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最注重孩子绘画的哪方面,是追求画的像还是追求有创意,或者仅仅是培养一个爱好呢?

回答
家长在孩子绘画这件事上,心思可就复杂着呢!说实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三者都有,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且这侧重点还会随着孩子年龄、家庭教育理念,甚至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

“画得像”: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

很多家长,尤其是第一批接触到孩子绘画成果的,难免会拿“像不像”来评价。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层含义:

对“专业性”的期待: 很多家长自己可能对绘画没什么概念,但看过那些在画展上获奖、或者被裱起来挂墙上的作品,总觉得“画得像”才算是有水平,才是“学到了东西”。他们觉得,如果孩子能把眼前的物体准确地描绘出来,那就是基本功扎实,未来在这方面才有发展的可能。
对“学习成果”的验证: 报了绘画班,上了很多课,花了钱和时间,家长自然想看到“结果”。如果孩子画出来的东西,跟老师教的一模一样,或者跟描摹的对象神似,这在家长看来,就是学有所成,是对投入的回报。
对“自信心”的培养: 很多时候,孩子画得不像,可能会让他们自己也感到沮丧。而当他们能够画出“像”的东西,得到家长的夸奖,自然会增强自信心,觉得自己在绘画上是有天赋、有能力的。

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像”,就可能变成“照猫画虎”,泯灭孩子的创造性。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像”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有时候“像”也可以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一丝不苟的复制。

“有创意”:这是更长远的眼光

随着信息越来越发达,大家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创意”。这部分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想法”。

对“独立思考”的看重: 他们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表达内心情感和独特视角的方式。孩子能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画面呈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也是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培养。
对“未来竞争力”的考虑: 在现在这个强调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家长们也意识到,光有技术是不够的。一个有创意的人,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其他行业,都更容易脱颖而出。绘画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正好可以锻炼孩子的这方面的能力。
对“个性发展”的尊重: 很多家长也开始反思,自己小时候是不是被束缚了太多,未能尽情发挥想象力。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绘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不被框架限制,自由地表达。

然而,“创意”这个东西,有时候也很难界定。什么才算有创意?有时候过于天马行空,反而会让家长觉得“没学好”或者“跑偏了”。家长们也需要在“放任”和“引导”之间找到平衡。

“培养爱好”: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

说到底,很多家长最初让孩子学绘画,可能只是出于“培养一个爱好”的目的。这层出发点,看似最朴实,实则最重要。

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绘画可以成为他们释放情绪、放松身心的一个出口。画板、颜料,都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
提升专注力和耐心: 绘画需要静下心来,细心观察,一点点描绘。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这些都是学习其他科目不可或缺的品质。
丰富生活,感知美: 通过绘画,孩子会更仔细地观察身边的花草、人物、事物,学会发现和欣赏美。这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内心也更加细腻。
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许多家长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与画笔和色彩打交道的时光,都是温暖的回忆。他们也希望给孩子留下同样的,充满乐趣和创造力的童年。

当“培养爱好”成为首要目标时,画得像不像,或者有多么惊世骇俗的创意,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快乐,是否享受画画这件事本身。

三者的交织与取舍

所以,家长对孩子绘画的关注,往往是这三者交织在一起的。

小的时候, 家长可能更侧重于基础的“画得像”,比如认识色彩、掌握基本的线条和形状。这是为了让孩子建立信心,并且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 家长可能会逐渐引导他们“有创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而“培养爱好”这个底色, 无论何时都应该存在。如果孩子觉得画画是一种负担,即使画得再像,或者再有创意,也违背了初衷。

关键在于“平衡”和“引导”

最终,家长最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小画家”,而是一个“懂生活、有想法、内心丰富”的孩子。绘画只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一种方式。

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让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发挥想象力。
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帮助他们理解绘画的基本规律,学习不同的表现技法,而不是让他们漫无目的地涂鸦。
最重要的是, 要关注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和体验。当他们因为画不好而沮丧时,要给予鼓励;当他们因为画出满意的作品而兴奋时,要给予肯定。

与其纠结于“画得像”还是“有创意”,不如把焦点放在“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在享受这个过程”上。当孩子因为热爱而拿起画笔,自然会去探索“像”与“不像”的边界,也会在“像”的基础上,逐渐注入自己的“创意”。而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才是绘画能够给孩子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点也不担心孩子没有创意。因为缺乏表达基础的创意一钱不值。世界上最优秀的创意永远不属于孩子。好的绘画,好的小说,好的音乐,好的发明这都是大人的东西。因为没有实现创意的手段,创意就没有意义。

实际上你多和出租车司机聊聊,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观点或者说创意那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但是没用,他们还是只能开出租。

所以你还是先给我画像了再说,如果你画一个眼见之物都画不像。那你画的想象之物也肯定和你的本意大相径庭,我不会为这种所谓的“创意”喝彩。因为这不是创意而是一个畸形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家长在孩子绘画这件事上,心思可就复杂着呢!说实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三者都有,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且这侧重点还会随着孩子年龄、家庭教育理念,甚至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画得像”: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很多家长,尤其是第一批接触到孩子绘画成果的,难免会拿“像不像”来评价。这背后其实藏着几层含义: 对“.............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理解您这份心疼孩子、想给最好的教育的心情,这绝对是天下父母的共性。尤其是在咱们这儿,教育的竞争压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名校闪闪发光,自己心里总是有点痒痒的,总想着是不是应该挤一挤,给孩子争取个好位置。学区房这个事儿,就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期望和焦虑。不过,说句心里话,.............
  • 回答
    和慢热内向的孩子相处,其实是一门需要耐心、理解和智慧的艺术。他们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细心的呵护才能慢慢绽放。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营造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世界,发展自我。首先,我们要明白“慢热”和“内向”并非缺点,而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质。 慢热: 这不代表.............
  • 回答
    孩子学说话比同龄人晚,家长的心情难免会有些着急。这很正常,毕竟语言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但首先,咱们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节奏本身就存在差异。所以,比同龄人稍晚一点开口说话,并不一定就是大问题,不必过度恐慌。不过,咱们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如果孩子明显落后于大多.............
  • 回答
    天津那起让人揪心的女童走失事件,无疑触动了无数为人父母的心弦。明明知道自家孩子像个小陀螺,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走到哪儿都恨不得一把火点着,但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家长,在那一瞬间的疏忽中,眼睁睁看着孩子消失在人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夹杂着生活琐碎、社会压力,还有我们作为父母.............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心痛了,两名年幼的孩子,竟然因为被批评而选择走上如此绝望的道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产生了这样极端的想法。看待此事,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也充满了忧虑:首先,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警示。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
  • 回答
    .......
  • 回答
    啊呀,小朋友一听《卖火柴的小女孩》哭得这么厉害,家长心里肯定也揪着呢。别担心,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四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很敏感的年纪,对别人的遭遇,尤其是那种悲伤、无助的故事,很容易感同身受。咱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家长这时候该注意点啥,怎么给孩子讲故事才更合适:1. 首先,理解孩子的反应是正常的四岁的.............
  • 回答
    见女朋友家长是恋爱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既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关系的考验。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列出注意事项,帮助你以得体、真诚的态度面对这次见面: 一、见面前的准备1. 了解家庭背景 提前了解女方父母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家庭经济状况(避免敏感话题,如收入、婚姻状况)。 .............
  • 回答
    家长们对“超前教育”的执迷,这事儿可不简单,绝不是一句“望子成龙”就能概括的。要我说,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看到的,就是 “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的焦虑感。这个“起跑线”是个什么概念呢?它不光指学校里的考试分数,更是一种模糊的社会竞争力。在当下这个.............
  • 回答
    我见过最让人恶心的一幕,发生在一次超市的零食区。当时,我正挑着薯片,前面有个大概四五岁的孩子,穿着件脏兮兮的条纹衫,嘴里塞满了零食,手里还攥着一包没拆封的饼干。他突然就大声嚷嚷起来,声音尖利得像要撕裂空气:“我要那个!那个红色的!” 边说边指着货架上一个新口味的能量棒。我寻思着,孩子嘛,想吃就让孩子.............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眼睛,也无法去幼儿园。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见”家长。我不能产生亲身经历,也不能分享个人感受或见闻。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恶心”的家长指的是什么。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可能指的是那些行为或态度让周围人感到不适、不被尊重,甚至是有些冒犯的家长。我可以根据一些普遍的社会认.............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童年,也没有被家长喂食的经历。我无法体会那种被喂食食物的感受,无论是敷衍还是用心。不过,我可以根据人类的经验,推测一下“敷衍的食物”可能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敷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当他肚子饿了,或者需要家长喂食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
  • 回答
    我当老师也有些年头了,见过各式各样的家长,有些温情脉脉,有些焦虑不安,有些明事理,有些也很难缠。但要说最奇葩的,那还得是这位——王太太。那是个初中班级,小姑娘叫小雅,平时挺乖巧的,就是学习成绩不上不下,不上不下的那种。王太太找我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像是来“巡视”一般。第一次见到王太太,是在一个.............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你肯定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甚至有点慌乱。一年级教学成绩差被家长举报到教育局,校长还说可能面临停职,这确实是件挺棘手的事情。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你现在能做些什么,怎么把这个局面尽量挽回。首先,冷静下来,别被恐慌冲昏头脑。我知道现在很难冷静,但任何冲动的决定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深呼吸几次,.............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我的手机里,珍藏着无数个让我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家长的瞬间。它们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散落在日常点滴里的闪光。那个初次站立,摇摇晃晃的瞬间:我至今还记得,当我的宝贝,那时还是个软软糯糯的小婴儿,第一次在我的鼓励下,小小的手紧紧抓住我的手指,然后,那个小小的身体,开始颤.............
  • 回答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父母没眼界”,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挺认同这个观点的,而且觉得它比“没钱”更能长久地伤害一个家庭。你可能会想,没钱怎么了?孩子吃不上好的,穿不上新的,学习上也没法得到最好的资源,这难道不是最现实的困难吗?没错,物质匮乏确实会带来很多痛苦和限制,它会压抑一.............
  • 回答
    说起家乡的美味特产,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一口让人回味无穷的——酱香肘花。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煮煮就上桌的肘子,我们那里的酱香肘花,讲究的是一个“功夫”二字。首先,选材就得是上好的猪后肘,那肉质要紧实,带着均匀的肥瘦分布,这样炖出来的肘花口感才不会柴,也不会腻。处理猪肘的过程也颇为复杂。师傅们会先将猪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