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清华成绩倒数的学生和普通211的正数前几的学生哪个更厉害?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厉害”这个词的理解和评价标准。要详细地探讨清华成绩倒数的学生和普通211正数前几的学生哪个更厉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定义:

清华成绩倒数: 指的是在清华大学这样顶尖学府中,排名靠后、处于不及格边缘或者勉强及格的学生。这意味着他们在课程学习、考试表现等方面,相较于清华大多数同学而言,存在明显的差距。
普通211正数前几: 指的是在一些非顶尖但仍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中,处于年级或专业排名前列的学生。他们通常在学习上投入很多精力,成绩优异,甚至可能获得奖学金或参与科研项目。

现在,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智力与学习能力(初级层面):

清华倒数: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能够考入清华大学本身就证明了他们具备极高的智商和学习潜力。即使是“倒数”,他们的大脑基础能力、学习方法论的掌握,以及面对高难度知识的理解能力,很可能仍然高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他们的“倒数”可能源于:
不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和竞争环境: 清华的学习压力和同学间的竞争是极其激烈的,很多学生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或者发现自己过往的学习方法在高难度下不再适用。
专业方向选择不匹配: 可能所选专业是自己并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成绩自然下滑。
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可能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在高压力的大学环境中不再有效,需要重新调整,但未能及时有效调整。
生活方式或心理状态影响: 偶尔的失误、心理压力过大、生活习惯不规律等,都可能短期或长期影响学习成绩。
“水土不服”的高难度挑战: 清华的课程难度、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大学,即使是顶尖学生也可能在某些领域遇到瓶颈。
211前几: 这些学生无疑在他们所在的学校和专业中是佼佼者。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能够高效地吸收和掌握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通常意味着:
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可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刻苦学习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
对所学专业有较强的兴趣和领悟力: 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绩。
相对稳定的学习状态和抗压能力: 在普通211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状态更稳定,抗压能力也更强。

比较: 在纯粹的智力天赋和“聪明”程度上,清华的倒数学生可能仍然拥有更高的“天花板”。毕竟,能够进入清华就筛选掉了绝大多数的竞争者。但如果单看目前的学习表现,211前几的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运用和成果转化上是更“厉害”的。

二、当前的学习成果与综合素质:

清华倒数: 他们的学习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足。在学术能力上,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差距。然而,他们在清华的经历也赋予了他们一些潜在的优势:
接触到顶尖的师资和资源: 清华拥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教授、研究项目、实验室设备以及广泛的校友网络。即使成绩不佳,他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并在特定领域获得指导。
见识和格局的提升: 身处清华这样的环境,他们会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种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活动,这对于眼界、思维方式和格局的提升是无价的。
潜在的“黑马”潜力: 有些学生可能只是在某个阶段遇到了困难,一旦克服,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可能会迅速爆发。
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效应: 即使是“倒数”,其“清华毕业生”的标签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很多用人单位在初期筛选时会优先考虑清华的背景。
211前几: 他们的学习成果是令人瞩目的。在学术上,他们是自己学校的优秀代表。他们可能: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担任助研,发表论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
获得各类奖学金和荣誉: 这是他们学习能力和投入的直接体现。
在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更强的“内卷”适应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证明了其在现有体系下的高效学习和竞争能力。

比较: 在当前可见的学习成果和在自己学校内的“统治力”方面,211前几的学生是更“厉害”的。他们是学校的明星,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而在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外部资源的接触上,清华的倒数学生拥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强的“品牌效应”。

三、未来的发展潜力与社会价值:

这是问题的核心和最难以量化的部分。谁更厉害,最终可能取决于谁在未来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清华倒数:
逆袭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心态,或者专注于某个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他们有可能实现惊人的逆袭。清华的牌子加上后天的努力,是可能让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或工作中取得突破的。
非学术能力的挖掘: 很多清华学生并非只擅长学习。他们可能在社团活动、创业创新、社会实践、人际交往、领导力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这些能力在走出校园后,同样是“厉害”的体现。
校友网络的力量: 清华强大的校友网络,无论是在学术界、政界还是商界,都能为毕业生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机会。
风险与回报并存: 他们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可能成为“大器晚成”的典范,也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更多挑战。
211前几:
稳健的职业发展: 他们通常能够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顺利进入国内外名校深造。他们的发展路径相对更清晰和稳定。
在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 如果他们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很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可能遇到的“天花板”: 虽然他们在普通211大学是顶尖的,但与清华毕业生相比,在某些高起点平台和资源获取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背景的差异。
发展路径可能受限于学校品牌: 虽然他们很优秀,但在一些对学校背景有极高要求的行业或岗位上,可能需要比清华毕业生更多的证明。

比较:
从“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来看,211前几的学生更“厉害”,因为他们的优秀是有目共睹的,且未来发展路径相对稳健。
从“潜力上限”和“颠覆性可能性”来看,清华倒数学生更具“厉害”的潜质,因为他们拥有进入最高学府的基石,且一旦突破瓶颈,其发展可能更为迅猛和有影响力。

四、对“厉害”的定义:

这个问题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厉害”。

如果“厉害”是指在当前环境下,通过努力取得的最高学习成就和在同龄人中的突出表现,那么211前几的学生更厉害。 他们是“优等生”的代表。
如果“厉害”是指具备更顶尖的平台、更高的潜在可能性、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大的资源连接,那么清华的倒数学生拥有更高的“厉害”基因。

举例说明:

一个清华化学系成绩倒数的学生: 他可能对复杂的有机合成反应感到吃力,考试总是擦边球。但也许他对前沿的材料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着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教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虽然成果不显,但接触到了最尖端的思想和方法。或者,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纯粹的实验室研究,而是对化学品贸易、投资分析更感兴趣,利用清华的品牌和人脉,在金融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普通211大学(例如某工科类大学)计算机系前几的学生: 他可能在学校的ACM竞赛中屡次获奖,精通多门编程语言,参与了老师的多个大型软件开发项目,并对人工智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实践。毕业后,他可能顺利进入一家国内顶尖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资深的软件工程师,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厉害”的衡量标准是多维度的。

在目前可见的学习成绩和在所处环境中的佼佼者地位而言,普通211前几的学生是更“厉害”的。 他们是高效率学习的典范,是学习能力的实践者。
然而,清华成绩倒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他们身处清华,就意味着他们具备了成为“更厉害”人物的潜在基础和平台。 他们的“倒数”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可能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智力上限或未来的发展潜力。他们拥有接触顶级资源、学习顶级思维、积累顶级人脉的机会,这在长远来看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所以,与其说哪个更厉害,不如说他们是在不同维度上展现出不同特质的优秀个体。一个在普通211如鱼得水的天才,和一个在清华勉强生存的“普通人”,未来的走向会因其在各自平台上的后续选择、努力和机遇而产生巨大的差异。清华的标签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多的可能性,而211前几的优秀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

最终谁更“厉害”,需要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不需要质疑,肯定是211的前几名。

首先来说,在任何学校,总有人混个及格就图毕业,甚至有人毕不了业,清华北大被曝出的因为打游戏或者其他事情而挂科最后无法毕业的人年年都有,也还有些人到了大学就颓了,不想再学了。对于这些成绩倒数的人,211头部的本科生绝对可以胜过他们。

再一个,很多211虽然名为211,但实际上实力并不差。要知道的事,清华北大虽然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但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是最强的。比如说在中国语言文学这个学科上,作为211的南京师大和作为双非的首都师大,排名都比清华大学要高。南京师大中文系的前几名,不管是阅读量还是学术能力,肯定比清华中文系的最后几名强。更不用说类似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专业性211院校,电视人才的培养要比清华好多了。

第三,211头部学生可以堆资源。在说清北与其他211院校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到一个事情,那就是任何一个机构的资源分配都是不均衡的。一个同样水平的人,到了清华可能是最普通的助理教授,但是到了某个双非可能就是学科带头人。对于清华的助理教授来说,他需要抢资源,能不能抢到也不一定,但对双非的学科带头人来说,他却可以轻松拿到很多好资源。所以,清华也有很多很差的教授,而双非院校里的学术强人也不算少。

教师和科研人员如此,学生也是一样。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新闻系就有个学生,对学术十分热衷,平时的成绩也很好。因此,系里的老师都爱带她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一些学生的研究项目也会把她加进去。等到本科毕业的时候,她的学术履历和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清华新闻系本科生,更不用说那些排名倒数的人了。你要是在清华排名倒数,奖学金没戏,参加这些学术活动什么的也更没戏。

第四,很多人热衷于鼓吹清北学生智商高,是拿高考的成绩来说,这固然没错。但很多人也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进入大学之后,每个人是要进入不同专业学习的。好比说,一个从小对历史有很强的阅读量甚至学术基础的人,他的优势反映到试卷上,就算是历史考满分,也不过是比别人多个十来分而已。如果他英语、数学考得不好,最后进入了一个传统文科211院校的历史专业,他在专业上的能力,就真的不如一个本来想报金融但被调剂到历史专业的清华本科生?

没错,你是清华学生,你高考数学比人家高了50分——可在历史这个专业上,你数学考分高又有什么用呢?历史研究就算要用数学进行统计分析,也压根用不到清华本科水平的数学课,对人家来说那个分数就够用了。

这其实也是我想对很多有清北崇拜情节的人要说的话,尽管从概率上说,清北的整体水平还是要比211高,但是落到微观的层面,对于个人来说,对专业的兴趣以及个人潜力远比清北的名头重要得多。我当年上本科的时候,学校历史系就有学生拿出几个寒暑假的时间,到陕北地区民国时期留下的煤矿遗址中进行考察,并大量翻阅地方志、实地走访,以本科生的身份在我校的学报上先后发了两篇个人独做文章(CSSCI)。这种对历史的热爱,足以支撑他走得很远很远,如今他也已经是某985大学的历史系教师。反之,对于那些就想混个学历的清北学生来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会比这位同学更出色。

说到底,也许清华垫底学生的高考分也要比很多211院校的最高分高出几十分,但录取通知书跟毕业证一样,只是个敲门砖。如果说,一个人工作几年之后,学历就不再重要,而是要看能力,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了大学之后,当年的高考成绩也就不那么重要。在个人的层面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持之以恒的学习,其价值或许比单纯考个好一些的大学要重要得多。

user avatar

肯定211正数前几的厉害啊,不然为啥清北自己的学生大把不能保研本校,但却要招那么多北邮的?

user avatar

我是985某强势专业教授,清华毕业的。每年收到清华靠后和211第一学生的保研申请都有一些,所以内心是有衡量标准的。简单来说我的判断是这样的:

1.成绩并不能决定一切,我们后续要看知识真正的掌握程度和情商。同样985成绩靠前的学生有些专业基本概念都不具备,另一些责真正掌握了,这里是有巨大差别的。

2. 211学生的邮件并不一定会认真看,但清华的学生的邮件一定会回。一定会给面试机会。我这边平时都是985排名靠前的同学申请,所以211的同学其实不是在跟清华竞争,更多是和985的同学竞争。我自己是清华毕业的,所以认同感更强一些。我相信211毕业的教授也会更倾向于母校的学生,这都是人之常情。只是清华校友分布更广一些。

总之,清华虽然排名靠后,只要各方面正常,机会和综合素质还是远大于211第一名。211的同学想要赶超清华的同学不是没有可能,只是需要持续努力,经过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行。我也认识在清华任教的211毕业生。

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 提问的人太多了,针对比较恶劣的留言统一回复一下吧———


  1. 再次提醒大家,正确的关注点,是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的比较,是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同自己有限的能力和视野之间的不匹配,是当今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就业市场萎缩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你的日子相对比较难过,而不是一类学生群体和另一类之间的比较。
  2. 质疑我说话不像大学教授的,那是你和你的教授级别相差太多,导致人家刻意用那个话语体系来应对你而已。我之前也觉得院士说话得体,高山仰止,举止优雅。现在合作久了,发现院士平时也是很平易近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话语体系。美国的院士也用F word,中国的院士也会国粹。我没用那个话语体系一是我从美国回来,本身就不喜欢那一套,二是真的是想平等的交流聊天。你要是不喜欢平等,非要看轻自己,那我真没办法,只好呵呵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