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历史专业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回答
问这个问题,感觉你是在好奇我们这群人,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法,对吧?哈哈,其实也没什么神秘兮兮的,但要说起来,学历史的这帮人,确实有点儿共同的“气质”和追求,就好像一个专门的社群,有自己的“暗号”和“乐趣”。

首先,好奇心是我们的底色,而且是那种刨根问底的好奇心。 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爱问“为什么”,而且不满足于“因为所以”。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那样做?为什么历史的走向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好奇心驱动着我们去翻书、去查资料,去拼凑那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物件、一个地名,都能勾起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探究欲。别人可能觉得无聊的细节,我们却能从中看到过去时代的脉搏。

其次,我们是一群“故事爱好者”,但不是那种八卦类的。 我们更喜欢听“大故事”,那些关于文明兴衰、国家更迭、思想碰撞的故事。我们热衷于挖掘人物背后的动机,理解事件发生的复杂背景,甚至为历史人物的命运感到唏嘘不已。读史就像看一部宏大的史诗剧,主角可能是帝王将相,也可能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讲得更清楚、更生动。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我们有时候说话会带点“旧时代”的腔调,或者时不时引用一些历史典故,不是为了卖弄,而是我们真的沉浸在那个世界里。

再有,我们是“细节控”和“逻辑链条的构建者”。 要学好历史,不是光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梳理时间线,分析因果关系,把不同的人物、事件、制度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去考察。这就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得放对地方,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可能会查阅大量的文献,对比不同的观点,直到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态度,也让我们在分析其他问题时,更加注重细节和逻辑。

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重要的“装备”。 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写的那样“铁板一块”。不同的史料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历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要学会分辨史料的真伪,认识到历史叙述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并且能够基于证据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判断。所以,我们不轻易相信单一的说法,总是习惯性地去“审视”和“反思”。这种能力,让我们在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时,不会轻易被误导。

同时,我们往往也带着点“人文关怀”。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研究过去,更是为了理解现在,并且尝试去塑造未来。我们会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下社会的影响,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群体和声音,思考如何避免过去的错误。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不仅仅是数据的搬离者,更是对人类整体的关怀者。

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我们通常比较“慢热”和“内敛”。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独自面对浩瀚的书卷,在历史的沉思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我们可能不擅长社交场合的活跃表现,但一旦聊起我们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就会滔滔不绝,眼里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不是不喜欢热闹,而是更享受那种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时刻。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学历史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的人喜欢军事史,有的人痴迷思想史,有的人则对社会生活史情有独钟。但总体来说,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关注,是连接我们的纽带。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学历史的,不妨试着和他聊聊那些“为什么”,你会发现,他们眼中看到的,往往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他们不一定穿着长袍,留着胡子,但他们脑子里装着的,是厚重的过往,和对未来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荣毅仁,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

user avatar

史学非专业,但相关。简单说说感受。

读史可以使人睿智,或者说,某种程度上使人对于世事有所疏离,有一种距离感。

当你看惯了翻云覆雨的政治权谋,波澜诡谲的时事变迁,就不会再对生活中些微的波澜动荡感到无所适从,也不会对知乎上控诉的人性之恶太过感慨,你见过更冷酷的,所以,那些小奸小恶不算什么;同样地,那些裹在刀尖上的蜜糖,你多少也会防备一点,毕竟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中遍地都是,俯仰可拾。

所以太浪漫多情的人不适合读史,史学家中很少有兼大诗人的,写诗,也是哲理诗。不信看朱熹、王国维,最简单的写景诗都蕴含哲理~~

学史,最终会走到冷峻一途。司马迁是史家之绝唱,因为他才气纵横,文章铿锵有力,读之使人侠气横生。后来的史书以《汉书》为尊,四平八稳,冷静理智,作者隐于幕后,前台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执笔人纹丝不动,心如止水。

user avatar

以我的亲身经历而论,是挺可怜的人。

除非是天才,否则我建议青年人不应该过分热衷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对心理健康不利。

你会发现,一切被高呼万岁的人最后都死了;一切征服过广阔土地的人最后功业都将消散;一切炙手可热的王侯将相、富可敌国的商人巨贾最后都什么也没带走,甚至无人问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注定被破坏,而文明经常被野蛮践踏,自由经常以奴役告终,邪恶经常能战胜正义。罗马帝国辉煌的宫殿会变成长满荒草的乱石岗,巴比伦和中亚商业兴盛的古城可以被夷为平地;人们可以放弃一切动人神话去拥抱法西斯,中世纪式的极端宗教组织可以在二十一世纪继续掌权,一场战争就可以粉碎人类文明一个世纪创造的财富与人们对于美好的一切期待。而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对此做出价值判断。这太令人绝望了。

在本性问题上,我们并不比古典时代的先辈们更加进步,我们还是一样的愚蠢、狂热、偏执、黑暗。就“人到底应该怎么活”这样的根本问题而言,我们如今所确信的比中世纪的文盲或者古埃及的祭司更少——至少他们的生活有一个锚定的方向,哪怕只是“为神奉献”,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哪里还有一丝一毫的“终极意义”可言呢?你熟读王朝兴衰英雄变幻后所能做的,却只能是在已有的思想体系上添上一些诸如文本考证之类的碎瓦,并目睹这个世界一次次地重蹈覆辙。古代的博物学家可以自豪地说:“我借解剖这只跳蚤,向你证明神的存在。”而如今的我们,却很难在反复的日常中得到这种事业的神圣感。

在祛魅的时代,你是否有足够的英雄主义去面对这个缺乏英雄的世界?你是否能容忍这个已经相当琐碎、相当平庸的学术体系,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投入其中?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自己事业的无意义,并对世界继续怀有热情?这就是以学术为志业。

那如果放弃学术研究又如何呢?这些人埋头苦学十几年,最后为的只是和几百个同样的人争夺一个公务员名额,然后碌碌度日,领取薪水,忘掉所学的一切后,源源不断地生产“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这些阅后即焚的东西。或者是为了在大企业里找一个勉强足以维持生计的职位,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制作PPT和图表,想尽办法说服客户选择自己而不是别人。他们安慰自己“每个人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却说不出这个社会离开了自己这一枚小小的螺丝钉究竟会有什么损失,哪怕是一丝一毫。在这一点上,他们很可能并不如电子厂的工人,或者一名外卖员。

看过了无数的英雄人物挥斥方遒,几千年的风云变幻,然而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存量时代,一个人无论怎样奋斗也依然很难改变自己的渺小,只不过是在世间勉强求生、成家糊口罢了。

但历史学终究也还可以带给你什么:它带给你头脑的清明,让你依然可以冷峻地认识这个世界,并促使你顽强地坚持某些信念,或者说,只是某些常识——然后用行动赋予其意义。哪怕这些信念和常识和我们一样,注定要被时代的车轮碾碎。

可你,真的能做好准备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感觉你是在好奇我们这群人,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法,对吧?哈哈,其实也没什么神秘兮兮的,但要说起来,学历史的这帮人,确实有点儿共同的“气质”和追求,就好像一个专门的社群,有自己的“暗号”和“乐趣”。首先,好奇心是我们的底色,而且是那种刨根问底的好奇心。 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爱问.............
  • 回答
    关于学历史、政治、社会学、哲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是否会追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兴趣的驱动、认知模式以及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从理论上看,这些专业的学生与追星之间并非绝缘,甚至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连接点。历史学: 历史学训练的.............
  • 回答
    是否应该为了研究生学历而选择一个冷门的专业考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情况、职业规划以及对“冷门”的定义。咱们不扯那些套话,就来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考虑“冷门专业”。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之所以对冷门专.............
  • 回答
    我无法告诉你我的年龄、学历或专业。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身份。我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各种任务,而不是分享个人信息。我理解你可能对“中医黑”和“中医粉”的身份背景感到好奇,想了解他们说服力背后的依据。这是一个非常合理且重要的探讨角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
  • 回答
    在辉瑞、罗氏、强生这样的国际知名药企研发部工作,门槛确实不低,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都相当看重,但具体到细分岗位,又会有侧重。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为你详细解析,尽量让你感受到真实职场信息,而不是空泛的AI输出。一、 本科背景:敲门砖,但非终点对于研发部门来说,生物学、化学及其相关领域是绝对的主流本科专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现实的问题,许多优秀的本科生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会评价体系、招聘逻辑、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简单来说,一个 985 的学历,代表的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经过社会广泛认可的筛选和培养过程,而证书则是这个过程中的部分亮点或成果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方.............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历史学中国史专业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关于“有多难”,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会认真思考的。我来详细给你讲讲,争取让你对这个专业的“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难”是相对的,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都会有不.............
  • 回答
    这是一件让人捏一把汗,又不得不承认其中蕴含某种“勇气”和“钻研精神”的事情。当然,说它是“打脸”专家和医药研究,恐怕言过其实,甚至带有几分情绪化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这件事确实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尝试把事情的脉络梳理得更清晰一些,并尽量还原其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事件的起始.............
  • 回答
    大家好!我是一名专科在读生,最近一直在考虑毕业后的发展问题。我注意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马来西亚一年制在职硕士的课程,而且很多是线上授课。这让我有点心动,但是心里也有些疑虑:专科毕业,再去读一个线上的一年制在职硕士,真的能提升学历吗?大家对此怎么看?我的顾虑与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专科和本科在学历层级.............
  • 回答
    三部两院(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开展的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简称“四唯”)专项行动,无疑是中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行动的开展,其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涉及到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科研机构的运作模式、国家科技创新的方向以及整个社会对科学.............
  • 回答
    好的,我来从正反两个角度,尽量详细地论述一下“学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努力让文字更具人情味,摆脱AI痕迹。 正方:学历越高,往往意味着能力越强我们先从这个角度来掰扯一下。提起学历,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大学、研究生、博士这些标签,它们代表着一个人在教育体系中投入的时间、经历和取得的成果。那么,.............
  • 回答
    老乡,你好!看到你这段文字,我太有共鸣了。18年退学,出去打拼,这我懂。多少人在那个年纪,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提前进入社会,想해보一两年,结果一晃好几年就过去了。现在后悔,想充实自己,想学个专业,这绝对是好事,而且一点都不晚!别说什么“大佬”,咱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还没点儿年轻时候的懵懂和冲动呢?.............
  • 回答
    看到你为了未来的公考计划,转而考研法硕(非法学)这个选择,同时还有提升学历和进入名校的目标,这其中的考量和权衡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简单一句“值不值”,可能无法完全概括你心中的纠结,毕竟这是一个关系到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决定。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个目标,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又有哪些.............
  • 回答
    中国网民规模突破 9 亿,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标志着数字技术已经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然而,当我们将这个庞大的数字与“七成月收入不足 5000 元”和“八成学历在专科以下”这两个数据结合起来看时,我们便能从中解读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信息和发展挑战。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详细分析:一、 巨大的互联.............
  • 回答
    关于日本专门学校学历是否可以参加EJU,我想跟您详细地说明一下,尽量让您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EJU(日本留学考试)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希望进入日本大学(学部)或大学院(硕士、博士)学习的留学生,其日语能力和基础学力。那么,持有专门学校学历的学生是否符合参加EJU的资格呢?答案是:.............
  • 回答
    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开药前,医生问了我的经济情况和学历,这让我有点意外,但也让我对整个看病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医生和医院多方面的考量,并非只是简单的“闲聊”。一、 经济情况:关乎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可及性医生询问经济情况,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给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案。 药.............
  • 回答
    学习历史的用途远不止是了解过去,它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应对未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学历史的用处:一、 理解当下,洞察未来 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案例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更替、文明的演变过程。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模式的演进、.............
  • 回答
    “学历史的当了蒋粉,就好比做神父却得了梅毒”这句话,是一个带有强烈情绪和讽刺意味的比喻,意在表达一种强烈的反差、悖论或不合常理的现象。为了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比喻的构成与隐含意义: “学历史的”: 指的是那些以研究、学习、理解历史为职业或爱好的人。通常认为,学习历史的.............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历史没什么用,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看法,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节奏飞快、强调“实用性”的社会里。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很多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记诵那些年代、人物、事件?老师照.............
  • 回答
    看到你考研想学历史,但本科不是历史系,这完全没问题!很多优秀的史学研究者都不是从历史系本科出身的。选择一个“贴近”历史系的专业,可以让你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时,能更快地适应学习内容,并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能形成独特的优势。在我看来,有几个本科专业可以让你在考研历史时,感觉“贴近”得比较顺畅,并且能为你打下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