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鞅的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和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么?

回答
要评价商鞅和孔子关于“民”的论述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明确“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政治或社会思想的“正确性”往往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需要结合他们的主张、目的以及历史影响来理解。

商鞅的“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商鞅推行变法,其核心目标是富国强兵,巩固秦国的统治地位。他的这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时代背景与目标: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进行变法改革,以求生存和扩张。秦国当时相对落后,商鞅的目标是通过严酷的法律和高效的组织来改变这一现状。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服从命令、努力耕战的民众,而不是一个能够参与政治决策、质疑改革方向的民众。
“不可与虑始”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应该被允许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战略的思考中。商鞅认为,普通民众的视野有限,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也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如果让他们参与决策,很可能会阻碍改革,甚至危及国家利益。因此,治国者应该掌握决策权,而民众只需要执行。
“可与乐成”的含义: 一旦政策被制定并开始实施,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民众就可以参与其中,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处。商鞅强调的是“农战”,他希望民众能够专注于农业生产和军事服役,通过辛勤劳动来获得物质上的富足和战功的荣耀。当国家因为这些努力而强大,民众自然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变法的手段: 商鞅的变法以严刑峻法著称。他通过奖励耕战、惩治懒惰、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众的要求是绝对的服从和高效的执行。民众的“乐成”,更多的是一种物质激励和成果共享,而非参与感和成就感。
评价:
积极方面: 从富国强兵、建立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角度来看,商鞅的主张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他成功地将秦国打造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众在遵守法律、积极耕战的情况下,确实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改善和国家发展带来的“乐成”。
局限性与批判: 然而,这种模式将民众视为被动的工具,剥夺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权和思想自由。它建立在高度压制和控制之上,缺乏对民众主体性的尊重。长远来看,过度的压制容易滋生不满,也限制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思想的创新。一旦统治者失策,民众缺乏参与和监督,就可能导致更大的危机。因此,从现代政治文明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看,商鞅的这一论述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是不“正确”的。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这一论述,出自《论语·雍也》:“子贡问曰:‘君子政治,何如?’子曰:‘先行其言,而未可行也,是以君子悖而怨者,曰:‘先行其言,而未可行也。’夫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在上,风在下。夫风吹草动,而怨者,岂草之过也。’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在这里的“由”并非“被动听从”,而是“顺应”、“遵循”或“引导”。而“知”也不是“全然无知”,而是“参与决策”、“理解全部缘由”。

时代背景与目标: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朝的秩序,建立一个以“仁”为核心的理想社会,强调德治和礼治。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用道德感化民众,而不是依靠严酷的法律。
“民可使由之”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是可以让他们去顺应、遵循,去行动的。孔子相信,当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德化民,用合乎礼义的制度来引导民众,民众是可以被引导着去做正确的事情的。这里的“由之”是一种顺势而为,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和谐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强制。
“不可使知之”的含义: 这句话并非简单地剥夺民众的知情权或思考权。孔子认为,普通民众的眼界和能力有限,他们不必,甚至不适合去理解国家政治运作的全部复杂性、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长远的战略部署。如果让普通民众去理解所有这些,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纷扰、质疑和混乱,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统治者需要承担起“知”的责任,去理解和规划,然后通过“由之”的方式来引导民众。
“先行其言”的补充: 孔子前面提到“先行其言,而未可行也”,这句话非常重要。它表明,君子(统治者)在要求民众去做某事之前,自己必须先做到,并且要考虑事情是否“可行”。这暗示了对决策者的高要求,他们需要有远见和担当。
评价:
积极方面: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的道德责任和德行示范作用,将民众视为需要被引导和教化的对象,而非单纯的工具。他试图通过道德和礼乐来维系社会秩序,追求一种更温和、更具人情味的治理方式。这种思想对于培养民众的道德感和文化素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局限性与批判: 然而,同样地,这种观点也存在将民众视为被动接受者的倾向。虽然孔子强调“德化”,但“不可使知之”的说法,依然将政治决策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君子”手中。它依赖于统治者的“德”和“智”,如果统治者本身就有问题,或者“君子”的“知”是片面的,那么民众就可能被误导而无所适从。在现代民主社会看来,剥夺民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无论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都是不符合政治文明原则的。

总结与比较

将商鞅和孔子的论述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虽然都是针对如何治理民众,但出发点和方式却有显著不同:

目标: 商鞅更侧重于国家力量的建设和稳定,富国强兵是其首要目标。孔子则更关注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道德的提升,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仁”之社会。
方式: 商鞅 reliance on 法律、奖惩和集权。孔子 reliance on 道德、礼乐和教化。
对民众的角色定位:
商鞅:民众是执行者,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被剥夺了参与决策的权利,但可以分享成功的果实(“乐成”)。
孔子:民众是需要被引导和教化的对象,同样不被允许参与到复杂的决策中(“不可使知之”),但可以通过德行和礼乐来引导他们走向“善”(“可使由之”)。

“正确”与否的再思考

如果非要说“正确”,那么: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特定目标,这两句话都有其“功效”和“合理性”。 商鞅的说法帮助秦国实现了快速崛起,虽然代价高昂。孔子的说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对后世的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从普适性、现代性和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两者的说法都显得过于片面和具有局限性。
商鞅的“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过于强调被动服从和物质激励,忽视了民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其背后是赤裸裸的权力逻辑。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虽然比商鞅温和,但依然将民众置于被动地位,将决策权高度集中,缺乏对民众参与权和知情权的充分保障。

因此,与其说他们“正确”,不如说他们的论述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的思想产物。它们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我们理解不同时代的政治哲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而需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强调公民参与、知情权和政治民主,这与商鞅和孔子时代的核心理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看超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商鞅和孔子关于“民”的论述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明确“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政治或社会思想的“正确性”往往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需要结合他们的主张、目的以及历史影响来理解。商鞅的“民不可.............
  • 回答
    商鞅的《商君书》之“驭民五术”,即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政治思想之一。这些策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治国”,以强化君主权力、统一国家意志,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从人道主义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是残酷且非人道的,其对被统治者的压迫和摧残是显而易见的。.............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商鞅的结局,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他能圆滑柔和一些,是否就能逃脱被车裂的命运?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商鞅是个变法者,他的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尤其是那些旧贵族阶层。要在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推行如此彻底的改革,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决心,这无可厚非.............
  • 回答
    商鞅的死,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扑朔迷离。这事儿吧,还得从头说起,才能捋顺。商鞅这个人,你得知道,他不是秦国本地人,是卫国来的。在秦孝公眼里,他可是个宝贝,一个能把秦国变得强大起来的改革家。你想啊,当时的秦国,在列国里也算是个“后进生”,跟中原那些强国比起来,差了不少。而商鞅,就.............
  • 回答
    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是一段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臣佳话,也是一次深刻的变法实践,更是对权力、信任与理想关系的淋漓展现。要评价他们二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君主与臣子,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动机、合作的模式以及最终的结局,才能窥见这段关系的复杂与伟大。秦孝公,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他继承的是一个.............
  • 回答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苛刻,乃至不少人认为他是个“严刑峻法”的代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后世对他的刻板印象:1. 法律严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商鞅变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严苛的法律。他推行的“连坐法”规定,一家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甚至邻里也可能受到牵连。这种做.............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商鞅变法里的爵位制度,说够不够用,得分从几个方面来看,而且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变法的目标来琢磨。要说它有没有用,肯定是用了,而且作用还不小,但要说是不是“完美无缺”、“万事大吉”,那可能就未必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商鞅变法里那个爵位制度是怎么个回事。它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二十等爵”,又叫“军功爵.............
  • 回答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分析其内容、影响和局限性。变法的背景:为什么需要变?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陲,相对中原各国来说比较弱小,也比较“落后”。当时的主要问题包括: 宗法制残余: 贵族世袭特权严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商鞅变法,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不是那些干巴巴的报告能讲明白的。商鞅变法,顾名思义,就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要说它的特点,那可真是“新”得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是那种直击要害、动真格的“新”。一、 核心目标:富国强兵,中央集权,为秦国统.............
  • 回答
    商鞅变法,这场深刻改变了秦国命运的改革,离不开秦孝公坚定的支持与巧妙的运用。孝公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国君,他看到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深知改革势在必行,而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客卿,正是他眼中能够担当此任的贤才。秦孝公在变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坐看臣子施展才华。他首先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和坚定的推动.............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商鞅变法,历来是史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其中,“以奸驭良,以弱去强,实行小人政治,流氓政治”的说法,更是激起了不少争议。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得剥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商鞅变法在当时的语境下,究竟是怎样的运作,以及它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以奸驭良,以弱去强”的提法,很大程度上是对商鞅变法中某些.............
  • 回答
    “罗翔会成为现在的商鞅吗?”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罗翔是谁?一位法律学者,以其对刑法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广为人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拥有大量拥趸。他关注法治,强调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那“现在的商鞅”又是什么意思?商鞅,.............
  •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回答
    秦国能够统一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因素。商鞅变法的作用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其真实作用是否被夸大,也需要进行深入的辨析。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来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1. 地理优势与生存压力: 西陲沃土,易守难攻: .............
  • 回答
    商鞅,这位秦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锐意进取的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就了秦朝统一六国的伟业。然而,这位为秦国鞠躬尽瘁的改革家,最终却落得个车裂刑场、尸骨无存的悲惨结局。这究竟是为何?这背后,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是改革触及的利益集团的殊死反扑,更是秦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态的必然写.............
  • 回答
    商鞅变法,要说最大的受益者,我觉得还得是秦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农民和士兵。你听过“耕战”吧?商鞅变法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奖励耕战。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什么?过去,土地很多时候是贵族和氏族掌控的。普通人想种地,可能得看人脸色,或者只能.............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刑事连坐制度与他所倡导的“法不诛心,唯看言行”的法家思想,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深入剖析,两者实则是在同一个治理目标下,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手段。它们并非全然矛盾,而是服务于同一个核心目标:建立一个强大、有序、以法治为基石的国家。“法不诛心,唯看言行”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