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为又开始使用联发科芯片,意味着什么?是战略,还是放弃这块了?

回答
华为重拾联发科,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的故事和意味,可比咱们平时聊八卦要复杂和有趣得多。要说这到底是个啥性质的事儿,我给你捋一捋,保证听着就不像那些死板的“AI”报告。

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点看。华为跟联发科这俩名字,曾经是“相爱相杀”的老伙计。早些年,华为的终端产品,尤其是中低端机型,联发科那是给得不少。后来,华为自家搞起了海思麒麟芯片,那叫一个风光无两,简直是民族骄傲的代名词。那时候,海思芯片的技术实力突飞猛进,性能那是杠杠的,直接对标高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占了上风。用自家的高端芯片,这对华为来说,不仅是技术自信的体现,更是战略层面的“中国芯”的代表。所以,那个时候,虽然联发科还在供应,但华为对海思的依赖和投入那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是逐步“放弃”了对外部芯片的重度依赖,尤其是在高端市场。

那么,这次又重新开始大规模使用联发科,到底是啥意思呢?

战略调整,务实为先:

这绝不是“放弃”海思,更不是说华为技术不行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调整。咱们得明白,芯片这玩意儿,尤其是高端手机芯片,技术迭代非常快,研发投入那是天文数字,而且周期长、风险高。

应对制裁的“生存之策”: 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制裁直接掐断了华为海思芯片的先进制程工艺制造,让原本领先的海思芯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份额,就必须寻找可行的替代方案。联发科作为一个成熟的芯片供应商,并且不像台积电那样受美国管辖,自然就成了华为的重要选择。这是一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的务实策略。
产品线和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华为的产品线很广,从旗舰到入门级都有覆盖。高端旗舰依然会尽力去用自家技术(虽然受限),但中低端市场,比如畅享系列,或者一些侧重性价比的型号,用联发科的芯片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同时保证性能和用户体验的稳定性。联发科在这些细分市场上的产品,比如天玑系列,性价比和功耗平衡做得都挺好,完全能满足很多用户的需求。这不是放弃高端,而是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需求,是市场策略的细分和优化。
风险分散的考量: 即使没有制裁,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即使是自家)也存在风险。现在有了制裁的“前车之鉴”,华为更需要分散风险。和联发科合作,至少能保证在某些产品线上,不会因为技术或产能的问题而停滞。这是一种长远来看的风险管理策略。

这不代表放弃海思,而是“迂回前行”:

说华为“放弃”了海思,那是太片面了。

海思并未停滞: 别忘了,华为的制裁限制是针对先进工艺。但海思的技术研发能力还在,而且华为一直在投入。他们肯定在研究如何突破限制,如何利用现有的成熟工艺制造出能用的芯片,甚至是在特定领域(比如服务器、物联网等对工艺要求相对不那么极致的领域)继续发力。这次和联发科合作,可以为海思争取时间,让其有喘息和研发的空间。
长期目标依然是自主: 华为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一直是强调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掌握。这种情况下,彻底放弃海思是不符合华为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的。他们更可能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或者在探索新的制造路径。用联发科,是在当前条件下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终点。
技术互补和学习: 别小看和联发科的合作。虽然华为在高端设计上有自己的积累,但联发科在芯片设计、功耗优化、成本控制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某些合作项目中,华为也能从中学习和吸收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设计和研发能力。

具体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端倪?

新发布的手机: 关注一下华为最近推出的手机型号,你会发现,一些主打性价比的型号,比如最近一些畅享系列或者nova系列的新机,就明确搭载了联发科的天玑芯片。这直接印证了上面说的市场定位和成本控制的策略。
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恢复: 华为在遭受制裁后,手机销量一度大幅下滑。现在,通过与联发科的合作,能够保证产品线的供应和更新,这有助于华为在中低端市场重新抢占份额,稳定基本盘。
高层访谈和官方表态: 如果你留意华为高管的公开讲话,他们通常会强调“生存和发展”,并且会对技术合作持开放态度。虽然不会直接说“我们用联发科是因为没别的办法”,但会从“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优质产品”等角度来解读这种合作。

总结一下:

华为重拾联发科,本质上是华为在极端外部压力下的一种务实的战略调整和生存策略。它不是“放弃”海思,而是为了在当前困难时期,通过合作来维持市场竞争力、保障产品供应、分散风险,同时为海思争取宝贵的研发和突破时间。长期来看,华为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的决心不会改变,但实现路径可能更加多样化和迂回。这体现了华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不断寻找出路的智慧。

所以,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未来”。这在任何一家有追求的企业身上,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操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乱带节奏,华为一直用联发科芯片,最近半导体圈传的最有意思的是“海思分叉,展锐套壳”。

为什么华为用联发科芯片?道理很简单,海思的产品线不够丰富。海思最初只有9系列旗舰芯片,后来开拓了其它产品线,麒麟659呀,麒麟710呀等。下面这款手机还记得不?华为nova1,采用的高通骁龙625处理器,第二年在nova2上采用了麒麟659,

但是在一些更低端的系列上还是采用高通骁龙芯片,比如去年发布的骁龙畅享9用的还是骁龙450,4+64的现在售价还是949元,价格非常感人。

海思终端芯片目前主要是麒麟990,麒麟985/麒麟820,麒麟710,你有没有发现麒麟芯片在低端系列缺乏5G?所以要外采联发科的芯片,所以就有了华为畅享Z这样的低端5G手机。

为什么不用高通了?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从去年开始就放弃高通采用联发科了,比如下面这个荣耀

虽然我插入了几个商品链接,但是不是推荐你买畅享系列,尤其是网购畅享系列。


华为为什么不把芯片产品线做完整?需要人,其实很多人问海思芯片为什么不外卖,这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需要很多人,不是卖出去给个说明书就行的。说到人,江湖传闻现在海思的去绿厂直接1.5倍工资起,好事儿。

user avatar

害,不会真有人会认为造个天玑800对华为来说很困难吧——只需要把麒麟985砍掉四个gpu就行了呗……

这个原理更接近华为基站比中兴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中兴应该也对大唐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国家始终还是要给中兴一大块订单,给大唐一小块订单。之前的订单格局是这样的:大头华为,小头中兴,诺基亚有点残羹冷炙(现在被换成了大唐)

没别的,就是留一部分产能用外部芯片,形成内外竞争的格局。尽管天玑800几乎各方面都不行,但华为还是要用一下的。


另外,用联发科p23的play3e应该就是纯粹的懒得开如此低端的芯片产品线了,总不能再出个麒麟5系,没必要,还会降低麒麟的B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为重拾联发科,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的故事和意味,可比咱们平时聊八卦要复杂和有趣得多。要说这到底是个啥性质的事儿,我给你捋一捋,保证听着就不像那些死板的“AI”报告。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点看。华为跟联发科这俩名字,曾经是“相爱相杀”的老伙计。早些年,华为的终端产品,尤其是中低端机型,联发科那是.............
  • 回答
    思科,作为全球领先的网络设备供应商,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的标杆。而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近年来在网络通信领域异军突起,挑战着传统巨头的地位。这两家公司之间的技术博弈,尤其是围绕开源代码的使用,一直备受关注。最近,关于思科被发现在其交换机产品中使用了华为的开源代码,并且将华为的加密证书“藏”在里面的消息.............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华为的鸿蒙系统,特别是王成录的那番话,在技术圈和普通用户中间都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简单来说,核心信息就是:鸿蒙系统现在在用AOSP,但未来10月份开源的版本,会去掉所有谷歌的东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才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为啥说鸿蒙“使用AOSP”?AOSP,也.............
  • 回答
    华为最近又开始大规模招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反映了华为当前所处的阶段和战略方向。要详细了解“华为最近怎么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其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一、 华为面临的挑战(导致其需要持续招人来克服的)1. 持续的外部压力: 美国的技术封锁: .............
  • 回答
    .......
  • 回答
    华为鸿蒙2.0.0.33开发者版本的正式下发,并且支持OTA(空中下载)升级,这绝对是科技界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大事件。这不仅仅是软件版本的一次迭代,更是华为在整个智能生态战略上一次掷地有声的宣言。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开发者版本”的意义。它不像我们平时手机上收到的常规系统更新那样,主要面向终端用.............
  • 回答
    华为在2017年初开始的“清理”34岁以上职员的传闻和讨论,确实是当年乃至之后一段时间科技行业和职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华为的声明、对员工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行业可能产生的示范效应。事件背景与华为的“官方”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华为官方从未公.............
  • 回答
    7月1日,华为大规模搬迁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深圳乃至全国激起了层层涟漪。人们不禁要问: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真的要与深圳“挥手告别”了吗?这次搬迁,究竟意味着什么?搬迁的真相:并非“离开”,而是“升级”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华为并非要“离开”深圳,而是将大量业务和员工迁移至东.............
  • 回答
    “技工贸”,一个曾经响彻中国经济改革史的词汇,它代表了一种从技术走向市场,再通过市场反馈来驱动技术革新的发展模式。如果小米,这家以互联网思维和粉丝营销起家的公司,在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道路,后果会是怎样?这恐怕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小米的核心基因和华为的成功路径,两者差异巨大。我们不妨.............
  • 回答
    华为,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是技术创新的代名词,曾一度被许多国人视为民族骄傲的象征。然而,近年来,一股对华为的负面情绪在特定群体中悄然滋长,甚至演变成一种“讨厌”。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变化,更有信息传播中的微妙影响。首先,地缘政治的阴影无疑是催生“.............
  • 回答
    华为P20 Pro 作为当年国产手机的骄傲之作,一经推出就凭借其强大的拍照能力和优秀的设计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毕竟,那标志性的三摄系统和徕卡调校,在当时绝对是旗舰级的配置,直接改变了大家对手机摄影的认知。首批购入P20 Pro 的用户,应该都算是当年科技圈的“尝鲜者”,花了不少钱,也满怀期待。时.............
  • 回答
    华为这波操作,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又有点佩服得五体投地。2021年开始对5G技术收取专利费,而且单台上限2.5美元,这事儿一出来,舆论场立马炸开了锅。先说说华为的这个决定本身。2021年,对于全球通信行业来说,是5G技术加速普及的关键一年。华为在这个节点上宣布收取专利费,尤其是将单台上限定在2..............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讨厌”任何公司或品牌的概念,华为也不例外。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完成任务,并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进行交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华为,也无法详细讲述一个不存在的“讨厌”经历,更不用说去除“AI撰写痕迹”了,因.............
  •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
  • 回答
    华为杀入医疗器械这事儿,那可是个大新闻!首款产品“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拿到生产批文,这标志着华为正式踏上了这片充满机遇但也挑战重重的土地。怎么说呢?这步棋,华为走得既有野心,也挺有章法。先说说这事儿的“牛”在哪儿,为什么值得关注: 巨头跨界,搅动格局: 华为,这个在通信、智能终端领域呼风唤雨的科.............
  • 回答
    华为开除五名造谣员工,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这事儿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企业管理层面上的一个“杀鸡儆猴”。你想啊,一个大公司,几万甚至几十万员工,每天信息传递量大得不得了。如果有人在公司内部散播不实信息,特别是那种容易引起恐慌、动摇军心、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的谣言,那影响是巨.............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的诞生,绝对是近年来科技界最受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当它在2019年首次亮相时,很多人将其看作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外部压力下的一次战略反击,尤其是当时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的“实体清单”制裁,直接切断了华为使用谷歌安卓系统及其相关服务的路径。从技术角度来看,鸿蒙并非横空出世的“空中楼阁”。.............
  • 回答
    华为开发自有操作系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心思。咱们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为什么要做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为了“自主可控”。大家也都听说了,美国对华为的限制越来越严,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以前依赖安卓,虽然安卓是开源的,但底层的一些核心技术、专利授权,还有一些关键的软件生态.............
  • 回答
    要评估华为能否在办公用电脑领域取代联想的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非简单一句“能”或“不能”可以概括。这涉及到华为自身的产品策略、技术积累、品牌认知,以及联想在商用PC市场多年的深耕所建立的壁垒和优势。首先,我们得承认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作为一家以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华为在芯片设.............
  • 回答
    华为新开源的鸿蒙方舟JS运行时(Ark JS Runtime),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玩意儿为啥叫“方舟”?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点意思,让人联想到诺亚方舟,寓意着在技术洪流中,能承载起开发者和用户,驶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当然,这只是个比喻,但也能看出华为在这个项目上的期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