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国民阵线主席勒庞赢得 2017 年法国总统选举的可能性有多大?

回答
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玛丽娜·勒庞最终未能如愿登顶。尽管如此,她所代表的国民阵线(后更名为国民联盟)的影响力在那一年以及之后的法国政治版图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她当时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国民阵线及其领导人勒庞在那段时间积累的声势和民众基础。长久以来,国民阵线都在法国政治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抓住了社会中一部分民众对于经济全球化、移民涌入、社会安全感下降以及对传统政治精英不满的情绪。勒庞本人极具感染力的演讲风格和她所提出的“法国优先”口号,直接击中了许多选民的痛点。

在2017年大选之前,法国的政治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执政的社会党政府支持率低迷,总统奥朗德最终选择不寻求连任,这使得左翼阵营实力大受削弱。与此同时,传统中右翼的共和党在初选中内斗严重,最终推出的候选人梅朗雄也未能有效凝聚党内共识,并且其政策主张与主流民意存在一定距离。这种政治真空和传统政党的疲软,为国民阵线和勒庞提供了绝佳的机遇窗口。

在民意调查方面,勒庞在大选前一度表现出非常强劲的势头。多个民调显示,她在第一轮投票中可能获得超过25%的支持率,甚至有机会排在第一位,领先于其他主要候选人。这足以说明,她确实赢得了相当大一部分法国选民的认同,尤其是在那些对现状感到失望和疏离的群体中。她的竞选纲领,如控制边境、减少移民、重新审视法国在欧盟中的地位、保护本国产业等,对一部分选民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然而,要赢得总统选举,不仅仅是赢得第一轮投票。法国的选举制度是两轮淘汰制,这意味着所有未能在第一轮中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都需要在第二轮中与另一位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进行一对一的较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勒庞面临的巨大挑战,也就是所谓的“围剿”(le cordon sanitaire)。

尽管勒庞在第一轮能够获得相当多的选票,但法国的主流政治力量,包括中左翼和中右翼,在第二轮通常会联合起来,共同阻止国民阵线的候选人上台。这种联合在过去的选举中已经多次上演。到了2017年,虽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前两位总统(希拉克和密特朗)都曾是政治对手,但在面对极右翼的挑战时,他们都曾呼吁选民“团结起来”以抵御“国民阵线的威胁”。

在2017年,最终进入第二轮的是中间派候选人马克龙和玛丽娜·勒庞。马克龙虽然是一个政治新人,但他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反国民阵线”的唯一有力选择,吸引了大量中间选民、左翼选民以及部分对国民阵线持警惕态度的右翼选民的支持。最终,马克龙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勒庞。这种“法式民主的防火墙”虽然在第一轮未能阻止勒庞的崛起,但在关键的第二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勒庞在2017年总统大选中的获胜可能性,是在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和选举制度背景下衡量出来的。她确实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激发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热情,一度看到了问鼎总统宝座的希望。但最终,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主流政治力量的联合以及社会上对国民阵线意识形态的普遍担忧,共同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得她未能跨越最后一道门槛。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影响力有所衰减,而是反映了在法国现行政治体系下,要将这种影响力转化为最终的执政权,依然需要克服重重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几点法国和美国的不同,只说我想到的几点,可能会更新,如果说错了欢迎各位纠正。

首先是选举制度。美国总统选举是选举人制,又有winner takes all,很可能会因为差一点就失掉几十张选举人票,所以希拉里赢得了更多popular vote但是trump靠选举人票赢了。美国的投票率只有40%-50%,可以搞狗哨政治鼓动极端分子turn-out。法国是一人一票直接选,投票率高达70%甚至80%,法国民众普遍对政治比较关注,没有“沉默的大多数”,第二轮民调的数据受到选举人票和不同人群的turn-out影响小,一般也会比较准确。其他答案也提到,因为两轮制,左派和中右全投中右,极右很难胜出。

其次是两国的政治文化,美国大部分人不会说自己是民主党支持者或者共和党支持者,因为美国的两党制决定两党的政治光谱要覆盖中间选民,大部分人会看具体政策或者候选人而不是直接站队党派,建国至今政党的基本盘都换过几轮了。但是法国左右阵营历史悠久,法国人聊到政治可以毫不犹豫给候选人贴上左右的标签,像nf这样的直接贴一个far-right根本洗不掉,就算支持某些政策也不会支持被贴上法西斯标签的政党。多党制的情况下民众选择多,政党对民众的号召力比较强,比如大选第二轮只有一个中右一个极右,左翼政党直接就号召民众去投中右,相比之下sanders号召群众去投hillary效果就有限了。另外美国立国时候就有大众对精英政治深深的不信任感,而法国民众对精英并不抵触,也会喜欢政坛新面孔,但不会去追捧“圈外人”,当然le pen女承父业的也不能算。法国人在实际操作中对政治正确的敏感程度很低,不会出现美国这样穿个圣诞节服装都扯上racist,头巾说禁就禁了。然而法国人内心的政治正确非常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是禁区,随便开个玩笑都会恨不得跳进河里洗清自己。法国的收入再分配比美国强势的多而且历史深远,贫富差距小,工会实力很强,不会有美国今年绣带铁票仓泛红的情况。法国全民哲学教育,高中毕业率70%,都是被灌输过一套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学以上和以下政治和思想倾向也没那么大。

再说法国人要是真的那么anti-establishment,早就第六共和国了,历史上也多次手撕欧盟(虽然我很pro欧盟但是对法国也是不服不行),还需要靠投极右翼表达愤怒?

user avatar

为什么我现在觉得勒庞胜选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大!

我觉得勒庞第二任跟菲永对决基本上是毫无胜算的!原因很简单:两者的主张很相似但是菲永何以获得包括极右翼在内所有选民的支持!毕竟共和党也是传统大党,还是有信用支持的嘛!

咱现在的情况看马克龙和阿蒙进入第二轮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大,菲永的丑闻好像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持续对他进行放血,这样下来菲永很可能会止步第一轮!而马克龙和阿蒙本质上讲都是偏向左翼的,尽管马克龙独立候选人!

阿蒙的政策在今天的法国基本上不太可能实现,法国人民中傻的部分是有的,但是想靠他们让阿蒙进入第二轮大选,这都是痴心妄想,所以能进入第二轮的VS勒庞的指挥是马克龙和菲永中的一位!

现在看来马克龙进入第二轮的呼声会更高些!

@国民阵线小兵

已经在他的回答中写了马克龙的观点,我也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马克龙移民对移民相当温和的!那现在法国的大背景下这种态度基本上属于不合时宜!

以前传统观点认为勒庞第二轮获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的重要原因是,反正勒庞候选人几乎会团结其他所有政治势力,如果是菲永进入第二轮我相信会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是马卡龙呢?现在法国明显的右翼实力更强一些!而且中间选民对移民也有很多不满!再加上这些年这位女勒庞甚至不惜开除亲爹不遗余力地为国民阵线洗白,这种情况下中右翼选民倒向的勤庞,中间选民拒绝投票将会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这种情况下你让马克龙怎么赢?!

现在预测勒庞当选法国总统还为时尚早,但这种趋势已经逐渐显现,但愿两个月以后别让我预言成真吧,其实预言成真也好一个分裂的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才是一个最好的欧州,要是哪天美国能分裂那就更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玛丽娜·勒庞最终未能如愿登顶。尽管如此,她所代表的国民阵线(后更名为国民联盟)的影响力在那一年以及之后的法国政治版图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她当时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国民阵线及其领导人勒庞在那段时间积累的声势和民众基础。长久以来,国民.............
  • 回答
    法国大区选举,尤其是近年国民阵线(如今更名为国民联盟)的强势表现,无疑是法国政治版图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次选举结果,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因。首先,国民阵线的崛起并非一夜之间。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在法国社会深层矛盾累积下逐渐发酵的过程。我.............
  • 回答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国民对德国的情感,与中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在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复杂性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具体表现和根源却大相径庭。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几组关系,并剖析其背后驱动的因素。英国对德国的情感:从对手到盟友的漫长旅程英国对德国的情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回答
    法国国王为了维护军队的廉洁与效能,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来防范腐败的侵蚀。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历史悠久、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背后既有对制度层面的设计,也有对人员管理的侧重。首先,明确的等级制度和军事法典是基础。法国国王很早就认识到,混乱的指挥和模糊的责任会为腐败提供温床。因此,他们努力建立一套清.............
  • 回答
    法国国王的情妇,这个身份在法国的历史长河中,绝非一个简单的“床上伴侣”就能概括的。她们往往身处权力、财富、社交和政治漩涡的中心,扮演着复杂而多维的角色,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跨越国王本人的生命。想象一下,在那个讲究出身、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个女人要想成为国王的情妇,绝非易事。首先,她得具备某种出众之处,这通.............
  • 回答
    “法国学生让中国学生唱法国国歌”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普遍的含义,它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解读,具体取决于发生的 场景、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周围的文化语境。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可能的直接和字面意思: 字面上的请求或命令: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某个场合下,法国.............
  • 回答
    要说法国历史上的国王为何鲜少称帝,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且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不愿”或“不能”。事实上,这个“不称帝”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演变、政治现实和文化认同的综合结果,只有拿破仑父子是个例外,而他们的例外恰恰印证了这一规则的特殊性。一、 罗马帝国遗产与“国王”头衔的演.............
  • 回答
    评价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及其七月王朝(奥尔良王朝)路易·菲利普及其七月王朝(18301848),是法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时期。它发生在波旁复辟之后,在七月革命中诞生,最终又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评价这个王朝,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政治遗产、经济发展、社会影响以及最终的衰落原因。一、王.............
  • 回答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在今年三月到六月间上演了一场名为“虚线式罢工”(grève perlée)的闹剧,这与其说是罢工,不如说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持续不断的扰乱行动。这场由工会主导的“虚线式罢工”,其核心在于一种“选择性罢工”的策略,也就是说,工会成员并不像传统罢工那样集体停工,而是采取轮番.............
  • 回答
    选择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还是法国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ISAESUPAERO),这绝对是每个有志于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学子们都会认真权衡的难题。两者都是各自国家乃至国际上顶尖的航空航天工程学府,各有千秋,选择哪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偏好、职业规划以及对学习环境的期待。为了帮.............
  • 回答
    提起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个骑着马,穿着标志性白色羽毛帽的传奇身影,他那句“巴黎值得一场弥撒”(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至今仍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要评价这位国王,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勇气,以及对法兰西的深沉热爱。从胡格诺派.............
  • 回答
    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科技发展水平与“懒”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法国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效率:效率高于时间投入1. 工作时间与效率的平衡 法国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3538小时)在欧盟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甚至低于德国、日本.............
  • 回答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确实,法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为“查理”、“腓力”、“亨利”、“路易”的国王,让人感觉有些混乱。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 1. 继承制度:从父传子到旁系继承法国的王位继承制度并非一开始就固定,而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的。 早期:父子相传为主。 在加洛林王朝和早.............
  • 回答
    关于法国等国家未成年人(18岁以下)结婚的问题,答案是非常罕见,且受到严格限制和法律规管,通常不允许。在现代西方社会,尤其是法国,婚姻被视为一种严肃的法律和个人承诺,通常与成年人的权利和责任紧密相连。18岁被普遍认为是成年的标志,标志着一个人在法律上拥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做出重要的决定,包.............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国内出现对部分女性“荡妇羞辱”的现象,其诱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民族主义情绪的压抑与爆发、性别观念的固化以及战后重建的复杂心理。首先,战争的屈辱与民族仇恨的宣泄是主要的催化剂。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被纳粹德国占领,这是整个民族的巨大创伤。这种.............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国力是增强还是削弱,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 短期内显著削弱,但从长远来看,为法国的崛起和国力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辩证的过程。为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短期内的削弱:混乱、战争与经济凋敝法国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伴随着剧.............
  • 回答
    要断言德国与法国在数学上的贡献孰更大,这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两国都曾涌现出无数影响深远的数学家,他们的工作共同塑造了现代数学的面貌。两者如同璀璨星空中两颗耀眼的恒星,虽然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却也彼此辉映,共同照亮了数学的辽阔疆域。德国的数学脉络:从严谨到抽象德国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哪个国家方言更多,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多”或“少”就能概括,需要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德国:一个方言的“大熔炉”德国的方言之丰富,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悠久而破碎的政治历史。在近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前,德意志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由.............
  • 回答
    日本和法国,这两个在地缘上看似遥远的国度,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不觉间织就了一张微妙而深刻的文化吸引之网。这种相互的青睐,并非一夜之间铸就,而是由无数细枝末节、时代思潮和两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共同塑造而成。法国人对日本的迷恋,或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彼时,日本刚刚明治维新,幕府时代结束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