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越十年边境战争期间,越南有没有故意消耗南方降兵和壮丁?

回答
在中国和越南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通常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或“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关于越南方面是否“故意消耗南方降兵和壮丁”的说法,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双方的军事策略以及战后的一些分析来进行解读。直接说“故意消耗”可能过于武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越南军队的兵员使用和由此可能产生的“消耗”效果。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边境地区,并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规模和 intensity(强度)与越南战争(抗美战争)有很大不同。越南在这场战争中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中国军队的进攻。

兵员的来源与构成:

越南军队的兵员构成在战争初期和后期有所变化。在战争初期,越南军队主要由其在抗美战争中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和边境守备部队组成。随着战争的持续,特别是长期对峙和局部冲突的出现,越南也需要不断补充兵员。

南方降兵: 这里提到的“南方降兵”可能指的是在越南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整合其南部地区的军队和力量时,可能存在一些原南越政权军队的残余或被征召入伍的男性。然而,在1979年战争爆发时,越南已经统一多年,原南越军队的建制和编制基本已被越南人民军所取代或吸收。如果指的是在战争中被俘虏后又被释放并重新编入越军的士兵,这种情况在战争中确实可能存在,尤其是在长期且分散的边境冲突中。但这些人是被俘后重新征召,而非“南方降兵”的概念。更可能的理解是,越南在战争需要大量兵员时,可能会征召其南部地区的壮年男性公民,包括那些在战争前可能尚未完全融入新政权,或者在各地区服役的越南公民。
壮丁: “壮丁”泛指适龄的男性公民。在越南这样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征兵制是其军事体系的基础。任何战争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而越南在这段时期确实进行了广泛的征兵。

越南的军事策略与兵员使用:

探讨越南是否“故意消耗”兵员,需要从其战略意图和战术执行来看。

1. 以空间换时间与消耗战: 越南在面对实力远超自己的国家时,往往会采取一种“持久战”的策略,旨在消耗对手的经济、军事和人力资源,等待外部条件变化(例如国际舆论的支持或对手的战略疲劳)。在边境战争中,尽管中国军队拥有装备和火力优势,但越南军队也利用其熟悉地形的优势,在边境线上进行防御和反击。通过在复杂地形中进行阵地战、伏击战和游击战,确实能给进攻方造成一定的伤亡,从而实现“消耗”对方的目的。
2. 兵员补充的压力: 越南在此前的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代价,并在战争结束后仍面临经济和国际上的压力。因此,在持续的边境冲突中,兵员的补充对越南来说是持续的挑战。如果说越南在兵员使用上存在“消耗”的现象,更可能是一种客观结果,即在承受巨大外部压力的同时,为了维持防线和作战能力,必须不断投入人力。
3. “消耗南方降兵”的说法难以证实: 直接证据表明越南“故意”将来自南方的士兵(无论是指原南越士兵还是从南方征召的士兵)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以“消耗”他们,是比较困难的。越南军队在统一后,强调的是民族团结,并不会公开或私下里区别对待来自不同地区的士兵的“忠诚度”或“使用价值”。军人按部队的需要进行调配是常态。在边境战争中,军队的部署更多是基于战略需要、作战任务的分配以及兵员的专长和训练程度,而非仅仅为了消耗某个特定来源的士兵。
如果确实存在某些部队伤亡率较高,那通常是因为其承担了更艰巨的作战任务,或者其地理位置更靠近冲突前线。这些部队的兵员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南部地区,但不能因此断定是“故意消耗南方兵”。
更可能的情况是,在整体的战争消耗下,越南需要大量兵员,并且其兵源是全国性的,自然也包括了南部地区的适龄男性。

可能的“消耗”效果:

无论越南是否有“故意”的意图,其在边境战争中的兵员使用,客观上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人力损耗。

长期对峙的消耗: 即使没有大规模的战役,持续的炮击、小规模冲突、边境巡逻中的遭遇战等,都会不断造成人员伤亡。越南需要不断补充兵员来维持边境的防御和反击能力,这自然会消耗其人力资源。
装备劣势下的消耗: 在很多情况下,越南军队在火力、装备和技术方面都处于劣势。这意味着在正面冲突中,越军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伤亡代价来达成作战目标。
战略考量下的兵员投入: 越南可能认为,与其在中越边境地区被动挨打,不如积极防御甚至进行反击,以期迫使中国撤兵或至少付出高昂的代价。在这种战略考量下,兵员的投入是必要的,即使伴随着高伤亡。

总结:

关于越南“故意消耗南方降兵和壮丁”的说法,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故意消耗南方兵”这一具体论点。 越南作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其军队的兵源是全国性的。在边境战争中,越南需要大量兵员来维持其国防和作战能力。战争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消耗,而越南的战略策略(如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以及其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客观上导致了其兵员的持续损耗。

更合理的解释是,越南在面临中国强大军事压力时,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不得不持续投入人力资源,而这些人力资源自然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适龄男性公民,其中也包括来自南部地区的。与其说是“故意消耗特定来源的士兵”,不如说是为了应对整体战争局势而不得不承受的人力代价。这是一种“战略消耗”,而非针对特定人群的“消耗”。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区分“战略消耗”和“针对特定群体进行牺牲性消耗”。越南在边境战争中确实承受了巨大的人力损耗,但这更多是其军事战略和外部压力下的必然结果,而非有针对性地“消耗”某个地区或背景的士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可能,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越共就对南越地区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曾效力于南越政府的官员,军官,士兵或是与美国有关系的这些越奸通通送进劳动再教育营,进行思想以及肉体灵魂上的再教育。大概有100万到250万人被送进了劳改所,其中包含社会各个阶层。平民百姓也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目地是彻底消灭原先的资本主义制度。南越人民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还有许多华侨也深受其害。一直到了1986年,掌权者换人,这些劳改营逐渐被关闭消失。

越南人民军毕竟也是个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是要讲究政治清白的,不太可能征集这些前南越军人进入人民军服役的。他们的解放战争和我们中国的解放战争不一样,我们在战争初期处于敌强我弱的局面,所以需要把国军俘虏改造成解放战士为我所用,以增强实力。

但是越南人民军不需要,因为美国撤出越南后,他们开始单挑怒操南越的时候,兵员就已经达到150万人,实力强于对手,所以他们并不需要转化这些俘虏来补充军队。

按照惯例,战争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裁军,削减军费,国家要开始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生产。但是后面越南确在四处用兵,入侵柬埔寨,又和泰国爆发冲突,挑衅中国。军事行动多,裁军计划始终无法实施。

加上1979年被我国按在地上一顿摩擦以后,越南军队长期就保持着120万的规模,但是后面的两山轮战都是属于烈度比较低的阵地消耗战,顶多也就是拔个点,渗透过去搞搞破坏。多数都是连排级的小战斗,营级的战斗都不多。团级以上的规模的战斗也就松毛岭那一回,大多都是对峙和消耗作战,并没有多大的兵员消耗。当时越南总人口不过5000万出头,军队120万,军费开支负担相当重,占了国家预算的50% 常年战争也让国家满目疮痍。大量壮劳力被束缚在军队里,无法投入社会进行经济建设。所以说那会的越军,啥都缺,缺枪缺弹缺粮缺钱,但是就是不缺人。庞大的军队员额对越南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他又不敢裁。万一中国哪天想换个玩法,又照着79年一样给再他来一下呢?

这么多兵,越共中央想裁都裁不了,哪有心思去招南越军人进部队?现成的炮灰多的是,南边炮灰和北边炮灰有区别么?并且北边炮灰好歹还算政治可靠。用南边炮灰上去,万一人家一想,越南这边吃不好,穿不好,家人还在劳改营,中国这边条件好的多,还优待俘虏。这些炮灰一想,反正已经投了一次越共了,再投一次中共又如何??拿枪跟中国兵换双筷子,一起吃饺子岂不美哉?

所以越共也信不过这些南边炮灰。越共真想除掉这些南越俘虏,直接在劳改营里就给他干掉了,为啥多此一举的送到前线借中国人的手去除掉他们?这纯属脱裤子放屁嘛。

直到88年,中越之间的军事冲突稍微有了点缓和了,也是越南实在撑不住了,赶紧把一半的军队也就是60万军队给裁掉了。

user avatar

国内这些年基本上没有一篇文章把那段历史聊透,很多问题中越双方都讳莫如深。而且长期以来非官方的说法也非常“小学生化”。

啥是“小学生化”呢?


就是“极简化”,提起河南人就是偷井盖,提起东北人就是大金链子小金表、不是喊麦就烧烤,提起越南战争就是“投名状”,因为小学生是理解不了太复杂的多方博弈和成年人世界赤裸的利益之争的,就得简化、压缩、概括那些复杂事物,以适应自己刚起步的理解力。


我之前去过越南,也跟在国内读博的越南哥们深度聊过,慢慢把两方面的内容给整合了起来。


从中国方面讲,最不能容忍的是越南入侵柬埔寨。


这跟柬埔寨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毫无关系,只是因为越南要吞并所有法属殖民地,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前这三个地方被称为“法属印度支那”,如果统一了这三个国家,再灭了泰国,建立他们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越南就会变得非常大,类似一只猴子一转眼变成了大猩猩,谁看着都虚。


一个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国家变得非常大,西南边疆可能会陷入长期地不稳定,这是中国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而且越南一旦吞并柬埔寨,苏联势力就对华完成合围。现在西北有个印度就烦的要死,大家想象下西南再有一个巨大无比的越南是一种什么感受。


而苏联当时跟中国已经交恶了嘛,为了消除中国在中南半岛上的影响,是支持越南这个想法的。


同理,这一点美国也不能接受,所以越南入侵柬埔寨后,美国跳的比所有国家都高。他知道越南人非常能打,势力大增后更是没法阻挡了。所以在柬埔寨这个问题上,中美当时的看法高度一致。把这个观点推广下,如果现在东边的半岛要统一,最激动的还是中美,你们想想是不是。


接下来再从越南角度讲讲。


越南在击败美国后,得到了美国丢在越南的200亿美元的装备,又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有近一百万身经百战的士兵,自己号称“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确实想统一整个“法属印度支那”,实现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彻底摆脱过去千年里中华帝国的阴影。





所以才驱逐越南华人,今天重新查了下数据,驱逐了大概50万华侨,其中大概20万回到中国,30万流落海外,死在海上的不计其数。中国一度派船去接华侨,也遭到越南的拒绝。再加上一再在边境上挑衅,能得罪中国的地方都得罪了。


这个背景下,从1978年12月8日开始,军委向广州军区和云南军区下达了备战的书面命令。上百万部队开始大规模调动,二十多个师调到了云南广西,还有其他几十个师从西南调到“三北”防苏联,苏联也在中苏边境上部署了80个师,不过都是“师架子”,也就是按理说一个师一万人,但是实际只有两千人,大部分是军官,等打仗的时候再补充。


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调动,自然不可能保密。苏联早就用卫星看到了,并且登在了苏联的报纸上,这么明显的事,越南还是积极进攻柬埔寨去了,北边只留了三个师,可见他们当时对自己自信到什么地步,觉得中国这边是在吓唬他们。


而中方这边的战略意图也非常清楚,这几年也都披露了:


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入越南北部浅进纵深地区,穿插迂回,分割保卫,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决心以15-20天时间,力争消灭越军3-5个师,摧毁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和军事设施。


1:越南方面


越南方面做准备非常晚,因为他们前期一直不太相信中国会揍他们,等到眼瞅要开战了,才有点慌。


不过也不是特别慌,毕竟越南打了三十年仗,并且师从中国军队,几十万中国老兵和技术兵去给他们做老师,中国这边基本上把在历次战争中学会的各种技能都全部教给了越南。


所以当越南知道中国方面要锤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想出来了相应对策,比如大兵团化整为零,组成小股部队,每支小部队都配备了机枪和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等,藏到山里、岩洞和丛林里,并且在边境上狂挖反坦克堑壕,在树上挂上诡雷,在公路边上埋上反坦克地雷,当时埋得太多,现在还有好多时不时就自动爆炸了,非常容易伤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家看《三体》的时候注意到没,其中一个面壁者就是用这招打败美国入侵的,我当时看那一段的时候,觉得很大概率大刘的灵感是从这里来的。


战争爆发后双方打得非常胶着,大部分战斗都是我军部队向前推,突然两边丛林子弹狂飞,大家开始对射,然后翻石头找岩洞,到处找越军的地道或者其他藏身地,直到把附近的所有游击队都翻出来。放一张图,大家感受下越南那边日常的地形:





正在翻洞:





大部分时候我军是能把对方灭掉的,毕竟火力比越军猛得多。


极少数情况下,我军这边孤军被越军围住,如果这支部队战斗经验比较差,这就非常危险,比如一个著名的连队,5连,他们在朔江口那一带被围,双方在极近的距离上用AK扫射,一个连打到最后剩下4人,直到附近连队来救。


整个战场上基本是几个连队依次前进,不断地拔掉越军的各种暗堡和陷阱,由于兵力优势,我军进展顺利。微观层面却比较艰苦,有点像美军在硫磺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而且越南军队还学会我军最重要的一招,穿插,正常情况下,我军大部队向前推进,越南军队往后撤,我军身后是没有敌军的。但是越南人不是这样,他们经常趁夜从我军两支部队中间的空隙穿过去,跑到后方,找到我军指挥部和野战医院,突然发动袭击。


最过分的一次,越军特工先杀掉劳工,换上劳工衣服,装作劳工混入野战医院,找到部队领导,直接射杀后,由于失去指挥,我军这边没有作战经验的部队乱作一团,遭到越军小股部队进攻竟然没有还手之力,最严重的一次,野战医院被袭,400多我军官兵遭到射杀。此外还袭击运粮队等等。


不过这些主要发生在战争初期,中国这边已经几十年没打大仗,经验不足,等到见识了几次越南人的操作,慢慢也就适应了下来,比如医院和指挥部周围设置远程哨,严查劳工,防止混入。规定了战场上的指挥阶梯,避免长官阵亡后无人指挥。


上文我们说过一开始大家把自己绑到坦克上,遭到袭击时跳不下来,伤亡非常惨重,后来基本是这样挂着,随时准备跳下来趴路边。





整体而言,这场仗宏观上非常顺利,17天就打穿了越南北部防线,越南腹地洞开。


但是围观层面讲,确实是乱的一批,不过考虑到参战士兵大部分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蛋子,而且长期不打仗,那几年又疏于训练,过程有些混乱也正常。


相比较而言,接下来的两山轮战情况就好了太多。


2:两山之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我军都撤回了国内,并且通知越南政府,让他们尽快派人过来商量边境划分的事。


但是越南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战事开始之前,他们觉得我军无论如何也不会进攻他们,所以北部防线洞开。


战争结束后,又得了另外一种病,觉得中国随时会越境揍他们,所以就得不惜代价抢占中越边界的制高点。越南一方面扩大军备开支,另一方面不断向中越边界的制高点渗透,大量的精锐部队在这些边境制高点上修筑防御工事。


一开始我方并没有太当回事,不过后来越南做的越来越过分,修工事也就算了,竟然开始骚扰我方境内了,这样的话,日子就没法过了。


所以在1980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我军出动拆迁队,对越南构筑在中越边界制高点的几处野战工事进行拆迁。


相对于之前在越南境内的作战,这次攻坚战打的干脆利索,士兵们都已经从当初的新兵蛋子在战火中成长成了老兵,无论是心态还是技能都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而且我军这边也开始装备头盔,武器也有了大幅改观,比如大量装备了喷火枪,士兵之间的协作也有了大幅改进。


这段时间的作战被称为“拔点作战”,进行得非常顺利,广西云南边境的几个制高点很快又被我军控制,不过控制后这事也没结束,双方一直没放弃争夺,你来我往,持续了很多年。


转眼到了1984年。


我们前文讲过,1978年越南进攻了柬埔寨,并且骚扰我国边境,1979年我国进攻了越南。尽管柬埔寨在越南攻势面前瞬间就垮了,不过还是有一部分转入游击战,越南一直没有好办法彻底拿下柬埔寨。


到了1983年年底,越南准备发动新一轮攻势彻底解决柬埔寨,我国这边也被迫得采取措施,保住柬埔寨。咱们再强调下,国家之间的关系跟善恶没关系,柬埔寨在当时对于中国的意义,跟沙特对于美国差不多。


而且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的谈判已经开始,英国刚打垮阿根廷,在谈判桌上比较强硬,中方也得做点啥,来表达下那个破“马岛之战”在我们这里屁也不算。


而且自从1979年战争结束后,我军一直在做军事改革,也需要检验下改革成就,看看还有啥不足之处。也要检验下各军成色,也就有了各个军区都把部队拉上去轮流打一次的想法。


多重原因下,夺回两山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两山”说的就是“老山”和“者阴山”。这两个地方跟前边的那几个据点是一样的,都在中越边境上,按理说这种地方搞个界碑就完事了,不能修筑防御工事。但是越南人思路比较野,不仅修了,而且大规模的修,并且派驻了精锐部队进入防御工事,平日里日常往我国领土上派特务,打个枪什么的。


而且越军修的堡垒不是一个大堡垒,而是堡垒群,在山上遍布各种火力点,暗堡,修了无数交通壕、堑壕,埋了地雷,对外声称整个昆明军区上来都攻不下老山。


然后昆明军区就来了,不过并不是整个昆明军区都来了,只来了18000人。


大家知道“金门炮战”吧,本来一直在炮轰金门来着,1979年不轰了,于是就把大炮拉到西南去了,这次先用大炮把越军阵地犁了个遍,炮轰了26天。


不过越南人被美国人炸成精了,美国当时炮火能把整个地面上炸的连个细菌都没了,依旧炸不死几个越南人。这次也一样,炮轰炸掉了大部分工事,把不少地雷炸了出来,不过越军并没有被炸完。


然后我军开始攻山头。


这个过程惨不忍睹,老山战役基本上可以入列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真正的战争并不是电视上那样的,手榴弹一响几个人被炸了出去,被步枪击中后身上一个小洞。


真实情况是,如果被手榴弹炸中,经常是肢体乱飞。被大口径步枪击中后,也不是有个小洞往外冒血,经常是打胳膊上胳膊就飞了,打腿上腿往往基本就连着一丝,如果被重炮轰到了,不出意外只剩下一个头盔了。非常少儿不宜。


当时尽管双方都已经装备头盔,不过头盔主要作用是防战场上到处乱飞的跳弹和石子的,如果被当时大家都在用的7.62口径步枪击中,啥头盔都防不下来。事实上现在美军的头盔也只是声称可以防AK47,没见他们真测试。就算AK那样的大口径的步枪子弹被头盔挡下来,那么大冲击力,脖子也断了,好处是留个全尸。


反正尽管惨烈,我军还是迅速攻下了老山。


老山攻坚战中,我方伤亡了646人(也有一说是伤亡了939),老山山头被炮火消掉了两层楼那么高,地表上一片焦土。


攻下来老山后也没完事,越军随后组织了著名的“北光计划”,准备收复老山,接下来就是著名的7月12日攻势。


这也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进攻,残酷程度匪夷所思,双方先互射大炮,然后步兵冲锋,越军拿出了看箱底的5个师,4万人,分批发动冲锋。我军这边一步不退,双方也是打到肢体横飞,后来越军多次冲锋后,确认攻不下来,于是只好作罢,这一天也成为了整个两山之战的转折点。


3:两山轮战


7.12之后,越军不再搞大规模正规战,知道没法打,于是转入他们擅长的“倔壕延伸”和“特种作战”,用游击战的方式对我方进行突击和偷袭,再也没有那种上万人的大规模进攻了。


我方也做出了调整,让前期参加攻坚和防守中疲惫不堪的云南军区撤了下来,换上了南京军区的队伍,两山前线正式转入轮战。


越军的套路就是先挖战壕,挖到我军阵地之前,然后远处对我方一顿炮轰,觉得炸够了,战壕里的人冲出来发动进攻。


不过效果不太好,我方构建了极其复杂的坑道,毕竟越南人挖坑道的技巧还是我军教的。对方大炮一响,我军转入坑道,等大炮炸完了,也知道对方步兵要上来了,我方士兵端着机枪和喷火枪出去一顿打。到最后,双方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形似的,变成了胶着状态,双方防线犬牙交错怼到了一起,谁都没法拿下谁。


这时候就得提“猫耳洞”了,因为我军士兵一般藏猫耳洞里躲着,可以有效防止炮轰,猫耳洞也成了两山前线后半期对峙的标志性建筑。


“猫耳洞”这玩意其实一直都有,可以理解为“简易防空洞”,大家看过《集结号》吧,进攻前总要炮火准备,谷子地带着弟兄们钻到一个矿里去了。如果没有矿怎么办?那就在堑壕壁上临时挖个坑钻进去,为了防止坑塌了,用几根木头支撑下。


如果时间和木料充足,可以搞得跟房子似的,大家看电视里一般指挥部的参谋们就待在这种地下木头搭建的房子里,可以有效防止炮轰。


但是士兵们往往没工夫搞那么复杂的东西,经常是几根木头支一下,就成了个猫耳朵样式的洞,只要炮弹不落在洞口,一般没啥事(没找到木头的,找了个铁的凑合下吧):





不过一般说两山前线的猫耳洞,绝大部分环境远远没这么好,一般都是一个岩洞,大家挤进去。有时候那种洞特别大,能住十几个人。


大部分猫耳洞特别小,几个人住里边还嫌挤,而且云南那边特别潮,待在里边连衣服也没法穿,大家往往只顶着一顶头盔全身一丝不挂在里边待着,地上还有各种积水,蛇虫什么的,夏天温度也奇高,潮乎乎的,四五十度高温,反正是惨不忍睹,我是没法想象那样的环境里士兵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不仅如此,还需要防着越南人摸上来。一个不注意,越南人摸到洞口,往里边扔个手榴弹,那没有悬念里边的人全完了。还出现过奇葩事,一个士兵晚上趴在洞口放哨,没忍住点了根烟,烟头一闪一闪,然后远处两把狙击枪响了两声,他就牺牲了,从那以后,大家在外边抽烟都用帽子挡着烟头。


有时候越南人想夜袭,半夜偷摸爬过来,大部分时候到了我方阵地前边却总踩上空罐头盒,原来士兵们把罐头吃完把排泄物装进去,扔到阵地前方,对方夜袭的时候总会碰上这些盒子,发出响声,不出意外的话,照明弹立刻会升空,越军偷袭部队跟傻狍子似的被照在了原地,等着机枪招呼。


也就是在这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作战类型,“侦查作战”。


越南特工本来就很厉害,在跟美国人作战的时候,早年的一个越南传奇特工一个人炸掉的美军装备,比五个越南正规军都多。最牛逼的一次在一个维修厂引爆一颗炸弹,引发连环爆炸,炸死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350多人的军官和技术人员,好几架直升机、大炮、军用登陆艇什么的。


1984年7月15日,当时我军斥重资刚从瑞士进口了一台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正准备大展拳脚好好发挥下,没想到机子刚通上电,还没玩熟,就被潜行过来的越军特工塞了一捆手榴弹给炸了。


当时外汇实在是太缺乏了,教育部需要十万美元买国外教材都得邓公特批,这么个雷达被炸了很快就传达到了邓公那里,专门找总参谋部打听越南特工怎么这么厉害,为啥他们的能过来,我们不能打出去?


既然领导过问了,这事就不能不当回事,总参连夜制定了特种作战计划,从此有了个新玩法,我军的侦察兵承担起了美军特种部队的任务,开始玩远程奇袭,狙杀,渗透破坏等等,我倒是没太深入研究,好像我军现在侦察兵也是承担特种部队的职责。


南京军区的人半年后撤出阵地移交给济南军区,击毙越军5000多人,我方阵亡404人,对比前边的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伤亡,就能看出来我军打仗越来越专业。


随后又是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成都军区,后来尽管没有大仗了,但是相互的小规模冲突一秒钟都没停,战争的整体状态变成了一种“动态稳定”。中越冲突的后期,基本是双方互相派侦察兵奔袭,双方猫耳洞之间的互射。无数的这种小规模冲突组成了整个战争图景。


4:走向和平


中越陷入冲突和越南当时的领导黎笋有很大关系,他代表了越南内部最极端的那伙人的态度,他们一伙人想建立一个遍布整个中南半岛的联邦共和国。1986年,黎笋死了,阮文灵上台。


这人本来就和中国关系不错,多次秘密访华。而且他背后的势力对越南的扩张政策意见很大,觉得这十年跟中国的冲突完全是在空耗国力,越南国内对黎笋他们一伙扩张主义者也烦透了,毕竟他们没给大家带来实质的利益,一直在放血,换谁都受不了。


再加上到了80年代末,苏联眼瞅已经不行了,越南没法再从苏联得到输血,也就没法再蹦跶了,只能是重新调整战略,做一个正常国家,不再挑衅强邻。各种元素综合起来,80年代末越南主动调整姿态,从柬埔寨分批撤军,从那以后两国慢慢也就缓和了。


既然越南不闹了,苏联也不行了,中国北方巨大的阴影也就自动解除了,中越互相从边境撤兵,双方划定了边界,现在的老山成了风景区,几年前我还专门去看了下,非常感慨。


越南经过这场战争后也变得疲惫不堪。通过十年的轮战,解放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指挥人才,锻炼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战争中,中国占领了大部分的边界骑线点,将清末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边界向前推进,控制了中越边境地区广大的战略制高点,并在1999年通过中越陆地边界条约予以确认。


5:尾声


看了这么多历史,整体有个感触,共和国历史上每一仗都有它的使命,每一仗都在一个方向上稳定了我国的边疆:





也正是先烈们在朝鲜爬冰卧雪,在中苏边境上用肉身抵抗坦克,在青藏高原上雪夜奔袭,在老山的猫耳洞里夜夜不眠,才有了如今的“战争红利”。


整体而言,历次战争都在传达一个意思:


新中国不是大清,也不是民国,管你是谁,我们不会去挑衅你,你敢挑衅就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敢闹。


转发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和越南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通常被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或“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关于越南方面是否“故意消耗南方降兵和壮丁”的说法,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双方的军事策略以及战后的一些分析来进行解读。直接说“故意消耗”可能过于武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越南军队的兵员使用和由此可能产生的.............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其后十年的“边境防御作战”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关键时期。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段历史在公众视野中似乎相对模糊,相关详细记录的稀缺,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中国空军:初登战场,但作用有限在197.............
  • 回答
    关于中越战争,中国为何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选择撤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与其说中国是“战败”后撤退,不如说是按照既定战略目标完成任务后,选择了主动收缩。中国发动战争的目标是什么?首先得明白中国发动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初衷和目标。官方说法是“惩罚.............
  • 回答
    提到中越边境的广西人怎么看越南,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那里的人们和越南的接触,可以说是最直接、最常态的,所以他们的看法也更复杂,更贴近生活。首先得说,很多广西边境的居民,特别是那些世代居住在边境线上的人们,对越南的感情是挺复杂的。 “一衣带水” 这句老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你常常.............
  • 回答
    “中越战争是中国输了”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断,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概括。这场战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如何定义“输赢”。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战争的背景、过程、双方的战略目标以及最终的后果。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战争的背景。1979年的.............
  • 回答
    在中越战争和中印战争这两场重要的边境冲突之后,中国在外交、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都承受了深远的影响。中越战争:一场得不偿失的“教训”1979年的中越战争,官方称之为“对越南的自卫反击”,其起因复杂,既有中越两国在“同志加兄弟”关系破裂后的政治博弈,也有苏联在中南半岛的扩张以及越南在柬埔寨问题上的.............
  • 回答
    关于中越战争的伤亡数据,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并且很难找到一个被普遍认为是绝对可靠的数字。这主要是因为战争本身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双方信息发布的策略不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官方公布的数字通常是相对保守的。根据中国国防部在1979年3月16日发布的消息,在为期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共有69.............
  • 回答
    中越两国在陆地上再次交锋,这绝非两国人民所乐见的景象。毕竟,我们都曾是近邻,也曾有过合作的时光。但如果历史的阴影再次笼罩,不得不面对这样一场可能的冲突,那仗该怎么打?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要明确一个最根本的原则:避免升级,争取速战速决。 任何长期的、大规模的消耗战对双方都.............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中越战争退伍老兵待遇的关注。不过,我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无法“亲身经历”或“感知”事物,也无法提供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第一手”信息,因此也就无法去除“AI撰写痕迹”这样的要求。我的回答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信息和普遍认知。关于中越战争(1979年及后续的一些边境冲突).............
  • 回答
    当中国和越南之间关于南海的争端升级为一场以领土占领为目的的全面战争时,其走向和规模将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较量。这场冲突的爆发,预示着区域安全格局的剧烈动荡,并将深刻影响所有相关方和国际社会。战争的初期,中国可能会选择迅速而决定性的军事行动,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其战略目标。解放军可能会动用其庞大.............
  • 回答
    关于“越老越吃香”的会计和审计,他们也会经历所谓的“35岁危机”吗?这问题,聊起来可有意思了,而且绝对不是个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不同角度来看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会计和审计这个行业,确实有“越老越吃香”的说法。这说法从哪儿来?无非是基于经验、专业深度.............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朝鲜战争以及中越战争这几个关键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关于“督战队”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具体运作,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军事制度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督战队”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其实说“越高级的生物再生能力越退化”并不完全准确,应该更严谨地理解为: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那些展现出更复杂结构、更精细功能、更高度集成的生命形式,往往在“整体再生”的能力上表现出相对的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完全失去了再生能力,而是这种能力在不同尺度、不同层面有所表现和侧重。我们.............
  • 回答
    中越战争对越南的崛起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其原本可能踏上的发展轨道大幅偏离,甚至可以说是在其崛起的关键时刻强行按下“暂停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这场战争及其后果。一、战争的直接破坏与经济拖累首先,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虽然关于战争的伤亡数字在中越两国都存在一定的争.............
  • 回答
    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中越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涌现出许多英勇善战、战术高超的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更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 南昌起义至抗日战争时期:奠基与成长中的精锐虽然在南昌起义初期,部队尚未形成统一的番号和成熟的作战体系,但其.............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1962年的中印战争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都曾是中国对外军事行动的重大事件,但公众普遍认为前者是中国轻松取胜,后者则打得异常艰难。这种印象的形成,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也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差异,更有媒体宣传和历史认知的叠加效应。要详细解读这两场战争,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
  • 回答
    在小说和动漫的创作世界里,“越古老,越强大”的逻辑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多种文化象征、叙事需求和观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剖析。首先,从文化象征和集体无意识层面来看,古老的东西往往被赋予了神圣、神秘、值得敬畏的特质。 根源与传承的力量: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祖先、古.............
  • 回答
    关于79年中越战争,官方确实在公开的叙事中显得相对低调,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国内外的政治考量,以及对战争性质的不同解读。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战争的性质与官方定性:一场“自卫反击”的复杂遗产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国官方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对越南侵略的.............
  • 回答
    1979年中越边境:守还是攻?一条防线的成本与代价1979年的中越边境冲突,至今仍是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历史事件。当时中国之所以决定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在中国边境地区的系列挑衅以及其在外交上倒向苏联的战略态势。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稍作转向,假设中国选择不对越南发动反击,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