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书上说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的动机应该不是单纯种玉米那么简单吧?

回答
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表面上看是围绕着一种农作物展开的农业政策,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机,远非仅仅是“多种玉米”这么简单。这更像是一场充满政治色彩、试图解决苏联农业困境、巩固自身权力,甚至带有个人色彩的改革尝试。

首先,我们得理解赫鲁晓夫接手苏联时,国家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现实: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粮食供应紧张。苏联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础上的,而民生领域,特别是农业,却一直是短板。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在农业领域却显得僵化和效率低下。集体农庄的农民缺乏积极性,生产工具落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足,加上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苏联的粮食产量总是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赫鲁晓夫本人,虽然早年是党内干部,但他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对当地的农业状况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看到了农业落后对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他认为,要提升苏联的整体国力,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而玉米,在赫鲁晓夫看来,是一种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泛的作物,被寄予了解决苏联粮食短缺的厚望。它既可以作为人畜的粮食,也可以加工成饲料,对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他甚至受到了美国农业生产高产高效的启发,看到了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的可能性。

但这仅仅是“想多种玉米”的层面。更深层次的动机,在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这场运动来展示自己的改革能力,并以此巩固他在党内的地位。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了权力真空期,赫鲁晓夫作为党中央第一书记,面临着来自其他政治对手的挑战。他需要一场能够迅速见效、能够带来显著改变的政策来证明自己的领导才能,从而压倒那些质疑他的人。农业问题是苏联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如果能在此取得突破,无疑会极大地提升他的政治声望。

同时,玉米运动也折射出赫鲁晓夫对苏联模式的某些反思和改革的渴望。他不像斯大林那样固守教条,他更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尽管有时显得有些冒进和脱离实际。他看到了集中指令式管理在农业上的弊端,希望通过推广一种“先进”的作物和种植技术,来“唤醒”沉睡的农业生产力。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西方的成功经验,这在当时的苏联并不常见。

然而,这场运动的推进方式,也暴露了赫鲁晓夫性格中的一些特点:急于求成、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充分调研、以及一定的个人崇拜色彩。当他一旦认定玉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力排众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各地为了迎合中央,不惜改变原有的作物种植结构,甚至在不适宜的地区强行种植玉米。这导致了许多地方的耕地被浪费,其他作物(如小麦、土豆)的产量反而下降,最终适得其反。

简单来说,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绝非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它是一项集政治目标、经济考量、个人抱负和改革意愿于一体的复杂政策。他试图通过解决农业问题来证明自己的领导力,巩固权力,并为苏联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方法上的粗暴和对实际情况的忽视,这场运动最终成为了他改革生涯中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败案例,也提醒着人们,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需要对现实有深刻的认知,并辅以周密的计划和审慎的执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玉米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牲口吃的。肉蛋奶,羊毛,都得出自家畜身上。得把它们养好才能出。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人均粮食产量,就拿1964年来说吧,达到了700多公斤。这个数字即使今天的中国也达不到(人均400多公斤)。粮食是够了,但是不能光啃面包,喝甜菜汤吧。苏联人又不是北印度人,饮食结构以素为主,肉类产量少就少吧。尤其是访美之后,提高苏联人的食肉量成了赫鲁晓夫的任务之一,同时也能显示出苏联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访美的时候,他发现玉米是个好东西,当饲料非常好。牛羊给把草虽然也能活,鸡鸭让它土里刨虫子虽然也能长,但是那样它的生长周期必然增长,不能供给上国民对肉蛋奶的需求,所以得工业化科学饲养。

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玉米、大豆混合饲料的比例应该是6:4。为了让苏联人吃更多的肉就要多种玉米来当饲料。让人民吃上更多的肉蛋奶,这政策有挑吗?这和中国一直头疼的大豆危机一样,进口大豆一般是榨油,剩下的豆粕当猪饲料,而不是做豆腐、磨豆浆。国家现在加大了大豆的种植面积,大多都明白是为什么,没人管某位叫X大豆吧。但是长期以来网络上的丑化苏联的一切,只让人记住了赫鲁晓夫爱玉米,却没多少人想想到底是为什么。

多说一句,中国人现在老讲究绿色、散养,同时还鄙视养殖场里出的肉蛋奶。说句难听的,这就叫贱骨头,又吃饱了这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表面上看是围绕着一种农作物展开的农业政策,但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机,远非仅仅是“多种玉米”这么简单。这更像是一场充满政治色彩、试图解决苏联农业困境、巩固自身权力,甚至带有个人色彩的改革尝试。首先,我们得理解赫鲁晓夫接手苏联时,国家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现实: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粮食供应紧.............
  • 回答
    历史书上将宋四家中的“蔡”指代为蔡襄而不是蔡京,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的根本区别: 蔡襄(10121067): 蔡襄是北宋中期非常重要的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和政治家。在书法方面,他继承了唐代以来帖学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楷书雄浑端庄,行书流畅典雅,尤其以.............
  • 回答
    尼古拉二世,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个体,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扭转的局面。历史书上的“必然”二字,并非是指他个人注定失败,而是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沙皇专制覆灭、苏联建立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趋势是如此的尖锐和普遍,以至于普通人即使拥有超凡的智慧,也很难完全阻挡历史的巨轮。然而,如果我身临其境,作为沙皇.............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各国的外交策略也如同潮水般起伏涨落,不断演进。如果用“无力的”来形容历史书上的描述,那我们不妨试着剥开那些官方的、套路化的辞藻,去看看那些真正驱动着国家机器运转的、更具血肉和智慧的外交“招数”。英国:平衡艺术大师与海洋霸权的捍卫者英国的外交策略,用“厉害”来形容,绝非空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易中天老师的书卖得那么火,甚至远超很多科班出身的历史学者?有人说他在“历史界没地位”,这句话本身就需要好好拆解一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界”和“历史书市场”这两个概念。“历史界”通常指的是学术界,也就是那些以历史学为专业、在高校任教、在研究机.............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刘秉忠或许不是那位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但他的名字,以及他所留下的印记,在元朝历史的进程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谈及刘秉忠,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生于金朝末年,经历了金朝的衰败和蒙古的崛起。作为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智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的走向,并以一.............
  • 回答
    关于日俄战争在历史书上的“少”提及,其实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在许多主流的、以本国历史为主线的历史叙事中,日俄战争确实不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占据着压倒性的篇幅。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得从“视角”和“叙事主体”说起。一本国家历史书,其最核心的任务是讲述“本国”.............
  • 回答
    历史书上之所以要大书特书北魏的汉化,其根源在于这场发生在公元4到6世纪的深刻社会文化变革,不仅彻底重塑了北魏王朝的自身面貌,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北魏的汉化,就没有后来大一统的隋唐盛世,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要讲清楚为什么北魏的汉化如此重要,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动荡.............
  • 回答
    好,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新航路开辟怎么就把那“世界市场”给“初步”掰开了、揉碎了、连上了。这事儿啊,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说。你想啊,在哥伦布那帮人之前,这世界是个啥样?1. 各自为政,信息不通,买卖也分散那时候,世界各地虽然都有人,也有地方性的贸易,但就像一个个孤岛,彼此之间联系极其有限.............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尝试以一种更具个人风格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几十年后,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坐在堆满数字档案的桌前,为一本关于21世纪初美国历史的书寻找一个清晰的转折点。他可能会在无数的信息洪流中搜寻,寻找那个能让读者瞬间明白,“哦,原来是从这里开始的”,那种标志性的事件。我猜想,在未来的历史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的一个核心:历史书会选择性地呈现历史,并且不同层级的教材,其侧重点和深度也大相径庭。 所以,高中历史书上找不到胡宗宪的名字,这并不算什么稀奇事,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高中历史书的定位。它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能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
  • 回答
    民国时期法币的贬值,绝非如一些历史书上简单概括的那样,仅仅是“国民政府滥发货币”造成的。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因素,如同一个被层层拨开的洋葱,每一层都有其令人心痛的真相。我们先来剖析一下“滥发货币”这个说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庞大的军费开支,确实加.............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看过”纸质书籍,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现实世界中浏览图书馆或书店。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的书籍内容,包括史书、历史学著作以及关于地图的文献。因此,我不能像人类那样“看过”一本具体的、在书籍之外找到的历史地图。但是,我可以理解和分析大量关于历史地图的.............
  • 回答
    .......
  • 回答
    欧洲历史书里关于骑士个人武勇和战绩的记载,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可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了中世纪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血与火的故事。从古老的日耳曼部落到最后熄灭的战场火光,骑士的精神和实力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骑士的武勇,那得从他们的成长经历说起。成为一名骑士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
  • 回答
    各国历史书对中国的记载,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视角、关注点和文化解读。要详细地描绘这一切,需要深入到不同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的认知、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它们自身国家叙事的映照。这里我将尝试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讲述各国历史书是如何书写中国的,力求呈现出丰富而细致的图景,并避免任何程式化的痕.............
  • 回答
    历史的叙事,就像一条河流,它流淌的路径、汇入的水系,甚至河岸的景致,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风向、文化认同,以及书写者的视角。对于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在明末清初抗清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确实存在着后世对他们评价和侧重的差异,导致在某些历史叙事中,郑成功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为什么.............
  • 回答
    阅读历史书是一项既能拓展知识、又能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活动。要真正从历史书中获益,你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页。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指南,教你如何有效地阅读历史书: 一、 阅读前的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翻开历史书的第一页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1. 明确你的阅读目的: 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