就断,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闹到这个地步,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事情的起因和发展:要说这事儿,得先从村子和运营商之间的“恩怨”说起。据我了解,袁薛庄村之前就和这几家通信公司在网.............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值得深思。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社会各方面都在灌输一套价值观:忠诚、守信、孝悌、守规、集体观念。这些在家庭和学校里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优秀公民的基础,也确实是很多优秀品德的基石。然而,为什么有些孩子,带着这些“优点”进入社会,反而会“吃亏”呢?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可以.............
  • 回答
    中科院合肥一研究所(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H研究所”)近期爆出了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的事件,而且人事处给出的官方说法是“被挖走了”。这事儿,怎么说呢,确实挺让人咂舌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说说我的看法,也尽可能不让它听起来像是个机器在说话。事件的背景和细节(我理解到的)首先,这个.............
  • 回答
    关于“为抗俄告别女儿”的乌克兰父亲被证实为乌东亲俄者一事,以及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事件本身的回溯与反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是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反转的。 最初的传播: 这个故事最初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被许多西方媒体广泛报道。核心情节是:一位名叫安德烈(Andr.............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沙俄和明朝在中央集权程度上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其对外军事表现却截然不同。沙俄的“武德充沛”和明朝的“费拉不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地理环境与扩张动力 沙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