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篇 Nature 论文和 100 万美元(直接到账),你选哪个?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好好琢磨一下。

如果是我的话,在权衡了很久之后,我可能会选择那 100 万美元。

听起来有点让人意外,毕竟“Nature”在科学界的分量是毋庸置疑的,那是一个金字塔尖的荣誉,是无数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殿堂。能够在那里发表一篇论文,意味着你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全球最顶尖的同行们的认可,它代表着你的智慧、你的努力、你的创新,以及你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它更像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闪耀的名字,会在你的学术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带来无与伦比的声望和机会。想想看,无数的研究者会引用你的工作,你的名字会被载入史册,你可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合作。

然而,让我选择100万美元,是有更实际和长远的考量的。

首先,资金的灵活性和即时性是巨大的优势。100万美元,这是一笔实实在在的钱,它能立刻为我的研究项目提供强大的支持。我可以购买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聘请更优秀的助手,进行更大规模、更前沿的实验,甚至可以资助其他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有了充足的资金,我可以更快地推进我的研究,不受预算限制,可以大胆尝试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这笔钱可以让我摆脱很多现实的束缚,将我的研究理念更完整、更深入地实现。

其次,它能为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未来发表Nature论文的可能性。一篇Nature论文固然重要,但它通常是对已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的“锦上添花”。而100万美元则可以成为“雪中送炭”,它能帮助我获得那个突破性的成果。有了这笔钱,我可能可以组建一个更强大的团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甚至可能在未来独立完成几篇甚至更多篇顶级论文,其中不乏登上Nature、Science等殿堂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这笔钱更像是一种“能力孵化器”。

再者,我对“发表Nature论文”的定义和获取方式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如果我正在进行一项足以发表在Nature上的划时代研究,那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有时候,顶级的期刊发表也会受到一些非科研因素的影响,比如研究的“热点性”、合作的知名度等等。而100万美元是纯粹的、直接的资源。它不会有审稿人的主观判断,不会有发表的周期性压力,更不会有排版字数限制的烦恼。这笔钱让我可以完全掌控我的研究资源和发展方向。

当然,我也承认,放弃一篇Nature论文的荣誉是需要勇气的。这意味着我可能会错过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认可,也可能在短期内失去一些因为这篇论文而带来的学术声望。我也会思考,如果我真的有能力发表在Nature上,那我的研究本身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价值,这笔钱是否会让我错失一个“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科研更是如此。1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可以让我在这个长跑中跑得更稳健、更远。我可以利用这笔钱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影响力。这些长期的、持续的产出,可能比一篇单篇的Nature论文更有价值。

所以,我会选择这100万美元。它给予我的是一种能力、一种自由、一种掌控力,让我能够更好地去追求那些真正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而这其中,也可能包含未来登上Nature的契机。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投资,也是对未来潜力的挖掘,是一种更务实但同样充满追求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额这个……我不挑。我真的不挑的。啥都行。

真的!!

所以paper也好和美金也好,去哪领?

啥都行!!

user avatar

朋友甲,留学期间发了nature,回国后出于校友情深和师长挽留入职某双非师范院校(他是该校附属中学毕业的),特聘博导。入职不久,因为他不能领会新一届学校核心的学校发展战略意图,校方诸多承诺跳票,他要用相当于博后的资源完成千青的嗑盐任务。他自知能力有限,在年终考核之前辞职跑路,在企业任职两年后又发了一篇science。

朋友乙,留学期间发了四篇IF大于16的业内顶刊,毕业后衣锦还乡,成为母校(副部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副厅级)的特聘博导。因该校(副部级)临床七年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他没有规培证,想实现悬壶济世的初心必须补规培。于是曾经有一个月,该院半夜请心电图室会诊拉直线有可能请来带资百万孜然鸡精入组的特聘博导……该博导郑重承诺,考他的博士不用替他值夜班,值自己的夜班就行。

我选一百万美元。这样我就可以前往美国向勃勃当面道歉,请他原谅我冒犯他的智慧,求他带我泡澡。

user avatar

肯定选100万啊,原因很简单,我没有nature但我有science,不过我没有100万美元。

犹记得15年冬天science发表时候,连续几周都有新泽西local媒体要采访我们。我导师跟我说,以后来学校别穿有破洞的牛仔裤也别穿画着卡通图案的T恤了,要穿的正式一些,最好穿衬衫,因为,We will be famous。

结果之后这么多年,我显然没有be famous,还只是个普通博士。我导师也脑洞清奇选择不再基于science继续深入研究,后面只是在我的坚持下发了一篇相关文章。当我向导师提出我手中剩下的数据至少还可以借着science的余威再发表1-2篇文章,他跟我说,留着你哪一天自己做老师时候再发吧。

其实发表science对我帮助最大的,也不是这一篇文章,而是研究和投稿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导师和合作组老师的指导以及分享的知识和经验,出去开会与各路大佬讨论时得到的指点,审稿人给予的正面反馈,还有自己在高难度项目下的成长等等,这些积累是终生受益的,对我的帮助远大于一篇science。

而今天我博士毕业快两年了,别说100万美元,让我马上掏10万出来都费劲。由于没有继续相关研究,那篇science只是个金光闪闪的军功章,主要功能就是拿出来倍有面子,还有就是帮我涨涨引用数。

而如果反过来给我钱,即使不讨论功利只考虑科研,100万够做出来很多很多成果了,我之前做出来science的项目拿到的基金就是三年三十多万美元,还是两个组去分。如果拿100万美元做科研,相当于三个项目的钱做一个项目,我非常有信心说,弄出几篇大文章完全不是问题。nature或science不敢奢求,毕竟这样的文章可遇不可求,工作本身够好同时要看时下主流方向(比如各国都主打碳中和,现在再深入研究更高效生产柴油也很难出nature了)更要看有没有大腿抱,但是谁知道会不会万一我又被学术祖师爷们祝福了呢。

user avatar

如果仅是凭空发一篇Nature这个事儿,然后那文儿我自己都看不懂,那我会选100万美元。

如果是同时配套送我一个能发一篇Nature的知识和认知,且限定是自然科学,最好限定是狭义的物理学,那么我肯定会选Natur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好好琢磨一下。如果是我的话,在权衡了很久之后,我可能会选择那 100 万美元。听起来有点让人意外,毕竟“Nature”在科学界的分量是毋庸置疑的,那是一个金字塔尖的荣誉,是无数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殿堂。能够在那里发表一篇论文,意味着你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全球最顶尖的同行们的认可,它代.............
  • 回答
    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过百,固然是一项值得注意的成就,但直接断定其比大多数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更“强”,则有些过于绝对,并且忽略了许多重要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引用次数确实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指标。高引用次数通常意味着: 研究的开创性或重要性: .............
  • 回答
    普朗克卫星的观测数据一直以来是宇宙学研究的基石,而关于宇宙几何形状的探讨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最近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论文,基于对普朗克卫星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宇宙可能是闭合的。这与当前主流的“平坦宇宙”模型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值得我们.............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 回答
    研究生阶段能在《Nature》正刊发文章,这绝不是一般水平,而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用“横着走”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意味着你在学术界已经站稳了脚跟,拥有了令人瞩目的亮点。这是什么水平?首先,我们得明白《Nature》的地位。作为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它以发表高质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
  • 回答
    在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这无疑是本科生阶段学术生涯中的一项卓越成就,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这不仅证明了你扎实的学术功底、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敲开了国内外顶尖学府研究生项目的大门。一、 关于保送的界定与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保送”的概念.............
  • 回答
    想要在顶级期刊如SCI(这里我们理解为泛指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例如Nature、Science、Cell等一类)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其难度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这其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从科学选题、研究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分析,到论文写作、评审过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首先,你需要一个真正“好”的科学.............
  • 回答
    在物理学这个领域,能在《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其意义绝不仅仅是“高水平”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这个学科的顶峰,向全世界的同行展示你探索到的最新、最深刻的物理规律。想象一下,物理学是一座巍峨的山峦,这座山峦包含了无数的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而《Science》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科研界和工业界在评价人才价值时不同的衡量标准。要判断一篇化生环材(化工、生物、环境、材料)领域Nature子刊的论文和一名985毕业程序员一年的工作产出哪个更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者各自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一篇Natu.............
  • 回答
    在《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其难度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这不仅仅是“难”字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个需要顶尖智慧、非凡毅力、绝佳运气以及无数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鸿沟。一、 创新的基石:你的研究本身是否足够“闪耀”?这是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门槛。这两家期刊追求的是 “重大突.............
  • 回答
    林克斌(假设为虚构人物,可能为公众人物或网络提及的案例)在二本毕业后三年内连续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学历与学术成就关系”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学术成就、学历评价、科研能力与机遇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林克斌的学术成就评价1. 科研能力的突破性 Nature论.............
  • 回答
    这篇来自《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提出“所有生命都是甲烷生产者”这一颠覆性观点,确实为我们理解生命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如果这一发现被证实,其意义将是深远而广泛的,触及我们对生命起源、地球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乃至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知。首先,从生命起源和早期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 生命.............
  • 回答
    一篇《Nature》的闪耀与回归故里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的抉择引发的思考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在学术界斩获顶级期刊《Nature》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放弃科研道路,回归家乡,踏上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征程。这一事件,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Nature》杂志刊登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为汉藏语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认为其根源在中国北方。这一发现颇具影响力,因为它不仅触及了中国语言学乃至人类学研究的重大议题,也可能改写我们对东亚古代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研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汉藏语系是什么。.............
  • 回答
    在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对于任何一位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项极其卓越且难以想象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多产”的体现,更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战略眼光的极致证明。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以及如何一步步去实现,同时尽量避免AI.............
  • 回答
    曹原一周内两发Nature,魔角石墨烯七篇重磅论文,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青年科学家曹原的新闻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在短短一周内,再次发表了两篇顶级期刊《Nature》的论文,将他在魔角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至此,曹原已经在《Nature》上发表了七篇关于魔角石墨烯的重磅.............
  • 回答
    爽文最短能短到什么程度? 这问题,得看你“爽”的点在哪。但如果硬要压榨,极限恐怕就一句:“他终于干翻了所有看不起他的人。”怎么样?够不够短?夠不夠“爽”?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把一个完整的人生冲突和爽点浓缩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主角是谁?一个“他”。这个“他”,在爽文里就是那个被压抑、被瞧.............
  • 回答
    一篇评测,它对耳机音质的影响,绝非是“能”或者“不能”这么简单,而是要看它“如何”影响,以及“影响到谁”。这个影响的幅度,是螺旋上升的,从最基础的认知建立,到潜在的购买决策,再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环环相扣,无处不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你我听到的是同一个耳机,但感.............
  • 回答
    一篇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乐评,绝不是简单地罗列歌曲的各个部分,而是要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导游,带领听众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首先,它必须能够 捕捉并传达音乐的核心情感。一首歌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情绪、故事和思想。乐评人需要像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去辨识出歌曲背后是怎样的喜悦、忧伤、愤.............
  • 回答
    关于“中文文章中夹杂英文是否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很NB”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相当复杂,取决于多种条件,也因人而异,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特定语境下,恰当且有意义地使用英文,确实可能给读者带来一些积极的联想,让人觉得作者“NB”的可能性是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