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枪击案发生时,众人皆四散而逃,却很少有人提枪行侠仗义?

回答
美国枪击案发生时,人们四散而逃,而极少有人挺身而出反击,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现象。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法律制度、以及枪支文化等方方面面。

一、个体层面的恐惧与求生本能

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极致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本能。

生物性反应: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致命的威胁时,人类会触发“战或逃”反应。绝大多数人在这种极端压力下,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大脑进入“生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最本能的反应是寻找安全,也就是逃离危险源。这种反应是深植于基因中的,是为了最大化个体生存的几率。
信息不对称与判断失误: 枪击案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攻击者的数量、位置、火力强度、以及攻击者的意图,对于在场的普通民众来说,是极其模糊和难以判断的。人们不知道敌人有多少,他们装备如何,何时会再次开火,以及自己是否有机会成功对抗。在这种信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贸然上前对抗,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必死的境地。
认知负荷过载: 突发的枪击场面是混乱、嘈杂且极度恐怖的。警报声、尖叫声、枪声交织在一起,瞬间会将人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在这种混乱中,清晰思考和制定有效反击策略变得极其困难。即使是平时有胆识的人,也可能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难以做出与平时不同的反应。
“旁观者效应”的变体: 虽然“旁观者效应”通常指的是在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承担责任的意愿会降低,但在枪击案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我不是唯一有能力反击的人”的心理暗示(即使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或者更多的是一种“我应该先自保,等待专业人士”的理性判断。

二、社会与环境因素

除了个体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也塑造了人们的反应模式。

“人人皆有枪”的悖论: 很多人认为,美国枪支泛滥,持枪者众多,应该会有很多人挺身而出。但事实恰恰相反。在一个“人人皆有枪”的环境中,普通民众更难区分谁是攻击者,谁是无辜的持枪者。当你听到枪声时,你很难确定那是否是另一个“好人”在反击,还是攻击者在更换弹匣,或者是在转移阵地。在这种情况下,随机拔枪对抗,可能导致误伤,使情况更加混乱和危险。
专业训练的缺乏: 大多数美国民众,即使是持枪者,也没有接受过应对 Active Shooter(活跃射击者)场景的专业训练。与执法部门或军队不同,普通民众不具备战术走位、压制火力、协同作战、甚至是精确射击的技能。没有经过训练的枪支使用者,在极端压力下,很可能无法有效运用手中的武器,甚至会因为操作失误或心理紧张而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法律与责任的考量: 在美国,虽然有“城堡法”(Castle Doctrine)和“自卫权”(Stand Your Ground)等法律允许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武力,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公共场合主动开枪反击,仍然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旦误伤了无辜民众,或者杀死了并非直接威胁的攻击者,将会面临严厉的法律追究。这种潜在的法律后果,会极大地阻碍人们冒险行事。
对执法部门的依赖: 美国社会高度依赖执法部门来处理这类极端事件。当枪击发生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拨打911(紧急电话),并等待警察到来。他们相信专业的、受过训练的执法人员是处理这类危机最有效、最安全的力量。
“英雄”的定义与社会期待: 虽然社会崇尚英雄主义,但“英雄”往往是被赋予了特定角色、经过训练、并且具有明确使命感的人。而普通民众,在突发危机中,他们的首要职责是保护自己和家人,而不是成为“临时执法者”。期待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成为枪战中的“救世主”,是对普通人过高的要求,也忽视了现实的残酷性。

三、行为与策略的实际考量

“逃跑”是最优解: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逃离危险区域是普通民众能够采取的最有效、最安全的策略。离开枪声来源,寻找掩体,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被击中。
“躲藏”的必要性: 如果无法逃离,躲藏是次优选择。寻找坚固的掩体,锁好门窗,保持安静,避免引起攻击者的注意,也是一种有效的自保方式。
“对抗”的风险极高: 主动对抗,意味着要与已知或未知的、可能拥有更强大火力和更好战术的攻击者正面交锋。成功率低,死亡或受伤的风险极高。即使有枪,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在慌乱中很可能无法击中目标,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总结来说,美国枪击案发生时,人们四散而逃,很少有人主动反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生物性的恐惧与求生本能是压倒一切的驱动力。
2. 信息不对称、认知过载和缺乏专业训练使得普通民众难以有效地进行反击。
3. 法律风险、对执法部门的依赖以及社会对“英雄”角色的认知也限制了普通人的主动作为。
4. “逃跑”和“躲藏”往往是更现实、更有效的自保策略。

将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懦弱”或“冷漠”是片面的。它反映的是人类在极端威胁下的本能反应、社会结构、法律制度以及个体能力边界的复杂交织。而那些少数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的行为更是超越了常态,需要极大的勇气、信念和(有时是)恰到好处的训练和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凶手们都不笨,选的都是gun free zone动手。老实的守法公民身上没枪,没法反击。

据统计美国每年合法拥枪公民持枪自卫上百万次,大量歹徒被击毙击伤的案例,只是媒体不报道罢了。而且除了自卫以外,合法公民用枪阻止犯罪的例子也很多,甚至有警察被罪犯枪击,路人拔枪制服罪犯救下警察一命的事迹。下面这个网站收集了不少这类例子。

Examples of armed citizens coming to the aid of officers in peril

还有,“还有枪击凶手怎么老是对着平民开枪,不去政府里面射击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大部分政府大楼里入口都是有X光和金属探测仪,以及武装保安和警察守卫的。我去政府办事被收缴过一把心爱的小瑞士军刀(没收了,不还,TNND),还有一次都进了政府的门,才想起来腰里还别着9mm喷子,这要是被抓住了可是重罪,赶快回车里把喷子给藏起来了。所以说, 凶手们都不笨,知道捡软柿子捏。


看来大家对于美国每年有上百万的持枪自卫有疑问。这可是严肃的研究结果。索引如下:

"Armed Resistance to Crime: The Prevalence and Nature of Self-Defense with a Gun", Kleck, Gary and Gertz, Marc
J.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v.86, n.1, pp.150-187 (1995)

Gun Laws and the Need for Self-Defense (Parts 1 and 2), hearings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rime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4th Congress, 1st session, March 31, 1996
SuDoc# Y 4.J89/1:104/43/Pt.1, and 2nd session, April 5, 1995, SuDoc# Y 4.J89/1:104/43/Pt.2 [These hearings, called in response to the fledgling Republican Congress' efforts to repeal the 1994 Clinton/Feinstein gun ban (see 3.3 and Appendix I), featured testimony from a number of scholars cited elsewhere in this FAQ, including James Wright, Joyce Malcolm, David Bordua, Robert Cottrol, and Daniel Polsby, as well as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and crime victims.]
See testimony of David Bordua and Garen Wintemute.

Sourcebook of Criminal Justice Statistics 1994,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U.S. Dept. of Justice
SuDoc# J 29.9/6:994 (1994)

维基网页也有介绍:

Defensive gun use


Kleck & Gertz 1994年的研究结果是每年250万次持枪自卫。现在2017年民间拥枪率大大高于20年前。就算是Kleck & Gertz研究的准确程度有争议,每年持枪自卫上百万次是没有疑问的。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下面的网页,巨量干货:

gunowners.org/sk0802htm

还有NRA的这个网页,收集的无数武装公民持枪自卫的案例:

NRA-ILA | Armed Citiz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枪击案发生时,人们四散而逃,而极少有人挺身而出反击,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现象。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法律制度、以及枪支文化等方方面面。一、个体层面的恐惧与求生本能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极致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本能。 生物性反应: 在面对.............
  • 回答
    关于美国上半年因枪击事件死亡人数的问题,您提到的“八千多平民”这个数字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因为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和时间段可能略有差异。然而,美国确实面临着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您提出的疑问,即“美国政府还能像无事发生一样风平浪静”,这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和感受,但并非完全准确。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了很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网络文化现象。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在b站,京阿尼的作品下是悼念,而在美国枪击案视频下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b站的用户群体构成和内容生态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 b站起初是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社区,很多用户从小看着日漫长大,京阿尼作为业界标杆.............
  • 回答
    美国枪支泛滥,枪击案频发,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问题。而当悲剧发生时,人们选择逃命而非开枪反击,这背后有着诸多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安全与生存的本能反应是最直接的解释。在突如其来的暴力面前,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会被瞬间激活。大脑会迅速处理危险信号,优先做出逃离威胁的反应,这是经.............
  • 回答
    美国基诺沙枪击案(Kenosha Shooting)是2021年8月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涉及一名25岁的白人男子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在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枪杀两名黑人男子和一名白人男子。2022年11月,美国联邦法官裁定里滕豪斯在案件中被判“无罪”,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争议.............
  • 回答
    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发生后的几天内,美国部分枪支类公司的股价出现上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美国特殊的枪支文化、政治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首先,“恐惧驱动的购买潮”是导致枪支销售可能增加,从而推高股价的最直接原因。在美国,当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特别是.............
  • 回答
    美国枪支暴力频发,但公民持枪权却依然受到法律保护,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美国历史、文化、法律和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1. 历史渊源:建国理念与第二修正案 建国初期的考量: 美国建国之初,是一个刚刚摆脱殖民统治、力量薄弱的新兴国家。当时的公民需要有能力保卫.............
  • 回答
    在美国,关于武器的讨论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弹簧刀和枪支的禁令差异,以及公开持枪的体验,都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为什么美国会存在弹簧刀禁令,而枪支的管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以及法律解释等多个方面。弹簧刀,又被称为开关刀或自动刀,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刀片可以通过弹簧.............
  • 回答
    美国允许合法持枪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法律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第二修正案的基石作用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Second Amendment)。它写道:“纪律严明的民兵,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
  • 回答
    关于美国暴乱群众是否使用枪支的问题,这涉及到美国社会复杂且多层面的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美国发生的许多抗议和示威活动中,确实存在枪支使用的现象,但将其简单概括为“所有暴乱群众都不用枪”是不准确的。 不同事件、不同群体、不同动机的人,其行为方式可能截然不同。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 回答
    在美国,禁枪与否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根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的议题,它不像许多其他国家那样存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理解为何美国至今未实行全民禁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1. 第二修正案的基石作用: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便是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它明确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是.............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美国在有了.3006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弹药后,还会去研发一款看上去差别不大的7.62x51毫米北约(NATO)弹药,这背后涉及的是军事需求、技术演进以及冷战初期的地缘政治背景。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马甲”,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决策。首先,咱们得先说说.3006这个老.............
  • 回答
    美国不禁止枪支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并受到历史、文化、政治、法律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 第二修正案(The Second Amendment)的基石作用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于17.............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禁枪之所以比美国容易得多,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谁更容易”的比较,而是两国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所致。1. 历史文化根源的截然不同中国的历史悠久,但自秦朝统一以来,中央集权一直是统治的核心理念。皇权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历来就有严控民间武器的.............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美国枪击事件频发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层面,并采取一系列可能涉及立法、执行、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措施。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加强枪支管控的法律和政策层面:这是最直接也是争议最大的领域。美国政府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 加强背景调查(Universal.............
  • 回答
    2012年才给驻伊美军枪全自动M4A1步枪?这其实是一个有点误解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是,M4A1步枪的全自动功能在2012年左右才被更广泛且正式地授权给驻伊美军的步枪兵使用。 在此之前,驻伊美军也并非完全没有全自动武器,只是在M4A1上的全自动模式的使用和普及程度上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
  • 回答
    在《美丽人生》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那些凶残的德军士兵,在抓到犹太营地里那些“反抗者”时,没有当场就把他们毙了,而是进行了搜捕和“审判”?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而且不能简单地用“邪恶”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当时纳粹体制的运作逻辑和宣传策略。首先,“效率.............
  • 回答
    要详细解释为“钻美国枪法漏洞”而诞生的武器,我们需要先理解“钻美国枪法漏洞”这个概念的含义,以及美国枪支法律的复杂性。什么是“钻美国枪法漏洞”?“钻美国枪法漏洞”通常指的是利用美国枪支管理法律的空白、模糊或不足之处,来获取、制造、销售或拥有某些通常受到更严格管制的枪支或武器。这些漏洞可能包括: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