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建安情怀?

回答
“建安情怀”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并非指代某一个具体的“情怀”样式,而是概括了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约公元184年至260年)文坛上涌现出的一股特殊的精神风貌和文学创作倾向。这股风潮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曹植、刘桢、应玚)为代表,他们的文学作品共同塑造了“建安情怀”。

要详细讲述“建安情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时代背景:乱世下的悲歌与反思

理解建安情怀,首先要理解其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支离破碎。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危机,也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往往经历了:

战乱的洗礼与生命的无常: 许多文人身处乱世,亲历战火,目睹生灵涂炭,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常常需要在乱军之中奔逃,寄人篱下,生活颠沛流离。
政治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无奈: 许多文人出身官宦世家,或者曾怀抱政治理想,希望建功立业,恢复太平盛世。但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一次次失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身份认同的危机: 传统士人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在乱世之中,这种使命难以实现。他们既是知识分子,又是时代的见证者,身份的复杂性让他们在现实面前感到迷茫和痛苦。

这种时代背景催生了建安文学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也奠定了“建安情怀”的基调。

二、 “建安情怀”的核心特征:

“建安情怀”并非单一的感受,而是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与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慷慨悲歌,英雄气概: 这是建安情怀最鲜明的标志。
对乱世的感慨与忧愤: 文人对国家衰败、人民疾苦深感悲痛和愤慨,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控诉。例如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七哀诗》的“出门无所见,唯见白骨积”,都极具震撼力。
对英雄气概的追求与抒发: 在乱世中,人们渴望英雄的出现来拯救苍生。文人自身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常常抒发自己作为“丈夫”的壮志和抱负,即使屡遭挫折,也依然保持着一种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便是经典代表。
对历史的借鉴与反思: 文人常常回顾历史上的兴衰更替,从中汲取教训,也抒发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2. 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豁达与悲观:
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 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建安文人对生命的短暂有着比前代更为清醒的认识。他们深知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及时行乐的感悟: 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一些文人表现出“人生几何,及时行乐”的态度,通过饮酒赋诗来排遣忧愁,追求短暂的欢愉。这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慰藉的方式。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便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兼具悲观与乐观的复杂心理: 这种“及时行乐”并非全然的享乐主义,而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也是一种在悲观中透出的积极抗争。他们虽知生命短暂,但依然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3. 政治抱负与政治失意的交织:
渴望建功立业: 建安文人很多都曾积极参与政治,希望能够施展才华,为国家做出贡献。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十分强烈。
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失意: 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险恶,派系斗争激烈,许多文人因此遭遇挫折,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这种政治失意感,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中,带来了深沉的忧虑和感慨。例如孔融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曹操处死。

4. 写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关注民生疾苦: 许多作品直接描写战乱带来的灾难,如饥荒、流离失所等,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反映社会现实: 建安文学不再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积极地去描绘和反思。这种写实精神,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5. 文风的雄健奔放与语言的洗练: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语言风格以雄健、刚健、有力著称,与汉末前汉朝文人典雅、柔美的文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风直接呼应了时代精神。
追求辞藻的华美与内容的深刻: 在雄健的基础上,建安文人也注重语言的锤炼,追求辞藻的华美,使得作品在具有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 “建安情怀”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曹操: “乱世之雄”,他的诗歌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建安情怀。既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时伤时,又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浪漫想象,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他的诗歌慷慨悲凉,雄浑有力。
曹丕: 承袭了曹操的风格,但更显雅正。他的诗歌中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如“燕、赵古称多壮士,西陵佳士,皆报国之英。惟我与子,期于长乐。”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忧虑。
曹植: 被誉为“建安之杰”,他的诗歌才情横溢,情感丰富。既有《洛神赋》的浪漫唯美,也有《白马篇》的英雄主义,更有《七步诗》的骨肉相残的悲凉。他的作品既展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建安七子”:
孔融: 少年有才,为人耿直,因批评曹操而被杀,其诗文也体现了对乱世的忧虑。
陈琳: 以写政治檄文著称,如《讨曹操檄》,文采斐然,充满战斗精神。
王粲: 其《七哀诗》是反映汉末战乱的重要作品,情感真挚,悲凉感人。
徐干、曹植、刘桢、应玚: 他们也都用各自的笔触,描绘了乱世中的生活,抒发了各自的情感和抱负。

四、 “建安情怀”的影响与评价:

开创了文学的新局面: 建安文学以其雄健的风格和对现实的关注,突破了汉代文学的某些局限,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影响了魏晋南北朝乃至唐代的诗歌创作。
塑造了“建安风骨”: 这种以慷慨悲歌、雄健刚健为特征的文风,成为后世文人所追求的一种重要文学风范。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建安文人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们用文学表达情感的勇气,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来说,“建安情怀”是一种在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由战乱、政治动荡、人生无常等社会现实催生出来的复杂情感集合。它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英雄气概的追求,以及在悲观中透出的生命力量。这种情怀通过雄健奔放、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得以表达,共同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它是一种时代的悲歌,也是一种不屈的精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雄们还没来得及学会心冷如铁。

user avatar

-,-

谢邀。

这问题太大了……我能力有限啊……

虽然有一肚子话想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

因为用乏味的陈述,实在难以表达在苦痛与豪情的两极中燃烧灵魂时迸发的闪光。

姑且抛个瓷砖引玉吧。

请让我先引用一首曹坏丕的诗。

《月重轮行》

三辰垂光,照临四海。
焕哉何煌煌,悠悠与天地久长。
愚见目前,圣覩万年。
明暗相绝,何可胜言。

先感叹天地的辉煌,然后又提及圣人与愚夫所见的差距。

曹丕相信这个世界的光明与黑暗会有分开的一天,而剩下的话不可尽言也无可言尽。

但圣人所见的明暗相绝的世界,究竟是明还是暗呢?

他相信是光明的。

《黎阳作》其一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这首诗写于建安四年开始的袁曹之战期间,曹坏丕长期随行军旅,有感而发。

他描述了征途的艰苦,放弃家中华美殿堂的安逸,而选择顶风冒雨跋涉泥水的行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年的周武王与周公,都是这样跟随父亲出征,为了拯救天下困苦的黎民。

古来今来,一向是如此的,也是上天所期许的。

而他曹丕又算是什么特殊的人物,能够不为这平定战乱创造光明的事业献身呢?

汉灵帝时候的户籍统计,大概是一千万户左右。

到了建安中期,全国仅余三百万户左右,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口全都湮没在乱世的洪流之中。

建安年间的这代人,是看着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十室九空,血流漂杵的地狱景象成长的。

他们在末世的凄惨与绝望中,无力地抵抗时代的潮流。

这期间有些人死了,有些人还活着。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还在坚持。

放弃的人开始醉生梦死,逃避现实。坚持的人最后也死了。

但那些死去的人把他们的影子留下了,这是后人们能够一次次自深渊中振奋的基石。

这是离乱与疾苦之中,直面命运而不屈的宏伟。

曹坏丕经常展现出一些落寞哀凉的凄楚情绪。

世道太艰难了,快乐来之不易,但早晚也要逝去。

但偏偏他又无法像有些人那样,彻底麻痹自己,只好清醒地痛苦。

”我独何人“这句话,他不只说过一次。

《与王朗书》: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他对长寿没什么兴趣,也知道自己跟长寿无缘。

给王朗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建安二十二年。同年不久前,曹丕刚刚被册立为魏王太子。

因为同年的瘟疫,曹丕很多好朋友都去世了。夺嫡成功的曹丕对自己的估计是,也活不长。

前一刻还在为争夺世俗的权威而绞尽脑汁,后一刻已经在感慨人生的短暂与精神的不朽。

这种矛盾心态在那个时代是普遍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已经不抱希望了。

知道自己注定沦亡,注定成为新时代的祭品。而光明是留给后世的馈赠。

于是他们慷慨的朝毁灭前进。

《送剑书》:仆有剑一枚,明珠标首,蓝玉饰靶,因给左右,以除妖氛。

这封信不知是曹丕寄给何人的,能让他用仆的谦称,非常不寻常。

那个时代,对自己极其尊敬的人才会自称为仆。

别管曹丕尊敬的这位朋友是什么人,曹丕自己这辈子和剑的联系很深。还有甘蔗。还有葡萄。

他们那批人都是如此,在畅饮中微醺,然后挚剑劈向遮天蔽日的无边邪祟。

曹丕至黄泉。

鬼差问:“奚自?”

子桓曰:“自建安。”

曰:“是知其世不可为而为之者欤?”

子桓以芊蔗为杖,正戳鬼目,鬼遁。

user avatar

喵酱说过一句话。。

一个时代结束了。

曹操身上那种当时已经罕见的,战国秦汉式的英雄气,也随之消散。

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至此彻底终结。

我有一个朋友曾这样评论曹操和汉末英雄:——曹操,或者说曹刘孙这批人,是最后的士。

最后一个士。

我想,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原话在此。。。


我认为,建安风骨是最纯正最血气的那批春秋战国时期的汉人最后的悲歌。。。

这就是所谓的建安情怀。。。中国第一帝国时代的终结。。。

user avatar

建安情怀。

刚查的字典——

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建安情怀,

无疑是一种悲怆色的心境体现。

从西汉立国,到东汉魏晋。

中国在文化风气上的转变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兜了一个圈,魏晋刚好就在这个圈的下坡路上。

高祖立汉,以黄老之学。

武帝拓土,外儒内法,而独尊儒术。

从道家,到法家,再到儒家。

不谈思想,单论态度,这是上升的一个趋势,是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儒家的入世思想,深入人心,整个知识分子阶层,他对家国天下的理解是正向的。

但到了三国魏晋,一切都倒过来了。

东汉最后一个鸿儒郑玄的离世,也标志着东汉乱世的开始。昔时的国家崩塌了,而新的国家久久无法建成,而且当时的每个人都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这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打击是巨大的。

儒学没落,渐至于各诸侯俱行法学刑术,再到后来玄学大盛。整个思想风气彻底由积极转入消极,所有人都在断壁残垣的黑暗中看不见光了。

建安情怀。

那些酒气迷离后吟诗作赋的人,在梦中寻梦,醒来后,无能为力的或笑或哭或感慨或喟叹,都是情怀。

那些兵荒马乱中披荆斩棘的人,在路中寻路,走过后,一片荒芜地再走向下一个路口,不是相信会有奇迹到来,只是不想就这么放弃。天下英雄,曹丞相刘使君俱是如此。这也是情怀。

无论消极,抑或积极。

我相信他们所有人,最开始都如魏武帝当年一样,都真是想做大汉的一代忠臣良弼。

只可惜他们都回不去了,

真的回不去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建安情怀。

以上。

user avatar

先把哀家的名讳写对了再说,哼!

好啦好啦,改了就是乖孩子,我这就默默敲字。。

______

在魏王回到洛阳的这一段时间,他做了四个梦。

他梦到建宁三年的春天,十五岁的自己正在盛大的凯旋仪式上探头探脑。

他骑在袁绍的肩膀上,瞪大眼睛望向通往关中的大道。

远方的林中群鸟喧哗,尘土飞扬,很快,汉军整齐的方阵就出现在视线尽头,他看到了汗血马的方队,看到了归降羌人的队列,那个他崇拜已久的将军不解甲胄,骑在高大的骏马上——段颎的英姿在那一瞬间俘获了少年的心。梦中的洛阳盛大恢宏,汉军威武雄壮,屁股下面的袁绍拼命询问着一切和段颎有关的问题,他被问的有些不耐烦,只好继续伸长脖子,看着段颎稳稳下马,跪倒在陛下面前,然后除去头盔,一直被头盔遮蔽着的面孔显露出来——赤面长髯,凤眼隆准,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恐惧抓住了他的心,这哪里是段颎?他在万般疑惑中低头询问袁绍,却看到自己坐在骷髅的肩上,这骷髅缓慢抬头,干瘪的牙齿间滑出幽远的呼唤:

你好,孟德。

魏王惊叫着苏醒,他发现自己已经老去。

我输了吗?他问自己。

没有答案,他又沉沉睡去。

接着,他梦到自己跋涉在塞外的黄沙中,饥寒交迫,一个瘦弱的年轻人和自己并肩而行,身前身后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他们铁青着脸,从自己面前一一走过,魏王望向远方,军队正在一个山坡上聚集,他背着自己瘦弱的同伴奋力向前,直到自己在不甚宽敞的山坡上站定,他看到士兵们冷漠地注视着山下的荒原,他看到那里聚集着胡人的大军,于是他抽剑高呼,第一个冲下山头,身边的骑兵呼啸而过,然而当他冲到坡下的时候,四周却燃起了无法扑灭的火焰,瘦弱的郭嘉在火焰中拔剑起舞,动作优雅地如同天鹅晚唱,然后郭嘉突然被火焰吞没,并发出震动天地的笑声。

魏王颤抖着苏醒,他发现自己涕泪沾襟。

你还好吗?他问空气。

没有回应,他又沉沉睡去。

后来,他又梦到曹昂。他看到在午夜的月下,曹昂高大的身影从遥远的地方跃马而来,被硬弩击中倒下,站起来,又倒下,又站起来。他浑身无力,在泥泞中拼命靠近曹昂,被反复射中却又反复不死的曹昂对着自己微笑,等自己终于靠近的时候,曹昂脸上的微笑突然消失,他在又一次被射中时流下眼泪,叫声带着哭腔:父亲,你怎么就老了?父亲!父亲父亲父亲父亲。。。接着终于倒在他怀里,这一次他没有再站起来,面孔却变成了典韦。

魏王哭泣着苏醒,他发现自己半身不遂。

我来陪你。他敲着窗。

没人进入,他又沉沉睡去。

最后,他梦到刘备。他梦见他们初次相逢的那个夏天,洛阳的日光拖长了校场的落影,他们在帝国的迟暮之年相互许下大志,并一同出城募兵,之后,既没有十常侍之乱,也没有董卓进京,征西将军曹侯死于汉军越过葱岭后的又一次果敢西进,他看到自己生荣死哀,被忠心耿耿的部下一路护送回京,在皇帝陛下亲自主持的葬礼上,刘备跪在自己的灵边放声哭泣,为故友送最后一程。他的儿子曹昂被朝廷特许为郎,他的悼词由荀彧亲自撰写,在盛大的纪念仪式上他躺在灵堂,目视着荀彧朗诵关于自己的赞词,那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似乎仍有些话要对荀彧说,于是他挣扎着从死亡中醒来,试图阻止正在离去的荀彧。

荀彧并没有转身,但他娇美的面孔却令人战栗地转了过来,默默地看着他,点了点头,又转头走开。

这一次,魏王终于没有醒来。

他永远地睡去了,连同他曾经试图捍卫的帝国和梦想。

这是发生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的事情。

魏王死后,东汉改元元康,建安时代随着曹操的死亡而终结。接下来的年号是黄初,太和,青龙,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咸熙,泰始,咸宁,太康,以及很多,以及。。。永嘉。

谁怜建安子,愀怆思故衣。玉人荀令君,冰清两不疑。

建安,秦汉帝国的残阳如血。

建安,建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建安情怀”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并非指代某一个具体的“情怀”样式,而是概括了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约公元184年至260年)文坛上涌现出的一股特殊的精神风貌和文学创作倾向。这股风潮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曹植、刘桢、应玚)为代表,他们的文学作品共同塑.............
  • 回答
    我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景观,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处藏匿于山野之间的老宅,它的名字叫做 “听雨轩”。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雨后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味道。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才得以窥见它的真容。听雨轩坐落在一片缓坡之上.............
  • 回答
    .......
  • 回答
    字节跳动商业化部门大规模裁员:现状、影响与给应届生的建议近期,关于字节跳动商业化部门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此次裁员涉及多个业务线和部门,原因包括公司战略调整、业务优化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对等。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头部企业,字节跳动此举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震动。 一、 字.............
  • 回答
    你好!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法学院法学硕士(非法学)的报考情况和经验,我这里倒是有一些了解,也认识几位幸运上岸的学长学姐。正好你有这方面的问题,我 постараюсь(尽量)给你详细说说,尽量避免说得像机器一样生硬。关于社科院法硕非法学上岸的师哥师姐社科院法硕非法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法.............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深沉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挣扎。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到了某个年龄”或者“满足某个条件”,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和感受都是独特的。但我们可以尝试描绘出一些可能促使年轻人从“外向型”发展转向“内向型”建设的关键时期和触发点。首先,年轻人会开始思考“家乡”的意义,往往源于一种“根”的感受。.............
  • 回答
    “建安风骨”,或者说“建安精神”,这四个字说出来,仿佛一股苍劲雄浑的力量扑面而来,勾勒出一幅乱世之中,文人墨客们纵横捭阖、抒发情怀的时代画卷。它绝非一个空泛的理论,而是真实地根植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风。要说清建安风骨,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汉末年,也就是我们常说.............
  • 回答
    建安二十五年,如果诸葛亮不幸早逝,而法正依旧健康安好,这无疑会对那个时代的蜀汉政局产生石破天惊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本该就此拐向一条未知的岔路,而我,将试图描绘出那条可能存在的、更为深邃的蜀汉画卷。一、 军政大权的真空与平稳过渡的可能首先,诸葛亮之死,对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志得意满的刘备而言,无疑是巨大的.............
  • 回答
    斯大林式建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一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体现。想理解它,得从苏联,从斯大林本人,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说起。你可以想象一下,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苏联,经过了革命的洗礼,国家正朝着一个宏伟的目标迈进,要建设一个全新.............
  • 回答
    “川建国”这个梗的起源和流行与中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及其儿子王思聪密不可分。这个梗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网络上对王健林过往言论和行为的一种调侃和二次创作。要详细解释“川建国”是什么梗,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起源于对王健林“国际化”战略的调侃: 万达集团在王健林.............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大红大绿”这种浓烈鲜明的搭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发展,也有社会制度、技术手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早期色彩的朴素与象征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史前和夏商周时期,建筑的色彩运用相对朴素,更侧重于材料本身的质.............
  • 回答
    阿兹特克文明,一个在中美洲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强大帝国,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无疑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核心载体——特诺奇蒂特兰大金字塔(Templo Mayor)。想象一下,在曾经烟波浩渺、芦苇丛生的特斯科科湖中央,一座宏伟的岛屿城邦拔地而起。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一座高达数十米的巨型金字塔式建筑.............
  • 回答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从不同维度来解读,因为“建筑”这个词可以指代很多东西,从宏大的宫殿、寺庙,到小巧的墓葬、住宅,甚至还有一些防御工事。而且,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新发现,这个答案也可能随之改变。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已经发掘、被普遍认可且具有相当规模和历史深度的建筑遗址,那么目前学术.............
  • 回答
    我父亲给我的最好建议,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生哲学”,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藏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但如果非要提炼出来一个最核心的,那就是:“别怕麻烦,多动动脑子,也多伸伸手。”这句话,我小时候不太理解,总觉得父亲是个“老好人”,谁家有点事儿就去帮忙,邻居老王家的电灯坏了,他能二话不说拎.............
  • 回答
    母亲给过我最好的建议,是她在我十岁那年,面对一次考试失败时,用最朴素却深刻的语言说的:“你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但你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温暖。”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理解爱与责任的起点。那年我刚升入初中,数学考砸了,成绩跌到班级末尾。我躲在教室角落里哭,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
  • 回答
    说实话,我听过不少老一辈给的育儿建议,有些确实挺实在的,但有些嘛… 真的让我脑壳疼。要说最糟糕的,我觉得莫过于那种“惯着孩子就完了”的说法,尤其当这个“惯着”伴随着“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有个朋友,她女儿从小就挺有主见,但也很容易情绪化。有一次,孩子在商场里因为没买到想要的玩具,当场撒泼打滚,声音.............
  • 回答
    说到天坛的回音壁,这玩意儿可真是让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甚至连好好测量一下弧度都费劲的年代,能建出这么个能传声的奇迹,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回音壁的“声音魔法”:声学原理揭秘其实,回音壁的原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它的形状和材质。你别看它是个圆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特殊的椭圆形拱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沃土之争,烽烟四起,每个种族都有其灵魂深处的象征,那些一眼就能让人联想到其种族特质的单位、英雄抑或是建筑。要我说,war3中最能代表自己种族的,往往不是那些最强的,也不是最华丽的,而是那些最能体现种族核心理念,与种族历史、文化、战斗方式紧密相连的。人类:圣骑士(Paladin)圣骑士,作为人类最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