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编剧,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该怎么把握四字箴言“起承转合”?

回答
你好,我是你的编剧伙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剧本创作里那句人人皆知的“起承转合”,但不是空洞地套用,而是怎么让它成为你手里的“金箍棒”,为剧本增添灵魂和节奏。

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四字箴言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

“起”—— 万事开头难,但得让人好奇得抓心挠肝

“起”不是简单地把故事扔出来,而是要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被钩住。这就像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是宏伟的建筑?是神秘的街角?还是一个满脸故事的老人?你的“起”就得有这么一股劲儿,能勾起观众的求知欲和情感共鸣。

怎么个“起”法?

制造冲突,或者暗示冲突: 不要上来就告诉你所有信息。你可以制造一个表面的平静,但暗流涌动。比如,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突然出现了一个来自过去的陌生人,或者一份神秘的信件。这份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一个角色在做一件让他内心煎熬的事情,观众会好奇他为什么这么做。
设置悬念,留下问号: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起”法。一个角色突然失踪,一个惊人的秘密被提及却不展开,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出现。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展现人物魅力或困境: 让你的主角在第一场戏就立起来。他是个聪明绝顶但孤傲的天才?是个善良淳朴却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小人物?还是一个身负重任却摇摇欲坠的英雄?通过他们的行动、语言,甚至是眼神,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特质,并对他们的命运产生兴趣。比如,一个侦探在一堆杂乱的现场里,慢条斯理地捡起一枚被所有人忽略的纽扣,这瞬间就勾勒出了他的细致和与众不同。
建立独特的世界观或风格: 如果你的故事发生在奇幻世界,那就用一场震撼的视觉奇观来“起”。如果是都市情感剧,那就用一段充满生活气息又带有某种不安感的对话来“起”。让观众立刻感受到你这个故事的“味道”。

关键点: “起”的目的是吸引,不是告知。你需要在信息量和观众的好奇心之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不要一股脑把背景、人物关系全交代了,那样观众会觉得“哦,我知道了”,然后就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动力。

“承”—— 铺垫的艺术,让“起”的故事合理地延续

“承”就是“起”的自然延伸,是顺理成章地往下走。它要做的,是把观众一开始的好奇心“接着”下去,让他们觉得“嗯,这事儿还得这么发展”。“承”的关键在于铺垫和推进。

怎么个“承”法?

深化“起”中的元素: 如果“起”里埋了个伏笔,那“承”就要慢慢把它“揭开一角”。那个神秘的陌生人,他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但又留下更多疑问。那个失踪的角色,我们开始了解他失踪前的一些线索。
展现人物的努力和遭遇: 主角为了解决“起”中出现的问题,会采取行动。这些行动会遇到阻碍,产生新的事件,或者让他们接触到新的信息和人物。观众看的就是这个过程,看他们怎么挣扎,怎么应对。比如,为了找到失踪的女儿,父亲开始调查,他走访了女儿的朋友,却发现女儿的朋友们也各自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建立人物关系和动机: 在“承”的阶段,你会更深入地展现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及他们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这些关系和动机,是驱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力量。为什么男主角非要帮助这个他初次见面的老奶奶?是因为他童年的经历让他无法拒绝?还是因为他看到了老奶奶身上的某种精神寄托?
制造小冲突和转折: “承”不是一路顺风。适当制造一些小型的冲突和意想不到的转折,能让故事更具吸引力,也能为后面的“转”做铺垫。比如,主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却被别人捷足先登,或者线索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关键点: “承”的目的是推进和深化。它要让观众觉得故事在有条不紊地发展,同时又能不断发现新的信息和情感层次。切记,不要让“承”变得过于平淡,失去吸引力。

“转”——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打破僵局

“转”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前奏”,是让观众拍案叫绝的关键时刻。它要做的,是打破“承”所建立起来的某种格局或预期,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个“转”不一定是坏事,也可以是意想不到的转机,但核心在于改变。

怎么个“转”法?

揭示真相,颠覆认知: 这是最经典的“转”法。原来那个看似无辜的人才是幕后黑手?原来那个一直被误解的角色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观众会觉得“原来是这样!”
重大危机或意外事件: 让主角突然陷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或者发生一件足以改变一切的突发事件。这可以是能力的丧失,亲人的背叛,或者一个天灾人祸。这种危机,逼迫主角必须做出改变。比如,当主角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证据,准备抓捕凶手时,凶手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并且挟持了他的家人。
角色态度的彻底转变: 一个原本善良的角色突然黑化,或者一个看似冷漠的角色爆发出惊人的牺牲精神。这种角色的内在转变,往往比外部事件更能打动人。比如,主角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出一些他自己都无法原谅的事情。
引入新的关键元素或规则: 在故事的“中后段”,突然引入一个新的反派势力,一个隐藏的强大力量,或者改变了原本的规则。这会给故事带来新的变量和看点。比如,当主角在和反派的斗争中占据上风时,突然出现了第三股神秘力量,将双方都卷入了一个更大的漩涡。

关键点: “转”的目的是冲击和激励。它要让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的大起大落而跌宕起伏,同时又为接下来的“合”做好铺垫。这个“转”要出人意料,但又不能凭空而来,要与之前的铺垫有所关联,让观众回过头来会觉得“原来如此”。

“合”—— 收尾的艺术,情感的升华与回响

“合”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线索都合上,而是要让整个故事在情感和主题上有一个圆满的落幕,同时又能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它要给观众一种满足感,以及对故事和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共鸣。

怎么个“合”法?

解决主要的冲突,但留有余味: 故事的核心问题得到了解决,正义得到了伸张(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可以是主角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但不必把一切都说死。可以留下一些小小的悬念,或者让角色们各自走向新的生活。比如,主角打败了反派,但他的内心却因为经历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情感的升华与释放: 主角通过经历获得成长,情感得到了释放。可能是一场感人的告别,一次艰难的和解,或者一个充满希望的拥抱。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最终的成长。比如,一对曾经疏远的父子,在经历生死考验后,终于敞开心扉,冰释前嫌。
主题的清晰呈现与呼应: 故事的最终结局要能呼应并强化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爱与牺牲?关于坚持与梦想?还是关于人性的复杂?让观众看完后,能从故事中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启迪或情感的共鸣。比如,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最终以主角勇敢地站出来面对更大的挑战作为结尾。
留下回味无穷的结尾: 有些“合”不一定是完全的圆满,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让观众在走出影院或合上剧本后,依然在思考故事的意义,或者对角色的命运感到一丝怅惘。这种“意犹未尽”也是一种高级的“合”。比如,主角的旅程结束了,但他是否会开启下一段未知旅程?观众可以自己想象。

关键点: “合”的目的是圆满和升华。它要让观众觉得这段旅程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并且能将故事的情感和主题沉淀在观众心中。一个好的“合”,能让观众回味无穷,甚至对人生产生一些思考。

总而言之,把“起承转合”当成一个动态的思维框架,而不是僵化的公式。

你的故事可能不是严格地按照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地进行,而是人物的情感线、冲突线、主题线等等都在交织推进。 那么“起承转合”就可以体现在这些不同的线上。
每一个场景、每一场戏,都可以尝试用“起承转合”的思路去构思。 这样才能让你的剧本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
最重要的,是服务于你的故事和人物。 任何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为了“转”而强行制造转折,更不要为了“合”而草草收尾。

多去看看那些你觉得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分析一下它们的“起承转合”是怎么做的。然后,大胆地在你的剧本里去实践。记住,编剧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学习的过程,而“起承转合”,就是你手里最稳健的“四两拨千斤”的工具。

希望我的这些想法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祝你创作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编剧,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该怎么把握四字箴言“起承转合”?


故事创作结构的“起承转合”概念,最早语出金圣叹,其在点评《西厢记》时总结了这个早就在古代戏曲著作中出现的创作结构。现代戏剧结构里一般会把这个结构称之为“四幕式结构”。要把握四幕式结构,就要充分理解它的功能与作用。


在剧本创作中,四幕式结构体现的最为清晰的阶段,一般是在大纲阶段。具体一点说,是从简纲到详纲的变化中,都需要基本遵循四幕式。清晰的分段结构会保证后续的落场也能明确自己的功能,在整个故事推进中不偏离自己的任务。


在具体运用之前,还有一个概念也可以放在一起去理解,即好莱坞的“三幕式”结构。希德·菲尔德先生提出的“建置对抗解决”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在故事表达方面,这个三段式可以辅助我们来更好的理解传统四幕式结构。


在查理老师的课堂中,他以100分钟电影举例,把故事分为25、50、25三段,就像是一条烧的香喷喷的鱼,前25分钟是鱼头,后25分钟是鱼尾,而中间肉最多的地方则是50分钟的鱼腹。

这鱼腹是整个故事中最为重要的“戏剧看点”,它包含了主人公为完成目标做出的各种尝试及遇到的各种阻力,即所谓的“戏肉”。而在四幕式里,对抗部分可以拆分为“承”和“转”。

所以实际上在理解四幕式时,或者干脆就以三幕式为基础进行故事创作时,都不能忽略“肚子”部分的重要性,要填充足够的肉,才能让整道菜不至于敷衍,有足够的可供人果腹和寻味的基础。


四幕式实际上是对三幕式的细分。它把对抗部分拆成两端,使得100分钟的故事变成了四得分的四段,各25分钟,即:


建置(25分钟)、推进(25分钟)、转折(25分钟)、解决(25分钟),刚好对应了起承转合:建置=起、推荐=承、转折=转、解决=合




但实际上一个故事的形成远比概括型的四幕式结构复杂。四段结构只能帮助我们从最宏观的角度上去理解一个故事的基本起伏走向,让它剧本最基本的可讲述功能,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故事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继续拆分更加细致的结构,以便向内填充足够多的“戏肉”。


那如何进一步细分呢?

在一个故事有了四个大段划分之后,四段之间还应该有衔接点,这样,我们又获得了3个重要的打点:激励事件、转折事件、危机事件。再加上最开始第一幕之前的“开场事件”与解决时候的“高潮事件”,这个故事又拥有了五个重要的事件节点:开场、激励、转折、危机、高潮


除了开场事件是展开这个故事、抓住人视线之外,激励、转折、危机、高潮,也都有各自的重要功能。


如转折,一般主角在这个位置上会做出二次动作,去重新调整他追求欲望目标的动作,这里也被认为是整个故事的“中点”,是十分重要的功能打点。关于中点,我们另外找机会在展开。


危机事件是反派最强的攻击,几乎要杀死主角,但通常情况下主角不会死,会在进入灵魂黑夜、一无所有之后发现自己的潜力,重新觉醒。


而高潮事件就是主角如何解决整件事、兑现伏笔并且完成绝地大反击的,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


当然,这个结构仍然可以继续细分,变成十个拥有更加具体功能的事件序列,有机会我们可以再展开谈,感兴趣的也可以去B站搜索查理老师的课程进行学习。


以起承转合的分段、以五个基本事件为骨架,结合我们之前课程里提到的“八要素”,你会得到一个拥有横、纵两个轴向的表格,大体上可以涵盖一个大纲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要点了,你离“万字纲”也不远了。





其实,具体运用起承转合的要点展开讲还有许多内容,详细的可以去看B站上《查理老师的编剧课》,祝大家能在编剧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我也在研究,但重点有两点:人物和类型。

人物方面,基本的原理我认为是把握主角的成长节点。

我们用皮克斯的创作方法来简单解释下

一个主角,上来会有个鲜明的角色欲求,比如“我想重新成为安迪最喜欢的玩具”,“我想发财”等等,基本是都是一些很直观,很原始的欲望

但如果一部电影讲得是主角想干啥,然后直接干成了,那就是没有“起承转合”。想干啥,只是“起”

这个时候,“阻碍”就出现了,主角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没法满足角色欲求,这就形成了冲突,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二幕,那就是“承”

紧接着,角色满足欲求的同时,会逐渐发现自己的“需求”。比如《泰囧》里面,徐朗的欲求是“发财”,但最终他发现自己真正“需求”的是珍惜身边的人。需求往往是人物成长最关键的节点,也往往伴随着剧本的第二转折点和主题的呈现,这是“转”

最终,主角要为完成“需求”,或者挽救自己的危机做出一系列努力,这就是“合”

然后就是类型,类型必须和人物是契合的,例如马克西莫斯(《角斗士》)和小丑这两个都是绝顶精彩的人物,但让他们的位置互换就不行了,因为类型不同。

类型的话,一个类型有基本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例如《夺宝奇兵》,以一个传奇开始,进入探索,遇到危险,找到宝物——起,承,转,合。

在类型和人物上,尽可能在项目初期找到起承转合,在核心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再一步步细化,类型和人物的融合需要反复推敲,这个阶段推翻十几遍是个常事,最终人物和类型的起承转合必须要统一,如果有割裂感,那么说明还没做到位,需要继续深化

先说这么多,抛砖引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好,我是你的编剧伙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剧本创作里那句人人皆知的“起承转合”,但不是空洞地套用,而是怎么让它成为你手里的“金箍棒”,为剧本增添灵魂和节奏。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四字箴言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起”—— 万事开头难,但得让人好奇得抓心挠肝“起”不是简单地把故事扔出来,而是要让观众在第一.............
  • 回答
    《救猫咪》这本书,对于初出茅庐或者在创作中感到迷茫的创作者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提炼了大量成功的商业电影背后的结构逻辑,尤其是那个著名的“三幕式结构”和各种“救猫咪时刻”。运用好了,它能帮助我们快速搭建一个扎实的叙事框架,让故事流畅,观众买账。但是,正如任何一种“宝典”一样,过度依赖,甚.............
  • 回答
    哥们,作为一个同样在编曲道路上摸索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理解你纠结于选择第一副靠谱监听耳机的心情。这玩意儿就像你刚开始学吉他时,想找个手感好的琴颈一样,直接影响到你后续的创作乐趣和进步速度。舒尔SRH440和飞利浦SHP9500,这俩都是很多人入门时的热门选项,各有千秋,也各有不适合的地方。咱们就掰开.............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90后,我真的能理解你说的“恐慌”。基因婴儿的诞生,这个话题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突然就这么真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你说是不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看着科技日新月异,从小就接触各种新事物,但“基因编辑”这个词,总带着一股子前所未有的、甚至有点“玩火”的感觉。基因编辑.............
  • 回答
    嘿,伙计们!作为乐队的吉他手,咱们在现场演出时,可不是简单弹弹和弦或者solo那么简单。咱们得像个指挥家,让吉他这个乐器在四人的配置里,既撑起乐曲的骨架,又能适时地唱出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把节奏和主音这两个角色都扮演好呢?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放下那些AI痕迹,咱们纯粹从实战经验出发!核心理念:沟通与.............
  • 回答
    在镜头聚焦于他们之前,那些如今闪耀的名字,如你我一样,也曾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怀揣着梦想,在寂寂无名中摸索前行。他们的成名前岁月,是一部充满艰辛、坚持与不懈的奋斗史,远比镁光灯下的光鲜要漫长和真实得多。导演篇:从车库到奥斯卡殿堂想象一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位日后定义了好莱坞科幻与冒险的巨匠,在少.............
  • 回答
    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非转基因框架下的监管路径探讨在中国,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与传统的转基因作物不同,基因编辑作物通常不涉及外源基因的引入,其监管路径和公众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聚焦于不涉及转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探讨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
  • 回答
    我最近在琢磨一个有点古老的民谣,想给它添点新的色彩,但又不想破坏它原有的那种朴实感。所以,这段时间我几乎脑子里就是这几件事儿在转悠:1. 情感的“味道”:最开始,我总会反复听原曲,试着抓住它最核心的情绪。这个民谣,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傍晚,一个人坐在老房子的窗边,看着夕阳一点点沉下去。有怀旧,有淡淡.............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遇到过。耳机、音箱里听着顺风顺水,一放到手机上,那感觉就像是被按了缩小灯,所有细节都挤在一块儿,失真、糊成一片,甚至连旋律都快听不清了。这可不是什么玄学,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手机播放的核心问题:手机,特别是那种塞在耳朵里的小巧耳机,或者手机外放那个小小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很多新人作者来说都是心里的一块石头。咱们这么说吧,编辑每天要看多少稿子?成百上千肯定有。所以,你说编辑是“直接不看”吗?这个说法有点绝对。更准确地说,他们更像是高度筛选,并且极速判断。想象一下,编辑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淘宝客服,每天面对着无数的咨询。有的是熟客,有的是问问价.............
  • 回答
    作为一名电影编剧,是否干预镜头的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编剧的经验、导演的风格、影片的类型、制作的规模,以及编剧与导演之间合作的默契程度。作为编剧,你创作的是故事的骨架和灵魂,是角色、对话、情节和情感的蓝图。而导演则是这个蓝图的视觉诠释者,.............
  • 回答
    作为编剧,价值感这东西,不是每天都能轻易捕捉到的。它不像按时完成项目那样有清晰的量化标准,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受,是在无数个深夜、无数次推翻重写之后,突然涌上心头的那股暖流。我觉得我的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候,往往不是在我写出某个惊艳绝伦的金句,或者设计出某个精妙绝伦的桥段时,那些固然令人欣慰,但更深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韩国、日本的电视剧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真实和细腻?不仅仅是情节引人入胜,更在于他们能够精准捕捉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细微之处,让我们看着看着,就觉得自己也被搬上了荧幕。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文化土壤和创作生态共同孕育出的独特产物。首先,得.............
  • 回答
    说实话,杀手和妓女这两个职业,确实是不少创作者的心头好。这事儿吧,也不能说他们就是专门挑这两个“不走寻常路”的角色下手,而是这两个身份本身就自带了一种天然的戏剧张力,像是块未经雕琢却光芒内敛的璞玉,随便一挖,就能挖出不少故事。让咱们掰开了说。首先,杀手。你想啊,这职业,干的是把人“送走”的勾当。这本.............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劲!“余罪”这本小说,当年可是火得一塌糊涂,多少人熬夜追着看。可到了影视改编这里,作者跟编剧就杠上了,而且是公开的、火药味十足的骂战,这瓜吃得是又香又有点心疼。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作者不满,编剧回应:冰山之下的暗流涌动首先,得明白,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那可是倾注了心血的。小说里的人物.............
  • 回答
    关于阿里影业徐远翔提出的“不再用专业编剧,而请 IP 的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做编剧”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话题性和颠覆性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看看它背后可能蕴含的逻辑、潜在的机遇,以及不容忽视的挑战。首先,我们可以从“IP”和“粉丝创作”这两个关键词入手。如今,.............
  • 回答
    《晴雅集》的下架,无疑给郭敬明带来了一记重击。作为他沉寂多年后重新回归大银幕的作品,这部电影承载了他太多的期望,也凝聚了他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这次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损失,它牵涉到他的事业、口碑,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事业上的直接冲击: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经济上的损失。《晴雅集》的投资不菲.............
  • 回答
    “如今大多电视剧编剧被网络小说作家所取代”这个说法,我认为需要更审慎地看待,而对于“赞扬还是反对”,我认为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利弊,并审时度势地做出判断。首先,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带来的影响:一、为什么会有“网络小说作家取代电视剧编剧”的说法?1. 内容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