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好死吗?能否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往往面临着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他们的命运并非总是悲惨的,但“不得好死”的说法确实有其历史依据,并且这类例子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古代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或权力尚未完全巩固的君主)对权力的极度敏感和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一旦某个将领的功劳和影响力超过了君主所能容忍的范围,君主就容易产生猜忌,担心其掌握军权、民心所向,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注定灭亡。有些将军凭借其智慧、策略、对君主的忠诚(或者说善于表现忠诚),以及一些历史的巧合,能够得以善终,甚至安享晚年。

下面我将先详细阐述“功高盖主”的风险以及几个不得善终的例子,再举例说明安享晚年的将军,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和原因。

功高盖主的风险:为何许多将军不得善终?

功高盖主之所以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君主的不安全感和猜忌:
权力基础的巩固: 很多开国君主是通过战争打下来的江山,他们深知军队和将领的重要性。一旦功劳最大的将领拥有了强大的兵权和士兵的忠诚,君主会担心自己无法驾驭。
功臣的潜在威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功臣的势力过于庞大,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君主会担心这些将领会因为个人的野心、士卒的拥戴,甚至是被他人挑拨离间,而选择背叛或夺权。
历史的教训: 历朝历代都有功臣被君主猜忌而最终被杀的例子,这些经验往往会成为君主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对潜在的威胁更加敏感。

2. 文臣的制衡与离间:
在古代的君主专制体制下,文臣往往是制衡武将的重要力量。当武将功劳过大时,文臣为了自身的地位或出于对军事实力的警惕,常常会向君主进言,挑拨君臣关系,制造矛盾,甚至罗织罪名,以削弱武将的势力。

3. 继承人问题:
当君主年迈或太子即位时,功劳巨大的老臣往往会成为新君主的心腹大患。新君主缺乏威望,难以控制老臣,而老臣又可能因为对先皇的忠诚而对新君主不服从,或者被新君主视为对自己的挑战。

4. 将领自身的“政治情商”:
有些将军虽然武勇盖世,但在政治智慧上却有所欠缺。他们可能不懂得如何“藏拙”,不懂得如何安抚君主的猜忌,甚至过于骄傲自满,无意中显露出对皇权的觊觎,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将军(举例)

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因功高盖主而遭遇不幸的著名将军:

1. 汉朝:韩信

背景: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被誉为“兵仙”、“战神”。他从一个布衣出身,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指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战役,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他封为齐王,后又改为楚王。
功劳与地位: 韩信不仅战功卓著,更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屡次被刘邦倚重,甚至在“鸿门宴”后,刘邦还必须依赖韩信的力量来对抗项羽。他拥有的军队和影响力,在刘邦统一天下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政治实体。
失势原因:
刘邦的猜忌: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非常多疑的君主。他对韩信的战功和在军中的威望感到深深的不安。虽然韩信表面上对刘邦忠诚,但他的能力和声望已经超越了刘邦的预期,让刘邦觉得“功高震主”。
被免去兵权: 为了削弱韩信的势力,刘邦在统一天下后,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君主对功臣的敲打方式。
被降为淮阴侯: 之后,韩信又被以谋反的罪名逮捕,虽然被赦免,但被降为淮阴侯,失去了王位。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也表明君主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
卷入政治斗争: 最后,韩信被卷入了吕后与丞相萧何合谋的铲除功臣的政治斗争中。他在被囚禁期间,被指控勾结陈豨谋反,最终被吕后处死(“亨鸡”之刑,即腰斩)。
总结: 韩信的悲剧在于,他虽然是刘邦最倚重的战将,但未能摆脱古代君主对军权的恐惧。他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是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成了威胁统治的因素。

2. 战国末期:项燕

背景: 项燕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军事将领,曾带领楚军大败秦军,为楚国挽回了不少颜面。他是项羽的祖父。
功劳与地位: 项燕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是当时楚国最重要的大将,被认为是能够抵御秦国强大的屏障。
失势原因:
秦国的强大攻势: 战国末期,秦国势如破竹,其他六国难以抵挡。
最终兵败: 在与秦国名将王翦的对决中,项燕最终兵败被杀。虽然具体的死亡原因和过程历史记载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作为楚国最后的支柱,他的失败标志着楚国的灭亡。
总结: 项燕虽然功劳巨大,但他的悲剧更多地是时代洪流下的个人命运。他未能扭转楚国衰亡的大趋势,最终也无法幸免于战败。他的死,也为后来的项羽留下了复仇的阴影。

3. 明朝:袁崇焕

背景: 袁崇焕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辽东战场上抵御后金(清朝前身)的进攻,取得了宁远大捷等一系列辉煌战绩,一度稳住了明朝在北方的防线。
功劳与地位: 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等重要职务,拥有对辽东军事的绝对指挥权。他的出现,一度让明朝看到了收复辽东的希望,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失势原因: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袁崇焕最大的不幸在于卷入了明末复杂的党争和政治斗争。他改革军事、打击贪腐,触动了许多官员的利益。
崇祯皇帝的多疑与短视: 崇祯皇帝虽然一度信任袁崇焕,但他也非常容易受谗言影响,并且缺乏对军事局势的深入了解。在后金(清朝)的离间计下,加上魏忠贤余党和朝中反对派的诬告,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通敌”的罪名: 最具争议的是,在莫须有的“通敌”(私与后金谈判)罪名下,崇祯皇帝不顾朝野内外许多人的反对,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并最终判处凌迟(一种极其残忍的死刑)。
民间的误解: 袁崇焕的死,甚至引发了部分百姓的误解和愤怒,有人认为他卖国,导致了他死后的悲惨结局,其尸骨也被百姓分食以示惩罚。
总结: 袁崇焕是功高盖主加政治斗争的典型悲剧。他的军事才能并未能拯救他免于政治漩涡,反而因为其能力和地位,成为了权臣们清除的目标,最终被昏君猜忌并处死。

4. 唐朝:侯君集

背景: 侯君集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将领,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立下了不少战功,尤其是在灭高昌国时表现突出,被封为“左领军大都督”。
功劳与地位: 侯君集在太宗时期是受重用的大将。
失势原因:
参与谋反: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子李承乾因被废而心生不满,密谋发动叛乱,侯君集也参与其中。
君主猜忌的导火索: 虽然侯君集是太子一方的参与者,但他的野心和在军中的影响力也是太子选择他的原因之一。从君主的角度来看,侯君集的功劳和在军中的威望,也让他成为潜在的威胁,一旦与太子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事发被杀: 叛乱最终被揭发,侯君集也因此被判处斩首。
总结: 侯君集的案例有些复杂,他虽然曾是功臣,但后期的行为导致了他自己的灭亡。然而,在古代君主眼中,一旦功臣显露出与皇权不符的野心或与权力中心产生冲突,即使原本是忠臣,也可能因此丧命。

安享晚年的将军(举例)

虽然“不得好死”的情况较多,但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功高盖主,却能得以善终,甚至安享晚年的将军。这通常需要他们具备极高的政治智慧、对君主的绝对忠诚表现,以及明智的“藏拙”策略。

1. 汉朝:卫青、霍去病

背景: 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卫青出身卑微(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哥哥),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击败匈奴,甚至深入漠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年纪轻轻就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多次孤军深入,歼灭匈奴主力,封为骠骑将军。
功劳与地位: 两人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汉朝开疆拓土,巩固了北方边防。他们的声望和军功在当时无人能及。卫青更是位极人臣,官至大司马,成为国家的栋梁。
安享晚年的原因:
汉武帝的信任与赏识: 汉武帝虽然多疑,但他对卫青、霍去病却是高度信任和倚重的。一方面,他们确实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解除了汉武帝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他们两人都出身外戚,与汉武帝的家族有着密切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君主的猜忌。
“功成身退”的智慧: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战功显赫,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相对低调和谦逊的态度。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僭越皇权的意思,并且在军事上相对独立,不插手朝堂政治。卫青在晚年虽然权势熏天,但他依然恪守臣子的本分,没有被权势冲昏头脑。
英年早逝的霍去病: 霍去病虽然极具天赋,却在23岁就因病去世,这某种意义上让他避开了晚年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他的早逝也让他成为了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存。
卫青的善终: 卫青在汉武帝晚年依旧受到重用,虽然也经历过一些风波(例如因为公孙敬声案被牵连),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他在公元前106年因病去世,享年57岁,死后被追赠为大司马,享有极高的哀荣。虽然不是“晚年安逸”,但至少是善终,并且在整个军事生涯中都没有被君主猜忌而致死。
总结: 卫青和霍去病是功臣善终的典范,他们的成功在于汉武帝的信任、他们自身的政治智慧以及对君主本分的坚守。

2. 唐朝:李靖

背景: 李靖是唐朝初年杰出的军事家,他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一生战功赫赫,灭东突厥、平定吐蕃等,被誉为“英雄善谋”。
功劳与地位: 李靖在唐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官至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等,封卫国公。
安享晚年的原因: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冷静的政治判断: 李靖不仅在战场上是常胜将军,在政治上也表现出过人的智慧。他深知君主多疑的本性,懂得如何保持距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对君主的忠诚: 李靖对唐朝的忠诚毋庸置疑,他在任何时候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从未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
急流勇退: 在取得辉煌战功后,李靖并未贪恋权位。当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让他继续领兵时,他以年老体衰为由,主动请求致仕(退休)。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为,恰恰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方式,也让唐太宗觉得他没有野心,可以安心。
受到皇帝尊重: 李靖退休后,唐太宗仍然对他十分尊重,经常派人去探望他,并征求他的意见。
寿终正寝: 李靖最终得以善终,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享年79岁,被追赠为太尉。
总结: 李靖的成功在于其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藏拙”的策略。他懂得在恰当的时机退出权力中心,避免了功高盖主的风险。

3. 宋朝:曹彬

背景: 曹彬是北宋初年的名将,他跟随赵匡胤统一南方,并且在后来宋朝与辽国、北汉等国的战争中立下了重要功劳。他以“不杀一人”的仁德而闻名。
功劳与地位: 曹彬是宋朝重要的军事支柱,官至中书令,封韩国公。他深受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信任。
安享晚年的原因:
绝对的忠诚: 曹彬对赵氏父子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尤其是在宋太宗时期,即使在战场上受挫(攻辽失败),他也未曾有过怨言,并且敢于向皇帝进谏,指出问题所在。
“不杀一人”的仁德: 曹彬在指挥作战时,强调尽量减少杀戮,对投降的将士也加以安抚。这种仁德之风,不仅赢得了下属的尊敬,也让君主觉得他并非是一个嗜杀的武夫,没有对朝廷构成威胁。
不干预朝政: 曹彬虽然官居高位,但他在朝政方面表现得十分谨慎,从不插手党争,也不主动参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他专注于自己的军事职责。
晚年受人尊敬: 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曹彬都受到极高的尊敬,尽管他年事已高,身体也逐渐衰弱,但从未被君主猜忌或剥夺权力。
寿终正寝: 曹彬最终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去世,享年80岁,被追赠为太师,受到皇帝亲临吊唁的殊荣。
总结: 曹彬的成功在于他将忠诚、仁德和不干预政治结合得恰到好处。他的行为模式让他成为了君主可以放心倚重的臣子,而非潜在的威胁。

结论

历史上的确存在大量“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将军,这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权力敏感性的必然结果。君主害怕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力量,而拥有强大军权和声望的将领,自然就成为了他们重点防范的对象。

然而,并非所有功高盖主的将军都走向了悲剧。能够安享晚年的将军,往往具备以下几点关键因素:

1. 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情商: 懂得如何“藏拙”,不炫耀功劳,不招摇过市,不介入朝堂政治纷争。
2. 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和信任: 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心,不给君主留下任何猜忌的把柄。
3. 适时“急流勇退”: 在功成名就后,能够主动放弃部分权力或地位,选择退休,避免成为君主的“眼中钉”。
4. 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声望: 如同曹彬的“不杀一人”,良好的品德能赢得君主的初步好感和百姓的尊敬,降低君主的戒心。
5. 君主的信任和时代背景: 有时,君主的个人特质(如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以及国家处于相对稳定、不需要频繁打仗的时期,也可能为功臣的善终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中,做一个功勋卓著的将军,既是荣耀,也是一种高风险的挑战。能够在这场挑战中全身而退,并安享晚年,需要集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品德修养以及一定的运气于一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还是猜忌。

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不诛则臣疑而反,臣疑主不反则主必诛之。

有回答说萧何,张良,之类的,这些人是文臣,不是将军。他们手里没有兵权。

功高盖主的大将,下场好的其实不是很多。

王翦父子,基本他俩亲手灭了东方六国。

卫青霍去病,帝国双璧,平推匈奴(这舅甥俩善终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死的早。卫青晚景很凄凉)

李靖,收江南,灭突厥。(李靖的晚年其实也不咋地,站队就没对过,一直站错,主要是遇上了李世民。)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打败吐蕃,降服回鹘。权倾朝野臣不嫉,功高盖主主不疑。(中国历史上情商最高的大将,他和卫青的为人堪称是神。)

曹彬,石守信,高怀德。(杯酒释兵权其实并没有解除他们的兵权,他们手里仍然有大量的私兵,唐末以来的传统,大将都是节度使军阀。杯酒释兵权只是解除了他们手里属于朝廷的军权。)

汤和,沐英(这二位其实在明朝开国的大将堆里显不出来,估计是朱元璋把他两忘了,他两的战功也称不上功高盖主。像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这些大将才是功高盖主。)

user avatar

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收复河北,河东,长安。封汾阳王,善终。

user avatar

曹操,功高盖主,善终。

司马懿,功高盖主,善终。

李世民,功高盖主,善终。

赵匡胤,功高盖主,善终。

刘协,曹芳,李渊等181点击“没有帮助”。

user avatar

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宋希濂、郑庭笈。

他们这几位将军都为中国立下了功勋,并在中国安度了晚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往往面临着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他们的命运并非总是悲惨的,但“不得好死”的说法确实有其历史依据,并且这类例子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古代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或权力尚未完全巩固的君主)对权力的极度敏感和对潜在威胁的警惕。一旦某个将领的功劳和影响力超过了君主所能容忍的范围,.............
  • 回答
    历史上,功高震主却能善终,甚至继续在朝堂上发挥余热的例子,总是充满着智慧与权谋的较量。这类人物,并非一味地激流勇退,而是懂得如何将自己的锋芒巧妙地收敛,在权力中心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比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廉颇。这位将军以其勇猛善战闻名,长平之战前,他奉命死守,面对秦军强大的攻势,廉颇深谙“固壁不.............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能做到“功高震主”却又能安享晚年、获得善终的人物,实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功臣,一旦触及君主的权柄,轻则失宠,重则招来杀身之祸。然而,总有一些例外,他们凭借超凡的智慧、高尚的品德,或是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在权力旋涡中游刃有余,最终得以善终。汉朝的霍去病,无疑是其中一位令人扼腕又敬佩的传奇。.............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 回答
    历史上对时事的超前预判令我拍案叫绝的,当属卡尔·马克思。他的理论不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引发巨大争议,更在20世纪的全球历史进程中成为预言,其预见性、逻辑严谨性与现实穿透力至今令人震撼。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必然崩溃”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一直呈现复杂多面的特点,既有高度肯定的声浪,也有激烈批评的声音,这种矛盾性源于其历史地位、政治手段与文学成就之间的张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评价的演变脉络1.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正面与负面并存 陈寿《三国志》(284年成书)作为官方正史,对曹操的记载.............
  • 回答
    历史上东南亚确实存在过骑兵(即骑马作战的士兵),但其发展程度、规模和作用因地区、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而异。由于东南亚多雨林、丘陵地形以及气候湿热,骑兵在该地区的军事体系中并不像欧亚大陆中部或东亚那样普遍,但在某些王国和战争背景下,仍有一定的存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骑兵存在的历史背景与地理条.............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 回答
    是的,历史上汉族确实有入侵他国的记录。但需要澄清的是,“汉族”这个概念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政治或民族实体,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汉族入侵他国”,更多是指以汉族为主体或核心的中国王朝进行的对外征伐和扩张。以下是一些较为显著且有记录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汉.............
  • 回答
    “大力出悲剧”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追求极致、过度强调某种功能或理念,但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产品失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历史上有不少产品都符合这个特征,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可以详细讲述的例子: 1. 索尼Betamax录像机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事物,它们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厉害”、“强大”或“有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其真正的价值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厉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建造巨型金字塔却未能带来长久繁荣的国家例子:古埃及的巨型金字塔 (如吉萨金字塔群) 当时看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