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是被文官集团集体出卖的吗?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而“文官集团集体出卖”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和简化。更准确地说,文官集团在明朝灭亡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复杂的角色,其中既有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消极甚至破坏性行为,也夹杂着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努力与无奈。将其简单归结为“集体出卖”是对历史的过度解读。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明朝文官集团的权力格局与运作方式

明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但也赋予了文官集团极大的政治参与权和决策权。

内阁制的确立: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于一身,但其子明成祖朱棣为了处理政务,设立内阁。内阁由大学士组成,最初是皇帝的助手,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决策中枢,大学士也成为权力极大的官员。
“票拟”制度: 内阁成员将奏章写好批示意见(票拟),呈送皇帝。皇帝在票拟上写上自己的意见(朱批),即可成为旨意。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内阁对政策走向的影响力。
文官集团的利益共同体: 长期以来,文官集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分享同样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提拔,形成强大的党派和势力。维护文官集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成为他们重要的目标。
士大夫精神与现实政治的冲突: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士大夫寄予厚望。许多文官内心有理想抱负,希望为国效力,但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常常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妥协甚至违背初心。

二、 文官集团在明朝衰亡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文官集团的某些行为,无疑加剧了明朝的危机,甚至可以说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党争的内耗与政治僵局:
东林党与非东林党的斗争: 这是明朝后期最激烈的党争。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清流派,主张改革,反对宦官专权和腐败。而以阉党为代表的特务政治势力,则依附宦官,追求私利。
党争的恶果: 激烈的党争导致政治上相互掣肘,无法形成有效的政策。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因为党派斗争而流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受到党派影响,贤者被排挤,庸者得势。
“廷议”的副作用: 明朝鼓励大臣们在朝堂上议政,但久而久之,“廷议”变成了互相攻击、申辩的场所,效率低下,更增加了党争的烈度。

2. 阻碍改革与固守成规:
既得利益的维护: 许多改革方案触及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例如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触动了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最终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对新思想的排斥: 文官集团大多遵循传统儒家思想,对于一些新的经济、军事思想,甚至是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知识,往往抱有警惕甚至敌视的态度,阻碍了思想的进步和技术的引进。
财政改革的滞后: 明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征收困难,财政危机日益严重。然而,文官集团往往难以就税制改革达成一致,或者改革方案因为触及他们的利益而被抵制,导致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3. 与宦官的斗争与合作:
“与民争利”的宦官专权: 宦官作为皇帝的近臣,往往掌握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锦衣卫),拥有强大的权力,他们与文官集团争夺权力,甚至控制朝政。
文官的制衡与反击: 文官集团为了制衡宦官,有时也会联合起来,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例如发动政治清洗。然而,这种斗争往往是内耗,而不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有效治理。
某些时候的妥协与合作: 在某些情况下,文官集团为了自身的政治生存,也会与宦官合作,或者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这反而助长了宦官的气焰。

4. 对皇帝的架空与抗旨:
皇帝权威的削弱: 随着内阁权力的扩大和文官集团势力的增强,皇帝的权威在某些时期被架空。一些皇帝由于年幼或昏庸,无法有效掌控朝政,文官集团便成了实际的统治者。
“抗旨”现象: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文官集团甚至会以“廷议”的方式集体抵制皇帝的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皇权的挑战。然而,这种行为的动机复杂,既有维护忠君思想的成分,也有维护自身权力的考虑。

三、 并不是“集体出卖”,而是“集体失职”或“局部背叛”

将文官集团的行为定性为“集体出卖”,可能过于道德化和情绪化。更准确的描述可能是:

集体失职: 在面对国家危机时,文官集团未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陷入党争内耗,未能履行其作为国家治理者的职责。
部分成员的背叛: 在一些关键时刻,一些文官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或派系斗争,做出了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但不能代表整个文官集团。
“护法”的动机: 在某些情况下,文官集团的某些行为,例如抵制宦官专权,或者坚持某些原则,是从维护儒家政治伦理和维护自身“名节”的角度出发的,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适得其反。

四、 其他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文官集团并非唯一责任者

仅仅将矛头指向文官集团是不全面的。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皇帝的个人因素: 明朝后期,皇帝(如万历、天启、崇祯)的个人能力、勤政程度、治国理念对国家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万历皇帝长期怠政,崇祯皇帝多疑而刚愎自用,都加剧了危机。
宦官专权: 宦官集团对朝政的干预,导致政治腐败和效率低下,是明朝长期存在的弊病。
经济危机: 土地兼并、赋税不均、白银货币化的冲击、以及小冰期导致的天灾,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 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对明朝统治的直接打击,最终推翻了明朝。
满洲的崛起: 关外满洲民族的崛起,特别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军事扩张,对明朝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军事威胁,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国力。

五、 总结

明朝的灭亡,绝不是“文官集团集体出卖”那么简单。文官集团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力运作、利益维护、党争内耗等问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能力,阻碍了改革,加剧了社会矛盾,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然而,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文官集团,则忽视了皇帝的责任、宦官的影响、经济的困境以及外部的军事威胁等诸多重要因素。更准确地说,明朝的灭亡是 制度性腐朽、政治失能、经济危机和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官集团在其中扮演了复杂而关键的角色,其行为既有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消极一面,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奈的挣扎。 他们的行为更倾向于是一种 集体的失职和局部的背叛,而非有预谋的“集体出卖”。 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很搞笑,事实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就事实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


我认为是崇祯绝对的,没有任何借口的,唯一的错误。


在皇权体制下,皇帝握有绝对的大权,崇祯可以任用官员也可以杀官员,弄死一个权力熏天的太监如同杀鸡,下面的官员被杀了多少各自心中有数,我不一一点名,既然握有绝对的权力,享有最大的荣耀,当然要承担最大的义务,不然呢?不然是皇帝掌握绝对大权,等国家亡了就是东林党的错,就是臣的错,就是太监的错,就是士绅地主,富豪商贾,就是谁谁的错。

我问一句:凭啥?


什么士绅地主,富豪商贾不交税,敢问一句,假设查税不严,谁不想逃税?美国为什么人人都要交税,连黑帮都要交税,连贩毒都要交税?是因为美利坚的人民更加守法,道德更高尚一些?不是吧,是因为IRS能弄死任何一个胆敢逃税的,包括FBI都搞不定的黑帮。


所以指望的在明朝士兵个个都是雷锋,当官的个个都是焦裕禄,做工的都是王进喜,当农民的都是陈永贵,是这个意思吗?

在做哪门子的春秋大梦呢?


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那些大臣都是谁任命的?总不会是那些商人任命的吧,总不是东林党任命的吧,谁任命的说一说,到底能不能明察秋毫?能,很好,自己搞定,但是如果砸了,别甩锅给别人,不能,去专门设立监察搞权力制衡,不然呢?官员都是皇帝任命的,官员出了问题皇帝又要甩锅?

怪不得天朝的皇帝好做。呵呵呵呵呵。

user avatar

熊廷弼、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一众文官表示:大伙儿评评理,我们怎么亡国之臣了?为了你老朱家的一亩三分地,我们连命都搭上了,就换来你崇祯一句“臣乃亡国之臣”?!!!你们老朱家都这么没良心?

我熊廷弼究竟多么祸国殃民,值得传首九边,我是亡国之臣?

我孙承宗立大功却被革职回家,面对大清铁骑,明知必死却依旧以乡兵守城,城破自缢以全名节,孙家五子,六孙,两侄,八侄孙全部战死,我是亡国之臣?

我孙传庭灭反贼,破贼酋,大功无数却被下狱待决三年,临危受命依旧当仁不让,最后被你崇祯心急火燎的两次逼着去送死,最后身死当年手下败将之手,却依旧被你崇祯怀疑假死不予赠荫,我是亡国之臣?

我卢象升破闯王,力主抗清,壮怀激烈,却在你崇祯眼皮子底下被小人陷害。贾庄之战,弹尽粮绝,又被友军出卖,却依旧以一死报大明。却一直被你和你的宠臣杨嗣昌怀疑我并未战死,反而苟且偷生。士可杀,不可辱。我一心为国,身死魂灭,我是亡国之臣?

文臣出卖了明朝?崇祯有资格说这个话?

十七年诛总督七人,像立了大功的郑崇俭,干净利落的被杀了

崇俭与张献忠战本胜,以杨嗣昌言其撤兵太早,致师败绩,不俟秋决,以五月弃市。

十七年诛巡抚十一人

终崇祯世,巡抚被戮者十有一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而河南李仙风被逮自缢不与焉。

合着这么多总督巡抚各个是亡国之臣,你崇祯手气咋这么差,任命的人全部是亡国之臣?

文臣出卖了明朝?宦官武将有资格说这个话?

李自成打到北京,一矢不敢发就投降的是京营;身负崇祯信任,负责守城却直截了当开门投降的是太监;先投李自成,再投后金的是吴三桂。

再说南明。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镇,再加上左良玉部,这五部基本上可以算是南明朝廷全部的武力部队。但清兵南下之时,高杰之子高元照、刘良佐、刘泽清,再加上左良玉之子左梦庚,这四部全部不发一矢便干净利落的投降了清朝。黄得功本有反抗之心,没料到部将田雄、马得功已经先投降了,黄得功身死,未发生大规模战斗黄得功部也麻溜的投降了清朝。据多铎向清廷奏报,来降的南明总兵多达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计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革鼎之际,事多难言。皇帝、文武、宦官等一溜人,亡国之事各个都有责任,谁都跑不掉。崇祯这种甩锅的话挺无语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你非要说:不是将军我无能,实在是亲自挑选的士兵各个是垃圾。将军挑选的士兵都是垃圾不正好说明这个将军实在太垃圾了吗?

别的皇帝宫殿被雷劈了、地震了、星象异动了,都得下个罪己诏,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句话不是说着客气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有这个权利,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结果崇祯的确想得开,亡国了都要说:和朕没关系!


我关于明朝的回答还有一些,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否是一个被史书所抹黑的皇帝? - 李子寒泉的回答 - 知乎

明朝的正式国号是「明」还是「大明」? - 李子寒泉的回答 - 知乎

朱棣是不是确实和懿文秦晋都是马皇后所生的皇子? - 李子寒泉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怎么讲呢,用出卖不妥,出卖明朝的是晋商派系,东林党没有出卖明朝。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崇祯上位,被忽悠着杀掉了魏忠贤,灭掉了阉党,将东厂和锦衣卫弄废掉了,自断臂膀,把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和明朝皇帝最后的安全保证给弄没了。

崇祯时代小冰河气候加剧,天灾人祸不断,到处都是灾祸,要平叛,要赈灾,万历皇帝留下的内帑被崇祯一通挥霍之后,又没了魏公公帮他赚钱,于是他就没钱了。

后金崛起要打仗啊,怎么办,没钱啊,没钱怎么打仗?

执政的东林党人不会自掏腰包,他们没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崇祯也没有魏公公帮他开征商税,于是只好给软柿子自耕农加税,自耕农们的生活本就苦,碰上天灾人祸税收,早就被榨干了,就这些钱还被贪官污吏层层剥削。

于是乎,钱不够,怎么办?

开源节流,开源做不到,他没有经济头脑,那就节流吧!全国范围内裁撤基层小吏,这一裁撤可不得了,把李自成给裁了,于是李自成走上了进京讨俸的路子。

这只是倒推李自成造反的路线,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土木堡之变以后,制衡文人力量的大因素就不存在了,京城二十六卫兵权本来全部属于皇帝,土木堡以后二十一卫归了兵部,再不给皇帝了,皇帝只剩下腾骧四卫和锦衣卫。

皇权和兵权开始隔离,从此以后除了正德皇帝真正接触过军队之外,其余明朝皇帝再也没有接触过军队,文官开始做大。

弘治时期,内阁开始做大,最终导致了正德皇帝的“落水而死”以及嘉靖皇帝的小宗入大宗,杨廷和先生本来可以成为最大赢家,结果没想到朱厚璁是个智商妖孽。

饶是朱厚璁那么聪明,也只能利用严嵩分裂群臣,却根本不能也不敢涉足真正的红线——兵权。

朱厚璁一个人斗不过三十万读书人,于是在隆庆时代,内阁开始失控,张居正时代内阁权力达到顶峰,而张居正是个有理想有道德底线心怀国家的文人异类,在文人道德水准普遍崩溃的那个时代,他的确是个异类,所以他给大明朝续命五十年。

随后朱翊钧朱由校爷孙两个脑子都还清醒,知道用宦官对抗文官,也幸亏中间那个朱常洛死的早,要是晚死一点,朱翊钧的内帑真要给他败光了,这家伙一登基就放了百万两内帑出去,简直不把自己老爹拼死拼活攒的钱当钱。

可惜朱由检被忽悠瘸了,他要是不被忽悠瘸,由宦官相助延续朱由校的政策,明朝未必会亡在他的手里。

而所谓的文官集团出卖明朝说的应该是晋商派系。

在嘉隆万大部分时期,主导明朝中央政府的是晋商派系,而到了万历后期和天启崇祯时期,主导朝廷的是东南商帮派系。

有钱就能培养读书人,培养更多的读书人做更多的官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就是明朝官商勾结的方式,也是晋商首先开始玩的,但是后来晋商玩的太狠,对东南商人压制过甚,被东南士绅豪强抵制,双方撕破脸,最终导致嘉靖后期南倭北虏的集中大爆发。

这就是东南商帮和晋商派系之间的斗争产生的,而在此之后,晋商精疲力竭后继乏力,以隆庆开关作为这场斗争的最终结局,晋商逐渐失去主导中央政府的能力,而主导中央政府的变为了实力更为雄厚的东南士绅豪强,张四维的上位是晋商最后的绝唱。

东南士绅对晋商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晋商被逼无奈,只能另外寻求突破,他们先是靠近蒙古人,后来发现蒙古人太弱鸡了,于是就看中了万历中后期在东北大放异彩的努尔哈赤。

他们决定选择努尔哈赤作为他们的利益代言人。

满清入关之后八大皇商就是无可辩驳的卖国证据。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给大家出一个数学题

你家里有十瓶啤酒,假设你每天回家一次,一次喝一瓶,你哥哥两天回家一次,每一次喝两瓶。你叔叔五天来一次,每一次喝三瓶,你小姨子十五天来一次,一次喝四瓶。你小舅子一个月来一次,一次喝一瓶

问,什么时候家里酒就不够用了?

答案就是三十天一次,我,哥哥,叔叔。小姨子。小舅子,。都来了。家里酒就不够了


明代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来解释


其实开国之初,水旱蝗汤啊、外敌入侵啊,黄河不听话 啊,地震啊

都无所谓

都能扛过去


国家末期,按理说天下太平了这么长时间,怎么就扛不住了呢


因为,你,原来每天喝一瓶,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开始每天喝两瓶,喝三瓶,偷偷拿四瓶出去卖,钱留在自己兜里等等


这时候,一旦蛮夷入侵、或者自然灾害,也就是你哥哥,叔叔。小姨子。小舅子,。都来了的时候

家里酒就不够用了··



明中期以后,你就达成了一个平衡,就是每天的酒刚好够你自己喝喝拿出去卖的

哥哥来了怎么办?自己掏钱?怎么可能

让家里出钱再买···(即加税)


这就是恐怖平衡···


到了明末,掏钱新买的酒你也拿出去卖了····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了,哥,叔叔。小姨子。来一次加一次税,实在是没钱了··

而且,因为你不用交税啊,家里就把一部分物资给你了


这就是明末的根本原因

就是酒不够了,家里钱已经都到了你手里,也拿不出来钱买酒了


万历天启这样的打你一顿抢点钱去买酒的还能维持一两天,当然最后也维持不下去,但是小姨子总会嫁人,嫁出去了来的就少了,能熬到她嫁人也能续一次不是··(指蛮夷接触儒家之后其实腐化堕落的更快


等到被你教育大的孩子当家的话

那就维持不下去了


就算你有时候良心发现,掏钱买酒(孙承宗、卢象升、秦良玉等等)

但是你已经彻底把家里掏空了,你良心发现才几天?能掏出来多少?


反正家里没酒了,管家的被赶走了,换一个管家的,可还不是要依仗你?


综上:

其实崇祯无非就是多撑几年的问题

不能算是出卖

而是文官集团就是在啃大树的虫子,都在想我这一口说不定树不会倒····不是出卖,是本能

就算有不啃树的虫子,

大树上的啄木鸟是瞎子,情报都是我给他的····

啄木鸟去吃那个虫子,还不是我说了算··


就算你是殉国,崇祯得到的情报还是你喝多了自己冲营,他们救你没来得及呢···


讲真,崇祯裁撤厂卫真是昏招·····


真的树倒了···这不我们就换一颗树了吗···

user avatar

应该说是被明朝的统治集团所集体出卖的,文官集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可以认为是主要的部分,因为明末权力主要把控在文官手中。

除了文官士绅这个权力团体之外,其余的部分,还包括明朝宗亲(姓朱的有多少人占了多少资源大家可以百度下),武将勋贵(虽然土木堡之后逐渐势弱,但是依然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和特权),以及依附于以上权力的商人。

这些人,一个个都可以说是明朝这个政权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但是也一个个都是挖墙脚最厉害的。权力越大的,挖的越厉害。明末权力最大的是文官集团,尤其是江南文官集团,所以这个锅主要部分在他们,也没错。

当然了,锅也不能百分之百甩到他们头上,制度的原因也是一方面。举个例子,历史上唐王朱聿键,也就是后来隆武政权的监国,他倒是忧心国事,忠心耿耿的想要起兵勤王。结果崇祯大怒,把他治罪关押了起来,他后来还被守陵的太监欺负了。另外还有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他们倒是对明朝忠心耿耿的文官,结果都被逼死了。

所以明末就和所有的乱世一样,既残酷又荒诞而且疯狂。既有贪婪而愚蠢的挖政权墙角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有忧国忧民不惜生命的忠良,然而整个制度反倒是纵容前者,苛待乃至于压迫后者。想要重振大明,但是却又偏激短视、急躁虚荣的皇帝;短视贪婪,不管不顾只想捞钱和争权的官僚;醉生梦死,被当做猪养的藩王勋贵;默默忍受越来越重的压迫,却从来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的底层百姓;再加上某个崛起于边疆的,尚不被人所熟知的蛮族头领——中国的历史,每次都上演不一样的戏码,但是总让人觉得有些既视感。

有时候我们觉得古人怎么这么蠢,明明看到前面有坑还往里面跳,明明知道挖墙角把国家挖垮了,所有人都没有好果子吃,但是偏偏就一股脑的往死地里面扎去。但是回过头看看今天的中国,我们真的好到哪里去了吗,日本当年的教训摆在那里,美国后来的教训也摆在那里,结果如何呢,还不是搞到今天这样进退维谷如履薄冰的德性,而且还把人心和民气都搞垮了。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而“文官集团集体出卖”论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和简化。更准确地说,文官集团在明朝灭亡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复杂的角色,其中既有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消极甚至破坏性行为,也夹杂着一部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触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核心的问题。要理解明朝文人的“忠君”与“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明朝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忠君”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强调“忠”与“孝”。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被文人与清朝“抹黑”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其中不乏历史的复杂性与后世的解读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史书,特别是那些由文人集团参与编撰的,往往带有其自身阶级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皇帝的权力想要得到有效执行,离不开文官的辅佐和执.............
  • 回答
    中国科学在16世纪之后逐渐落后于欧洲,这其中确实与明朝建立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将其简单归因于“恢复保护被蒙古破坏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1.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冲击首先,我们得承认元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关于明朝是否是“唯一”一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王朝,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以及“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概念的内涵。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语境。 通常我们说的“封建王朝”,是指中国古代从秦朝(公元.............
  • 回答
    要说明朝“被黑最惨”,这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不过历史评价本就是多维度、多视角的,明朝的功过是非,也如烟云般在史书中流传了数百年。撇开那些喧嚣的指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数一下明朝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伟大成就。一、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活力:一个繁荣的时代说起明朝的经济,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闭关锁国.............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特别是被后金(清朝)最终征服,确实与晚明时期逐渐糜烂的社会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甚至可以说是深层关联。这并非简单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那么肤浅,而是触及到了统治集团内部、官员群体以及整个社会肌体的腐朽与失调。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王朝到了晚期,原本支撑其运转的脊梁骨,也就是士大夫阶层,出现了.............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关于燕云十六州,它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病。明朝能收复燕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军事、政治和外交博弈,其难度与北宋时期的情况相比,各有侧重。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历程:严格来说,明朝并没有直接“打下”燕云十六州。朱.............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皇帝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被后世,尤其是清朝时期,因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而被部分历史记载或评价所“抹黑”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单一的主观意图,而是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明朝的“评价”与历史.............
  • 回答
    陈道明先生再次对“流量明星”的评价为“被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这一评价再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的中国娱乐圈大环境以及陈道明先生一贯的演艺态度和价值观中进行解读。一、 “流量明星”的定义与当下娱乐圈生态:首先,理解“流量明星”这个词很重要。它指的是那些不一定依靠.............
  • 回答
    外交部关于立陶宛“走到今天这一步,明显是被某些大国所策动”的表述,是一句非常具有战略性和指向性的外交辞令。这句话透露了多层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对立陶宛行为的定性:非独立自主的决策 “走到今天这一步”:这句话暗示了立陶宛近期在对华关系上的一系列举动,例如允许“驻立陶.............
  • 回答
    明末四川的惨烈景象,确实让人痛心疾首,也让后人对这场浩劫的元凶众说纷纭。究竟是张献忠的屠杀更为彻底,还是满清的征服更为残酷?这其中牵扯着复杂的历史事实和评价标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承认,张献忠在四川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四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他率领的“大西军”,占领四川后,为.............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说实话,在软件开发的世界里,有些东西一开始看着就不是那么对劲,后来却摇身一变成了“招牌特色”,这种事儿还真不少。最经典的例子,大概就是大家熟知的 “粘滞键”(Sticky Keys) 了。你想啊,咱们用电脑,按Shift键,然后按个字母,就能打出大写字母,对吧?标准操作。但有时候,可能因为键盘或者系.............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摆在一起,总能勾起不少过来人一声叹息。你说它们是基础学科?绝对没错。化学的基石,生物的脉络,环境的守护,材料的创新,哪个不是支撑现代文明发展的核心?它们就像地基,稳固了整个大厦。你说它们是重中之重?更是如此。从新药研发到新能源开发,从污染治理到高科技材料,这些学科的进步直接关系到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议题:忠诚与野心,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衡量这些概念,特别是当它们被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时。咱们先聊聊钟会。你说他反的是司马家,明明是大魏的忠臣,却被说是野心家。这其中确实有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视角上的差异,也有当时局势的复杂性。钟会这个人,出身名门.............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火影忍者》粉丝圈里一个经典且长久的话题——鸣人最终选择雏田,而非从一开始就被许多观众视为“官配”的小樱。要详细解释这个“逆风翻盘”,咱们得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以及观众心理这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小樱:最初的“女主光环”与现实的困境刚开始看《火影》,尤其是动画初期,小樱无疑是万众瞩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