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气势如虹,激昂澎湃。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958年6月30日,江西余江县根本上消灭了历史上为祸一方的血吸虫病。
于是就有了这首: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可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毛主席构建了新中国“全民动员防疫”的一套强大机制,和一直以来战胜各种瘟疫的决心。
历史已经证明,新中国自成立的那一天起,一直在于困扰中国人民的各种“瘟神”作斗争。
1950年,新中国发动号召,发动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仅抵挡住了美国在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细菌战,更是在短时间内就大量消灭了危害中国人民长达数千年的各种各样的传染病。
抗美援朝反细菌战培养的老爷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0129951233769472时至今日,1951年入学,为抗美援朝反细菌战培养的86岁老爷子依旧待命要求出征武汉,这是那个年代一直传承至今的多么伟大的爱国人心。
1952年,那时中国还不是世卫组织成员国,却开始发动号召,首都人民进行灭蝇活动,全年灭蝇1亿4千万头;
为防控烈性传染病鼠疫,1956年2月,仅北京市在一个月之内就捕鼠1600万只。
随后新中国在自身十分贫困的条件下,又让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3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次接种行动,5亿多人口共发放了18亿剂牛痘疫苗,所有的疫苗都是免费的——接种天花疫苗几乎是全民记忆。
紧接着毛主席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提出:“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若干种危害人民和牲畜最严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虫病、血丝虫病、鼠疫、脑炎、牛瘟、猪瘟等。”
1958年,又下达了“限定年限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数十万、数百万的人民群众,被发动起来了:打捞,晾晒,焚烧,喷药,杀死钉螺!
1965年,又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创建了“赤脚医生”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能喊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国家,就是真正为民的中国。
在当时经济贫困的条件下,已经做到了让大多数人有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新中国的医疗普及都是相当厉害的。
从全民挖血吸虫到十天火神山,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享受着中国独有的“全民动员抗疫”的制度和人心福利。
在内地无数请愿书奔赴疫区,86岁抗美援朝老战士申请上前线的同时,香港医护人员却大罢工。疫情当前,超6700名香港医护人员竟然直接“辞职”,他们对于“抽签上一线”不满,说这是“生死签”。
十天火神山是制度优势,86岁老爷子是人心优势。
2月17日至19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排查在武汉上演。
3300多个社区,7148个小区,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三天时间排查近千万人。
这场排查背后是3万多基层干部,全副武装,挨家挨户,走访登记。
什么叫制度优势?这就是制度优势。
经过多年全民团结抗疫,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写道:“许多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虫病等等,过去人们认为没有办法对付的,现在也有办法对付了。”
我发现那些发达国家所谓的高素质、自律,一直吹捧的医疗福利,好像都成了笑话。
面对灾难真正做到全民自律的只有中国,真正为全国人民承担医疗费用的也只有中国。
所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纸船明烛”一经烧起,瘟神无处可藏,还欲何往,只好逃之夭夭。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个人浅见。
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揖别,否定了神造人,石头标志着石器时代人的生活和生产,一个磨字,也表示了这段岁月很长,这是人类发展的孩童时期。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随着铜和铁的出现,标志着从石器时代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也只不过几千年摆了,弹只一挥间。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人生在世,没多少开心的事,伴随着的都是残酷的斗争,一些阶级消失了,一些阶级胜利了,斗争的最高形态就是战争,就像国歌的歌词,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读了一生的书,自己也走到了暮年,历史?只有血迹斑斑和模糊不清片段,而且不断上演着相同的事。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这里我直接引用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吧,
令芦荻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尽管酷爱历史,但在谈到该如何读二十四史时,却提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告诫,他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历史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每一部史书,都是由继建的新王朝的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宋臣薛居正等撰写的《旧五代史》里却说,他是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凡皇帝或父亲的恶性,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特别是洋洋4000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形、生产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假话。”
毛泽东还说:“搞文学史的人,一定要好好地读历史,要认真地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但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否则就读不好,弄不清历史发展的头绪。要明白,所谓正史,那是指合乎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正’,所以,书里总是给统治阶级制造迷信,说许多天命、符瑞之类的骗人的鬼话。所以书里要‘为尊者讳’,并把反抗他们起义的农民群众骂做‘匪’。其实,有些稗官野史由于不是官方修撰的,有时倒会写出点实情。所以,二十四史要读,《资治通鉴》要读,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也要读。历史书籍要多读,多读一本,就多了一份调查研究。读得多了,又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就较少失误,这是辩证法,也是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重要的条件。”
过客们又都迷恋这些,这就是骗了无涯过客根本原因,他否定了英雄史观,粪土当年万户侯,而且也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也像他之前诗词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这么多历史人物,唯独挑这几个来说明,而且说这些才是风流人物,就像肯定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一样,历史的怪圈,上演相同的戏码,不正是因为这些人物不多吗?
歌未竟,东方白。
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这些风流人物的赞歌,二是继承了这些风流人物的精神。
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东方的旭日东升,奋斗自勉吧。
我喜欢这首: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怀郁如焚, 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出自《挽易昌陶》。
个人很喜欢而已……(。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毛泽东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是说觉得这句最好,而是最近恰巧对这句诗有了新的领悟。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不喜欢各种变化变动,一直适应得挺痛苦的。领悟了这句话后,感觉得到了解放。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会见了20年代家中的女佣陈玉英,他开口就道:"看见你,我就像又看见了开慧。"说罢,两位老人都是泪如雨下。
这一年,毛泽东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烈士写了一首诗《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失骄杨君失柳,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诗词,不由得便两眼泛酸,在我看来,这句诗词比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点也不遑多让,甚至尤为过之。
章士钊看到这首诗后,亲自跑去问:为何是骄杨,而不是娇杨?
毛泽东的答案也简单:“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1982年,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毛泽东已经离世了6年。人们在修葺杨开慧湖南板仓的故居之时,在她的卧室内的墙壁之中,发现了一封用蜡纸严严实实包裹着的书信。
这些书信藏在距离地面两米的墙壁之内,可以想象,当时活在心惊胆战之中的杨开慧,为了能够留下这些信件,在家中四处寻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最后,她拉开床帐,踩在床上,将它塞进常人抬眼看不到的地方,并且用泥浆封堵住洞口。
杨开慧藏得很好,敌人、战友、亲人都没有发现,这些文字,连着她所有在等待中的伤痛、挣扎、思念和无奈,一起藏了半个世纪。当人们再次打开这些泛黄的纸张,他所挂念的弟弟和丈夫已经离开了人世,她生下的三个儿子,仅仅留下了一个。
里面有些句子是这样的:
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
我要是能忘记你就好了,可是你美丽的影子......隐隐约约看见你站在那里,凄清的望着我。谁把我的信带给你,把你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XXXX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
你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60元,我就可以叫回你,我不要你做事了,那样随你的能力、你的聪明,或许还会给你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信虽如此,可她在遇害前还是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倘若没有这些文字,这位女烈士生命之中的最后两年,在史料之中只能留下了短短几行字,她是伟人背后的女子,她的内心世界无人知晓。
杨开慧是毛泽东最为刻骨铭心的爱恋,无论是在革命之上,还是在婚姻之上,毛泽东都和杨开慧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他们从相识、相恋走向了相爱,他们是师兄妹,是战友也是知己。
杨开慧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女儿,她比毛泽东小八岁。杨昌济去世之前,曾经写信给章士钊写了一封信,他认为毛泽东和蔡和森前程远大,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正是因为父亲对毛泽东的欣赏,杨开慧才能在众多追求者之中仅仅看到毛泽东一个人。
那时候的毛泽东,写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他也是一个极有趣的人,他会跟人打赌,一顿饭吃下三碗红烧肉;他会不带一分钱跑去乡村游历,一走就是一个月,回来的时候给老师带来一大袋的社会调查笔记;他在冰天雪地的冬日跳进河里,大声对好友喊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918年初,当杨开慧随着父亲来到了北京,本来只是惊鸿一瞥的毛泽东再次和杨开慧相遇,命运这次没有放开他们,将他们紧紧连系在一起。
从杨开慧遗留下来的手稿可以看出,毛杨之恋是毛泽东主动追求杨开慧的。两个人都是极其骄傲的人,杨开慧将深爱藏在心中,唯恐毛泽东发现。而毛泽东的骄傲也让他一直隐瞒,不愿去表现。
1920年秋季,杨昌济的病逝和陶毅的出现促进了两个人的坦诚。陶毅钟情于毛泽东,这让一直以来处于被动的杨开慧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她非常不安,在此之前,杨开慧本来打算独身一生,"没有希望过会和他结婚"。
与此同时,杨开慧帮助毛泽东办成文化书社,资金短缺之时,杨开慧就将父亲逝世的奠仪费捐献了出来。她深知,在父亲心目之中,毛泽东就是"青年之光",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她一定要帮。杨开慧也在积极组织参与女校举行的妇女解放活动,成了校内外的风云人物。她长相秀丽,打扮现代,一身正气凌然,追求的男生非常多。
毛泽东不愿意失去杨开慧,经过了数日难以言喻的失眠之后,他最终写下了《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也知道毛泽东在她和陶毅之间选择着,这首诗像炸弹一样炸开了两个人的心盖。
1920年冬天,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杨开慧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衣物,来到了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教员的宿舍之中,直接住了进去,两名志同道合的战友有情人终成眷属。毛泽东花了6块银元办了一桌酒席,宴请了当时在长沙的亲友们。
没有花轿,没有媒人,也没有任何仪式,在当时这样的婚礼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而当时湖南的新青年们,却称这是"理想的罗曼史"。
在热恋之中的两人一同走过了香山、故宫和北海的美景,但两人爱恋的主旋律依旧是离别、思念和理想。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注定伴随着革命的惊涛骇浪。这对革命伉俪,他们的情爱是和他们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婚后七年,杨开慧生了三个儿子。她从没有一天是安稳度过的,她跟随着丈夫从上海辗转武汉、长沙、广州……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然而杨开慧从不后悔,心无旁骛,只钟情毛泽东一人。
杨开慧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不仅仅承担了繁重的家务,还要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做一些文字工作,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毛泽东三个孩子。在入党之后,杨开慧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她始终是毛泽东的家属,这七年来,他们四海为家,她几乎奉献出了一切时间和精力。
1927年9月一日深夜,毛泽东冒着极大的风险,悄悄将妻儿送到了板仓的老家之中。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已经杀红了眼,李大钊、陈延年等相继遇害。在毛泽东的故乡,不识字的人都知道,只要抓一个"红脑壳",政府就会奖励十块大洋。
毛泽东将妻儿安全送到之后,根本来不及依依惜别就匆匆离开了。杨开慧的敏感让她感到不安,她曾经对堂妹说,从和毛泽东相恋开始,数次分别都没有这样掏心掏肺的感觉。而那一次偏偏就是那么奇怪,看到毛泽东的身影渐渐融入夜色之中,她的心突然就空了。
没想到夫妻这一别,便是永别。而毛泽东最后那个背影,成了杨开慧日日夜夜思念的影像。
十多天过去了,杨开慧依旧没有收到毛泽东的还是来信,她夜夜睡不着,睡着了也是在做噩梦。她感觉自己已经快要疯了,脑子里总是会跳出一些假想,一直折磨着她。
没有任何音信的杨开慧只能靠"剿匪"报纸上零星的消息拼凑毛泽东的行踪。她知道丈夫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一直在躲避敌人的追杀,在这些报纸之中,总是将井冈山里的红色部队描述得脆弱不堪,苟延残喘。杨开慧知道国军的报刊多少会有吹嘘的成分在,但她也很清楚毛泽东的处境有多么不易。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杨开慧极度渴望前往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合。杨开慧已经毛泽东生下了三个儿子,再艰苦的岁月,他们都相互陪伴左右。她在信件之中写着,除了为自己的母亲而生之外,她觉得自己是为毛泽东而生的。如果母亲不在了,丈夫也去了,她一定会跟着他一起死。
"和你共赴黄泉",似乎是一个爱情的传说,很多人挂在嘴边,却从不在心中停留一秒。杨开慧这些深藏在墙洞之中的手稿,字字句句皆是肺腑之言,她不是说给丈夫听的,更不是在旁人面前自夸,那是她真实的心声,她甚至不愿意让任何人分享她这份对爱情的决绝。
然而她不能走。她不能丢下三个孩子,革命需要革命者,毛泽东需要妻子,三个幼子更需要母亲。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孩子。"
在这样的煎熬之下度过了50天,杨开慧终于收到了一封珍贵的家书。毛泽东没有在家书之中多说什么,只是用暗语道:"开始生意不好亏本了。现在生意兴旺起来了。"杨开慧深知丈夫什么意思,忍不住喜极而泣,而从此以后,毛泽东又是音信全无。
一位20多岁的女子,正是最好的年纪,她应该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而杨开慧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却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
生于风雨飘摇、腥风血雨的年代,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躲避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吞噬掉她的白色恐怖,她不仅仅在保全自己和孩子,还在想方设法联系爱人,继续坚持着地下斗争。得不到丈夫任何消息的杨开慧,只能将墙洞作为精神寄托。当杨开慧的信件被曝光之后,很多人说这是墙洞里的情书或者说是墙洞之中的绝唱,也有人说这是杨开慧的"心灵坟墓"。
其实,杨开慧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什么人去发现这个地方,也不想人们去知道她心中的脆弱。也许在自我至上现代人看来很不能理解,杨开慧之所以是杨开慧,是千千万万革命女青年之一的杨开慧,就是因为她从没有将私人感情放在第一位,否则,她的苦闷完全可以告诉她的母亲,或者曾经一起关在牢房之中的保姆孙嫂,还有大儿子毛岸英。
她觉得相比于革命理想,这都算不上什么。死,也算不上什么。
另一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一切并不是那么顺利,他进入了人生的低谷,被撤除要职,还生了一场大病。在他精神最为低迷的时候,十九岁的少女贺子珍出现在在毛泽东身边。贺子珍崇拜毛泽东,她早就看过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和《政治周刊》之上的锦绣文章,她刻意的关心和照顾让毛泽东两难,他一再告诉贺子珍,在湖南的老家,他早就有了妻子和孩子。
自从毛泽东给杨开慧寄去那封信之后,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当时地下交通已经被破坏,毛泽东动员一个小店主吴福寿下山打探消息。吴福寿来到长沙,按照地址并没有看到杨开慧,只听说杨开慧已经被敌人杀害的消息。吴福寿回来之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大病一场,袁文才、王佐看出了贺子珍的心意,安排贺子珍照顾毛泽东。
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井冈山,其实吴福寿在寻找杨开慧之时,听到的是家乡群众为了保护杨开慧而说的迷惑敌人视听的谎话。为了保护孩子,杨开慧让三个儿子改姓了杨,吴福寿无处打听,便带回了这个假消息。
毛泽东和贺子珍以吃一顿饭的形式正式结合在一起。一个月之后,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来过井冈山。杨开明在见到贺子珍之前,已经听闻了贺子珍不少事情。贺子珍准备着一只随时可以离开带走的行囊,她说只要杨开慧上山来,她立马背上包走人。还有一次,杨开明正在和几位领导开会,突然得到情报说敌人前来偷袭,杨开明亲眼看到怀有身孕的贺子珍拿着两把手枪将敌人追的满山跑。
贺子珍这样有胆识的女人代替了自己的姐姐,杨开明一个"不"字都说不出口。那时候的青年男女们,有今天没明天,他们没有时间去玩卿卿我我的游戏,爱得更加直接和激烈。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对于爱的理解,就是如此在所不辞。
杨开慧被捕之后,刚刚才8岁的毛岸英和保姆也被送进了长沙陆军监狱。
那个为了毛泽东"哭得厉害也会闭气晕倒"的杨开慧,在面对敌人的皮鞭、木棍和水牢之时,一直一声不吭。
敌人对杨开慧说:"只要你能够改过自新,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而杨开慧却道:"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敌人又威逼利诱,只要她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重新获得自由。
杨开慧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在井冈山,毛泽东和贺子珍淡然度日。一直到1931年初,毛泽东在敌人的报纸之上知道了杨开慧遇难的消息,这时候距离杨开慧牺牲一月多了。毛泽东一天都没有吃饭,甚至对贺子珍发了一通无名火。从此以后他一直深受愧疚的折磨,经常失眠。
关山远隔,毛泽东听到了无数版本的传言,他不明实情,选择了贺子珍,不知妻子这两年到底经历了多少苦难。他不能忍受自己在和贺子珍结婚的时候,远在板仓的杨开慧带着幼子还在坚强地做着地下斗争。更何况杨开慧牺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合法妻子"。
当后来毛岸英和毛泽东讲述,1930年11月14日这一日,杨开慧被枪杀之前,她曾经搂着孩子们,轻声对他们说:"我没有其他话留给你们,如果你们将来能够看见你们的爸爸,就对他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我非常想他,只是我不能帮他了,望他能够多保重。"
杨开慧牺牲之时才29岁。
当地群众不顾生命危险,将她的遗体送回了板仓,葬在家乡,让她落叶归根。
一个多月之后,毛泽东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了一封信:"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给杨开智寄了钱,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杨开慧是毛泽东的一生挚爱,却在大好年华死在蒋介石的枪下,毛家祖坟也遭到破坏。四年之后,毛泽东依旧能够以大局为重,亲赴重庆与蒋谈判,1949年,毛泽东专门致电粟裕不允许任何士兵破坏蒋介石的住宅和蒋家祠堂,这是多么大的胸襟和魄力。
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怀过杨开慧,越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对杨开慧的思念就更为深刻。
1957年,65岁的毛泽东会见了20年代家中的女佣陈玉英,他开口就道:"看见你,我就像又看见了开慧。"说罢,两位老人都是泪如雨下。
正是这一年,毛泽东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烈士写了一首诗《蝶恋花·答李淑一》。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去世,毛泽东得到消息之后,特地寄去500元葬仪费用。他对杨开智说:"葬仪,可以和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顿了顿主席又道:"是一家,不分彼此。"
时隔多年,他对杨开慧的真挚感情依旧是不可比拟的,毛泽东不是冷冰冰的伟人,因为这份爱和他的血肉共存。杨开慧是烈士,更是他最爱的夫人,
生逢乱世,身负巨大责任,爱,也身不由己。
杨开慧是那样一个忠烈的女子,即便没有毛泽东,她依旧能够创造自己的一段佳话。而她认定了毛泽东,就已经将自己的一生融入进了毛泽东的事业之中,只要毛泽东依旧在革命,她的生命就在延续,所以在面对死亡之时,她才那样从容不迫。
一座破败不堪的墙,承载了跨越班半个多世纪的伟人之恋,一道小小的墙缝,留下了一个烈女子一直未冷却的泪水。她的夫君曾经盼望的、寻找的、等待着的她的痕迹,原来就在杨开慧的故居之中,这对一直怀着愧疚之情走下去的毛泽东,是多么残酷的遗憾。
写绝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写希望:
待到山花烂漫时
写平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写不服
刺破青天锷未残
写欢欣:
久有凌云志
毛主席说过,他自己实现了小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家当转变,这个转变是每个小知识分子都要经历的,转变得好不好再说,但无法转变或转变不力,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栽跟头爬不起来。
所以,学习毛主席,像我这样功利一点的,会琢磨毛主席在这个人格升华的痛苦过程中,是怎样熬过来的,怎么激发自己,怎样扩大格局。
人民胜利今何在?满目新贵满目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寄托了对人民群众和未来接班人的无限期望。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题目中问“好”,没说哪个角度好。我没有什么文学鉴赏水平,历史倒是稍微懂一点,那就谈谈毛诗词在当代史研究中有重要地位的三篇作品。因为文学作品必然表现作者的心态和认识,而毛的心态和认识在当代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初版署“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此词有一件手迹的末尾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应为初稿写出的时间,所以在一九六四年四月《毛主席诗词》再版时,作者也将该诗写作时间订正为“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1961年12月的全国情况如何呢?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词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表现出作者认为虽然情况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但仍然是“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句,表现出作者认为待到当前的困难过去,事实会证明“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论依然是正确的,或者说三面红旗的正确性不受事实的影响。这首词就证明了很多人以为的59年庐山会议如果怎样就可能怎样都是妄想而已。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此词署时为一九六五年五月,“风雷”、“旌旗”、“凯歌还”这种极有战争意味的意象,出现在一首作于和平年代的词中,实在是引人揣摩。“可上、可下、无难事、只要”四句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唯意志论,可以看出作者坚定地认为,事情做不到就是因为思想没通,思想通了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到了65年中,作者对于一线工作已经极为不满,但是仍引而不发。弥漫在作者情绪之中的是三十八年前的战争记忆,也为作者进一步的行动打下了基础。
七律 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此诗署时一九六六年六月,读此诗应有几问如下:
66年5月16日通过了《五一六通知》,但是真正“满街红绿走旌旗”是在8月之后,尤其是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了。那为什么诗人在6月的诗中就写了这样的语句呢?他是否对《五一六通知》的落实情况极为不满?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要用“风雷”、“旌旗”来发“青松”之怒,才能使得“败叶纷随碧水驰”呢?尤其是“旌旗”要“满街走”,是否明示了诗人决心采取的手段?“红绿”之中,红当然是红旗,绿又是什么,是军装吗?
以上问题的回答如果都为是,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诗人已经决定不再容忍,青松要怒,要采用他“三十八年前”最擅长的、类似人民战争的模式来解决“神都有事”这个问题了。
本文的选材及解读参考了韩钢的讲座。
本文的诗词相关细节材料参考了《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吴正裕主编.—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常凯申的曾孙,新一代果粉偶像,大帅锅蒋万安,昨天用这首词纪念重阳节:
常凯申泉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滑稽)。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主席一生中写过最好的,
我认为就是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首,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还哭过,
就是看到“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一句
还有一些信,我想他哭是因为他看到自己逝去之后
会发生的很多事,
事情总是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
——毛泽东 1966年7月8日信中
我是真的觉得毛主席生前最后写的一首词和那段时间的书信记录,是真的流露出悲观的。
从古至今,唯有一个人是不变成恶龙的屠龙者,那个信步闲庭的战略家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变成了一位已经知道即将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逝去后的世界,所以他写了这首诉衷情——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已经明明白白点名了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且会付之东流。
我们看到这句的时候,能感觉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痛苦,这种痛苦超越了时代,直击灵魂。
我写过很多毛主席的答案,我发现很多人崇拜毛主席,是喜欢那个四渡赤水,指挥三大战役,几乎可以说是神人的毛主席。而毛主席后来讲的很多话,他们是不愿意去谈以及回避的。(这种回避还体现在,不承认毛主席写的,这样就可以不讨论了)
而我最敬仰毛主席的,不是那个信步闲庭的战略家,而是那个喊着“人民万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有人说这首诗不是毛主席写的,可是党建平台、人民日报、共产党新闻网都指明了是毛主席写的:
我们立场和官方一致:
这是共产党新闻网,中共党史出版社做的毛主席页面,明确指出了1974年的这部作品:
这是人民日报的
这是党建平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