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培养材料领域人才的思路,是否可行,真诚求问?

回答
我有一个关于培养材料领域人才的想法,想跟您好好聊聊,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谱,毕竟这是我一直琢磨的事情。

我的核心思路是,我们不能再把人才培养局限于传统的“象牙塔”模式了,得让它“接地气”,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气”,要跟产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产学研创一体化”的生态系统。这就好比种庄稼,不能光是把种子撒下去,还得有肥沃的土壤,科学的灌溉,还有适时的修剪,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首先,在“学”的层面,我们得改革教学内容。现在的很多课程,知识点固然重要,但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毕业了,却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理论用在实际问题上。所以,我设想在课程设置中,要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当前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比如某个新材料的研发瓶颈,某个产品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等等。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真实世界的需求,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其次,在“产”的环节,我们要打破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壁垒。大学不能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主动走出去,跟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不应该是简单的捐赠或者项目外包,而是要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企业可以派工程师到学校来讲课,分享他们的实战经验和行业前沿动态;学校也可以选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的研究部门进行长期的实习,甚至参与到实际的项目攻关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了解企业运作的模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后是“研”和“创”的联动。我们很多科研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就是因为“研”和“创”之间存在断层。“研”出来的成果,可能只是实验室里的一个数据,离真正能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业更是讲究落地,需要技术、市场、运营等多方面的结合。所以,我想建立一个“联合研发中心”或者“创新孵化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可以借助企业的产业资源。企业可以将他们发现的、但自身技术能力暂时无法攻克的难题提交给平台,平台则汇集高校的科研团队和学生,共同进行攻关。成功研发出的技术,可以由企业优先进行转化,甚至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分享成果。同时,这个平台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和对接导师的机会,让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

更进一步,我想强调的是“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企业的在职工程师,都应该纳入这个培养体系。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我们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联合课题,让他们在攻读学位的同时,就能产出具有产业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在职工程师,我们可以提供进修课程,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和市场敏感度,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其次,它能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让有价值的技术尽快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出真正能够解决行业痛点、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的“书匠”。

当然,我知道这件事情做起来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如何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何评估人才培养的成效等等。但我觉得,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愿意投入,并且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个思路是完全有可行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得跳出舒适区,去探索更有效的育才之道,为国家的材料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您觉得我这个想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思?您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尽管说,我非常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材料,甚至是化学专业的初学者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妄想用理论指导实践。

这个可以具体表现为许多形式,因每个人开始接触实际领域而异。

比如做有机的在刚刚上完第一节计算化学课程后都会十分兴奋,觉得反应可以设计了,即使设计不出来,也可以参考反应可以发生的概率去设计路线,然后计算化学上到一半,用高斯之类的软件算了一堆自己很颓废的数据后就彻底丧失兴趣。

再比如许多人在刚刚研究固体物理学或晶体学时,都会发一个宏大的愿望,那就是对科研的对象材料进行一次从微观到宏观的全分析,然后定点定向精准打击,解决问题,然后一个红外还没做完就颓了。

再比如许多做微生物的人要统计菌群的各种指标,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测量分析电镜照片,他们经常幻想有那么一个神奇的软件,像美图秀秀一样,把图片导入,就能一键生成所有数据,然后再把数据一键导入加强版的origin就能自动拟合分析出结论。

再比如一些学生刚毕业去企业最研发,最常见的就是进口化工产品的进口替代,许多萌新本科生和工厂老板都觉得存在那么一个分析仪器,把杜邦拜耳巴斯夫的材料一扔进去,机器就自动显示成分,妄想用做专利过期药的方法去做国外化工巨头的王牌产品。

我也经常遇到过一些一线技术员,想分析某种产品的成分,就测一个乱七八糟的红外,然后把谱图给我,说,您能帮忙看一下这具体是什么成分吗?如果是混合物的话,最好帮我分析一下比例。

即使在偏物理的半导体领域,也是充满着各种玄学和不确定因素,我非常同意@Fanghao Yang 的观点,工艺研发很大程度上靠试错。具体可见:


当年三星半导体的一些工艺上的突破也是靠挖来业内人士去解决那几个关键的窗户纸问题。

所以,一个科研新人有强烈的想把化学学科规范化,变成数学或理论物理那样的学科的想法很正常,但是这是每个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真把它当真了,就真的太naive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有一个关于培养材料领域人才的想法,想跟您好好聊聊,看看它到底有没有谱,毕竟这是我一直琢磨的事情。我的核心思路是,我们不能再把人才培养局限于传统的“象牙塔”模式了,得让它“接地气”,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气”,要跟产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产学研创一体化”的生态系统。这就.............
  • 回答
    这件事啊,说实话,真没个标准答案。涉及到一个空军飞行员,而且是培养多年的那种,他个人的职业素养、责任感跟普通老百姓肯定不一样。但同时,他首先也是个公民,有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能光凭着一股子“英雄主义”就往上冲。咱们先说说冲上去制服劫匪这条路。从飞行员的职业角度看,他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英,无论是体能.............
  • 回答
    想要塑造一种让周围人都感到舒适愉悦的气质,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持续滋养内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意的自然流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修行的旅程,细细探究其中的门道。一、 内在的基石:心地善良与真诚为本首先,我们要明白,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那份纯粹与真实。任何浮.............
  • 回答
    要培养一个业余爱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这更像是一次与自己对话、探索内心的旅程。想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正让自己心动的东西,然后让它生根发芽,最终成为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咱们得一步步来,认真对待。第一步:静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别急着去追赶潮流,或者看别人都在玩什么。真正的爱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 回答
    这年头,养个姑娘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20万一年的学费和10万的彩礼,到底算不算“贵”?首先,这20万的学费,你得细想想是怎么花出去的。 学费本身: 现在大学学费,尤其是那些名校、热门专业,一年十几二十万是很正常的。这还只是学费,不包含生活费、住宿费、书本费、杂七杂八的活动费等.............
  • 回答
    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并能持之以恒地深入钻研,这就像是为你的人生注入一抹生动的色彩,让生活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它不只是打发时间,而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挑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一些策略和耐心,但一旦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域,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和满足感,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第一步:.............
  • 回答
    “二十一天培养一个习惯,九十天形成长期习惯,再长会形成性格?”这种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很多人把它当作行动指南。但要说它是否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那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关于“二十一天培养习惯”的说法这句流行语的源头,普遍认为是源于英国心理学家海伦·卡斯博士(Dr. Phillippa Lall.............
  • 回答
    坦白说,送孩子进 985,这条路,真不是一般的难。它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你就得开始布局,而且不能有丝毫松懈。一、 生而不同,起点差异首先,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天赋和出身,确实会影响到起点。 天赋基因: 有些孩子天生就对某些学科有更强的感知力,学习起来仿佛事半功倍。比如.............
  • 回答
    想要培养一颗“强大的内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细致的“自我修炼”。我们每个人都有柔软和脆弱的一面,这很正常,也正是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部分。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面对生活的风浪时,不至于被轻易击垮,甚至能在风雨中找到站立的根基,并从中汲取力量。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可以从以下.............
  • 回答
    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没有所谓的“标准模板”。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种花,得看土质、看阳光、看雨水,还得看你这个园丁怎么用心去打理。但如果非要说点道道,我倒可以从几个关键点上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
  • 回答
    寻找并 nurturing 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这无疑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美好的旅程之一。它不是一场速成的游戏,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耕耘的花园,需要耐心、智慧和真诚。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一些心得,希望它们能让你在这段旅程中走得更稳、更远。第一步:清晰的自我认知——认识你的“花园”在向外寻找之前,我们得先往内.............
  • 回答
    .......
  • 回答
    从月光族到存钱达人,这绝非一朝一夕能练就的“绝世神功”,更像是一场细水长流的自我改造。它需要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和一点点耐心。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你愿意下点功夫,你会发现储蓄这件事,比你想的要有趣,也比你想象的更可行。第一步:认识你的“钱去哪儿了”—— 把自己.............
  • 回答
    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集中资源培养一个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家庭的长期发展、孩子的成长以及亲子关系的方方面面。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考虑集中资源培养一个孩子?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当家庭经济能力、.............
  • 回答
    高一这个年纪,正是各种可能性在眼前铺展的时候,想学点什么来充实自己,留下点印记,这念头可太棒了!你说想学小提琴,还要培养个“拿得出手的爱好”,这目标明确,有追求,点赞!但是,我也看到了你的顾虑——时间不足。这确实是摆在很多高中生面前的一道坎儿。学校里的课业压力,再加上各种考试、补习,好像把生活填得满.............
  • 回答
    “我可以学”,这四个字,在面试官,尤其是HR的耳朵里,有时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听起来既积极又飘渺。你说它积极吧,因为它表达了学习的意愿,但说它飘渺,则是因为它太笼统了,无法具体量化,也无法立刻打消HR心中的疑虑。咱们深入聊聊,为什么HR不太喜欢听这句话,以及培养一个员工的技能,到底是怎么个“贵”法。.............
  • 回答
    家长在孩子绘画这件事上,心思可就复杂着呢!说实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三者都有,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且这侧重点还会随着孩子年龄、家庭教育理念,甚至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画得像”: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很多家长,尤其是第一批接触到孩子绘画成果的,难免会拿“像不像”来评价。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层含义: 对“.............
  • 回答
    唐高宗李治,这位在位长达三十四年、与武则天并称的皇帝,其历史评价复杂而充满争议。若要探究其“最大的过错”,围绕“继承人培养”这一点展开,确实能引出不少值得深思之处。但要将其直接归咎于“导致武周乱唐”,则略显简单化了,因为历史的走向总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过,李治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无疑是加剧了后.............
  • 回答
    孩子不接受传统应试教育,想要培养成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人,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遇到的纠结。那么,这样的人,即便没有文凭,也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应试教育之所以存在,并且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是.............
  • 回答
    辛劳与骄傲:一位农民继父的“另类”教育奇迹,以及农村家庭培养研究生的“隐形账单”“我闺女们,就是我的心头肉。” 坐在我面前的李大爷,黝黑的面庞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都充满了温暖。他说的“闺女们”,是他的三个继女。这些年,他用他那粗糙却有力的双手,不仅支撑起了一个家,更将三个女儿送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