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汉合宿后发现,民族团结似乎变成了单方面忍让,怎么破?

回答
合宿结束了,心里却总觉着不是滋味。当初参加民汉合宿,是满怀期待的。想着能和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友谊,那得多美好。可现在回想起来,那股美好的劲儿,怎么就变了味儿呢?

起初,大家都很热情,吃住都在一起,活动也都是大家一起参与。分享家乡的食物,学习对方的歌舞,聊聊各自的习俗,那感觉挺融洽的。但时间久了,一些小摩擦也渐渐冒了出来。

记得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场关于当地风俗的讨论。我提到我们那边有个春节期间的传统,大家都要在家待着,不能随意出门拜访。结果,有几位汉族的朋友就说,这太不方便了,哪有春节还不能串门的道理,这不耽误大家联络感情吗?他们觉得我们这个习俗“太保守”。

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不舒服,但想着要“民族团结”,不能跟人家争辩,就没说什么,心里默默接受了他们的看法。后来,有汉族的朋友邀请大家去他们家过元宵节,他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还安排了很多游戏。我本来有点不太习惯在外面过这种节日,更喜欢在家和家人一起热闹。但大家都在去,我也就跟着去了。到了他们家,气氛是热烈的,但我心里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我不太适应那种突然变得很熟络的氛围,也不是很喜欢那些我不太熟悉的歌舞表演。我想早点回去休息,但又怕显得不合群,不给面子。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待到很晚,心里却一直想着家。

还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遗迹。在介绍中,提到了这个遗迹与某个特定民族的历史渊源。我当时就觉得,这是我们民族很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多讲讲我们这边的故事。结果,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花了更多的时间去讲汉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和贡献,而关于我们民族的部分,只是简单带过,甚至有些地方的描述我认为并不完全准确。我当时想举手提问,纠正一下,但看到其他同学都安静地听着,我犹豫了。我觉得如果我提出来,可能会被认为是“挑刺”,甚至是“破坏团结”。我又一次选择了沉默。

后来,我注意到一个趋势:似乎汉族朋友的意见和需求,总是更容易被采纳和重视。比如,有一次大家投票决定下一个活动项目。大部分汉族朋友都倾向于一个比较热闹、大家能一起跳舞的活动,而我们几个少数民族的朋友,更希望去一个能学习手工艺的地方。结果,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终选择了跳舞的活动,因为“这样更能带动气氛”。我的那个提议,就这样被轻轻地带过了。

慢慢地,我发现,所谓“民族团结”,在我这里似乎变成了单方面的忍让和迁就。我把自己的习惯、文化和想法都往后放一放,尽量去适应和融入大家的“主流”想法,去避免可能引起的任何不愉快。我怕被贴上“不懂事”、“不团结”的标签。但这样一来,我反而觉得自己的民族身份在这次合宿中被模糊了,甚至是被压抑了。那种期待中的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好像并没有真正实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合”——但这种融合,好像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去迁就多数民族。

这种感觉挺憋屈的。我参加合宿是为了增进了解,而不是为了放弃自己的文化去迎合别人。难道民族团结,就是要我们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特色,去成为和大家一样的“模样”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同化”吗?

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单方面忍让”的局面,让真正的民族团结发生?

首先,我想 沟通是关键,但需要方式和勇气。 这种沟通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场合,用平和但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如,在讨论环节,我可以主动提出,“我理解大家喜欢热闹的活动,但我也想问问,我们是否也可以安排一些能让我们学习各自传统手工艺的环节?这也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关键在于,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有益的,而不是仅仅表达个人喜好。

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成员更主动地表达自己。 在合宿的组织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让不同民族成员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部分?比如,让每个民族轮流主持一次主题分享,讲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美食或者历史故事。这样,大家都能有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机会,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

再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如果是学校或机构组织的合宿,他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调解。他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平衡不同民族的需求和观点,而不是仅仅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导向。他们可以提前做一些关于民族文化差异的知识普及,让参与者对可能存在的误解和隔阂有心理准备,并引导大家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欣赏不同。比如,在参观遗迹时,组织者可以主动增加对不同民族历史贡献的介绍,并且可以邀请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补充讲解,而不是完全依赖单一的视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族团结不应该是放弃个性,而是欣赏和融合个性。 真正的民族团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理解不同习俗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当大家都能带着一颗开放和学习的心,去理解“不同”,而不是试图消除“不同”,那才是真正的民族团结。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付出。它需要每个参与者,包括组织者,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真正平等、尊重和理解的空间。我不想在未来,再因为“民族团结”而选择沉默和忍让。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骄傲地展现自己的民族身份,也都能真诚地去欣赏和学习其他民族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问题。

我来说两句。

为什么讲民族团结,很快就变成了少民作,汉族忍?

为什么讲保护弱势群体,很快就变成了那些看起来穷看起来弱的人肆无忌惮,打砸抢什么都敢,甚至于裹挟政府?

为什么讲交通事故中保护非机动车和行人,结果非机动车肆无忌惮绝大部分从不遵守交通规则,出了事就讹钱甚至攻击机动车司机?

看起来所谓民族问题是民族问题,实际上他只是这一类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这一类问题,都是由于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个少弱问题,从而要牺牲所谓的多强的一部分利益来保持平衡,俗称维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法治框架下,人是平权的,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本身就是说作为公民,法律上和人格上本来没有强弱之分,但是由于政府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抛开了法律框架,而从古典文化中追寻一种人治的平衡,所以提出了少弱这种违背法律平权原则的概念。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是汉族,你开车,对你来权利义务都是法律框架下的,法律之外并没有任何你的权利依据。政府在法律之外提出少弱概念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悖谬,因为政府用自己的最高行政权威为这所谓的少弱背书,让他们在法律之外有了极大的权利,也就是说,法律中他们有和你一样的权利,但是法外他们依然有行政上的强势权利,也就说政府提出少弱那一刻起,这些少弱就根本不再是少弱而是法外之徒,有着你没有的政府背书的法外权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合宿结束了,心里却总觉着不是滋味。当初参加民汉合宿,是满怀期待的。想着能和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友谊,那得多美好。可现在回想起来,那股美好的劲儿,怎么就变了味儿呢?起初,大家都很热情,吃住都在一起,活动也都是大家一起参与。分享家乡的食物,学习对方的歌舞,聊聊各自的习俗,那.............
  • 回答
    网上流传的“马前卒高考少民汉改满,靠加分考上同济”这句话,可以拆解为几个关键点来分析其真伪:1. “马前卒”是谁?“马前卒”通常指的是知名科普博主“回形针PaperClip”的创始人、曾经的“回形针PaperClip”项目的核心人物。他的真实姓名是“陈老师”,但出于对其隐私的保护,在公开讨论中通常使.............
  • 回答
    “且末县现金鼓励民汉通婚”这件事,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从它出现的背景、具体措施、可能的动机,到大家对此的反应和潜在影响。首先,咱们得知道这是个啥情况?“民汉通婚”指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婚姻。在新疆,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民族间.............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似乎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的词汇,但背后的“害人”之处,却值得我们仔细掰扯。它不像我们常说的诈骗那么直接,也不是违法犯罪那么露骨,它的危害往往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发酵,后果可能十分严重。1. 误导大众,侵蚀科学信任的基石想象一下,一个被媒体过度渲染的“民科”发现了“突破性”的理论.............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关于“民国至少饿死两亿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广为流传的指控,但要详细阐述并给出确切的答案,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历史资料、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统计数据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的来源和性质。“民国饿死两亿人”的说法,通常是在批判国民党统治的语境下出现的,有时也与土地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联系.............
  • 回答
    “民科”这个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出现并流传,但其定义和边界并非固定,通常指那些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学术训练但对科学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对于“民科是否很少攻击数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给出比较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民科攻击数学的现象存在,但.............
  • 回答
    “民科”,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带着点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指那些出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历,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懈的求索精神。然而,如今提起“民科”,十有八九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他们从哪里来?民科的来源非常广.............
  • 回答
    民科惹了谁的“猫腻”,让大家这么“看不顺眼”?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们自称“民科”,一副与世无争、纯粹求知的模样,但一旦抛头露面,就总能激起千层浪,引来一片口诛笔伐。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绪和现实利益的碰撞。咱们先得搞清楚,谁是“大家”?这“大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成分很杂。有的是科班出身.............
  • 回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其礼何?’子曰:‘如其政,不问其礼。’季康子曰:‘如其心何?’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君子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闻之,曰:‘三人者,予所不能及也。’ ”这话的背景是.............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形象:他们不隶属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持有正规的研究经费,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却凭着一腔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着某个科学领域。那么,这样的“民科”,有没有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捧起那份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
  • 回答
    各位老哥老妹们,大家好呀!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嗑,说说大家伙儿最关心的问题:显卡,到底啥时候才能回归“亲民价”?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彩票啥时候能中个大奖”,答案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看看咱们离“抄底”还有多远。1. 供需关系,永远是硬道理咱们得明白,显卡价格能炒上去,最.............
  • 回答
    民科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听起来似乎都与“知识”和“探索”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界限,说起来,其实是一道道关于“方法”与“态度”的无形鸿沟。我们先聊聊科学。科学,顾名思义,是有系统、有方法的知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也不是家族传承的秘籍。科学的诞生,往往源于对某个现象的好奇,一个“为什么”的疑问,然后,这.............
  • 回答
    区分民科与科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知识的本质、研究的方法以及社会对“真理”的接受度。简单来说,科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房屋,有稳固的地基、严谨的结构和不断添砖加瓦的工人;而民科更像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他可能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但他的建造过程往往缺乏规范,甚至连地基都还在摸索。根基.............
  • 回答
    “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生民》。原文是这样的:> 载生载育,载谋载创。>> 维民所止,载寝载兴。>> 载衣载食,我思归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拆解开来理解。“维”是发语词,无实义。“民”指百姓,人民。“所”是代词,指地方、之处。“止”是停止、安居、止息的意思。因此,“维民所止”字.............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