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明朝秀才究竟是什么水平,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真的有看上去那么无能么?

回答
谈到明朝的秀才,再说到《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这俩人的“含金量”确实值得掰扯掰扯。很多人一听“秀才”,脑子里就冒出个“腐儒”、“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尤其看了“秀才”吕轻侯在同福客栈里被欺负的日常,更容易觉得明朝的秀才不过如此。

但说实话,把《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直接等同于明朝的秀才,那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甚至可以说是误读。咱们得把这两拨人分开来看,先说说明朝的秀才,再聊聊老吕是不是真那么窝囊。

明朝的秀才:那是“准官员”的敲门砖,社会地位不低

在明朝,读书人最想走的路就是科举,而秀才是科举制度的第一个台阶。想要成为秀才,可不是靠着运气就能成的,那是真刀真枪的考试,而且难度相当大。

层层选拔,淘汰率极高: 明朝的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三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是在童试中合格的读书人。童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 由知县主持,考官会根据文章的字斟句酌,批阅你的文章,不合格的直接淘汰。
府试: 由知府主持,考生需要通过县试后才能参加,内容和要求更严格。
院试: 由各省学政(通常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主持,这是最关键的一关。考过院试,才能成为秀才,获得“生员”的资格。
“生员”的含金量: 一旦成为生员,你就有了秀才的身份。这个身份可不是随便给的。
免徭役、杂税: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秀才享有一定的特权,不需要服徭役,也不用承担一些杂税,这是非常实在的经济利益。
可以入学的资格: 秀才可以进入官学学习,接受更好的教育,与政府保持联系。
为进一步科举打基础: 秀才只是开始,他们可以继续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再考中进士,最终才能进入官场。在古代,能有机会接触到科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社会地位: 在当时,读书人是受人尊敬的群体,尤其是有了秀才功名的人。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士”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很多方面都享有一定的尊重和话语权。地方官员在处理一些民事纠纷时,也会顾忌到秀才的身份。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读书人的价值认同。即使没能最终入仕,一个秀才的出身,也能为家族带来荣耀和面子。

所以,能成为明朝的秀才,起码说明这个人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很强的学习能力,并且通过了层层严格的选拔。他们并非是只会摇头晃脑的弱者,而是代表着知识和一种社会精英的潜力。

《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那是个“特例”,更是“艺术加工”

现在我们再来看《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为啥他跟我们想象中的秀才不太一样呢?原因很简单:《武林外传》是一部喜剧,它的核心是搞笑和讽刺,不是严肃的历史纪录片。

人物设定是为了喜剧效果: 宁财神(编剧)之所以把吕轻侯设定成一个“饱读诗书,却又有点迂腐甚至不接地气”的角色,恰恰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笑料。你想想,一个满腹经纶的秀才,跑到闯荡江湖的背景下,肯定会产生很多反差萌。他的那些“之乎者也”,在刀光剑影的江湖里显得格格不入,反而成了他的可爱之处和笑点来源。
“文弱书生”的刻板印象放大: 喜剧往往会放大某些特征来制造效果。老吕的“文弱”不是他本身有多差劲,而是被剧本有意地放大了,用来衬托其他角色的“江湖气”和“接地气”。比如他面对危险时的惊慌失措,他偶尔蹦出的那些不合时宜的“大道理”,都是为了逗乐观众。
老吕并非一无是处: 虽然老吕在生活技能上确实不怎么行,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
学识渊博: 他确实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关键时刻,他肚子里那点东西还是能派上用场的。比如他能写信,能辨别古籍,甚至有时候能给其他人提供一些智力上的帮助,虽然方式可能比较“秀才”。
性格善良: 他为人善良,心眼不坏,这是他能在同福客栈安身立命的重要原因。即使被郭芙蓉欺负,他也从未真正反击,更多的是无奈和躲避。
对付“恶势力”也曾出彩: 在某些集里,老吕也曾发挥过作用,比如他用智慧或者利用自己的学识,也曾帮助大家解决过一些麻烦。虽然不一定是武力上的解决,但至少是动了脑子的。
时代背景的错位: 最关键的是,《武林外传》虽然借用了“明朝”这个朝代的名字,但它呈现的是一个架空的、充满现代元素的江湖世界。里面的很多设定,比如同福客栈的经营模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都和真实的明朝社会有很大区别。所以,用真实的明朝秀才的标准来套老吕,本身就不合适。

总结一下:

明朝的秀才,在当时的社会体系里,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知识精英,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是未来官员的潜在候选人。他们绝非是像老吕那样,成天只知道之乎者也、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

《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是他所处的那个“架空江湖”里的一个喜剧角色。他的“秀才”身份,更多的是一种标签,用来塑造他迂腐、善良、但又不擅长江湖生存的喜剧性格。他的无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艺术创作服务的,是为了制造笑点和反差,而不是对明朝全体秀才群体的真实写照。

你可以理解为,老吕是“秀才”这个标签下,被特别放大和扭曲的一个喜剧符号,跟真实的明朝秀才的生存状态和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下次看到老吕被欺负,别替他难过,那只是剧本需要;但也要知道,真实的明朝秀才,比他有分量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武林外传里人人都有点背景,只有吕轻侯空有个秀才的名头,看上去最没背景,在明朝秀才究竟是怎样的水平呢,拿现在的学历对比秀才是什么知识水平呢?
user avatar
在武林外传里人人都有点背景,只有吕轻侯空有个秀才的名头,看上去最没背景,在明朝秀才究竟是怎样的水平呢,拿现在的学历对比秀才是什么知识水平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明朝的秀才,再说到《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这俩人的“含金量”确实值得掰扯掰扯。很多人一听“秀才”,脑子里就冒出个“腐儒”、“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尤其看了“秀才”吕轻侯在同福客栈里被欺负的日常,更容易觉得明朝的秀才不过如此。但说实话,把《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直接等同于明朝的秀才,那真是“差了十万八.............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个明朝的秀才,带着满腹的经纶,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这个花花世界。他既不能张口闭口“吾皇万岁”,也不能拿毛笔写八股文,还得在不暴露自己“穿越客”身份的情况下,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扎根,这可真需要一番脑子。不过,我倒是觉得,这秀才如果脑子活络,并且肯放下身段,倒也能.............
  • 回答
    明朝历史浩瀚如烟,要说让我感到惋惜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位“生不逢时”的张居正。提起张居正,很多人会想到他那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他为明朝续命三十年的功绩。可我每次想起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怅然,总觉得,如果历史的巨轮能够再为他多转动几年,明朝的命运或许不会那样悲凉。张居正,字叔大,.............
  • 回答
    在明朝,考中举人,那可是鲤鱼跃龙门,开启了仕途的大门,虽然不是一步登天,但绝对是条康庄大道。至于初授官职的大小,这可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知道,举人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举人是参加乡试,也就是省级考试,考过之后获得的功名。这比秀才(县试、府试、院试)高了一个档次。有了举人功名.............
  • 回答
    明朝的最后二十年,内忧外患如潮水般涌来,君王若想力挽狂澜,重振朝纲,实在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这并非简单的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君王自身修养的全面革新。要真正实现“中兴”,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是深入骨髓的改革和超凡的智慧。首先,君王必须端正自身态度,成为一个真正.............
  • 回答
    在明朝,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朝司法体系的核心。虽然都与法律和审判相关,但它们各自的职能侧重点和运作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明朝的政治和法律运作模式。刑部:国家司法的中枢与执行者首先,我们来谈谈刑部。顾名思义,刑部是明朝中央政府中负责.............
  • 回答
    明朝时期,潜入紫禁城,这个想法本身就如同攀登刀山火海,惊险刺激,但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又有多么不可能,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紫禁城可不是寻常的民宅后院,它是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是皇帝老儿居住的圣地。其戒备森严的程度,绝非一般人能够想象。从城池本身的建筑结构,到内部的层层关卡,再到人员的严密布.............
  • 回答
    明朝建立伊始,北边依然是那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草原。洪武年间,朱元璋毕生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彻底根除盘踞在中原近百年的蒙古势力,重塑汉族王朝的荣光。当明军在漠北与残余的蒙古军队进行着殊死搏斗,将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步步逼出中原腹地时,曾经统一了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要理解明朝将蒙古人.............
  • 回答
    靖难之役,这场风起云涌的权力更迭,在明朝的朝野上下,以及普通百姓心中,激起的涟漪是复杂而多元的,绝非一边倒的倾向。若要探究人们在心理上更偏向于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燕王朱棣,便不能简单地以“支持”或“反对”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势力、各阶层民众的考量与心态。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些在朝堂之上,手握重权.............
  • 回答
    明朝时期,领军将领是否拥有与敌国直接谈判的权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包括将领的地位、战争的规模、朝廷的态度以及谈判的性质。一般来说,在军事指挥层面,领军将领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尤其是在远离京师、通讯不便的情况下,将领需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做出快速反应.............
  • 回答
    明朝与西方在诸多领域确实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高谁低可以概括。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驶向清朝,而是明朝得以延续,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其发展轨迹无疑会与现实大相径庭,其面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政治与制度的延续与变革:没有清朝的入主,明朝自身的政治体制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改.............
  • 回答
    要是明朝真有电视机这玩意儿,那可就热闹非凡了!想想看,不用跑断腿去听街头说书的,也不用挤破头去看京剧名伶的台词了。这电视机一摆在家里,那可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活生生的写照。首先,肯定少不了帝王家事和朝堂风云。皇宫里那些勾心斗角、妃嫔争宠的小道消息,肯定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制成那种宫廷剧,让.............
  • 回答
    明朝中期,红夷大炮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批来自西方(当时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葡萄牙、荷兰等,常称“红毛”或“红夷”)的先进火炮,以其铸造工艺、射程和威力,给明朝军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尤其到了鸦片战争那个关键的历史关头,中国在武.............
  • 回答
    明朝时期的西域:失落的故土与错过的机遇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朝,在其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中,对于其遥远的西部疆域——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新疆”地区,却始终怀揣着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它既曾是汉唐的荣光所系,却又在明朝时期逐渐淡出了中原王朝的直接视野。明朝时期的西域:一个遥远而模糊的.............
  • 回答
    东林党,这个在明朝末年风云际会、一度影响朝政走向的政治集团,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之后,他们的命运也如同风中残烛,迅速飘零,最终走向了各自不同的结局。他们的故事,也因此与大明王朝的覆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段充满复杂与悲凉的史事。一、王朝倾覆,党派凋零:乱世中的东林余晖当崇祯十七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朝农民起义和德国农民起义,这两个看似遥远的事件,在思想内核上却有着不少有趣的共鸣与分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先给这两个起义“画像”: 明朝农民起义: 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时间跨度从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明末,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一批影响深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 回答
    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如果此时的明朝,能神奇地掌握了杂交水稻技术,这无疑会给这个庞大的帝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然而,历史的轨迹并非一成不变,一个技术革新能否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还要看当时的社会土壤、政治体制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填饱肚子是硬道理杂交水稻最直接的影响,必然是农.............
  • 回答
    明朝的勋戚贵族,这可不是寻常百姓能轻易理解的群体。他们身上承载着开国功业的光荣,却也在皇权之下,过着一套既尊贵又受限的生活。要说他们的地位,那可真是复杂得像一团丝线,盘根错节。身份的由来:开国功臣的荣耀与血脉传承明朝的勋戚,其身份的源头,自然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那批开国元勋。这些将领跟着老.............
  • 回答
    魏忠贤,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太监,在明朝末期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宦官专权的一个符号。然而,这位曾经一手遮天的权阉,最终却被一个年仅十七岁、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轻易扳倒。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话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魏忠贤的权力基础、他与崇祯皇帝之间的博弈,以及崇祯皇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