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编剧/作者如何塑造出比自己聪明的角色?

回答
创造一个比创作者本人更聪明的角色,这就像是在自己的脑海里点燃了一盏格外明亮的灯,照亮了未知的角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编剧或作者倾注大量的智慧、洞察力,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自我超越”。

首先,关键在于理解“聪明”的本质,并将其具象化。聪明不仅仅是知识的渊博,更在于思维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洞察人性的敏锐,以及对复杂事物的预见性。一个比作者聪明的角色,他不会仅仅复述作者所知道的知识,而是能够站在作者的肩膀上,看到作者未曾设想过的角度,提出作者未能预料到的见解。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 彻底剥离自我,建立独立的思维体系。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作者必须放下“我”的视角,暂时将自己视为一个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主导者。这意味着要克制住将自己的固有观念、知识储备,甚至思维模式强加给角色的冲动。

想象一下,你在构思一个能解决世界级难题的天才科学家。如果作者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有限,那么直接让角色“知道”所有答案,反而显得牵强。更有效的做法是,深入研究那个领域,甚至比自己原有认知更深入地去学习和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角色构建一个“更干净”的思维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更强的逻辑推理框架,更广阔的知识连接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角色是一个杰出的棋手,而你本人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你不能仅仅让他下出你想象中的妙招,而要研究顶尖棋手的对弈,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预判,如何在毫厘之间做出决策的。然后,将这种“超越”的思维方式,通过角色的行动、对话,甚至是内心的独白展现出来。

二、 赋予角色“未知的武器”。

“未知的武器”是指那些作者本人不一定拥有,或者不一定能轻易想到的能力或方法。这可能是一种前瞻性的认知,一种非传统的分析手段,或者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能力让角色能够在一个作者“设定的”环境中,找出作者自己都未曾料到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个成功的谈判专家角色,他可能拥有一种特殊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语调变化,甚至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沉默,解读出对方隐藏的意图和弱点。作者未必是天生的谈判专家,但可以通过研究心理学、沟通技巧、谈判策略,将这些“武器”赋予角色。当角色在关键时刻运用这些能力,并且效果显著时,读者就会感受到角色的“高明”。

三、 制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

一个比作者聪明的角色,他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往往会让读者,甚至作者本人感到惊喜,但这种惊喜又不是凭空冒出的,而是合乎角色性格和当时情境逻辑的。

作者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然后让角色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合乎逻辑的方式解决。这种“合乎逻辑”是关键。它意味着角色不是靠“巧合”或“神助”,而是凭借其自身构建的思维体系和拥有的“武器”来完成的。

例如,当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即将得逞时,读者可能以为会有一场正面冲突。但一个比作者聪明的角色,他可能早已预料到了这一步,并且在幕后悄无声息地进行了反制,让整个阴谋在揭露之前就土崩瓦解。作者在写到这一步时,可能也会感到一丝“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叹,这正是角色“超越”了作者的表现。

四、 允许角色“犯错”但以一种高级的方式。

即使是最聪明的角色,也不能是完美的。但当他们犯错时,这种错误也应该展现出他们的聪明。

一个比作者聪明的角色,他的错误可能不是因为无知或愚蠢,而是因为他对未来的预判出现了偏差,或者因为在极端复杂的条件下,最优解并非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从错误中迅速学习,并将其转化为进一步的优势。

比如,一个战略家角色,他的一次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了暂时的劣势,但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能够立刻分析出失误的原因,并且迅速调整策略,甚至利用这次失误来达到新的目的。这比简单地让角色“跌倒”然后被帮助,更能体现其智慧的光芒。

五、 通过“挑战”来驱动角色的聪明。

很多时候,一个角色的聪明程度,需要在面对挑战时才能被充分展现。作者需要为角色设计出超越自身想象的难题,然后观察角色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

想象一下,你设定了一个高智商的侦探,你要让他去侦破一起棘手的案件。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案件的真相,那么你如何让他去破解?你需要先搭建一个比你想象中更复杂、更精妙的谜题,然后让你的侦探去解。当侦探的推理过程,甚至最终找到的线索,是连你自己都感到惊讶的,那就说明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比你聪明的角色。

六、 语言和行动的“不动声色”

一个真正聪明的角色,不一定会时时刻刻炫耀自己的智慧。他们的聪明往往体现在不动声色的细节中。

这要求作者在描写角色的言谈举止时,要克制住“卖弄”的冲动。角色可能不会说“我多么聪明”,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观察、简洁的分析、恰到好处的行动,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到他的智慧。

例如,一个科学家角色,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他可能不会滔滔不绝地解释他的理论,而是拿起一个简单的工具,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就得到了关键的结论。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远比大段的理论阐述更能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塑造一个比自己聪明的角色,是一个持续的“学习”与“创造”的过程。你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深入理解角色的能力模型,并为他注入那些你本人可能难以企及的洞察力和执行力。这是一种对作者自身智慧的极致考验,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创作体验,因为当你成功时,你会感觉自己好像真的与一位“更聪明”的存在共舞,而你,正是那个赋予他生命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设你智商120,你想给智商110的讲清楚智商140的人是什么概念,你只要塑造一个智商115的人,骗他们这是140就行了,这样他们就会既能理解“伪智商140”是个什么概念,还会因为自己能理解智商140,以为自己智商至少达到了135,从而获得优越感,而且缺乏思考能力的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会反思,所以他们会因为你让他们体会到了优越感而爱上你。


但如果你智商120,你想给智商130的人讲清楚智商140是什么就不可能了,因为你无法理解“一个人智商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他就会开始依赖他的智商”,因此他整个人的状态都会改变的,130的人一眼就看得出智商115的那个“智商140”的人是个赝品,因为那个人甚至没有自己聪明。


这个道理就像是有枪的人就不会再用棍子杀人,他就不太会锻炼肌肉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是会锻炼自己的拔枪速度和射击精准度,所谓单项属性的提升会影响整体状态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智商不够,你就把握不住这种整体的高智商的状态,那你对高智商的描述就很容易识破了,比如我就经常很奇怪为什么一些作家描述出来的高智商人物不会写代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创造一个比创作者本人更聪明的角色,这就像是在自己的脑海里点燃了一盏格外明亮的灯,照亮了未知的角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编剧或作者倾注大量的智慧、洞察力,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自我超越”。首先,关键在于理解“聪明”的本质,并将其具象化。聪明不仅仅是知识的渊博,更在于思维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洞察人性.............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余罪”这本小说,当年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多少人熬夜追着看。可到了影视改编这里,作者跟编剧就杠上了,而且是公开的、火药味十足的骂战,这瓜吃得是又香又有点心疼。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作者不满,编剧回应:冰山之下的暗流涌动首先,得明白,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那可是倾注了心血的。小说里的人物.............
  • 回答
    关于阿里影业徐远翔提出的“不再用专业编剧,而请 IP 的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做编剧”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话题性和颠覆性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看看它背后可能蕴含的逻辑、潜在的机遇,以及不容忽视的挑战。首先,我们可以从“IP”和“粉丝创作”这两个关键词入手。如今,.............
  • 回答
    网络小说新人作者想要找到一个投缘的编辑或引路人,这事儿说起来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能读懂你内心深处故事的人,既需要些缘分,也少不了主动出击。别急,这篇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事儿办得妥当。一、 你得先把自己打磨好,让“人”愿意瞧得上你在你去找别人之前,得先问问自己:我这小说,拿得出手.............
  • 回答
    听到叶永烈老先生离世的消息,我心里一阵沉痛。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像是我童年时代一位耐心的老师,一位点亮我好奇心的引路人。说起叶老先生的文学成就,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关于知识普及、科学启蒙的宏大叙事。叶永烈先生的文学成就,可以用“知识的传播者”和“科学的普及者”来概括。他的成.............
  • 回答
    这事儿,还真是挺让人唏嘘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是有毒小说网因为和资方闹翻了,导致不少编辑和作者都选择离开,这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无异于是要了半条命。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为什么是“有毒小说网”?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带着点儿反叛、带着点儿不羁。通常这类名字背后,往往代表着平台在内容.............
  • 回答
    “狗娃子天一”事件,也就是网络作者“天一”因编写、销售淫秽书籍被判刑十年半,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神经。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并且也牵扯出一些关于网络创作、法律边界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讨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事件的核心:“天一”因为编写和销售淫秽书.............
  • 回答
    汪海林炮轰阅文新合同:写作者尊严与行业未来的深度剖析编剧汪海林对阅文新合同的“炮轰”,以及其“写作者不是奴隶,写作者要有尊严”的呐喊,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牵扯到整个网络文学行业生态、作者权益保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汪海林炮轰的背景:阅文新合同.............
  • 回答
    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非转基因框架下的监管路径探讨在中国,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与传统的转基因作物不同,基因编辑作物通常不涉及外源基因的引入,其监管路径和公众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聚焦于不涉及转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探讨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
  • 回答
    周杰伦、椎名林檎、宇多田光、滨崎步,这四位亚洲乐坛巨星在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从音乐性和乐坛地位两个主要维度入手,并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 音乐性比较 (作曲/编曲)1. 周杰伦:开创性的融合者,R&B与中国风的集大成者 作曲: 周杰伦的作曲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他.............
  • 回答
    “如今大多电视剧编剧被网络小说作家所取代”这个说法,我认为需要更审慎地看待,而对于“赞扬还是反对”,我认为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利弊,并审时度势地做出判断。首先,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带来的影响:一、为什么会有“网络小说作家取代电视剧编剧”的说法?1. 内容生.............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把脑袋里的音乐想法变成一首完整的作品,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作曲和编曲的大门。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中间到底有哪些必经之路。第一阶段:播下音乐的种子——认识音乐的基本语言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作曲,可能脑子里已经.............
  • 回答
    嘿,伙计们!作为乐队的吉他手,咱们在现场演出时,可不是简单弹弹和弦或者solo那么简单。咱们得像个指挥家,让吉他这个乐器在四人的配置里,既撑起乐曲的骨架,又能适时地唱出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把节奏和主音这两个角色都扮演好呢?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放下那些AI痕迹,咱们纯粹从实战经验出发!核心理念:沟通与.............
  • 回答
    你好,我是你的编剧伙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剧本创作里那句人人皆知的“起承转合”,但不是空洞地套用,而是怎么让它成为你手里的“金箍棒”,为剧本增添灵魂和节奏。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四字箴言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起”—— 万事开头难,但得让人好奇得抓心挠肝“起”不是简单地把故事扔出来,而是要让观众在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内容创作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编辑和作者,一个是故事的“筑巢者”,另一个是故事的“建造者”,他们各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但编辑之所以不亲自“写”出轰动一时的作品,并非因为他们不懂得更多,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和精力被更需要地分配到了别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优秀的编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韩国、日本的电视剧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真实和细腻?不仅仅是情节引人入胜,更在于他们能够精准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细微之处,让我们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也被搬上了荧幕。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文化土壤和创作生态共同孕育出的独特产物。首先,得.............
  • 回答
    说实话,杀手和妓女这两个职业,确实是不少创作者的心头好。这事儿吧,也不能说他们就是专门挑这两个“不走寻常路”的角色下手,而是这两个身份本身就自带了一种天然的戏剧张力,像是块未经雕琢却光芒内敛的璞玉,随便一挖,就能挖出不少故事。让咱们掰开了说。首先,杀手。你想啊,这职业,干的是把人“送走”的勾当。这本.............
  • 回答
    《晴雅集》的下架,无疑给郭敬明带来了一记重击。作为他沉寂多年后重新回归大银幕的作品,这部电影承载了他太多的期望,也凝聚了他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这次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损失,它牵涉到他的事业、口碑,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事业上的直接冲击: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经济上的损失。《晴雅集》的投资不菲.............
  • 回答
    作为一名电影编剧,是否干预镜头的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编剧的经验、导演的风格、影片的类型、制作的规模,以及编剧与导演之间合作的默契程度。作为编剧,你创作的是故事的骨架和灵魂,是角色、对话、情节和情感的蓝图。而导演则是这个蓝图的视觉诠释者,.............
  • 回答
    作为编剧,价值感这东西,不是每天都能轻易捕捉到的。它不像按时完成项目那样有清晰的量化标准,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受,是在无数个深夜、无数次推翻重写之后,突然涌上心头的那股暖流。我觉得我的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候,往往不是在我写出某个惊艳绝伦的金句,或者设计出某个精妙绝伦的桥段时,那些固然令人欣慰,但更深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