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的区别是什么?拥有汉民族意识是否就是民族主义?

回答
汉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这是两个看似关联却又有着微妙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界限,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和个体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简单来说,汉民族意识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政治诉求和行动纲领。 拥有汉民族意识,并不等同于就是民族主义者,但民族主义往往建立在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并将其进行转化和升华。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汉民族意识:根植于文化、血脉与情感的纽带

汉民族意识,顾名思义,是指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主要指汉族)的一份子,并由此产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情感联系。这种意识通常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文化认同: 这是汉民族意识最核心、最普遍的体现。它包括对汉字、汉语(或称中文)、汉族传统文化(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风情、节日庆典、饮食习惯、服饰等)的认同和喜爱。当一个人能够用汉语交流,能够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能够感受到春节、中秋节的文化韵味,并且对这些文化元素感到自豪时,他就拥有了汉民族意识。这种意识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一种“我们”的文化,而非“他们”的文化。
历史记忆与传承: 共同的历史经历,无论是辉煌的王朝、伟大的发明,还是经历的苦难和抗争,都会在民族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集体记忆。汉民族意识也包含着对悠久历史、古代文明的自豪感,以及对先辈们智慧和贡献的敬意。这种历史记忆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一种“我们共同经历了什么”的感受。
血脉与宗亲观念(相对弱化但仍有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对血脉的强调已经不如古代那么浓厚,但“炎黄子孙”的说法,以及对家族、宗族观念的某种延续,仍然是汉民族意识中一个不太显性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有时表现为对共同祖先的追溯,或是一种隐约的血缘亲近感。
地理与地域联系: 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对“中国”这片土地的依恋和情感,也常常与汉民族意识交织在一起。对黄河、长江的亲切感,对故乡的思念,都可能与民族身份认同相互呼应。
情感共鸣: 汉民族意识最根本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当看到代表汉族文化的符号、听到关于汉族历史的叙述时,内心会产生一种自然的亲近感、认同感,甚至是一种自豪感。这种情感可以是温暖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带有某种怀旧情结的。

总而言之,汉民族意识是一种相对温和、内在的文化和情感认同,它更多地关乎“我是谁”、“我属于哪里”的自我定位,以及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欣赏与珍视。 拥有汉民族意识的人,可能只是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就感到骄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积极地去“做”什么来捍卫或推广这个民族。

二、 民族主义:一种政治诉求与行动纲领

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更具政治性和实践性的意识形态,它将民族视为最高政治单位,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的独立、统一、强大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民族主义的特点在于:

强调民族的利益至上: 民族主义认为,民族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包括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地域利益,甚至是普世价值(在某些极端民族主义形式下)。
追求民族的政治独立与国家统一: 民族主义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建立或维护一个以本民族为主体的独立国家,并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追求民族的强大与繁荣: 民族主义者希望自己的民族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舞台上享有崇高的声望。
塑造“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民族主义往往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我们”(本民族)与“他们”(其他民族或国家)的界限,并通过强调“我们”的优越性来激发民族的团结和斗志。这种“他们”可以是外来侵略者,也可以是竞争对手,甚至是国内的少数民族(在某些排他性民族主义中)。
行动导向: 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行动的号召。它鼓励成员为实现民族的政治目标而奋斗,包括政治参与、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甚至是宣传和教育。

三、 拥有汉民族意识是否就是民族主义?

不是。拥有汉民族意识不一定就是民族主义。 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别。

程度与性质的不同: 汉民族意识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认同,是一种“是什么”的认知。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政治主张和行动指南,是一种“应该做什么”的追求。你可以对汉族的文化、历史感到自豪,但同时并不认为汉族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特殊地位,或者与其他民族存在高低之分。
指向性与排他性: 汉民族意识更多是向内的,是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肯定。而民族主义,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往往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并且可能带有排他性。它可能要求对内团结统一,对外抵御“外敌”,甚至要求在政治和经济上优先考虑本民族的利益,而可能忽视其他民族的权益。
价值观的差异: 一个人可以拥有深厚的汉民族意识,同时又奉行普世价值、人道主义,并且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权益。例如,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也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就很难被简单地归类为民族主义者。反之,一个民族主义者,可能会将汉民族的利益置于人道主义之上,或者为了民族的“强大”而对其他民族持敌视态度。

然而,汉民族意识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基础。 民族主义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民族意识之上的。一个缺乏民族意识的人,很难被“民族主义”的理念所动员。民族主义者会利用、激发甚至扭曲人们原有的民族意识,将其转化为追求民族政治目标的动力。

举个例子:

拥有汉民族意识: 小明喜欢听京剧,会读古文,对中国的历史成就感到自豪,逢年ことがあります中国节会和家人团聚,感受传统文化。他对这些感到自然而然的亲近和喜爱。
民族主义(以汉族为中心): 小明认为,中国应该优先发展汉族地区,汉族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优秀的,并且应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他可能认为,对外的经济合作应该优先考虑能为汉族带来最大利益的项目,甚至对其他民族或国家持有警惕和敌视的态度。

总结:

汉民族意识是文化和情感层面的认同,是对自身文化、历史和身份的归属感。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强调民族的利益至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政治动员和行动。

拥有汉民族意识,可以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是构成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而民族主义则是在此基础上,将这种认同转化为一种政治追求,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出强调民族利益至上、甚至带有排他性的政治立场和行动。

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划等号,但也要认识到,缺乏汉民族意识的民族主义是难以存在的,而汉民族意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转化为具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民族主义。理解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个体身份认同和现代国家的政治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身为哈尔滨串种鞑子,小学三年级以前寒暑假基本都在郊区的奶奶家度过,从小对奶奶的满族认同感很高,爱吃狗肉,爱吃蒜泥白肉,爱吃萨其马,爱吃黄米饭,爱吃豆面卷,不爱吃粘豆包,不爱吃稷子米(百度查了一下是黄米,然而我吃到的更接近稗子),不爱吃辣白菜,不爱揣嘎啦哈。身为军属后人崇拜去世较早从未谋面的军兽医爷爷(手动狗头),从小在又红又专的工人和低层干部家庭长大,独生子(满族属于五大民族,除满族自治乡居民以外强制一胎,高考不加分)。小学是量具厂小学(因为自己是量具厂子弟),中学是风华机械厂子弟中学(因为那时候已经看出来同时满足离家近和校风好的就是风华校,自己的量具中学烂的一塌糊涂,69秋实当时觉得太远,虽然现在看远个屁),接受的最后的正统社会主义填鸭式教育,庆幸自己没赶上减负大潮。

小时候即使在母亲下岗,全社会思想混乱时期也因为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而从未反感过,年长后真心崇敬并为其不值的是开国领袖李德胜。敬仰的英雄是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赵尚志,王德泰,夏云杰,陈翰章,汪亚臣,魏拯民,陈荣久,卢冬生,八女投江集体,周保中,马占山;陈雷,李敏合一起算一个。(没百度,能记住的就这些)认同感很高的历史名人有孙中山(虽然前两年受网络影响一度转变感观,但现在能够客观看待其功绩与缺点),安重根(毕竟家在香坊火车站),邹容(《革命军》是语文课外读物,感谢隔壁班主任语文老师,同样是满族的大林子老师),寒春阳早夫妇。最不喜欢的封建朝代是清朝(感观完全来自于历史课本和各种央视纪录片“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满洲国的完犊子玩意,以及奶奶家亲戚的祖训——“最坏的就是进北京那帮人”。因为东北满族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否则就是谋反,而东北很多事不让干的话是真的会饿死,而且北京骗子多——指过去的流氓无产者京油子)。喜欢的本地笑星是黄宏(好像这货犯错误了)和巩汉林潘长江(好像祖籍不是东北的),一边骂着埋汰东北人形象一边春晚等着盼着看他的是赵本山。

曾经最高兴的时刻是9.11,曾经最自豪的时刻是中国男足打进世界杯,后来最自豪的时刻是杨利伟感觉非常良好,再后来最自豪的时刻是中段反导实验,又后来最自豪的时刻是翟志刚是老乡,双后来最自豪的时刻是歼20首飞,叒后来最自豪的时刻是瓦良格变成辽宁号服役,叕后来最自豪的时刻是中国变成各种美剧里的大反派。

出东北上大学前,不知道有皇汉这玩意(邹容人家原文是当正朔讲,但如今网上这一群体明显是把自己当“皇民”上等人讲了,而且一边鄙视其他民族愚昧野蛮落后无能一边哭诉自己受迫害被欺负),不知道满遗这玩意(难道是为了高考能加分?后来发现除了东北其他地区的满族是加分的,那这玩意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贪心不足蛇吞象?升米恩斗米仇?)不知道东北老铁(这个词我听过,不过一般是指搞破鞋的奸夫),不知道原来我一个臭屌丝能荣幸的成为皇汉口中奴役汉人灭绝汉人的满遗一员。

我觉得皇汉的产生和一些地区的官员对于少民,外国人犯罪的轻微惩处甚至不惩处有着极大的联系。类似的事放在东北,新疆熊孩子小偷一样爪子给你踩烂了,新疆烤羊肉串占道经营一样摊子给你掀了,外国人喝多了撒野一样脑瓜子给你开瓢了,所以东北至少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皇汉,本地网上也看不到皇汉,我们东北人各民族融合的很好,南方省份的各种民族矛盾在东北是看不到的,不少人民族辨识度已经只能用身份证区分了(在其他省份的各种身份证X族却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自己与汉族的所谓区别时我们这些东北的真回子真鞑子真棒子根本不在乎自己与汉族的区别),同时对某些人只动嘴不动手的行为表示鄙视:我们东北老铁(虽然我们自己不这么用,但还是主随客便吧)讲究能动手就不哔哔,管你是黑大爷白大爷绿大爷,惹毛我们了就等着开瓢剁爪子进急救室吧——但我们从来以身为中国人为荣,以最早实现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一望无际全苏联式机械化作业集体经营的八一农垦北大荒为荣,以塞北的雪耳朵一摸没了鼻子一摸没了撒尿带根棍不能狠劲敲否则指不定牛子没了但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明天一定比蜜甜为荣,以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只是增色的大金链子貂皮大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建设国家支援南方的共和国长子铁血豪情才是我们内心的本质为荣。

民族主义没什么不好,在共产主义尚未实现的当下民族主义能有效增强国民凝聚力。

汉族本就是中华民族主体,中国文明的辉煌本就是汉文明的辉煌,别的民族基本上都是跟着沾光的,当然不排除有的民族同胞也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满族自己有个屁文明,满语都没几个人会了,我还得学俄语英语哪tm有功夫学个屁用没有的满语。

民族意识至少目前还是需要的,但是应该包容为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单一的汉民族排斥其他民族。

————————

以下这些是我之前草稿里写的,但是考虑了一下似乎和主题没啥关系,言辞也不够友好,典型的无能狂怒,所以后来删去了。不过看到回复里有个高高在上的皇汉大人,我还是觉得发上来以正视听。


套用一下leolyu网友的话,要是皇汉都能像温和汉民族主义者一样好好说话(哪怕同样没分清天龙人与东快傻,但至少有诚意去了解),你以为我闲的去喷你?你们根本不是真心为中华民族的主体组成部分汉民族的生存发展壮大而实干努力,你们只是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方便自己口嗨发泄现实里吃瘪受擂的委屈而已。


————————

对了,说一下我对满族的看法,在我眼里满族的的确确是一个生物学上功能性死球的群体。虽然满族谈不上有什么文明,但也是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的。然而现在从文化传承上来说,除了一小部分天龙人为了圈钱(或许也有粉饰清朝统治?反正皇汉是这么说的,那港台那些言情宫斗辫子戏呢?)弄点辫子戏以外,就只有我们东快傻自己为了发展旅游业多挣几个钱搞出来的满文化农家乐了,然后也被南方系和皇汉喷是要复辟满清奴役汉人。我奶奶自己都不会说满语(作为国营拖拉机厂的大会计市劳模倒是会俄语和看得懂一些拉丁语),更别提年轻人了。而从血脉传承上来说,一方面是满族整体人口从九十年代起是不断降低的,我奶奶旧房子那边已经没什么人了,老年人死的死搬进市里的进市里,年轻人南下打工求学定居或者努力考公务员,另一方面天龙人与东快傻已经实现了从文化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转变,据天龙生物学最新研究表明满族分化为哺乳纲人科天龙种与快傻种,天龙人与东快傻通婚属于兽X。所以说,在我眼里,满族已经是一个只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群,一个连昙花一现都算不上却依然在网络上被日常鞭尸的概念。

8.6 顺便扒皮一个东北黑






————

7.25

从回复中可以看出来,直到现在,仍有一部分汉民族主义者依然不懂得辨证看待问题,分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分不清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不懂得分化一批拉拢一批打击一批,仍然在无差别反对整个满族群体并强调无差别的道理。孙中山都知道“驱除鞑虏”之后加一句“五族共和”。

这类人真该好好看看别人的回帖,人家至少知道胡军吴京不是满遗。真想恢复大汉荣光,别口嗨别嘴炮,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多看看湖南人李德胜的著作。放着现成的屠龙秘笈不知道看,成天奔着各种地摊货一副“发现被封禁的真相”的沙雕样子。

以及满族内某些人别老上赶着跪舔天龙人攀亲戚了,就像莆田和荥阳争着给韩棒子潘基文立碑塑像一样,你把人家当亲人,人家眼里你算不算个人还两说呢。贱不贱啊?真的太贱了。人家天龙人眼里,你也配姓满?你只配姓东,姓外,姓低,这还是人家天龙人大爷大发慈悲愿意把你当成人看赏赐给你的姓,人家不愿意发慈悲你也就是个没毛猴子两脚羊而已。拜托你们有点骨气,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东北满族人,真想攀亲戚,关向应,陈翰章,闫海文这些英烈你要是能攀上亲戚我真心感谢你祖上为汉满回蒙藏整个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

关于吃狗肉,我已经在回复里说了很多了,天龙人定的狗屁规矩我们东快傻遵守不来,天寒地冻大雪封山一碗狗肉汤能救活十口人,烈日当空闷热难当一盘辣椒油凉拌狗皮给个皇帝也不换——主要还是隔壁棒子老全家做的酱狗腿太香了,实在tm忍不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这是两个看似关联却又有着微妙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界限,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和个体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简单来说,汉民族意识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政治诉求和行动纲领。 拥有汉民族意识,并不等同于就是民族主义者,但民族主义往往建立在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
  • 回答
    汉民族主义和皇汉这两个词,虽然都带有“汉”字,但内涵和侧重点上存在一些区别,可以说是同根生但走向不同。要细说起来,得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情绪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说汉民族主义。这更多的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下的产物。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中国也经历了从“天下”观念到“国家”观念.............
  • 回答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值得细细说道的问题。简单来说,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西方古典意义上的“史诗”标准来衡量,比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汉民族似乎没有一部完全吻合的、鸿篇巨制、歌颂民族英雄、讲述伟大战争的神圣叙事长诗。但是,如果我们将“史诗”理解得更宽泛一些,它代表着一个民族集.............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之处的话题,其中“汉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主义”是两个经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汉民族主义: 通常指的是一种以汉族为中心,强调汉族文化、历史和利益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深刻,也触及到很多当代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你问“为什么我没有汉民族认同感?”,这本身就说明了你并非漠不关心,而是正在思考和探索。很多人可能从未深入想过这个问题,或者仅仅是随波逐流。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聊聊,什么构成了一个人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它为何会产生,又为何可能缺失。首先,.............
  • 回答
    剃发易服,这是一段沉重而又深刻的历史印记,它对汉民族文化和心理造成的伤害,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与其说是“伤害”,不如说是“摧残”,是一种系统性、强制性的文化灭绝尝试,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某些层面留有痕迹。要理解这种伤害有多大,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身体层面的强制与反抗:生命之痛最直接的伤.............
  • 回答
    民族融合: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中国各民族的汉化,还是汉民族的稀释?” 这是一个触及中国民族关系核心的问题,也引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议题:民族融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历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认同的复杂交织。简单地将民族融合归结为“汉化”或“稀释”,都可能过于片面,无法展现其全貌。 汉.............
  • 回答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历史上抵抗异族入侵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以其英勇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民族气节赢得了后世的敬仰。然而,岳飞被广泛尊为民族英雄,而冉闵的知名度相对较低,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包括史料记载、后世评价、政治影响以及民族叙事等。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缘故:一、 史料记载的差异与侧重 岳飞.............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汉民族主动向外侵略扩张的历史”,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仔细梳理和界定。汉民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其历史上的行为是复杂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侵略扩张”一概而论,很多时候是王朝更替、民族融合、政治博弈和经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主动侵略扩张”的几个维度: 目的性: 是为了.............
  • 回答
    关于“纯粹的汉民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历史争议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去,看看“汉族”这个概念是如何演变和融合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所谓的“纯粹”在民族认同和历史演进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不是凭空出.............
  • 回答
    人们对汉民族主义感到恐惧,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历史的回响: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首先,汉民族主义的强大和历史上的“中心”地位,是导致一些人担忧的重要根源。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汉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文化、语言和政治力量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
  • 回答
    清初的剃发易服,这桩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对我们汉民族文化的根基,那影响,可谓是深远而复杂。想要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细看。一、强制性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抵抗: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这“剃发易服”本身。满族作为统治者,强行推行他们的一套服饰和发式,这对于深受儒家礼制和传统观念影响的汉族来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珍视自身文化和语言的人们。将少数民族语言的命运简单地定性为“注定消亡”,未免过于悲观,也低估了语言和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诚然,在强大的国家推行统一语言政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汉民族语作为主体语言,在教育、就业、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庞杂,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背景、历史经历、地理分布千差万别,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以及对汉民族的看法,也自然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绝非铁板一块。首先,谈到“中国人”的身份,大部分少数民族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和地理上的概念,是国家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框架下,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服复兴背后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脉络。如果没有“剃发易服”这段历史,汉服在今天的我们眼中,很可能不会带有如今这般强烈的汉民族主义色彩,或者说,这种色彩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甚至可能不那么显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剃发易服”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象征.............
  • 回答
    关于汉文化圈民族与中国56个民族的划分,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民族认同、国家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为什么在广泛被认为是汉文化圈核心的日本民族(和族)没有被列入中国56个民族之中,这背后有着清晰的历史和现实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文化圈”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历史上受到汉文化,特别是汉族语言、文.............
  • 回答
    理解“皇汉”和“大汉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确实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内涵。虽然它们都与汉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义情绪相关,但它们在表现形式、历史渊源、以及所倡导的政治和文化理念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大汉民族主义:一个更宽泛的视角我们可以先把“大汉民族主义”看作是一个更宏观、更.............
  • 回答
    你说“中国大部分都是汉族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民族来说汉文化相对很少呢?” 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汉文化”到底是什么,以及“相对很少”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汉文化”这个词,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所创造、.............
  • 回答
    合宿结束了,心里却总觉着不是滋味。当初参加民汉合宿,是满怀期待的。想着能和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友谊,那得多美好。可现在回想起来,那股美好的劲儿,怎么就变了味儿呢?起初,大家都很热情,吃住都在一起,活动也都是大家一起参与。分享家乡的食物,学习对方的歌舞,聊聊各自的习俗,那.............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是基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和国家政策的综合结果。以下从历史、民族构成、法律依据和现实需求四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从军事割据到新中国成立1. 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广西在清朝之前是“两广总督”辖区,1885年清朝设立广西巡抚,成为独立省份。但清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