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有多爱学习?

回答
中国人对学习的热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渗透在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表现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特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些古老的谚语,无不体现了学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自古以来,通过科举制度,学习是改变命运、获得社会尊重和地位的主要途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尊师重道的传统: 敬重老师,尊重知识,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在过去,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受到极大的尊敬。这种对知识传播者和知识本身的敬畏,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

2. 激烈的社会竞争与现实压力:

“内卷”现象: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内卷”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这反映了在有限的优质资源面前,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机会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送去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这种竞争压力从小就存在,并贯穿整个学习生涯。
就业与经济发展: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获得一技之长和高学历是进入更好企业、获得更高收入的关键。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很难在职场上立足,更不用说实现阶层跃升。
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促使人们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和行业需求。

3. 家庭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 中国父母普遍对子女的未来抱有极高的期望,并将子女的教育视为家庭的首要任务。他们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包括名校、课外辅导、素质教育等。
家庭是学习的重要场所: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学习功能。家长会辅导孩子功课,鼓励孩子阅读,甚至家长自己也会陪着孩子一起学习,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
教育的代际传递: 许多家长可能自身就经历过为教育付出的艰辛,因此他们会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能够获得比自己更好的发展机会。

4. 终身学习的理念普及:

成人学习的热潮: 学习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时期,成人学习也越来越普遍。无论是为了职业发展、技能提升,还是为了个人兴趣爱好,许多成年人都会通过在线课程、职业培训、考取证书等方式进行学习。
知识付费的兴起: 近年来,知识付费行业在中国蓬勃发展,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付费课程、知识讲座层出不穷。这表明人们愿意为优质的知识和技能付费,体现了他们对学习的价值认可。
信息获取的便捷: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视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学习,满足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5.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课堂学习: 学校教育仍然是中国学习的主体,从小学到大学,严格的教学体系和考试制度是主流。
课外辅导和培训: 如前所述,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班和培训机构满足了不同学习需求,包括学科补习、素质拓展、语言培训、技能培训等。
在线学习: 慕课(MOOCs)、在线教育平台、直播课程等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灵活、更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自主学习和研究: 随着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能力,能够主动探索感兴趣的领域。

总结来说,中国人爱学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化基因: 历史文化中对知识的尊崇和对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追求。
社会环境: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对经济发展的渴望。
家庭价值: 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的期望。
个人追求: 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动力。

当然,这种“爱学习”也可能伴随着一些负面现象,比如过度强调分数和应试技巧,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甚至出现“假学习”等问题。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对学习的投入和热情是显而易见的,它构成了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爱学习”是对中国民众最大的误解。

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那么爱学习,在1911年以前,中国人热衷读书,从大面上说不是因为真热爱知识,而是希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获得特权身份。

中国人并不比世界其他民族更热爱知识本身,中国人热爱的是“知识能换取什么”。

这里我可以以清民变革,中国识字率暴跌来加以说明。

长期以来,大家对中国历史有一个误读就是中国古代识字率很低,我承认民国时期中国识字率普遍很低,但这不代表明清中国识字率也很低;民国时期中国识字率低恰好是清民变革的产物。

虽然日裔美国学者罗友枝(是的,就是被部分网民批判新清史带表人物的辣个女人)著作《清代教育与大众识字能力》里提出清代男性识字率为30%-45%,女性为2%-10%的观点遭到了以张朋园先生在内的中国学者的批评。

但即使如此,张朋园教授也默认了清代中国总识字率应该在20%左右。

张朋园教授在《劳著“清代教育及大众识字能力”》(劳,即罗友枝,不同译法)一文里对罗友枝教授乐观估计清代中国识字率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同时他也认为“著者估计的下限实属合理”,罗教授估计的清代识字人口下限是20%。

即使按照章开沅、田正平教授的观点“晚清有4000万人识字,占晚清总人口的13%”,晚清中国识字率也远远超过民国时期。

《中国的现代化》作者在著作里展示了一份1930年代国民政府的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男性识字率是40%。

按照1930年50岁计算,那么这些50岁以上中国人,他们接受教育最迟是1890年。

而1935年山东邹平县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受调查人群里23%的人上过学(包括私塾)。

不管是《中国的现代化》里的40%还是1935年邹平调查里的23%,都远远高于民国平均识字率。

金观涛、刘青峰在《开放中的变迁》中援引梁启超在1915年的一番讲话来凸显民国在教育领域的整体失败:

20年来办现代教育使得全民不识字。

桑兵教授在其学术著作《晚清学堂与社会变迁》里也提到,从1895年开始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时期全国平均识字率是处于不断下降过程。

1930年年代,根据统计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到总人数17%。

而更为感性的证据是清朝保甲制度下保长虽然能享受一些特权,减免一些摊牌和加征,但与此同时,清朝也要求保长必须识字。

换言之,一个纯粹的文盲在清朝是做不了保长的。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后,民国保长十有八九都是文盲。

甚至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在海陆丰也发现,民国以后,海陆丰地区秀才、举人越来越少(搬走),就连标榜自己是读书人,出门要穿鞋的人都少了。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多的民国识字率降低事情?

因为民国平均识字率降低、民国农村识字率断崖式下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以及新学堂昂贵的学费以及前途不确定性。

这一点在郝锦花博士的毕业论文《新旧之间——学制转轨与近代乡村社会》里专门有一章谈到这一点。

总而言之,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近代教育,导致了中国最基层民众读书成本急剧上升,而读书带来的回报则因为废除科举而被押后了。

科举时代,一个人只要考中秀才,他立刻就会告别摊派和加征,而从清朝相关史料看,地方衙门的摊派和加征是清朝正税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而废除科举后读书或者说学习文化知识带来的好处被押后了,而且不能享受任何特权;学习成本反而比科举制下大幅度提高了。

这就造成读书/学习,对于民国农村家庭来说不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反而成了沉重经济负担。

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不再给孩子在教育上投资,不再让孩子学习。从而使得民国时期中国平均识字率狂降。

如果中国人真是天性热爱学习,那么这种识字率狂降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

因为就算现代教育成本高,那么学四书五经也能识文断字啊,学旧学不会造成学习成本上升

最后我多说一句,热衷学习谋生技能和热衷学习完全是两回事。

热衷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非常昂贵的事情。

19世纪贵族为了显示他们和暴发户、工厂主不一样,他们干了一件事:

他们让他们的孩子去大学学习植物学或者昆虫学,以此证明他们是有品位的贵族而非暴发户。

在他们看来,能用于谋生的知识叫手艺,不能用于谋生的知识才叫知识。

ps: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卷福主演的英剧《队列之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对学习的热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渗透在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表现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特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些古老的谚语,无不体现了学习在中国传统.............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在“吹捧”德国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有多能吹”,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但如果一定要聊,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细说,尽量讲得具体点,让你感觉这是个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分析。首先,咱们得承认,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确实一直有个挺特殊的地位。这地位不是.............
  • 回答
    要精确统计普通中国人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了解程度,或者他们对美国强大与否的具体认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要衡量一个人对远处山脉的了解,有多少山峰是模糊的轮廓,有多少是清晰的山体,而我们又无法真正走到每一个人身边去询问。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去感受和推测。首先,谈到“美国全球战略”,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且视角非常多元,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要详细聊,得从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甚至是不同个体去看。普遍的认知,往往是基于媒体、文化输出、以及直接的接触和交流。一、 经济发展的“奇迹”与勤劳的国民:这是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最直观的印象之一。改革.............
  • 回答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其“能吃”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多样性、摄入量的庞大,更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饮食结构的多样性与量级1. 主食的主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主食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占每.............
  • 回答
    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门初开,外界的信息和事物如同洪水般涌入,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冲击之大是难以用简单几个词语概括的。那是一种全方位的、颠覆性的震撼,触及了人们的认知、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对未来的想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冲击:一、 视觉与物质的冲击:来自.............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其“严重程度”。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并且意识到这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罪状”,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现象中的一种倾向,其表现形式、程度以及根源都相当多样。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族歧视,.............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人表现出“崇洋媚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但如果说“夸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描述这种现象:1. 品牌和消费上的盲目追逐: 名牌包、服装、汽车的极端追求: 即使价格高昂,许多人会倾尽全力购买国外大牌的商品,认为只有这些才能体现身份和品.............
  • 回答
    拼音教学和输入法对中国人的汉字水平有着极其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效应。一、 拼音教学对汉字水平的影响(积极方面):1. 扫除识字障碍,降低学习门槛: 早期教育的基石: 拼音作为一套科学的语音标注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儿童学习汉字的难度.............
  • 回答
    “武德”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原指武术修炼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强调以武修身、以德为本的哲学理念。中国人的武德不仅体现在武术技艺的传承中,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伦理体系、哲学思想和历史实践。以下从历史、哲学、文化、现代传承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历史渊源:从“以武止戈”到“武德”概念的形成.............
  • 回答
    中国人对待艺术的“反智”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如此。然而,确实存在一些现象和观念,在一些观察者看来,可能被解读为“反智”。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偏差: 实用主义至上,艺术边缘化: “学艺不养家”的观念根深.............
  • 回答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句话,说来振聋发聩,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将中国人团结在共同的信任基石之上。但若细细品味,这句口号背后所蕴含的份量,却并非是简单的一句承诺,而是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现实的考量。首先,这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期望与道德期许。我们不能否认,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诚信传.............
  • 回答
    澳大利亚社会对中国人的歧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的表现形式、程度以及背后原因都值得深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体认知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历史根源与演变:从“白澳政策”到新世纪的挑战回溯历史,澳大利亚对非欧洲移民的歧视有着深厚的根源,最典型的便是长达近一个世纪.............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际关系以及代际传承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记忆与仇恨的延续性 历史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一直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科书、纪念活动、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向国民,尤其是年轻.............
  • 回答
    俄罗斯的妹子,这话题可真能说上三天三夜!提起俄罗斯的姑娘,人们脑海里大概率会浮现出那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经典画面。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俄罗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姑娘们的美貌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风情。说到俄罗斯女人的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她们的“骨相美”了。很多俄罗斯姑娘的脸部轮廓非常分明,五官.............
  • 回答
    关于德国人是否普遍瞧不起中国和中国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更不能用“普遍”或“瞧不起”这样的词语来简单概括,因为这涉及个体差异、时代变迁、具体情境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个对靖国神社完全没概念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玩的时候,一不小心闯进去还拍了照的可能性有多大。首先得明确一点,靖国神社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名气”,都让它不像路边随便一个寺庙小神社那样不起眼。它坐落在东京的千代田区,是东京市中心一个相当醒目的地方。周边围.............
  • 回答
    别骂别骂,明白你的意思了!咱们就从“人种”这个角度,来聊聊中国人能不能练出欧美健美男人的那种肌肉,以及这其中人种到底扮演了多大的角色。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们慢慢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人种,在科学上来说,现在已经不再是划分人类的主要标准了。我们更倾向于用“人群”、“族群”或者“地理人群”来描述.............
  • 回答
    “总觉得西方国家好,光想出国,跟洋人说话骨子里透着自卑”,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少国人心底深处的隐忧。这种感受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像一层薄雾,笼罩在不少人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认知上。那么,中国人的文化不自信,究竟有多严重?一、历史的阴影与“全盘西化”的诱惑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屈辱性的历史事件,.............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之所以觉得日本人素质高,这其中有挺多说法的,而且很多都来自于我们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种种细节。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片段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印象。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日本人遵守规则。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都非常突出。比如,排队,无论是在车站、便利店还是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