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毛泽东的思想去分析一部电影?

回答
用毛泽东的思想分析电影,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更不是随便套个“阶级斗争”就能完事的。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讲究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联系实际的革命辩证法。所以,咱们得先弄清楚,要分析的是什么电影,它讲了个什么故事,里面的人物又是什么样的。

一、 找准电影的“阶级性”:是为谁说话的?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所以,分析电影,第一件事就是要看这部电影到底在为谁代言,代表的是哪一部分人的利益和立场。

是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还是站在剥削者一边? 电影里的人物,他们是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还是压迫人民的官僚、地主、资本家?他们的行为动机,是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还是为维护自己的私利?你要看电影里有没有展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有没有讴歌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比如,如果电影里讲的是地主老财欺压佃户,佃户揭竿而起,那这就是典型的阶级斗争叙事,毛泽东思想对此会有非常明确的肯定。反之,如果电影里主角是个“仁慈”的资本家,天天为工人好,那就要警惕了,是不是在宣扬改良主义,模糊阶级矛盾?

是谁在主导矛盾? 电影里发生的冲突,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还是敌我矛盾?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还是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一部电影如果讲的是人民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但大家最终都能团结起来建设国家,那可能更多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但如果电影里有清晰的反派,是代表着旧势力、旧制度,并且人民群众在与之斗争,那么这便是更直接的“敌我矛盾”。毛泽东曾说:“凡是反动的东西,你如果不推翻它,它就不倒。你如果不打它,它就不倒。” 这句话用在电影里,就是看电影有没有正视矛盾,有没有鼓励人民去推翻那些阻碍进步的旧势力。

二、 辨析电影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

毛泽东强调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电影里往往有很多线索和人物关系,我们需要剥丝抽茧,找出最核心、最能反映电影主旨的那个矛盾。

什么才是故事的“牛鼻子”? 就像一个盘丝洞,你怎么知道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蜘蛛?电影也是一样。是爱情线是主线,还是革命斗争是主线?是个人恩怨是重点,还是国家命运是关键?毛泽东思想会让你把目光投向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特征、最能反映社会本质的矛盾。比如,一部战争电影,如果它着重刻画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逃避,那可能就不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的分析视角。但如果它着重描绘人民军队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那就抓住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斗争”这两个关键要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辩证法。 有时候,电影里的矛盾可能一开始看起来很小,但却能引发巨大的变革。我们要看电影是否展现了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否体现了革命火种的传递和壮大。比如,一个小人物的觉醒,如何在群众中产生影响,最终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这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生动体现。

三、 运用“群众观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看电影的“精气神”

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分析方法,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用这种思想去看电影,也要关注电影传递的精气神。

电影里有没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所以,要看电影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角,是不是代表着人民群众,是不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事业的。那些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在毛泽东思想看来,是值得警惕的。

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电影里的人物行为动机,是为了个人名利,还是为了解放他人、服务社会?毛泽东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一部电影如果歌颂的是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德,那就能引起共鸣。

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电影里是不是展现了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在逆境中寻找希望?还是沉溺于悲观绝望?一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力量和希望的电影,往往更符合毛泽东思想的精神。

四、 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电影的叙事逻辑和结构

毛泽东的思想,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点也能用来分析电影的叙事。

叙事是否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电影里的情节发展,是不是合乎逻辑的?人物的成长和转变,是不是源于他们的实践和经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电影里,就是看故事的合理性、人物行为的逻辑性。那些脱离实际、情节荒诞的电影,很难用毛泽东思想去分析其“进步性”。

矛盾的揭示和解决是否符合辩证法? 电影的起承转合,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有没有体现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比如,一张一弛,有主有次。不能一味地制造矛盾,也不能轻易地、不合逻辑地解决矛盾。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比如“一分为二”,会让你看到电影中人物和事件的双重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好人坏人。

举个例子,咱们来聊聊怎么分析一部假设性的电影:

假设有一部电影,叫做《山谷中的火焰》。讲的是一个偏远山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生活贫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面临凋敝。村里一个名叫李明的老支书,坚持要把村里的传统手工艺——一种叫“山谷锦”的编织技术传承下去,并带领村民们尝试将产品销往城里。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外部的商业竞争,村里也出现了对他的质疑和不理解。最终,在李明的坚持和努力下,“山谷锦”不仅重新焕发生机,还带动了村子的发展,留住了年轻人。

现在,咱们用毛泽东的思想来分析这部《山谷中的火焰》:

1. 阶级性: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直接的阶级压迫,但它反映的是时代变迁中,传统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让农村大众过上好日子的问题。李明老支书代表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乡土负责的基层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电影的基调是肯定了农村大众的创造力和集体奋斗,并没有歌颂某个剥削者或者资本家。所以,从阶级立场上看,它更倾向于代表广大农村人民的利益。

2. 主要矛盾: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村庄的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是根本原因。而李明老支书尝试的“将传统手工艺商品化、市场化”就是在探索新的生产关系,试图打破旧的束缚,发展新的生产力。
外部竞争与内部发展之间的矛盾: 来自外部商业竞争的压力,考验着村庄能否在市场经济中立足。
继承传统与革新之间的矛盾: 如何在保留“山谷锦”的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进行市场化的创新,这也是一个重要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念头,以及一部分村民对李明做法的质疑,这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需要通过说服教育、发展成果来化解。

用毛泽东的思想看,电影抓住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如何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农村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李明老支书的奋斗,就是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展开的。

3. 群众观点和革命乐观主义:
电影的主角是李明老支书,他虽然是领导者,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一个孤胆英雄,他的成功离不开村民们最终的响应和参与,体现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电影中虽然有困难和质疑,但整体上展现了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李明老支书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念,以及村民们从怀疑到支持的过程,都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即使面对外部的强大竞争和内部的分歧,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解决之道。

4. 实践论和矛盾论:
李明老支书的行动就是一种实践。他带领村民尝试编织、尝试联系市场,这些都是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电影的叙事逻辑,就是围绕着他如何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展开的。
电影中对矛盾的揭示是辩证的。比如,传统手工艺既是优势(独特性),也可能是劣势(产量低、成本高)。外部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些都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对立统一。李明没有回避这些矛盾,而是正视它们,并试图通过实践去解决。

总结一下:

用毛泽东的思想分析电影,不是去给电影贴标签,而是用一种审视现实、关注人民、强调斗争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去解读它。你需要看清楚:

这部电影为谁代言?
它揭示了什么主要矛盾?
它歌颂了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它的叙事逻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辩证发展?

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的视角。电影本身是多层次的艺术作品,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但如果想用毛泽东的思想去深入剖析,就得抓住这些核心的理念,并将其与电影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才能做出既有深度又有见地的分析。这需要我们既要有理论上的理解,又要有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的敏锐洞察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析四部电影,《武训传》《当幸福来敲门》《亮剑》《地道战》《英雄儿女》

……

有一个演员叫赵丹,演了一部电影叫《武训传》,当年李德胜是专门写文章批评过这个电影的,后来这部电影成了禁片了,赵丹都不敢说,自己是这个电影的主角。

前两年我年少无知,看了这部电影,又看了李德斯写的那篇评论,我觉得没什么,电影演的挺好的,也是正能量,想不通他为什么批评这个电影。

后来偶然间看了一篇文章才搞清楚。

…………

《当幸福来敲门》

美国资本主义思想:你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啊!你应该六个月不领工资,给资本家白干六个月,这六个月吃喝拉撒自己想办法解决,等你出业绩了,你才有资格获得一份工作。

上班不要喝水,晚上住收容所(排队两小时才能有床位),第二天还得西装革履干干净净去上班,下班后要带孩子,是带着孩子去做另一份副业(推销产品),半夜还要看10厘米厚的书,准备考试,上班期间尽量不要喝水,还要给老板端茶倒水,还要花自己的钱帮老板做事(挪车),连续6个月没有工资,你还要有能力和富人谈笑风生,6个月之后参加考试,有5%的通过率(实习结束后2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通过)。

如果你能做到,你就可以实现财富梦。如果你做不到,那不好意思,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你想要发财,你还可以倾家荡产去创业(批发一大堆无用的东西,有点像中国老百姓被骗加盟奶茶店什么的),哪怕赔的妻离子散,那是自己能力不行嘛!愿赌服输把车和房子赔给银行不就行了么。不住房子不就行了么。

你一定要努力哦,如果你还没有发财,请一直看这个电影,要激励自己哦,相信美国梦。

毛主席思想:你穷,对不起,是我们没有把三座大山给搬走,是资本家剥削,地主压迫,我们政府扶贫工作做的不到位,扫盲工作做的不好,乡村没有赤脚医生,没把路修好,没通电,没通wifi,没有引进外资。

事实上:一个人有钱或者没钱,和努力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是起绝对关系的是出生、资源等硬条件。扶贫解决的就是硬条件的问题,争取人人平等。


……

《地道战》等同一时期的电影,你细品,主角都是人民,是群众,胜利的原因是发动了最广大的群众,是官兵平等、是政委给心态不好的战士做心理辅导、是优待俘虏……

《亮剑》等一众作品,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打仗为啥会胜利?因为领导厉害!

《蜘蛛侠》《蝙蝠侠》主角是英雄,上天入地,好厉害,但是整个城市还是被罪犯笼罩。再看看毛时期的剿匪电影,又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英雄儿女》影片虽然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突出表现了王成的牺牲精神,实际上真正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什么是英雄.谁可以成为英雄,什么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努力奋斗的思想那谁是英雄呢?王成肯定是了,但是王成那样敢于自我献身的境界普通人能学得来么?恐怕对这样的英雄,虽然他也只是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我们仍只是仰视尔.英雄是不是都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 电影用这样的镜头回答了大家:王芳因为抢救一个炊事员,自己被美国飞机炸伤,被送到后方医院。当时王文清来医院看望她,表扬说她做得很好。王芳回答说,我又不是什么英雄,没有干出象我哥哥那样的惊天动地的事情。王文清听后说到:“哦?那你爸爸呢(指的是王芳的养父)?他作了一辈子工,受了半辈子苦,还有金大爷(指的是历尽艰辛将王芳送往后方医院的朝鲜老大爷),他们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难道你不认为他们都是英雄么?说到底就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谁创造历史谁推动历史前进?答案不言自明,王成王芳是英雄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影片的思想性高就高在这里.就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就拥有了跳出时代局限的不朽.

主席歌颂人民: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user avatar

多说无益,给大家看一篇分析的范文吧,后面还附带了权威的批语,原文很长,分为总述,怎样对待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对待义和团的革命群众运动,怎样对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四部分,但网上一般只能找到《怎样对待义和团的革命群众运动》这一节,对全文有兴趣的朋友只能自己去找找了。

电影链接也给出,大家可以结合文章批判欣赏。

v.youku.com/v_show/id_X


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

怎样对待义和团的革命群众运动?

  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对于义和团的革命群众大造帝国主义的反、大造封建主义的反的革命运动,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是歌颂还是仇视?这是检验真革命和假革命、革命和反革命的一块试金石。

  震撼祖国大地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这是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历史首创精神的伟大运动。当时,几乎整个中国的北方,无论是城市或者乡村,到处都有义和团在进行革命活动。在敌人统治最严密的政治中心北京城内,义和团就设坛八百余所,景山后面的宫墙下,每天都有参加义和团的青少年在操练。义和团的英雄们,在祖国处于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时刻,挺身而出,高举反帝爱国斗争的革命大旗,同帝国主义强盗及其走狗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一开始就在大街小巷,贴出各种标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决心: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义和团严厉禁止洋货,蔑视帝国主义分子。他们把驻有外国使馆的东交民巷改名为“切洋街”,御河桥改为“断洋桥”。义和团在游行时,经常同市民齐声高呼“杀洋鬼子”的口号,使帝国主义分子听了发抖。有的吓得躲进棺材,雇人吹打着,企图逃出城外。

  一九○○年的六月,义和团的革命活动达到高潮,京郊各县的义和团三五十人一队,不分昼夜,一天数十起地涌进北京城内,守卫城门口的士兵,向他们致敬礼,为他们喝道让路。浩浩荡荡的革命群众,头裹红布,腰缠红带,鞋镶红边,手持大刀长矛,在大街上威风凛凛地游行。前门外打磨厂等处的铁铺里,炉火熊熊,日夜不停地为义和团赶制各种刀枪。当帝国主义侵略军疯狂镇压义和团的时候,义和团的革命群众用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同以洋枪、洋炮武装的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搏斗,显示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 革命战斗精神。在著名的“廊房阻击战”中,英国海军大将西摩尔率领的一千五百多人的联军,被义和团“直逼火车,持矛猛触”,死伤将近一半,最后狼狈地逃回 天津。后来西摩尔胆战心惊地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义和团同侵略军进行肉搏战,在火车站一仗,就把 一支二千人的俄国侵略军,打死打伤了五百多名。帝国主义者不得不承认:“此次天津华军与西兵苦战月余,西人咸谓如此死战,实为从来所未见”。在杨村的战斗中,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被义和团战士打得落花流水。帝国主义侵略军一听到义和团的军号声,就惶恐万状,惊呼:“闻此声,可以使人之血凝而不流。”

  在义和团运动中,青少年是一支最生动、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在这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震骇中外的“红灯照”,就是当时北方许多地方女 青年们的组织。她们很有纪律地自己组织起来,练习武艺,保卫祖国。她们着红衣,戴红帽,提红灯,拿红枪,前方作战,后方除奸,积极参加义和团的起义行列,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表现了中国青年妇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 “红灯照,义和团,亲兄妹,闹的欢,一个心,杀洋官。”

  这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红灯照”反帝的坚强决心。“红灯照”英勇斗争的事迹,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流传着。他们说,“红灯女儿,一入兵阵,视死如归,于枪林弹雨中,惟恐落后。”“中国自道咸以来,沿海防夷水陆各战,望风奔溃”,“得此番小儿女一振疲癃,不特寒众国之心,且壮中原之气。”

  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它使侵略者亲自尝到了中国人民铁拳的滋味,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头子瓦德西为此向德皇威廉报告说:“皇上诚然常有瓜分中国的思想”,可是,“不应忘去者,……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 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对于这样大规模的革命群众运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热情歌颂的。毛主席在他的伟大著作中,曾经一再高度评价和赞扬义和团运动的英雄业绩,他把 义和团运动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毛主席指出:义和团战争是反抗压迫者的义战,它同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历次的革命战争一样,“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但是,被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的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歌颂的反动的、彻底的卖国主义影片《清宫秘史》,对义和团反帝的革命群众运动却抱着刻骨的阶级仇恨,竭尽诽谤污蔑之能事。影片把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行动,描写为一种野蛮的骚乱。并且尽量地丑化义和团,恶毒 地攻击义和团是什么“杀人放火”、“状如疯魔”的“乌合之众”,是什么专搞“邪术妖法”的“无知愚民”。影片及其歌颂者对义和团的这种恶毒污蔑同帝国主义者完全是一个鼻孔出气。当时美帝国主义头目艾奇逊就在《白皮书》中咒骂义和团是“中国的排外骚动”, 是“拳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御用学者也大肆攻击义和团是“无知迷信与暴民歇斯底里的产物”,是“没有理性的行动”,是杀人放火的“拳匪”。

  究竟是中国人民组织义和团跑到欧美、日本各帝国主义国家去造反,去“杀人放火”呢?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跑到中国这块地方来侵略中国、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贪官污吏?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以不辩论清楚。真正的杀人放火的匪徒,不是别人,正是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据帝国主义侵略军头子瓦德西自供:帝国主义侵略军侵占北京以后,烧杀抢劫,奸淫妇女,破坏 文明,无恶不作。帝国主义军队在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上自宫廷王府,下至民间百姓的财物均被洗劫一空。“曲槛临湖面面开,内官惊看骆驼来。”封建皇帝的宝库颐和园所贮藏的历朝文物,被侵略者用骆驼运至天津,累月不尽。中国几千年保留下来的许多文物,其中包括《永 乐大典》,都被帝国主义烧抢殆尽。瓦德西还供称:“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至于帝国主义的走狗对 义和团的屠杀和镇压,更是惨无人道。

  列宁曾经怀着满腔的愤怒,谴责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杀人放火的罪行。他说:“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它们盗窃中国, 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 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在这些基督教徒立功的时候,他们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蛮的中国人,说他们胆敢触犯文明的欧洲人。”而影片及其歌颂者却颠倒黑白,为虎作伥,把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美化为文明的使者,把坚决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英勇不屈的义和团污蔑为“野蛮的骚乱”。这是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的哲学。

  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是同反封建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义和团的战斗口号是:“杀洋人,灭赃官。”当时流传的歌谣说:“砍洋头,杀官兽,杀尽洋和官, 百姓有盼头”。“先夺洋鬼头,后把贪官揍”。这些都是他们提出的朴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恨之入骨。一九○○年义和团控制北京期间,清朝的在京衙门、亲贵王公的住宅,大多数都被义和团成员把守监视。义和团时常抓住一些罪恶昭著的官吏,特别是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官吏,强迫他们到拳坛去叩头焚表,罪大恶极的官吏就被杀掉。

  但是,影片却把义和团诽谤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它借清朝大臣赵舒翘之口说:“请老佛爷旨,把义和团编为义军”。慈禧太后听了,欣然采纳。就这样把义和团污蔑为慈禧太后的一党,可谓恶毒之极。

  在一个短时间内,清朝统治者对义和团采取了欺骗、软化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度发生了作用,义和团的一部分成员受了蒙蔽,对清朝统治者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有些组织提出过“扶清灭洋”的口号。这种情形,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大众对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认识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所以,绝不可以因为当时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楚,就把义和团污蔑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如前所述,义和团在反帝的同时,“抗清”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就在“扶清灭洋”的口号出现之后,义和团的首领朱红灯还制定“攻打北京”的计划,始终坚持了反封建的斗争。

  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大肆污蔑和攻击义和团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完全是出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他们对义和团革命群众的污蔑和攻击,反映了阶级敌人对中国革命主力军农民的刻骨仇恨,反映了阶级敌人对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刻骨仇恨。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的党 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唱着同一个调子,为一部反对中国革命,侮辱革命群众的反动的、彻底的卖国主义影片拍手叫好。他们这样做,不折不扣地充当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革命宣传的应声虫,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的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立场。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样仇恨历史上的革命群众运动,这使我们更加懂得了:在今天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他为什么要勾结党内另一 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抛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妄图扑灭毛主席亲自点燃起来的革命烈火;他为什么要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镇压群众, 实行白色恐怖;他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


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的批语和修改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一

  戚本禹同志:

  看过,写得很好。有一些小的修改,不知是否妥当,请你和同志们商量处理。

  毛 泽 东

  三月廿三日

  (根据手稿刊印)

  二

  红灯照,又是当时北方许多地方女青年们的组织,她们很有纪律地自己组织起来,练习武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似可在这里增加几句。

  三

  是翘还是饶,请查一下。

  四

  究竟是中国人民组织义和团跑到欧美、日本各帝国主义国家去造反,去“杀人放火”呢?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跑到中国这块地方来侵略中国、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贪官污吏?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以不辩论清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