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书上写的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回答
好,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新航路开辟怎么就把那“世界市场”给“初步”掰开了、揉碎了、连上了。这事儿啊,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说。

你想啊,在哥伦布那帮人之前,这世界是个啥样?

1. 各自为政,信息不通,买卖也分散

那时候,世界各地虽然都有人,也有地方性的贸易,但就像一个个孤岛,彼此之间联系极其有限。

地理隔阂: 想象一下,那时候没有飞机、火车、轮船,甚至连靠谱的地图都没几张。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这些浩瀚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巨墙,把大陆隔开。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它们各自发展,各自有自己的商品、有自己的需求。
信息闭塞: 就算有人想跨越山海去贸易,他能知道哪儿有啥好东西吗?能知道价格行情吗?想去哪儿,怎么去?这些信息都非常不流通。消息传到别人耳朵里,可能都过去好几年了,早就黄花菜都凉了。
贸易范围有限: 贸易主要集中在区域内。比如,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很发达,欧洲北部有汉萨同盟,亚洲有陆上丝绸之路。但这些都是相对孤立的贸易圈,并没有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你买了丝绸,可能就仅限于在亚洲范围内流通,想卖到欧洲?难!

2. 新航路开辟:这下可热闹了!

然后,15世纪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他们不安分了。想啥呢?想找印度、中国的香料,还有黄金!这玩意儿在欧洲那可是硬通货,值钱得很。

打破地理障碍: 哥伦布“意外”发现了新大陆(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了印度,麦哲伦更是环球航行,打通了连接各大洲的海上通道。这一下,以前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一下子就被航海技术给“拉近”了。海洋不再是阻碍,反而成了巨大的“高速公路”。
商品流通的“大动脉”: 以前,欧洲想买亚洲的香料,得经过层层转手,价格高得吓人,而且数量也有限。现在,直接有船队从印度、中国运过来。同时,欧洲的呢?比如呢?纺织品、金属制品,也可以运到美洲、亚洲去卖。美洲那边有什么?土豆、玉米、烟草,还有大量的白银,也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
全球性的商品“大集市”: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卷入了贸易。以前的区域性市场,现在开始和别的市场“接轨”了。一个地方的商品,有可能卖到遥远的大陆去;一个地方需要的资源,也有可能从另一个大陆运过来。这种商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是“世界市场”的雏形。

3. 为什么是“初步形成”?

你说,这都连上了,不就是完全形成了嘛?别急,虽然连接起来了,但还不是咱们今天说的那个像样的“世界市场”。

贸易规模和深度: 当时全球的贸易量,跟现在比起来,那真是九牛一毛。而且,很多贸易还是以掠夺和殖民的方式进行的,商品交换的成分不那么纯粹。比如,欧洲殖民者在新大陆进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把贵金属大量运走。
市场体系不完善: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市场规则、金融体系。信息传递还是缓慢,交易成本依然很高。很多时候,贸易还是由少数大航海公司或者国家垄断。
被动卷入和不平等: 很多地区是被动卷入这个新世界的贸易体系中的。特别是被殖民的地区,它们往往是原材料的提供者和制成品的倾销地,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平等性,使得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
欧洲为中心: 这个时期形成的“世界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的贸易需求、经济活动,主导着这个市场的方向和运作。其他的地区,更多的是作为欧洲发展的“腹地”或者“资源地”。

总结一下,这“初步形成”是怎么回事呢?

新航路开辟,就像是在原本分散的世界各地之间,架设起了几座连接性的“桥梁”。通过这些桥梁,商品、白银、一些新的作物(比如玉米、土豆)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前只在本地区有人知道的好东西,现在有机会卖到另一个大洲去。以前只有欧洲人知道的奢饰品,现在也出现在了亚洲和美洲的某些地方。

这种全球性的商品流通的扩大,使得原本孤立的市场开始联系起来,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很不完善的全球性贸易网络。这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有了生命,有了与外界的联系,但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和独立。

所以,历史书上说“初步形成”,就是说,那个“联系”的种子已经种下,并且开始生长,但离长成参天大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初步”二字,就包含了这种规模、深度、公平性和体系上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世界市场其实就是贸易全球化的过程

英国经济史学家A.G.Hopkins把世界市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Archaic globalization(-1600)、Proto-globalization(1600-1800)和Modern globalization (1800-)

对于Proto-globalization,霍氏是这么描述的

Globalization remains an incomplete process: it promotes fragmentation as well as uniformity; it may recede as well as advance; its geographical scope may exhibit a strong regional bias; its future direction and speed cannot be predicted with confidence—and certainly not by presuming that it has an 'inner logic' of its own.

黑体字划个重点,即Proto-globalization阶段的世界市场依然是欠缺完整的,全球贸易仍在经历一个从碎片化的区域间贸易到真正整合的世界市场的转变过程。1600-1800年间,对世界史时流产生最大影响的几个方面莫过于近代海军制度、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的诞生,制度、思想、生产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大幅进步共同促成了能够真正掌握和推动全球贸易的欧洲霸权诞生,这大概符合中文语境下所谓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而霍氏为这个过程分期定的起始点公元1600年,恰好也是新航路开辟(大航海时代)开始进入尾声阶段的时候。也就是说,霍式并不认为,大航海时代标志着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Before proto-globalization, globalizing networks were the product of "great kings and warriors searching for wealth and honor in fabulous lands, by religious wanderers,...and by merchant princes

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葡西两国的新航路开辟虽然将孤立的世界区域联系在了一起,但要说形成了世界市场确实为时尚早。这个时代的海外贸易,基本延续古典-中世纪时代的国际贸易方式,以王公贵族和特权商人的财富或荣誉驱动为主导,交易主要侧重于贵金属、工艺品、香料等奢侈品,同时技术上的限制也导致长距离贸易实际上风险太大,纵使在不同的大洲建立了贸易据点,但经营模式仍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商品交换中(其实,即使17世纪早期的VOC,仍然主要是这个模式),零散的航路利润也通过特许权的方式被勋贵和显要人士所垄断,尚未真正形成被一般人所熟知的跨区域分工的稳定殖民地贸易模式。更不用说,葡西两国的扩张包括早期殖民地的管理本身也带有强烈的宗教情结和封建因素。将之视为中古时代伊比利亚再征服精神的延续,可能更为恰当



所以,把新航路开辟视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但未达到“初步形成”阶段,还是有所依据的


历史教科书之所以那么写,主要还是不会把新航路开辟和真正的全球殖民贸易时代的具体分野作为考试的重点,反正对于一般的路人学生而言,直接用一句“欧洲人从探索发现开始就注定要殖民全球”来概括其实历经了四五百年的复杂变革就够了,之前拍的什么《大国崛起》系列,基本也就沿用这种套路。不是重点应试内容,不用指望在叙事模式上有更深入更细致的追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新航路开辟怎么就把那“世界市场”给“初步”掰开了、揉碎了、连上了。这事儿啊,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慢慢说。你想啊,在哥伦布那帮人之前,这世界是个啥样?1. 各自为政,信息不通,买卖也分散那时候,世界各地虽然都有人,也有地方性的贸易,但就像一个个孤岛,彼此之间联系极其有限.............
  • 回答
    历史书上之所以要大书特书北魏的汉化,其根源在于这场发生在公元4到6世纪的深刻社会文化变革,不仅彻底重塑了北魏王朝的自身面貌,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北魏的汉化,就没有后来大一统的隋唐盛世,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要讲清楚为什么北魏的汉化如此重要,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动荡.............
  • 回答
    历史书上将宋四家中的“蔡”指代为蔡襄而不是蔡京,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艺术成就与影响力的根本区别: 蔡襄(10121067): 蔡襄是北宋中期非常重要的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和政治家。在书法方面,他继承了唐代以来帖学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楷书雄浑端庄,行书流畅典雅,尤其以.............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人心,也触及了历史最核心的矛盾和价值所在。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历史是由胜利者谱写的,那么我们学习它,是不是就是在接受一种被操纵、被过滤过的叙事?这不就相当于在跟一个有偏见的老师学习吗?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来聊聊。历史真的是“胜利者”书写的吗?这句俗语并非空穴来风,它捕捉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解读历史人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历史书上说汉文帝是明君,这是从宏观、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来看的,是基于他对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李商隐在《贾生》里说他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叙述的一个核心:历史书会选择性地呈现历史,并且不同层级的教材,其侧重点和深度也大相径庭。 所以,高中历史书上找不到胡宗宪的名字,这并不算什么稀奇事,背后有几层原因可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高中历史书的定位。它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能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咱们常常挂在嘴边,好像是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因此让不少人对“熟读史书”这件事儿产生了点儿怀疑。既然最终定论是胜利者说了算,那我们这些普通人,花时间去钻研那些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的文字,图个啥呢?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重要,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理解您的需求,您想寻找一本关于日本二战历史的客观、详实,并且语言风格自然的中文书籍。要写得既客观详细,又避免AI痕迹,最好的方式是结合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温度。在日本二战历史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书籍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以其 严谨的考证、多维度的视角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 而被广泛.............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尝试以一种更具个人风格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几十年后,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坐在堆满数字档案的桌前,为一本关于21世纪初美国历史的书寻找一个清晰的转折点。他可能会在无数的信息洪流中搜寻,寻找那个能让读者瞬间明白,“哦,原来是从这里开始的”,那种标志性的事件。我猜想,在未来的历史书.............
  • 回答
    追溯日语外来语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历史,其实与日本自身独特的文字演变过程以及对汉字的吸收和消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简单来说,这并不是一个“为什么不使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样”的故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文字系统完全依赖汉字,虽然是借用,但日本人将其发展出了草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并且衍生.............
  • 回答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似乎是一种铁律。按理说,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征服欧洲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历史本该是胜利者最耀眼的光辉篇章。然而,细究起来,拿破仑的历史,却远非单单由他自己胜利的视角来描绘,他的“例外”之处,恰恰在于他身上交织着胜利与失败、光荣与.............
  • 回答
    关于日俄战争在历史书上的“少”提及,其实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在许多主流的、以本国历史为主线的历史叙事中,日俄战争确实不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占据着压倒性的篇幅。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得从“视角”和“叙事主体”说起。一本国家历史书,其最核心的任务是讲述“本国”.............
  • 回答
    历史的叙事,就像一条河流,它流淌的路径、汇入的水系,甚至河岸的景致,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风向、文化认同,以及书写者的视角。对于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在明末清初抗清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确实存在着后世对他们评价和侧重的差异,导致在某些历史叙事中,郑成功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为什么.............
  • 回答
    大陆历史书对东林党评价偏高,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意识形态的需要与“正统”的历史叙事构建。在中国,历史叙事往往与当下的政治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构建一个合法性与进步性的历史叙事,需要找到能够证明自己.............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被列为不少学校的必读书目,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考虑到它与正史之间存在的不少差异。很多人会担心,让学生接触这样一本“虚实掺杂”的读物,会不会反而误导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造成曲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看待《三国演义》的价值和在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心坎里去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读了越多关于股票的书,反而越容易亏钱。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几个非常实在的原因在作祟。1. 过度自信与“理论”的陷阱最首要的一点,就是“以为自己懂了”。你看书,尤其是那些畅销的投资经典,讲的都是一些宏观的、普遍适用的道理,比如价.............
  • 回答
    近年来历史学专著中“主标题:副标题”的书名格式确实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学术出版的演变、传播策略的调整以及作者研究思路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学术研究日益精细化与专业化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和普遍性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