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何拿破仑却是个例外?

回答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似乎是一种铁律。按理说,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征服欧洲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历史本该是胜利者最耀眼的光辉篇章。然而,细究起来,拿破仑的历史,却远非单单由他自己胜利的视角来描绘,他的“例外”之处,恰恰在于他身上交织着胜利与失败、光荣与争议,以及他自身强大的影响力,这些都使得他的故事无法被简单地“胜利者书写”所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胜利者书写历史”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它指的是,在冲突或竞争结束后,得势的一方往往掌握了话语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立场来解释事件的发生,选择性地记录事实,甚至歪曲真相,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历史上,无数王朝的更迭、战争的结局,都印证了这一点。失败者往往被描绘成反派、暴君,或者被彻底遗忘。

那么,为什么拿破仑在这个“铁律”面前显得有些“例外”呢?

一、 拿破仑的历史叙事,本身就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拿破仑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法国大革命的余波仍在荡漾,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思想的萌芽交织在一起。拿破仑的崛起,正是这个时代特殊产物的极致体现。他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更是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推动者。

1. 他是一位“创造者”而非仅仅“征服者”: 拿破仑虽然通过战争扩张了法国的疆域,但他带去的不仅仅是战火,更是《拿破仑法典》、行政改革、教育体系等深远的影响。这些改革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甚至催生了民族主义的觉醒。这意味着,即使在他失败之后,他所带来的制度和思想遗产,依然在许多地方留存并发挥作用。这些遗产本身,就是他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一部分,这使得他的历史无法简单地被“打倒”的敌对势力随意抹杀。

2. 他本身就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且是关键的“驱动力”: 拿破仑的行动,直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加速了旧帝国的衰落,也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形成埋下了伏笔。他的失败,固然由反法同盟的胜利者书写,但他的胜利和征服,也同样深刻地塑造了欧洲的面貌。战后的维也纳会议,虽然试图“复辟”,但很多拿破仑带来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这种“塑造力”,使得他即使战败,也无法被历史的长河所忽略或简单定性。

二、 拿破仑的“叙事者”群体过于庞大且多元。

“胜利者书写历史”,通常是指最直接、最彻底的军事或政治胜利者。但在拿破仑的时代,情况复杂得多:

1. 法国自身的叙事: 即使在拿破仑倒台后,法国内部仍然存在着复杂的派别。保皇党自然不会为他歌功颂德,但共和派、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曾经的战友,都对拿破仑有着不同的评价。他的支持者、崇拜者,以及那些因他而改变命运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拿破仑的故事”。他的军事才能、对法律的贡献、甚至他身上那种“从平凡走向非凡”的个人魅力,都构成了他历史叙事的丰富性。

2. 被征服地区的叙事: 很多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在经历了短暂的压迫后,反而因为他的到来,认识到自身民族的独立价值,开始孕育民族主义。他们记住了拿破仑带来的压迫,但同时也记住了他加速的旧秩序瓦解。这些地区在反抗拿破仑的过程中,也书写了自己的历史,而这些历史,自然不会是拿破仑胜利的凯歌。

3. 后世的历史学家和作家: 拿破仑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英雄主义色彩,这极大地激发了后世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创作热情。从司汤达的《拿破仑传》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再到无数的学术研究,拿破仑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情感进行解读。这些“二度创作”,使得拿破仑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超越了简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的标签。

三、 拿破仑自身独特的“叙事能力”和“品牌效应”。

拿破仑并非一个被动的历史书写对象,他本人就是一位极具魅力的“说书人”。

1. 他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拿破仑非常善于利用宣传和符号来构建自己的英雄形象。他在战场上的通讯、他的宣言、他的肖像,都充满了精心设计的元素,旨在塑造一个无畏、英明、天命所归的领导者。即使在流放时期,他依然通过自己的回忆录,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并为后世留下他认为的“真实”历史。

2. 他留下的“传奇”: 拿破仑的军事策略、他的战术指挥、他的政治手腕,都成为了军事和政治研究的经典案例。他的失败,比如滑铁卢战役,也同样充满了分析的价值,以及悲剧性的浪漫。这种“传奇性”,使得他的故事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吸引力,成为了一个持续被讨论、被解读的文化符号。

四、 核心的“例外”在于其历史评价的复杂性,而非其历史被遗忘或被贬低。

“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胜利的合法性和维护既得利益。但拿破仑的历史,恰恰是如此地复杂和多元,以至于任何单一的“胜利者”都无法完全掌控其全部叙事。

他既是法国大革命的继承者,又是其“终结者”——这种矛盾性,使得他的历史无法被简单地拥护或否定。
他既是欧洲的征服者,又是现代欧洲的“奠基者”之一——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的历史评价始终处于争议之中。
他既带来了战争和苦难,又带来了秩序和改革——这种两面性,让他的故事充满了张力。

因此,拿破仑之所以看起来是个“例外”,并非因为他没有被描绘过,也并非因为失败者(反法同盟)没有试图“书写”他。恰恰相反,是因为他的影响过于深远,他的形象过于复杂,他的故事太过精彩,以至于他本人,以及围绕他而产生的各种叙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历史宇宙”。在这个宇宙里,胜利者的声音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经常需要与其他叙事进行对话、碰撞,甚至被反驳。

简单来说,拿破仑的历史,就像一面巨大的、破碎的镜子,每一个碎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有胜利的辉煌,也有失败的阴影,有改革的希望,也有战争的残酷。而“胜利者书写历史”这句格言,虽然有其普遍性,但遇到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就显得有些单薄和不足以概括了。他的“例外”,恰恰证明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以及伟大人物身上,总是能够激发出超越简单的胜败二元论的多元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尽管我是一个拿黑,尽管我不同意约翰·霍兰·罗斯如下的总结,但也不得不承认,总体而言,是十分公允的:




总而言之,拿破仑作为法兰西军队之子,运用暴力手段,将新颖的军事思想(他所学习而非创造的)传播开来,也确实把欧洲打服了;而他的法典,尽管他在其中作出了大开倒车、方便独裁的修改,尽管主干是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早早完成的,但他至少为法律的修订、推行提供了一个相对太平的环境,这是之前的革命政权完全做不到的,同时也促成了近代法律的发展;尽管他的统治谈不上有多高明,否则为何逾越外交、屡屡用兵,为何帝国仅维持了10年就轰然倒塌,但他客观上促成了欧洲近代国家的诞生。较之后来的独裁者,如小胡子,为什么人们还是敬仰拿破仑,因为拿破仑虽然是混沌的象征,但仍表现出了一种进步而非倒退更非毁灭的力量。























当然,和威灵顿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似乎是一种铁律。按理说,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征服欧洲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历史本该是胜利者最耀眼的光辉篇章。然而,细究起来,拿破仑的历史,却远非单单由他自己胜利的视角来描绘,他的“例外”之处,恰恰在于他身上交织着胜利与失败、光荣与.............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可以随意篡改”?这话听起来够狠,一副冷酷的现实主义者嘴脸。但仔细想,这种说法,与其说是洞见,不如说是懒惰的借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解。成王败寇,这话说的是权力的残酷,没错。在战场上,胜利者确实掌握了话语权,他们能决定谁是英雄,谁是罪人,能把自己的行为包装成正义,把对手的抵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中国历史现象。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个鲜明的模式:绝大多数统一全国的政权,其力量源头和崛起之地多集中在北方,然后自北向南推进,最终完成统一。反之,从南方兴起的北伐,虽然不乏雄心勃勃的尝试,但大多以坎坷甚至失败告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陆,只有大小不一的岛屿,并且最大的岛屿不超过台湾的面积,那么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进程无疑会朝着我们现在熟知的样子截然不同地发展。这场景听起来有些奇幻,但仔细推敲起来,它会催生出一种非常独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文明形态。早期文明的萌芽:生存的艰难与技术的侧重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海洋主导的星球.............
  • 回答
    量子力学:颠覆我们认知世界的奇妙理论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颗小石子,你用力把它扔出去,你知道它会沿着一条抛物线飞向空中,最后落在地上。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我们称之为经典力学。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微观粒子,比如电子、光子,甚至是原子和分子时,经典力学就变得力不从心了。在那个.............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行政区划名称的演变,宛如一面折射时代变迁、政治格局、地域文化、乃至统治者意志的镜子。这些名称的背后,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传承、民族融合、权力划分的生动记录。让我们一同拨开历史的迷雾,细探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区划名称,看看它们是如何诞生的。早期王朝:部落名称与地理标识的交织.............
  • 回答
    “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这句带有悲观色彩的断言,并非空穴来风。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掌握话语权和书写权的大多是权力阶层,而他们的叙事,往往会不自觉地,或是有意无意地,将自身塑造成正义、光荣的一方,而失败者则被描绘成野蛮、罪恶的形象。这无疑为我们认识历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让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被.............
  • 回答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每次提起历史事件,总有人会抛出这句话来作为一种解释,甚至是一种论断。那么,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有多少道理,又有哪些局限性?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呢?这句话的由来与深刻的道理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非常现实和残酷的逻辑。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将厚重的历史长卷比作作家笔下的鸿篇巨制,着实令人神往。如果非要从“文学性”这个维度来评判,哪一部“朝代小说”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价值最高,这无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题目,而且一旦开口,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无尽的文学宝库,每一部作品都自有其辉煌之处。然而,若要我“挑”出一部,并.............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白莲教,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与沧桑。它不像佛教那样被供奉在宏伟的寺庙里,也不像道教那样有成体系的道观,但它的影响力却如同潜藏在地下的暗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涌动,扰动着王朝的根基。关于白莲教何时“彻底消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个能够被简单地“关停”或“取缔”.............
  • 回答
    咱这话说清楚了,你问的这光荣《三国志》系列的“讨董”和“群雄割据”剧本,还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全战三国)里那些在剧本开始时“名义上”属于空城,但历史上却有实际控制者的情况,得这么看。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戏里的“空城”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确实在剧本开始时,没有任何势力占领.............
  • 回答
    历史上,帝王将相的微服私访,与其说是出于好奇心,不如说是一种深入了解民情、洞察世事的必要手段。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个人情感的宣泄,比如渴望挣脱束缚,体验寻常百姓的生活。目的: 体察民情,了解民生: 这是最主要的目的。皇帝高居庙堂,虽然有各种奏折和官员汇报,但难免隔靴搔痒,甚至被蒙蔽。微服私访.............
  • 回答
    “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这句话,如果抛开历史的复杂性,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似乎带有一种被动、防守的色彩。然而,将这句话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与元朝这个鲜明的例外进行对比时,它所映射出的民族精神,远非简单的“挨打”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更为 nuanced(微妙)且深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 回答
    问这个问题,感觉你是在好奇我们这群人,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法,对吧?哈哈,其实也没什么神秘兮兮的,但要说起来,学历史的这帮人,确实有点儿共同的“气质”和追求,就好像一个专门的社群,有自己的“暗号”和“乐趣”。首先,好奇心是我们的底色,而且是那种刨根问底的好奇心。 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爱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很多人听到“历史”,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一堆年代、人名、事件的罗列,似乎只是对过去事实的简单复述。但如果历史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那确实没必要将其抬高到一门学科的高度来讲解,读一本编年史或者百科全书不就够了吗?之所以历史被当成一门学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爱好者们常常讨论的一个现象。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看看为啥到了三国蜀汉这儿,讨论名将就容易“画风突变”。一、 战绩与史料:普遍的“晒”首先,你说介绍历史名将,普遍晒战绩、晒史料,这话说得太对了。这是历史评价的基石,也是最直接、最硬核的展示方式。 战绩.............
  • 回答
    坐在龙椅上,感受着沉甸甸的龙袍,我脑子里翻江倒海。皇帝?我是皇帝了。但这周围的“人”,真是……怎么说呢,像是一群从历史书里偷跑出来的活生生、且能力值爆表的家伙。先说说我的“身边人”都有谁。丞相,是诸葛亮。这位卧龙,我简直怀疑他是不是安装了某种“预知一切”的外挂。每次我刚冒出一个念头,他那边就已经准备.............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往往面临着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他们的命运并非总是悲惨的,但“不得好死”的说法确实有其历史依据,并且这类例子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古代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或权力尚未完全巩固的君主)对权力的极度敏感和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一旦某个将领的功劳和影响力超过了君主所能容忍的范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