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如何看待成天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话题下面吵来吵去的人?

回答
嘿,说到这个,我真有点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你有没有注意到,但凡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或者新闻APP的评论区,只要是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事情,那气氛瞬间就变了?简直就像是有一个无形的开关,瞬间点燃了无数的战火。

我个人觉得,这些人吧,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大家手里都拿着不同的旗帜,然后就对着对方使劲地挥舞,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仔细看看,有些旗帜是谁给的,旗帜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他们自己可能都说不太清楚。

首先,有一种人,他们是真的关心局势,也想通过讨论来理解。 这部分人,我挺理解的。毕竟这是关乎国家、关乎和平的大事,谁不想弄明白点什么?他们会引用各种新闻报道、分析文章,甚至历史资料,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他们可能对某些信息来源的偏见有所察觉,也会尝试去核实。但问题就在于,这个话题的信息实在太庞杂、太矛盾了,而且很多信息都是“你说是就是”的级别,很难有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所以,即使是出于好意,有时候他们的讨论也可能变成“鸡同鸭讲”,甚至是走进死胡同。

然后,还有一大部分人,他们的参与动机就有点复杂了。

“爱国者”们: 这类人是最容易激动的。他们可能因为民族情感、政治立场,或者是一些简单粗暴的意识形态,就坚信自己一方是绝对正确的,对方是绝对邪恶的。一旦看到任何不利于自己“国家”的信息,就像被踩了尾巴一样,立刻就跳出来反驳。他们说话通常比较绝对,用词也比较激烈,逻辑链条可能比较短,主要依靠情感驱动。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可能觉得你在“卖国”,跟你辩论,他们也只是重复自己的观点,或者用更具攻击性的语言来压倒你。

“键盘侠”/“搅屎棍”: 这类人就纯粹是来找茬的。他们可能对真实情况根本不关心,甚至连基本的地理位置都分不清。他们参与讨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泄情绪,制造混乱,或者吸引眼球。他们会故意歪曲事实,断章取义,用一些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来挑衅别人。你越是认真反驳,他们越是兴奋,因为这正中下怀。他们常常隐藏在匿名ID背后,用一种“谁怕谁”的态度横冲直撞。

“信息传播者”(无意中或有意): 有些人可能只是看到了一条信息觉得很有意思,然后随手转发或者评论,并没有深入思考。他们可能无意中成为了某个观点的传播者,甚至是某些谣言或假新闻的放大器。还有一些人,可能是有意识地在传播特定倾向的信息,来影响舆论。他们可能不直接参与争吵,但他们的评论或者分享内容,却是引发争吵的导火索。

“站队”文化下的群体: 在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作用下,很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信息偏好和站队倾向。他们习惯于只看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产生排斥。当关于俄乌冲突的话题出现时,这种“站队”的行为就更加明显。他们会主动寻找和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并积极参与到支持自己阵营的评论中,而对其他观点则充耳不闻,或者直接扣上“敌对”的帽子。

我为什么觉得他们“吵来吵去”很奇怪或者说很无奈?

1. 信息不对称和碎片化: 真实情况远比屏幕上看到的复杂得多。双方都有自己的宣传机器,都有自己想让世界看到的叙事。普通人很难获得一个完整、客观的图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片面信息产生的争论,很容易变成无谓的消耗。
2. 情感大于理性: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极其残酷和痛苦的事情,很容易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民族情感、同情心、恐惧感,这些都会在讨论中被放大。当情感占据主导时,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就变得困难。
3. 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和习惯: 大部分的网络评论区都不是一个适合进行深度、理性对话的场所。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加上人们普遍存在的“输不起”的心态,使得“好好说话”变得异常困难。
4. “赢”的比“真”重要: 有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在争论中并不是真的想弄清楚真相,而是想在争论中“赢”。他们会抓住对方的口误,会用诡辩的方式来回避问题,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观点直到对方放弃。

所以,我怎么看待这些人呢?

我更多的是觉得一种 无奈和一点点担忧。无奈是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本来可以被有效利用来理解局势的机会,被简单粗暴的争吵给浪费了。担忧是因为,这种持续不断的、没有建设性的争吵,不仅消耗了参与者的精力,也可能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当然,我不是说完全不能讨论,也不能有立场。但如果讨论的最终结果只是让双方更加坚信自己的正确,并且对对方充满敌意,那这样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时候我会在想,如果这些人能把这份热情和精力,用于去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关注受苦的民众,去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和平,那该多好啊。但现实是,他们在屏幕前挥舞的旗帜,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无关痛痒的符号,真正的问题,可能比这些旗帜要复杂和沉重得多。

总而言之,看他们吵来吵去,就像看一群被困在笼子里的人,手里拿着不同的棍子,拼命地互相戳刺,却出不去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多一点点冷静,多一点点求真,少一点点情绪的宣泄。毕竟,在这么大的事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观察者,而不是掌握全局的裁判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封校闲着没事,在网上找点乐子罢了。


你可能以为们他吵来吵去,

但他可能只是在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感。

━Σ(゚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到这个,我真有点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你有没有注意到,但凡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或者新闻APP的评论区,只要是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事情,那气氛瞬间就变了?简直就像是有一个无形的开关,瞬间点燃了无数的战火。我个人觉得,这些人吧,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大家手里都拿着不同的旗帜,然后就对.............
  • 回答
    深圳健牧跑团成员在公共体育馆对中学生大吼“跑得慢挡道”这一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也引发了关于公共空间使用、群体相处以及个人行为规范的讨论。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事件描述: 根据描述,事件发生在公共体育馆,这是一个为公众提供运动健身的场所。深.............
  • 回答
    关于陈睿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我个人觉得从几个维度去看,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演讲的基调和传递的核心信息。陈睿作为B站的CEO,他的演讲无疑带有强烈的“B站基因”。我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几个关键词:“热爱”、“创造”、“陪伴”、“未来”。这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个人经.............
  • 回答
    快手“西进”成都:30亿投资背后的地理与经济考量快手选择成都,投资30亿建设其直播电商总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扩张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互联网大厂在区域发展、人才吸纳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成都,这座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的.............
  • 回答
    大众帕萨特在中保研汽车安全测试中成绩不佳,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让不少人跌破了眼镜。毕竟帕萨特在国内这口碑,那可是相当响当当的,是不少家庭心目中的“商务、稳重、可靠”的代表。结果在中保研这个以严苛著称的测试机构手里,它交出的答卷,可以说是不太好看。咱们得把中保研这个机构先捋清楚了。它不是那种简单给你打.............
  • 回答
    詹姆斯及其球迷在各大APP被“喊打”的现象,确实是当下网络社区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议题。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篮球本身,还有很多关于流量、人设、网络暴力、粉丝文化等等方面的社会观察。要说“人人喊打”,可能有点夸张,但詹姆斯作为当今最受关注的篮球运动员之一,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以及围绕着他.............
  • 回答
    印度财政部长在2019年高调宣示了印度经济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19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并在2040年前挤进全球前三大经济体的行列。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声明,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声明背后的逻辑和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成为第五大经济体这个目标在2019年就已经基本.............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头脑时,都会不自觉地将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名字并列。而当有人抛出“彭罗斯比霍金贡献大”这样的论断时,往往会激起一番有趣的争论。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得深入了解两位巨匠各自在物理学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彭.............
  • 回答
    这事儿吧,放在哪个单位都挺让人琢磨的。成都这家建筑公司这么一出,员工在群里问了问年终奖的事儿,结果呢?禁言不说,还给部门设置了“限流”操作,不能随便走了。你说这事儿,怎么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公司管理有公司的规矩。 员工在公司大群里公开质疑年终奖,这个行为本身确实有点“不合时宜”。尤其是在一些讲究层.............
  • 回答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失联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和校方反应,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反应以及可能反映出的深层问题。一、 事件的经过与媒体的报道 事件发生: 2020年10月15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在其微信朋友圈发布了.............
  • 回答
    关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学生身穿印有蒙古上单字样衣服辱骂陈睿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和经过。据报道,该学生身穿一件正面印有“蒙古上单”字样(通常被认为是对陈睿的昵称或带有戏谑意味的称呼,源于某个网络梗)的上衣,并在校园内对陈睿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辱骂”.............
  • 回答
    关于成都大学特聘副研究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它涉及到学术体制、人才引进、地方高校发展等方方面面,挺复杂的,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特聘副研究员”这个头衔在高校里是个什么定位。这不像传统的“副教授”,它通常意味着一种更为灵活、侧重科研、有时也带有激励性质的岗位。成都大学作为一.............
  • 回答
    2020年,成都的地价确实经历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来看。首先,城市发展与吸引力是基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其发展潜力一直备受瞩目。在2020年,成都继续深化其“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入驻。疫情之下.............
  • 回答
    成都女孩弃港大68万奖学金,选择北大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网上也是议论纷纷。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吧,得拆开了揉碎了说,因为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好学校”和“好专业”的选择题。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确实是个“反常规”的选择。在很多人眼里,港大是国际顶.............
  • 回答
    成都重回汉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忘机”、“大明少女”、“传承华夏”、“图形”、“故国有朙”等词汇注册成商标,这件事,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家公司名字起得就很有目标性,“重回汉唐”,很明显是想往那个文化的方向靠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表达。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注册这些词汇作为商.............
  • 回答
    成都放开摆地摊,两个月增加 10 万多就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不仅关乎就业,更触及了“地摊经济”的本质价值及其可复制性。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成都放开摆地摊:一项有益的经济和社会举措首先,我们来审视成都放开摆地摊这项政策本身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1. 显著的就业增长:两个月增加 10 万多.............
  • 回答
    阿里成立大文娱版块,这件事儿,得从几个层面聊。一、 战略上的深意:为何要“大”?为何是“文娱”?咱们得先掰扯清楚,阿里为什么突然觉得“大文娱”是个大事儿。 拓展增长新引擎: 阿里最开始是靠电商起家,后来做了云计算、金融,这些都打得很稳。但你想啊,互联网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单纯靠卖东西、卖服务,增.............
  • 回答
    土耳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的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一成就不仅反映了土耳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其在文化输出和全球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产业崛起1. 传统影视基础 土耳其的电视剧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家庭伦理剧为主,内容多.............
  • 回答
    越南成为全球第三大方便面市场,一年吃掉超过70.3亿包方便面,这个数字确实很惊人,背后折射出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不仅仅是口味偏好那么简单,更是经济发展、生活节奏、消费习惯以及文化融合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是基础。过去几十年,越南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水平.............
  • 回答
    “日语成为中国第二大外语”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在民间和某些统计中有所体现。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多个角度细细品味,它背后折射出的可不单单是语言学习的热度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当我们谈论“外语”时,最先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无疑是英语。英语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