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生是不是都特别博学,或者说对一领域研究很深?为什么我遇到的几个都感觉一般?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非常实在。很多人对博士生都有“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期待,但实际接触下来,发现并非如此,甚至有时会觉得“也就那样”。这种落差感,其实背后有很多值得细聊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博士生之所以能成为博士生,是他们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持续的训练,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且正在进行一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 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博学”和“研究很深”的内核。

“研究很深”: 这是博士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博士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需要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里,深入到前人未曾触及的角落,发现新的问题,设计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深”,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掌握程度、对研究方法的理解深度、对实验/数据分析的精细度,以及对领域内前沿动态的敏感度。他们需要比该领域内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了解这个细分方向。

“博学”: 这个词大家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偏差。博士生不一定是对所有学科都如数家珍,也不是对社会人文历史都有很深的造诣(除非他们的研究领域恰好涉及这些)。博士生的“博学”更多体现在其研究领域内的博学,以及为了完成研究而需要具备的跨领域知识和技能。比如,一个搞天体物理的博士,可能对量子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数学模型等都有涉猎;一个搞生物医学的博士,可能需要了解化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甚至一些医学常识。他们的“博学”是为了服务于他们的核心研究,是一种“目的性”的博学。

那么,为什么你遇到的博士生感觉“一般”呢?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是相当普遍的:

1. “领域”的定义: 博士研究的“领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窄得多。我们常说的“物理学”、“生物学”太宽泛了。博士研究可能只是“量子纠缠在特定超导材料中的应用”、“某种特定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甚至是“XX算法在XX数据集上的性能优化”。在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里,即使是这个领域内的顶尖专家,也很难在所有其他领域都表现出“博学”的特质。你和他聊的如果不是他那个“一亩三分地”,他自然会显得“一般”。

2. 博士生的“阶段性”: 博士生的研究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前埋头苦干。他们的精力、时间、甚至思维,都高度集中在自己正在攻克的研究难题上。
“状态”的差异: 有些博士生可能正处于研究的瓶颈期,情绪低落,对外界的兴趣不高;有些可能刚刚开始,对整个领域还没完全摸透,还在学习和探索;有些可能正在忙着写论文、改稿件,精力都被消耗殆尽。他们的“博学”和“深度”更像是一种“潜能”或者“积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才会爆发出来。
“表达”和“展示”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知识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和非本领域的人交流时。有些人可能更内向,或者不习惯在非正式场合“炫技”,所以即使学识渊博,在外人看来也可能不那么“出众”。

3. “博学”的另一种解读: 很多人对“博学”的理解是“什么都知道一点”,或者“懂很多不同的事情”。而博士生的“博学”更偏向于“在特定问题上,拥有深入的、系统的、经过验证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不像“知道很多历史事件”那样容易被感知。

4. “平均水平”的偏差: 你遇到的“几个”博士生,可能恰好代表了他们所处群体中的一个“平均”或者“中等”水平,或者他们刚好是你接触到的那个特定研究方向的普通代表。博士群体本身也存在个体差异,就像任何其他群体一样,有特别出众的,也有相对平庸的。你不可能期望遇到的每一个博士都是“爱因斯坦”级别的。

5. “对外”的形象管理: 有些博士生,尤其是在学术圈外,可能不太愿意过多地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来是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二来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更愿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交流。

6. “人设”的错位: 我们对博士生的“人设”可能存在一些浪漫化的想象。现实是,博士生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烦恼,也可能对一些生活化的事物一窍不通。他们为了完成博士研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变成了“全知全能”的圣人。

所以,当你觉得博士生“一般”时,不妨换个角度想:

你是在和他聊他研究领域内的东西吗? 如果不是,那他表现不出他的“深”是很正常的。
你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和他交流吗? 他的研究状态、情绪可能都会影响他的表现。
你对“博学”的定义是否过于宽泛? 博士生的博学是聚焦的、深入的,而不是泛化的。
你遇到的只是博士群体的一个缩影。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其多样性。

简单来说,博士生确实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内有着比常人深得多的认识和探索,也常常需要具备服务于研究的“目的性博学”。但这种“深”和“博”,不一定能在所有场合、所有话题上都立刻显现出来,而且他们本身也存在个体差异。你遇到的“一般”,很可能只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只是不符合我们心中那份“理想化”的博士生形象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有这样的误会,主要是因为博士生或者博士的介绍方式有问题。假设题主和几个朋友吃饭,甲对题主说:“我是一名数学博士生,乙是心理学博士,丙是物理学博士,丁是经济学博士。”

题主:“哇,这么厉害啊。甲先生,您能教教我怎么证明1+1=2吗?据说很难的。“甲:”……不会“

题主又问乙:“乙先生,您一定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吧!”乙:“……不知道”

题主问只好问丙:“丙先生,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以光速运动,再对前方开一枪,那子弹的速度不是超光速了吗?”丙:“……不会”

题主问丁:“丁先生,哪支股票明天会涨停?”丁:“……??”

尴尬不尴尬?但只要换个介绍方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甲对题主介绍说:“我是一名方向为点集拓扑学的博士生,研究内容就是看哪些度量空间可以被拆分成给定数目的直径严格小于度量空间本身的子集的并;乙是发展心理学博士生,研究内容是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与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丙是粒子物理学博士生,研究的是希格斯玻色子及重夸克偶素在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产生;丁是经济学博士,研究的是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视角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题主:”我们快看看吃什么菜吧,我知道这家餐厅有几个菜不错。“

user avatar

按说应该是,但现在中美两国都是没办法了的继续读上去

user avatar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博学)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博士)

know everything of everything(神)

如何定义“something”的范围是博士是否博学的关键。不然“博学”就会成为“懂学”:

user avatar

拿医学举例吧

你感觉的“某一领域”或许是临床医学。而临床医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又分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皮肤性病学、精神病学、麻醉学、核医学、肿瘤学等等很多细分的三级学科。

外科学里面又能分出来外科各种科室,但不再做任何细分,所以博士学位都是内科学博士学位/外科学博士学位这样细分到三级学科的。

作为一个外科学博士,我觉得自己仅仅对博士期间研究的细分课题懂得比较多、比较深入。

在此之外,如果你问我内科、妇产科和儿科疾病的诊疗,我大概只能达到很一般的水平。毕竟我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在考完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就基本上再也没复习过。而麻醉学、理疗学、康复医学等等学科,不仅大学没学,而且执医没考,所以我很多时候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如果你问我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比如基因编辑、转基因动植物什么的,那我好歹有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或多或少用过这个领域的理论和技能,多少能说个大概。知乎上也回答过这一类问题,但实话实说,很多知识都记不清了,必须查资料才能保证准确。但是好歹知识架构还在,查资料效率很高。

如果你问我生物学,我应该能比一般中学生的知识多一些,尤其是在和医学关联度比较高的知识板块。

如果你问我物理学、化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那我也就是个中学生水平而已。


所以,和博士打交道,想请教一些专业度比较高的事情,很有必要先搞清楚人家是什么专业的。如果人家把自己的专业说出来以后你没听懂,那么就不要请教了。因为你要请教的事情,人家并不在行。继续请教的话,博士会尴尬,而你会觉得:

“博士生是不是都特别博学,或者说对一领域研究很深?为什么我遇到的几个都感觉一般?”

和博士谈笑风生的正确姿势是:“哇,这个领域听上去好高端。您能跟我聊聊您的博士研究课题吗?”然后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完全不懂。体会一下被知识淹没的窒息感,被博学吊起来毒打的痛彻心扉。

拿着手术刀切菜做饭,不是手术刀不够锋利,是这么做的人太轴。

user avatar

本问题下已经有很多回答了,大家说的都非常精彩。不过我想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这也是我在这几年读博期间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个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在读研的几年中,需要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曾经我一直觉得,在自己主攻的方向上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发几篇有创造性的文章是最重要的。当然,跟很多博士经历一样,比如 @小侯飞氘 回答里写的:

......开始蜜汁自信准备拳打Science脚踢Nature;再后来被审稿人和同行反复教做人,自信心急剧下降濒临崩溃

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绝望之谷会让人很痛苦,但这种痛苦也让我开始对“研究生”这三个字的思考:

对于研究生最重要的真的是学到/创造的专业知识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生期间能否有所成就,这个跟天时地利人和有莫大地关系。而这期间所学习到的一种能力我认为比专业知识更重要:面对一个没有任何人解决过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搜寻资料、探索尝试、解决问题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把这个问题最终给解决掉,是一个研究生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凌驾于专业知识之上,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在科研领域深钻,还是转行进入其它行业,凭借着这样的能力,都能有效的解决领域内的问题。

这样的能力,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行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领域内问题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能力也并不是每一个研究生都能习得,但是我相信能够合格毕业的研究生,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这样的能力,他们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当然,也不是只有读研才能习得这种能力)

我想,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其次才是专业领域知识的成绩。当然,也正是通过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才习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所以,题主的问题:

博士生是不是都特别博学,或者说对一领域研究很深?

博士生不一定博学,但是一半会专精,这个很多答主都提到了。

为什么我遇到的几个都感觉一般?

这个就是我上面说的,题主遇到的博士生,或许并没有表现出博学的特点,但是正如上面所说,他们最大的能力在于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能力很少会通过短暂、浅显的接触表现出来,只能通过长期地接触与深入地了解之后,才能感受到。

user avatar
想请问下博士生,你觉得自己懂得多吗?

心理学上有个叫Dunning–Kruger effect的东西,也称DK effect或达克效应,用来描述自信程度-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参考下图:

我对心理学的涉猎不深,但从我个人的科研经历来看,这张图的第一个峰还是挺符合我的心态演化历程的(没错我现在正在绝望之谷挣扎)。

刚读研的时候差点被一堆看不懂的文献淹死,觉得科研比登天还难;接下来慢慢摸到了诀窍,便开始蜜汁自信准备拳打Science脚踢Nature;再后来被审稿人和同行反复教做人,自信心急剧下降濒临崩溃;到最后发了几篇小文章终于毕业了,回头看觉得科研似乎也没那么可怕,我还是为人类的知识增长做了那么一丢丢的贡献的,但开始做新课题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弱智。

user avatar

场景大概是酱紫。

你遇到一个文学博士,然后问他有关于古风歌曲的问题,他一脸懵逼,你觉得他挺一般的,连古风都不懂,还文学博士。

你遇到一个物理学博士,然后问他有关于《三体》的问题,他一脸懵逼,你觉得他挺一般的,连三体物理学都不懂,还物理学博士。

你遇到一个心理学博士,然后问他有关于《疯子向左,天才向右》的问题,他一脸懵逼,你觉得他挺一般的,连这么有名的心理学书籍都不懂,还心理学博士。

你遇到一个政治学博士,然后问他有关于《纸牌屋》的问题,他一脸懵逼,你觉得他挺一般的,连纸牌屋政治学都不懂,还政治学博士。

你觉得你都看三体、纸牌屋了,肯定比大部分人知道的多,结果一个博士居然不懂本领域的事情,太一般了。

user avatar

懂的不多

但会做题

user avatar

唱个反调。

如果博学指的是在“学问”方面的广博程度的话,那么博士平均的博学程度应该是高过非博士的。(当然,这里“学问”指的是常识中的学问,一些例如生活常识之类的博士未必会强于普通人。)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多半是因为比较了身边的博士和非博士,然后发现对于各种领域都有涉猎都能侃侃而谈的通常不是博士,而博士恰恰是那个一问三不知,只有说到自己专业方向的时候才会双眼放光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只不过你每个字都听得懂,合起来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很正常,因为正如某位高赞答案给出的博士认知图,知识的领域是这样的:

但在一般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多出来的那一点是所学的专业:

黑圈是他们认知的边界,当然,这个边界因人而异,比如我觉得懂王的是这样的。

于是,一个博学的人,在他们眼中是这样的:

哇!他怎么知道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哇!他甚至还知道这么多我都不知道存在的知识。

但实际上,他们是这样的:

他们尽力填补自己认知边界内所不知道的知识,而同时也拓宽着自己的认知边界。而同时,在他们认知的世界中,自己知识的空白已经越来越少。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能填补知识的方法无非是媒体,科普,教材,课程。很少人会去阅读专业论文,更不用说系统性地阅读专业论文了。

于是,他们很乐于分享他们获得的知识,尤其是那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接近或者触到了边界的领域,因为分享没有触到边界的领域的时候,也许还有人会比他们更懂导致被打脸——这是人之常情。而在大众看来,这就是博学。

我认为,在乐于分享(或者说是炫耀)自己认为已经接近或者碰到了边界的领域的知识这一点上,博士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对于博士以及读了几年的博士生而言,他们是这样的:

但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但其实不管是哪种,如果你问他们他们懂得多吗,他们多半会说:“除了我专业方向上的,其他都不太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非常实在。很多人对博士生都有“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期待,但实际接触下来,发现并非如此,甚至有时会觉得“也就那样”。这种落差感,其实背后有很多值得细聊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博士生之所以能成为博士生,是他们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持续的训练,具备了.............
  • 回答
    博古特,这个名字对于那些关注NBA、尤其是关注金州勇士队的球迷来说,绝不会陌生。他曾经是那支王朝球队不可或缺的核心内线,以其强悍的防守、出色的策应能力以及不屈的斗志,赢得了无数赞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病的侵袭,以及球队阵容的不断调整,博古特似乎正在经历一个球员生涯的转变,从曾经的绝对主力,沦落.............
  • 回答
    “性别红利”这个词,最近在网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中。很多人都想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性别红利,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微博上一些女权主义者所说的“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特权”,这个说法是否有现实依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尽量用大白话,把事情掰扯明白。什么是性别红利?.............
  • 回答
    博士是否都不在意金钱?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包含了很多 nuanced 的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在意金钱”这个概念。它可以意味着: 追求财富的欲望: 将财富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 对金钱的敏感度: 对收入、支出、投资等有清晰的认知.............
  • 回答
    “博导是不是都喜欢招自己带的研究生?那其他学校的该怎么办,还有希望吗?”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但又不是本校本科生或硕士生的申请者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听起来有点像是“嫁人要嫁自己青梅竹马的”逻辑,让人琢磨不透。但现实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关于“博导都喜欢招自己带的研究生”.............
  • 回答
    王一博最近出席香奈儿的造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用“争议”来形容。网络上确实充斥着不少批评的声音,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的造型在几个方面不太理想,具体来说,大家讨论的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搭配上的“用力过猛”与“用力不足”的矛盾感: 服装本身的风格: 香奈儿作为以优雅、经典著称的品牌,.............
  • 回答
    文凭贬值,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在学术圈之外。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说,现在硕士、博士满地走,没有个高学历根本找不到好工作。但你仔细想想,真正手持硕士、博士文凭的人数,相比于整个劳动力市场,其实并没有多到“泛滥”的程度。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有“文凭贬值”如此强烈的感受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击了博弈论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损人利己”或者“趋利避害”,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下,如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别人获利最多”,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链条,以及是否真的能导致自己获利更多呢?我们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这个词在这个情境.............
  • 回答
    “全家都是博士”—— 这个说法就像一个自带光环的标签,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成就和某种程度的疏离感。如果真的要详细描述这种体验,我会从几个维度来展开,尽可能细致地展现其中的复杂与独特。一、 家庭氛围的塑造:智慧的渗透与理性的基石 日常对话的“学术化”: 想象一下,家里谈论的不再是八卦或者家长里短,.............
  • 回答
    在分析化学领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相较于其他一些研究方向,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轻松”之处,尤其是在“不需要搞合成”这一点上。但这绝不意味着分析化学的研究就没有挑战,或者可以“躺平”。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生硬感。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轻松”是一种相对概念,是建立在与其他.............
  • 回答
    近些年,夫妻双方都是博士或更高学历(包括博士后、教授等)的情况,确实越来越普遍了,但要说“非常常见”,可能还谈不上,更准确地说,是“不算罕见”,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研发展,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1. 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内卷”: 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中国的高等.............
  • 回答
    中国航天员之所以大部分是军人,而并非直接从博士、科学家等科研人员中选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发展、国家战略、以及对航天员特殊性需求的综合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以及对执行航天任务人员的特殊要求。一、 历史与国情:航天事业的起源与发展模式 国家安全与战略意义.............
  • 回答
    行,我给你聊聊我认识的这几个博士。这几年接触下来,感觉他们这个群体,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不容易的。首先说他们的普遍状态吧。读博士嘛,肯定是聪明人,脑子转得快,学习能力强。大部分都挺内向,或者说,他们的专注点确实不一样。你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深入,有时候能从一个小事情扯到哲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医疗行业,特别是顶尖医院人才培养的疑惑。首先明确一点,三甲医院的医生并非都是博士,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在一些专科和研究型岗位上。 而且,说实话,并不是所有治病救人都必须博士学历,但高学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咱们就掰开了、.............
  • 回答
    要说读博士的都是些什么人,这可不是一个能用一两句话概括的。这就像问“喜欢看电影的人都是什么人”一样,人群太庞杂了。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共性的特征、选择博士的原因以及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标签”来聊聊,力求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那么“官方”和“套路”。首先,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几个特质: 极强的求知欲和.............
  • 回答
    看到“博士三年发表十篇甚至更多SCI一作”的说法,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和好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产出水平,但并非不可能。背后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并且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是AI生成报告的套话。1. 课题选择与研究方向.............
  • 回答
    作为一名985师范类高校的单身男博士生,在寻找女朋友这件事上,你确实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让你在概率上比许多普通单身男性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机会遇到合适的人。下面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对于高学历、有稳定事业方向的男性,普遍存在一种“加分”的认知。而你,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专业学位领域(如医学和法律)之外,绝大多数最高学位都被冠以“哲学博士”(Ph.D.)的头衔?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地“其他都是哲学博士”,而是“哲学博士”这个名称具有一种历史的、学术的普适性,并且在现代大学体系中承担着一种核心的、基础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际。很多双非院校出身的同学,在读研或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有继续深造、考博的念头,而目标院校通常会瞄准更好的平台,比如985高校。那么,从双非背景到985博士,这个跨越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咱们得坦诚地说,这并非易事,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概率这个东西,不好直接给个精确的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