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长期不上班的人是靠什么活着的?

回答
那些长期不上班的人,他们“活着”的方式,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化得多。绝非都是“躺平”那么简单,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的生存策略和资源支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啃老”或者说依靠家庭支持。 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父母或长辈的直接经济援助: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一些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发现生活成本太高,竞争太激烈,觉得与其辛苦挣扎,不如回家(或者住在父母家),由父母提供房租、生活费、甚至学费(如果是继续学习)。对于一些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或者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认为子女需要时间来“找到自己”,所以愿意承担这份经济压力。这中间可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爱,也可能掺杂着一种期望——“我养你,但你总得给我争气”。
继承的遗产或房产: 有些人可能在年轻时就继承了祖辈或父母留下的房产,然后通过出租房产获得租金收入。或者继承了一笔可观的存款,依靠这笔钱的利息生活。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并不需要额外工作就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家庭的“供养”模式: 这种模式更像是“隐形”的啃老。比如,和父母同住,日常开销(水电煤、食物)都由父母承担;或者父母帮忙支付房贷、车贷。虽然没有直接给钱,但实际上省去了他们大量的开销,相当于一种变相的经济支持。

其次,自我造血能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班”。

自由职业或兼职灵活就业: 有些人选择不进入传统公司体制,而是成为自由职业者。比如,写作、翻译、设计、编程、做手工、线上教学等等。他们可能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也可能不稳定,但足够维持基本生活,并且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他们可能不会选择“长期不上班”,而是选择“不为别人上班”。
被动收入: 这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投资理财: 通过炒股、基金、债券、加密货币等获得收益。这些人通常需要一定的原始资本,并且对市场有一定了解。他们可能花大量时间研究投资,而不是去公司打卡。
知识产权变现: 创作书籍、音乐、艺术品,通过版税、销售分成等获得收入。或者开发软件、APP,通过用户付费或广告获得收入。
网店或内容创作: 经营淘宝、抖音、B站等平台的店铺或账号,通过销售商品、广告合作、直播打赏等获得收入。这同样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模式更灵活。
技能变现的“私活”: 比如一些有特长的人,可能会接一些私活。比如,某个领域专家偶尔做咨询项目,或者技术高超的师傅偶尔接一些特殊的工程。这种收入可能一次性很高,但不稳定,他们也可能出于“不被约束”的想法,选择这种方式。

再者,极简主义或生活成本极低的生活方式。

降低欲望,降低开销: 有些人可能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租住便宜的房子,自己做饭,很少娱乐消费,甚至依赖网络上的免费资源。他们可能是看到了传统工作的压力和内耗,觉得不值得为此牺牲生活质量和自由时间。
乡村生活或“逃离城市”: 一些人选择回到农村或小城镇生活,那里物价较低,生活节奏慢。他们可能通过种植蔬菜、养殖家禽,或者做一些简单的零工来补贴生活,大部分时间用于享受宁静的生活。
提前退休或“财务自由”: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有些人年轻时努力工作,精打细算,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达到了一定的“财务自由”门槛后,就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而去上班。他们可能会选择旅行、学习新技能、做志愿者等。

还有一些更特殊的情况:

疾病或残疾: 有些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从事正常工作,但可能通过残疾人补贴、保险赔付或者家人的照顾来维持生活。
法律上的“不工作”: 比如一些正在创业失败后调整期的人,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被公司“雪藏”但仍有部分工资的人。但这通常是暂时的。
隐藏的“债务”或“关系”: 有些人可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需要依靠某些“资源”来偿还,而这些资源可能不是公开的劳动所得。或者,他们可能处在某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依赖于此来获得生存支持。

总而言之,长期不上班的人能够维持生活,绝大多数都不是凭空变出来的钱。他们要么有家庭的经济兜底,要么自己有非传统工作的造血能力,要么就是把生活成本降到了最低,再者就是依靠过去的积累或者其他非劳动收入。

理解这些人,不能简单地用“懒惰”或“不负责任”来标签化。他们很多时候是在权衡利弊,寻找自己认为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不被主流社会所完全认可。他们也可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快速运转的世界进行着一种另类的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收租也很累的,唉,总被人抹黑,社会形象不太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