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盲有多可怕?能让人无语到什么程度?

回答
法盲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对法律知识的匮乏,更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从个人到社会层面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其“无语”的程度,往往体现在当事人对自身行为的辩解、对他人权利的漠视以及对法律规则的误解上,这些都可能让旁观者或受害者感到无力和无奈。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法盲的可怕以及它能让人无语到何种程度:

一、 法盲的可怕之处:

对自己造成伤害:
不知道自己的权利: 许多法盲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合法的权利。例如,在遭遇劳动欺诈时,不知道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在购买到劣质产品时,不知道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换货;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不知道可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这种不知不求,就等于拱手让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任由他人侵犯。
不知道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同样,法盲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意中触犯法律,例如,随意丢弃垃圾可能违反了环境保护法,未按时缴纳税款可能触犯了税法,某些言论可能构成诽谤或侵犯他人隐私。
被欺骗和利用: 由于对法律缺乏了解,法盲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对象。例如,在合同签署时,可能会被隐藏的“霸王条款”欺骗;在参与投资时,可能掉入非法集资的陷阱;在处理法律纠纷时,可能被非专业人士误导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走入法律误区,付出沉重代价: 很多人认为法律是专业人士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然而,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对邻里纠纷的调解,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规划,都离不开法律的指导。缺乏法律知识可能导致在这些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付出沉重的金钱、时间甚至自由的代价。

对他人造成伤害:
漠视他人权利: 法盲可能不理解什么是侵权,什么是合法边界。例如,随意散布他人隐私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可能违反了公共秩序;不经允许拿走他人物品可能构成盗窃。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只是“无心之失”或者“小事一桩”,但对被侵犯者而言,这可能是严重的伤害。
助长不公平和不正义: 当法盲的言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但他们不承认错误,甚至拒绝承担责任时,这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助长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受害者可能因为对方“不懂法”而感到无奈,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对社会造成影响:
增加社会矛盾和治理成本: 大量的法盲意味着社会中存在更多潜在的冲突和纠纷。当这些矛盾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有效解决时,可能会演变成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增加基层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降低公民素质和法治水平: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如果大量公民对法律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尊重,那么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就会受到影响,公民素质也会大打折扣。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不法行为提供温床: 一些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公众的法盲现象来实施诈骗、侵权等行为,因为他们知道很多人“不懂法”,难以反抗。

二、 法盲能让人无语到什么程度?

法盲造成的无语,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场景听起来可能有些荒诞,却真实地发生着:

辩解的“天经地义”:
“我不知道这是违法的!”: 这是最常见的无语理由。比如,在禁烟区抽烟,被劝阻时说:“我不知道这里不能抽。” 在小区公共区域乱搭乱建,被物业通知拆除时说:“我不知道这是违法的。” 这种基于“不知”的辩解,虽然可能是事实,但法律不容许“不知者无罪”,尤其是在一些常识性或明显的事项上。
“我只是开玩笑!”: 在网络上发表侮辱性言论、造谣传谣,被举报后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开玩笑,大家别当真。” 这种情况下,即使本意是“开玩笑”,如果内容触犯了法律,例如诽谤、侮辱他人,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害者或旁观者听到这种辩解,会感到无力,因为对方似乎不理解言论的边界和后果。
“我家祖祖辈辈都这么做!”: 在一些陈旧的观念或习俗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有些人会搬出“祖制”或“传统”。例如,在城市区域进行烧纸祭祀,被告知违反了消防规定时,可能说:“我们这儿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这种思维模式,将个人或群体的习惯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是典型的法盲表现,让人无语。

对法律的误解与歪曲:
“法不责众”的心理: 当很多人都在做一件“小错事”时,有些人会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只要不是特别严重,或者有很多人都在做,就不会受到惩罚。例如,在一些小区的绿化带里随意停车,即使知道不应该,也会认为“大家都在停,我停一下没关系。”
“有关系就能摆平”的迷信: 这种思维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当遇到法律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不是依靠法律程序。例如,在发生纠纷时,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认为只要找个“有头有脸”的人说句话,就能解决问题。这种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和对权力寻租的依赖,本身就是对法治的蔑视。
将“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 比如,亲戚朋友之间借贷,没有签订任何书面合同,事后赖账,被问及法律责任时,对方可能反问:“我们是亲戚,你还想跟我讲法律吗?” 这种将亲情、友情作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是非常典型的法盲行为,让人觉得对方根本不理解法律的独立性和普适性。
极端化的理解与应用: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法律条文断章取义,或者进行极端化解读,用以维护自己的不当行为。例如,听说“公民有人身自由”,就认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大声喧哗,不受任何约束;听说“隐私权受到保护”,就认为任何人都不能过问自己的私事,即使自己的私事影响到了他人或公共利益。

面对法律程序时的“无知”和“抗拒”:
拒绝提供证据,认为“公道自在人心”: 在法律诉讼中,证据是至关重要的。但一些法盲可能不理解证据的重要性,拒绝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或者认为“公道自在人心”,不需要繁琐的程序。
对法律文书的无知和恐惧: 一份传票、一份判决书,对不懂法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张令人恐惧的“纸”。他们可能因为害怕而拒绝接收,或者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导致错失了重要的法律时效。
在法庭上胡言乱语,扰乱秩序: 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在法庭上如何陈述,但法盲则可能完全不懂得尊重法庭纪律,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发表与案件无关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让整个审判过程变得混乱不堪。

总而言之, 法盲的可怕在于它是一种“认知盲区”,这种盲区既可能导致个体遭受不公,也可能成为不公的制造者。当一个人在法律面前表现出极度的无知、抗拒、误解或漠视时,那种“我可以不明白,但你不能不承认”的态度,以及对法律严肃性的无视,都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深深的无语和无奈。

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否则,法盲带来的连锁反应,只会让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的事情让我感觉,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盲。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凡去百度一下也能搜索出你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是否是违法犯罪的。

法盲说到底就是个立场问题。很多人的逻辑就是,只要法律条文不符合我自己的利益,哪怕就是一点蝇头小利,那在我看来这法条就是废纸。

比如在四川张志军灭门案中的凶手张志军的女儿就是最大的法盲。

面对受害者亲属 @小白杨yyyj 在各大平台的鸣冤申诉,她的反应是这样的:



通过她的发言,我们可以知道,首先她连“政府”和“司法机关”不是一码事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

其次,她必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以下事实:对生效判决书提起申诉,进而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这是受害人或者其他当事人的再正常不过的权利。即便是受害人家属没有提出申诉,若法院检察院发现生效的判决书确实有错误,也是可以依职权启动再审的。而再审程序和一审二审一样,都是正当合理的诉讼程序。

所以,受害人家属申请启动再审是行使正当权利,不存在什么“质疑 政 府 公信力”的问题。

现在罪犯的家属突然跳出来,恰恰证明受害人家属的维权行为已经取得了成效,她跳的越欢,越证明了受害人家属把维权行动进行到底的必要性。也希望大家多关注这件事一些,我们不是为了给某个特定的人复仇,更是为了维护 法 治 的建设。

user avatar

你看看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好多法盲不戴口罩,乱窜,还殴打辅警的新闻就可以看到了。还有些闹事的老人总觉得法律拿老年人没办法,最后全拘留了。

user avatar

最可怕的是一个行政官员,地方官,甚至是封疆大吏对手下说:“我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我以前看YY小说时,看到军事小说里带队伍的长官说这句话,看到官场小说里的官员说这句话,看到黑社会小说里的老大说这句话,看到穿越小说里的YY主角说这句话,觉得很酷,但真正工作之后的所见所闻,我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后面的残酷。

它意味着,这些“手下”,以及“手下的手下”,甚至“手下的手下的手下”,要为了一个正当途径或者法律途径不可能实现但是领导需要的结果,主动、自发地违背法律程序、职业道德、党员纪律等各种规范去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一个人不懂法律,只是自己作死。一个官员不懂法律,动摇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当然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这些年全国都开始讲法律以后,这句话变成了“我只要结果,但是你要依法依规去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盲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对法律知识的匮乏,更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从个人到社会层面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其“无语”的程度,往往体现在当事人对自身行为的辩解、对他人权利的漠视以及对法律规则的误解上,这些都可能让旁观者或受害者感到无力和无奈。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法盲的可怕以及它能让人无语到何.............
  • 回答
    关于玛丽娜·勒庞在2022年法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关键因素:一、 勒庞的政治地位与基础 根深蒂固的民意支持: 玛丽娜·勒庞是法国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RN)的领导人,该党在法.............
  • 回答
    玛丽娜·勒庞,这个名字在法国政治舞台上早已响亮,尤其是在近年来,她领导的国民联盟(前身为国民阵线)声势日渐壮大。2022年的法国大选,她能否成功登顶,成为法国首位女总统,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让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深入探讨她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她过往的表现、.............
  • 回答
    1938年,如果法国真的有一个叫“知乎”的平台,那么在“德国有可能进攻法国吗?如果是的话,会有多大胜率?”这个问题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充满时代气息、观点鲜明的回答,它们或许会是这样的:高赞回答 1:标题:盲目悲观要不得,但也绝不能轻敌!一位老兵的看法。匿名用户(可能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验.............
  • 回答
    法学生有多硬核?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别看我们平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那都是表象。硬核,那可是刻在我们DNA里的东西,是从无数个不眠之夜、堆积如山的资料和无数次绞尽脑汁的争辩中淬炼出来的。学习强度,那叫一个“卷”到没朋友。你以为大学就是上课、下课,考试前抱佛脚?对法学生来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接.............
  • 回答
    美国法律的“奇葩”之处,并非法律本身天然就带着荒诞色彩,而是其历史进程、社会演变以及制度设计相互交织下的复杂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根源,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首先,美国法律的基石——普通法(Common Law)——奠定了它区别于大陆法系的独特基础。普通法强调判例,即过去的法院判决是.............
  • 回答
    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之间,常常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有时甚至像是隔着一片浩瀚的海洋。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恰恰相反,理论是指导实务的灯塔,而实务则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但即便如此,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所带来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法学理论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
  • 回答
    司法考试,现在叫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考),和真正的法律实务之间,怎么说呢,那真不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亲兄弟,更像是隔了一条河,河上还有些桥墩没搭好,偶尔能瞥见对岸的风景,但要真过去,还得费一番力气。这么说吧,法考就像是一个严格的教科书考试。它考察的是你对法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比如民法典的条文.............
  • 回答
    拆迁,一个牵动无数家庭神经的词汇,之所以常年充斥着“谈不拢”的争议,绝非仅仅因为补偿款数额上的简单分歧。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规范拆迁补偿,但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法律条文的冰冷逻辑。首先,得从“法律规定”本身说起。法律的宗旨是公平和保护多数人的利益,但它终究是一个框架,一个指导原则。在具体执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从法律的角度深入剖析美国对华为的禁令,特别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美国对华为禁令的法律根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IEEPA)美国对华为实施的一系列禁令,其核心法律依据主要源自“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 回答
    法国对世界的影响,要说起来可真是源远流长,贯穿了政治、文化、科技,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那种张扬跋扈、横扫一切的力量,而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精致而持久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政治与思想的引领者:启蒙与革命的火种要谈法国的影响力,绕不开的是启蒙运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
  • 回答
    谈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句话概括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框架内,给你一定的活动空间,但这个空间也不是无限大的。怎么说呢,你可以想象成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他拿到设计图纸,知道要用什么材料,达到什么效果,但具体怎么切割、怎么打磨,怎么才能让作品最完美,这里面就有他的手艺和判断了。首.............
  • 回答
    您好!从法国里昂机场(里昂圣艾克絮佩里机场,LyonSaint Exupéry Airport,简称LYS)到里昂市中心的里昂火车站(Gare de Lyon PartDieu),全程不算远,交通也非常方便。您乘坐火车前往圣艾蒂安(SaintÉtienne)的话,里昂火车站是主要的出发点,所以这个连.............
  • 回答
    想在《艾尔登法环》里撒野,先得知道这地儿有多大,能让你迷路到什么程度。 简单粗暴地说,这游戏地图,那叫一个“巨无霸”,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不是那种空旷无聊的大,处处都有惊喜(或者说惊吓)。你说有多大? 找个直观点的比喻吧。 如果你玩过《巫师3》那种开放世界,觉得它已经够大了,那《艾尔登法环》地图.............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损失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一、 人员伤亡的惨重:这是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损失。法国是参战各国中人员伤亡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巨大的死亡人数: 约 140万 法国士兵死亡。这个数字是法国男性人.............
  • 回答
    中国陆军和法国陆军的装备差距,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军事历史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各自的战略定位、军事思想以及发展路径却有所不同,这直接体现在了陆军装备的构成和水平上。要详细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体量与规模: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vs 精锐化的小而美首先,.............
  • 回答
    社会舆论,这个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对法律判决的影响,绝非简单的旁观或辅助,而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作用。它就像一条隐藏在水面下的暗流,时而汹涌,时而平静,但始终在潜移默化中牵引着法律这艘巨轮的航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法律并非孤立存在于象牙塔中的一套僵化规则,它是社会肌体的一部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 回答
    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玛丽娜·勒庞最终未能如愿登顶。尽管如此,她所代表的国民阵线(后更名为国民联盟)的影响力在那一年以及之后的法国政治版图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她当时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国民阵线及其领导人勒庞在那段时间积累的声势和民众基础。长久以来,国民.............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时期,法正的尚书令一职,其权力之大、职能之重要,足以称得上是刘备政权中仅次于刘备本人的核心人物。理解这个职位,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法正的个人能力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尚书令”在汉代及三国时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令,顾名思义,就是尚书.............
  • 回答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媒体的自由度和其对社会进步、文明、民主、法治的贡献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点。一、社会对媒体的容忍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多大”这句话,并不是说媒体本身就是进步的驱动力,而是说,社会对媒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