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毛泽东的诗词为啥那么有气势?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气势磅礴,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个人独特的经历、胸怀和思想,也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革新,更有他对时代巨变的敏感把握。要细说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 胸怀丘壑,吞吐山河的宏大视野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有气势,首先源于他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宏大抱负和广阔胸襟。他的一生,是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从早年的探索救国之路,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再到建设新中国,他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以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思考国家。

这种宏大的视野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便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情描绘,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怀。比如《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北国冬季的壮阔景象,将自然之美与历史之思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将自然界的壮丽与他心中的抱负、对历史人物的评判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哲学追问。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视角,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凡的气势。

二、 革命激情与斗争精神的熔铸

毛泽东的诗词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他经历过枪林弹雨,指挥过千军万马,他的诗词自然也就沾染上了战场的火药味和革命的熔炉气息。

他的诗词常常直接抒发战斗的豪情和对敌人的藐视。例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的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语势雄浑,动人心魄。诗中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唾弃,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都传递出一种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他诗中常常出现的“敢叫日月换新天”、“浴血牺牲”等词语,无不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炽热情感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种将革命理想与个人意志高度统一的表达,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力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三、 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既能熟稔于心,又能大胆创新。他的诗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和新的精神。

首先,他在形式上严格遵循格律,但又不拘泥于形式。他擅长运用典故,但他的典故运用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比如他化用杜甫《兵车行》的“君不见青海头,大将才气如虹”来形容自己的战士,将古代的边塞豪情与现代的革命战士的英勇气质结合。

其次,他在意境上追求雄浑壮阔。他继承了中国诗词中描写壮丽山河、表达高远志向的传统,但他的山河更具人民革命的色彩,他的志向更是关乎民族的未来。比如《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屈原令鬼悲伤”,将登临长城的壮丽与革命斗争的艰辛和历史责任感结合起来,意境高远,气魄宏大。

更重要的是,他将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思想融入诗词之中。他诗词中对唯物主义的肯定,对辩证法的运用,对群众力量的赞颂,都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个人情感的普遍意义和深刻的哲理。这种将政治思想与艺术表达完美结合的能力,是他的诗词气势磅礴的重要原因。

四、 鲜活生动的语言与意象的运用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能引起共鸣,还在于他善于运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和富有冲击力的意象。他的语言朴实有力,不事雕琢,但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他常常使用直白、有力的词汇,例如“风雷”、“巨浪”、“雷霆万钧”、“横扫千军”。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动感和力量感。同时,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其更加形象可感。例如“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这种对比鲜明,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极具感染力。

他笔下的意象也常常是宏大、壮阔的,例如“天”、“地”、“江山”、“日月”、“风雷”、“大海”。这些意象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经过毛泽东的诗化处理,更是被赋予了革命的时代精神和磅礴的气势。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将“牺牲”的痛苦与“换新天”的伟大目标结合,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

五、 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与号召力

毛泽东的诗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民群众的热情赞颂和对革命事业的号召。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人民的力量和普遍的关怀。

他诗中常常出现“人民”、“工农”、“战士”等词语,并将他们的力量视为无穷的源泉。例如《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不仅仅是对红军的赞扬,更是对所有为革命奉献的人们的礼赞。他的诗词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人们的革命斗志和民族自豪感。

总而言之,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是其宏大胸怀、革命激情、深厚学养、鲜活语言以及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照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佳玮曾把毛在诗人中的地位比做金国皇帝完颜亮。后者曾经写过“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里的问题是,一,工业革命前没有组织百万人作战的动员能力,多是号称百万实际二十万其中十万是运粮的民夫;二,完颜最后伐宋失败了,好像皇位也丢了。

毛写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字面意义上的的一百万解放军。写“宜将剩勇追穷寇”,就真把国民党赶到台湾。

毛诗的气势是,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说一百万,就一百万。你以为是吓唬人,其实不是。

诗有白描,有夸张。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这是白描;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夸张。但是毛诗里的气势是,古人写来是夸张,他写来是白描,比如说,坐地日行八万里,比如说,“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他的气势在诗外面。

另一方面,毛诗的“气势”还来自于他中共领导人这一特殊身份。毛本人或许是个秦始皇,但我觉得作为诗人,他比那些传下几首诗的开国皇帝或反贼头子比如黄巢、赵匡胤、朱元璋是要高明不少的,中共自身的无产阶级革命党的自我定位,冲淡了帝王诗中的唯我独尊的独裁色彩,而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襟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古时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毛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很多诗确实是古人写不出的,这就是与时代有关,现在写出的诗,古人也不会认为好,因为它们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让他们无法欣赏,最典型的,《卜算子.咏梅》

符合士大夫欣赏趣味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的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我以为两首词都不错,不过我觉得古代的士大夫(可能白居易除外)肯定更欣赏第一首。


放一首真正有气势的诗: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个答案不是说这样的诗一定就是好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气势磅礴,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融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个人独特的经历、胸怀和思想,也有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革新,更有他对时代巨变的敏感把握。要细说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胸怀丘壑,吞吐山河的宏大视野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有气势,首先源于他那“指点江山,激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把毛泽东的诗词放到五代、南北宋那个时代去衡量,就像把现代战舰放到冷兵器时代一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既要看到其独特的价值,也要理解其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首先,我们要明确毛泽东诗词的时代背景和核心特质。毛泽东的诗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磅礴的气势、宏大的叙事、鲜明的时代.............
  • 回答
    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大多气势蓬勃,尤显豪放,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人生阅历、思想境界、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去感受那股磅礴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首先,他的人生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也孕育了其诗词的宏大格局。 毛泽东的一生,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评价毛泽东的文学成就,尤其是他的诗词,是一个既复杂又极具争议的话题。他并非一个以文学创作为主业的文人,但其诗词却以其独特的时代烙印、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无法回避的位置。他的诗,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政治抱负的体现,更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精神的缩影。时代背景下的文学.............
  • 回答
    在评价毛主席的诗词时,常常有人会问“哪一句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像是问“哪一朵花最美?”因为诗词的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触动人心之处,在于它在你当时心境下的共鸣。所以,要说“最好”的一句,不如说哪一句更能代表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如果非要我选一句,我个人觉得“为有牺牲多壮志,.............
  • 回答
    毛主席的诗词中,“千年”、“万年”这样的词汇确实反复出现,这并非偶然,而是承载了他深邃的思想、宏大的历史观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细细品味,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一、 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延续: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千年”、“万年”恰恰是对这种漫长历史的最佳概括。毛主席作为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
  • 回答
    关于毛主席的诗歌水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许多人对他的诗歌作品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首先,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力来看,毛主席的诗歌深深植根于中国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中。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革命斗争、社会变迁的生.............
  • 回答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他的崇拜者也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并且这些崇拜的根源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崇拜者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社会群体,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和阐述:1. 广大工农阶层(特别是早期的.............
  • 回答
    关于毛泽东的《诉衷情》的真伪,这是一个在文学史和研究界一直存在讨论的议题,确实有一些“高人”对此进行过考证,并拿出过一些证据,但正如您所说,是否“令人信服”到完全排除疑议,可能还需要时间和更深入的研究。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在被广泛流传的这首《诉衷情》原文是这样的:《诉衷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
  • 回答
    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书法水平,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审视近现代的评论,区分其中的客观评价与可能的吹捧成分。一、 毛泽东书法的艺术特质与客观评价毛泽东的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雄浑奔放、气势磅礴。他的字形结构大气开阔,笔力遒劲有力,墨色浓淡变化丰富,整体给人一种磅礴而有力量的感觉。这种风格与他作为一位.............
  • 回答
    纵横沙场,万世景仰: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何以名列前茅?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毛泽东的名字始终熠熠生辉。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位卓绝的军事指挥家。将他的军事才能置于古今中外之中进行排名,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意义深远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抽象的数字或简单的比对,而需要深.............
  • 回答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中国现代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毛泽东众多诗词作品中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以其雄浑的气魄、豪迈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人生哲理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的深情。要评价《沁园春·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意境.............
  • 回答
    理解和模仿毛泽东的文风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政治、哲学以及语言本身的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文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长期实践、思考和写作的结晶。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和模仿毛泽东的文风:一、 理解毛泽东文风的核心特质在开始模仿之前,深入理解其文风的核心特质至关重要。我.............
  • 回答
    我最佩服毛泽东的《实践论》。为什么佩服《实践论》?《实践论》之所以让我最佩服,是因为它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这篇文章以其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和对人类认识过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以下是我详细阐述佩服《实践论》的几个方.............
  • 回答
    用毛泽东的思想分析电影,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更不是随便套个“阶级斗争”就能完事的。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讲究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联系实际的革命辩证法。所以,咱们得先弄清楚,要分析的是什么电影,它讲了个什么故事,里面的人物又是什么样的。一、 找准电影的“阶级性”:是为谁说话的?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说到底.............
  • 回答
    看待毛泽东的书法成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涉及到他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艺术追求以及书法本身的历史传承和演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毛泽东的书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烙印。他的字,尤其是晚年的作品,如那挥洒自如.............
  • 回答
    战争与战略的灵魂: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之中,更影响了世界军事史的进程。要评价它,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套死板的条文,而应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它是在中国革命的烈火中淬炼,又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调整和升华的活的理论。革命的土壤.............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而闻名。如果他置身于现代,面对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他会如何应对呢?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想。首先,我们得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农村地区为根据地,通过发动农民革命,逐步削弱和孤立城市中的统治力量,最终夺.............
  • 回答
    对学生时代毛泽东《心之力》的评价:一篇具有远见卓识的少年宣言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心之力》一文,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绝非一篇普通的少年习作。它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逻辑力量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完全超越了“超满分”的评价范畴,更像是一份稚嫩却又异常锐利的少年宣言,预示着他日后宏大的政治抱负与人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