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说的话对不对?

回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其礼何?’子曰:‘如其政,不问其礼。’季康子曰:‘如其心何?’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君子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闻之,曰:‘三人者,予所不能及也。’ ”

这话的背景是孔子与鲁国大夫季康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季康子问了关于礼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政事办好了,就不必深究礼的问题。接着,季康子又问关于“心”的问题,孔子答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在历史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甚至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解读也千差万别。它到底对不对?这涉及到对“民”、“由”、“知”以及“圣人”的理解,也牵扯到政治哲学中关于权力、民众和知识的核心命题。

字面意思的解读:

最直接的理解是,统治者可以引导民众去遵循某种方式(“由之”),但不必让民众明白这种方式背后的道理或原因(“不可使知之”)。这里的“由”可以理解为“遵循”、“执行”、“照办”。“知”则指“明白”、“了解”、“洞悉”。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生凋敝。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当时,统治者通常掌握着信息和知识,民众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可能看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让普通民众都去深入思考政治的复杂性、礼仪的深层含义,或者统治的必要性,可能会引发混乱和质疑,甚至动摇社会秩序。

“可使由之”: 可能是指,统治者有责任设计和推行一套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而民众则应该被教育和引导去遵守这些制度和礼仪。这是一种“教化”或“训导”的思路。
“不可使知之”: 这里的“知”可能不是指完全的无知,而是指不被允许去“知其所以然”,不被允许去质疑、去批判,或者不去深入探究统治的逻辑和背后的权力运作。这可能源于一种“民愚”的观念,认为民众容易被煽动,一旦过多地了解政治的复杂和黑暗面,反而会产生动乱。

理解这句话的几个维度:

1. 现实政治的考量:
效率与稳定: 简单地让民众“照办”,可能比让他们参与讨论、理解原因更有效率,也更能维持表面的稳定。尤其是在信息不发达、教育程度低下的时代,过度的信息公开和参与可能带来风险。
统治的必要性: 统治者可能认为,某些政治决策和统治手段,其复杂性或甚至是残酷性,是不适合让普通民众完全知晓的。知道得太多,反而会引起不满和反抗。
精英政治的倾向: 这句话也可能反映了一种精英政治的倾向,即政治决策和治理应该由少数有德行、有智慧的精英来完成,而民众则只需要执行和遵守。

2. 对“知”的负面理解:
“知”在这里是否包含“过度的知”、“不合时宜的知”?如果民众知晓了太多政治的阴暗面、权力的运作逻辑,或者统治者本身的局限性,会不会导致对现有秩序的普遍怀疑和动摇?
“知”是否会带来“惑”?孔子在前面也说了“知者不惑”。那么,在这里“不可使知之”是否是出于担心民众“知”了之后反而“惑”,或者“知”了之后产生不必要的“忧”?

3. 辩护与批判:
辩护者: 可能会认为,这是孔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教化所提出的“权宜之计”。在那个时代,民众的普遍素质和理解能力有限,过度启蒙可能适得其反。这是一种“愚民政策”的早期雏形,但出发点可能是“为民着想”,怕民众受害。
批评者: 认为这句话是反民主、反启蒙的,是为统治者压制民众、维护特权提供理论依据。它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将民众视为被动的工具。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可使知之”,那么统治的合法性又从何谈起?“知”是公民参与和监督的基础,没有“知”,又何谈“由”的合理性?

孔子是否真的如此认为?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季康子问政时,孔子对季康子提出的一个回答,而不是孔子向普罗大众宣讲的政治理念。孔子本人的政治思想是复杂的,他强调“仁政”、“德治”,希望通过教育和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提升民心。

从孔子整体思想来看: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也,未可乐也”(《论语·子路》),意思是民众可以让他们去实践(好的政道),但未必能够让他们一起享受安乐。这可能暗示民众在政治参与上的局限性。
“君子道三”的对照: 在同一篇中,孔子还说了“君子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虽然自谦,但也在标榜“知”的重要性。这与“不可使知之”似乎存在一种张力。
“知”的多义性: 这里的“知”是指知识,还是指智慧?是指信息,还是指是非判断能力?如果“知”是指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那孔子肯定希望民众有。如果“知”是指过度介入政治纷争,扰乱心性,那他可能不希望。

更深层次的思考:

1. “知”与“惑”的辩证关系: 诚然,知识可能带来困惑,但无知不代表就没有困惑,无知带来的困惑往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启蒙的目的恰恰是通过“知”来化解“惑”,而不是因为害怕“惑”而阻碍“知”。
2. 知情权与政治参与: 在现代社会,知情权被视为基本人权。民众需要了解政府的运作、政策的制定,才能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权力,表达诉求。
3. “民”的定义: “民”是应该被蒙蔽的客体,还是应该被赋权的参与者?这是判断这句话对错的关键。如果认为“民”是需要被引导的、被管理的,那么这句话可能“有其道理”。如果认为“民”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那么这句话就是错误的。

结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从其字面意思和当时的语境来看,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的现实考量,甚至带有某种“愚民”的色彩。

然而,从现代文明和政治进步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 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都要求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剥夺民众的“知”的权利,也就剥夺了他们参与和监督的能力,为专制和腐败提供了温床。

因此,说孔子“对”还是“不对,取决于你站在哪个历史视角,以及如何理解“民”和“知”这两个概念。如果将其视为孔子对季康子的一种政治策略性回答,或许可以理解其“无奈”或“现实”。但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政治原则来推崇,那它无疑是落后且有害的。

圣人的话,并非一定百分百正确,或者说,其“正确性”往往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特定语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这句话更像是一个历史的标本,让我们去反思政治权力与民众认知之间的永恒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先,我也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属于洗地。但是,现在想来,很有道理。文言动词有“使动用法”,为何还要用“使”表“使动”?“使”跟动词,表“使动”,在先秦文章里还有其它例子吗?如果想表达愚民,“民可由之,不可知之”,用“知之”表“使之智”不是更通吗?

user avatar

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是由读者自己决定的,某种意义上说怎样解读,读出的是自己的内心。

内心光明的人读不懂黑暗,内心阴暗的人看啥都是阴谋。知乎上一大热点不就是阴谋论吗?比如西游记里说圣人大棋,隋朝灭亡是世家换代言人之类的。

这句话,按孔子一贯的逻辑,他可能那么直白的说可以让做,不可以告诉他为啥做吗?

当然我的话不一定有道理,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孔子说好话就是装模作样只说不做,说坏话那就是要天打五雷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其礼何?’子曰:‘如其政,不问其礼。’季康子曰:‘如其心何?’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君子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闻之,曰:‘三人者,予所不能及也。’ ”这话的背景是.............
  • 回答
    要评价商鞅和孔子关于“民”的论述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明确“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政治或社会思想的“正确性”往往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需要结合他们的主张、目的以及历史影响来理解。商鞅的“民不可.............
  • 回答
    您引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理想,强调个人对宇宙、人民、文化、历史的终极责任。西方哲学中虽无完全对应的字面表达,但其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类似的宏大命题与精神追求,以下从哲学、宗教、政治哲学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哲学维度:.............
  • 回答
    《左传·昭公六年》里那句“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确实挺有意思的,说的是一件大事,跟咱们现在理解的“人治”和“法治”那点事儿有点儿关系。要讲明白,咱们得把它拆开来,一层层捋。首先,咱们来看“民知有辟”这四个字。“民”很好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通大众。“知”就是.............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似乎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的词汇,但背后的“害人”之处,却值得我们仔细掰扯。它不像我们常说的诈骗那么直接,也不是违法犯罪那么露骨,它的危害往往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发酵,后果可能十分严重。1. 误导大众,侵蚀科学信任的基石想象一下,一个被媒体过度渲染的“民科”发现了“突破性”的理论.............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关于“民国至少饿死两亿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广为流传的指控,但要详细阐述并给出确切的答案,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历史资料、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统计数据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的来源和性质。“民国饿死两亿人”的说法,通常是在批判国民党统治的语境下出现的,有时也与土地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联系.............
  • 回答
    “民科”这个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出现并流传,但其定义和边界并非固定,通常指那些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学术训练但对科学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对于“民科是否很少攻击数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给出比较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民科攻击数学的现象存在,但.............
  • 回答
    “民科”,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带着点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指那些出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历,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懈的求索精神。然而,如今提起“民科”,十有八九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他们从哪里来?民科的来源非常广.............
  • 回答
    合宿结束了,心里却总觉着不是滋味。当初参加民汉合宿,是满怀期待的。想着能和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友谊,那得多美好。可现在回想起来,那股美好的劲儿,怎么就变了味儿呢?起初,大家都很热情,吃住都在一起,活动也都是大家一起参与。分享家乡的食物,学习对方的歌舞,聊聊各自的习俗,那.............
  • 回答
    民科惹了谁的“猫腻”,让大家这么“看不顺眼”?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们自称“民科”,一副与世无争、纯粹求知的模样,但一旦抛头露面,就总能激起千层浪,引来一片口诛笔伐。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绪和现实利益的碰撞。咱们先得搞清楚,谁是“大家”?这“大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成分很杂。有的是科班出身.............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形象:他们不隶属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持有正规的研究经费,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却凭着一腔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着某个科学领域。那么,这样的“民科”,有没有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捧起那份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
  • 回答
    各位老哥老妹们,大家好呀!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嗑,说说大家伙儿最关心的问题:显卡,到底啥时候才能回归“亲民价”?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彩票啥时候能中个大奖”,答案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看看咱们离“抄底”还有多远。1. 供需关系,永远是硬道理咱们得明白,显卡价格能炒上去,最.............
  • 回答
    民科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听起来似乎都与“知识”和“探索”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界限,说起来,其实是一道道关于“方法”与“态度”的无形鸿沟。我们先聊聊科学。科学,顾名思义,是有系统、有方法的知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也不是家族传承的秘籍。科学的诞生,往往源于对某个现象的好奇,一个“为什么”的疑问,然后,这.............
  • 回答
    区分民科与科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知识的本质、研究的方法以及社会对“真理”的接受度。简单来说,科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房屋,有稳固的地基、严谨的结构和不断添砖加瓦的工人;而民科更像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他可能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但他的建造过程往往缺乏规范,甚至连地基都还在摸索。根基.............
  • 回答
    “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生民》。原文是这样的:> 载生载育,载谋载创。>> 维民所止,载寝载兴。>> 载衣载食,我思归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拆解开来理解。“维”是发语词,无实义。“民”指百姓,人民。“所”是代词,指地方、之处。“止”是停止、安居、止息的意思。因此,“维民所止”字.............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