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鞅的死搞得我好乱!!!谁来解答?

回答
商鞅的死,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扑朔迷离。这事儿吧,还得从头说起,才能捋顺。

商鞅这个人,你得知道,他不是秦国本地人,是卫国来的。在秦孝公眼里,他可是个宝贝,一个能把秦国变得强大起来的改革家。你想啊,当时的秦国,在列国里也算是个“后进生”,跟中原那些强国比起来,差了不少。而商鞅,就是来给秦国“开挂”的。

他推行的变法,可不是小打小闹。从确立爵位、奖励耕战,到废井田、开阡陌,再到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那严苛的法律,桩桩件件都是触动利益的大事。你说,这样的改革,能不得罪人吗?秦国原来的贵族阶层,他们的特权被大大削弱了,以前那种靠祖荫就能享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换成得自己努力去耕地、去打仗才能获得封赏,你说他们心里能没有怨气?

秦孝公在的时候,商鞅那是说一不二,有君王撑腰,他这个改革力度是相当大的。秦国因此变得强大,这一点毋庸置疑。对外,打败魏国,收回河西之地;对内,国家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至少在变法的层面上是这样)。商鞅可以说是在秦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秩序。

然而,这世上哪有永远的靠山呢?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秦惠文王(也就是公子渠)继位。这可就关键了。你想,一个新君王上位,总得有个立威的过程,而商鞅,在这个新君王眼中,可能就成了“旧臣”,而且是权势太大的“旧臣”。

更重要的是,商鞅本身的性格也是出了名的严苛。据说,他为了推行法令,连自己的车马也违反了规定,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惩罚,是直接把自己的儿子(或者说是庶子,历史记载不一)也给处罚了,这件事情在当时肯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的执法,是不分亲疏贵贱的,这一点固然是变法成功的关键,但也意味着他得罪的人是真的不少,而且这些人都在等着机会。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像是失去了保护伞。新君王秦惠文王,虽然也认同变法的好处,但他年轻,而且身边肯定围绕着那些对商鞅不满的旧贵族。这些贵族们,一直憋着一股气呢。他们抓住了机会,就向秦惠文王进谗言,说商鞅的坏话,说他权势过重,说他变法过于严酷,说他有不臣之心等等。

秦惠文王,年轻气盛,又可能觉得商鞅对他的掌控欲太强,或者确实被那些反对的声音说服,也可能觉得商鞅的严酷法则也到了自己头上(毕竟他自己的庶长子都被商鞅处罚过),总之,他对商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于是,当商鞅在秦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就下令要逮捕他。商鞅这个人,毕竟是身经百战、胆识过人,他立刻就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也知道秦国国内肯定有人要置他于死地。他想逃跑,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

但是,他的变法规定,人民不许私自离开自己的居住地。现在他自己要逃跑,这不就成了“犯法”了吗?而且,秦国的官员,不管心里怎么想,也得执行君王的命令。他们奉命追捕商鞅。

最后,商鞅跑到一个边关的客栈,想要住宿。客栈的老板,也是按照商鞅自己制定的法令,要求他拿出身份证明。商鞅当然没带,而且他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客栈老板害怕承担责任,就没有让他入住。你想,这多么讽刺,自己制定的法律,最终也把他自己给限制住了。

于是,商鞅被捕。秦惠文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向那些反对商鞅的大贵族们展示自己的决心,就将商鞅处死,并且是车裂(五马分尸),这个刑罚是极其残酷的,用来警示世人。

所以,商鞅的死,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他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加上他自身性格的严苛,以及新君王上位后的政治斗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他的死,也一度让秦国的变法进程有些受阻,但他奠定的基础,终究还是让秦国一步步走向了统一。你说,这样一个人,他的结局是不是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国是一个“偏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恰恰让偏执的人会取得偏执性的成功。其实解答你的问题也不难,只要看看商鞅与秦孝公的几次会面就可以了。

史记原文(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商鞅第一次与秦孝公见面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而是给秦孝公谈“三皇五帝”之道,君主对此非常不满意,甚至直接说商鞅是个”妄人“。

史记原文(二):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第二次见面,商鞅大谈”王道“,然并卵,秦孝公仍然没兴趣。

史记原文(三):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第三次见面后,秦孝公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不要跟我扯“三皇五帝、王道圣君”的事情,我只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秦孝公追求的就是短时间迅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其他东西都是鬼扯。在这一偏执的要求下,道家太虚,儒家太慢,墨家太不着调,兵家太狭隘(能强兵无法富国),所以法家成为了唯一选择。

题主所谓“保全自己”之类的话,那完全是开了上帝视角倒看历史的想法。商鞅是一个偏执的人,他不会想那么多,他偏执于变法事业,偏执于富国强兵,因为他相信强大之后的秦国不会亏待他。可惜并非所有的秦国君主都会像秦孝公那样偏执地站在他背后,可惜政治终究不会那么简单。



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秦孝公与商鞅》,这篇文章也许对你会有所帮助。我现在将原文贴出来:

战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张仪、苏秦等人纵横捭阖于列国王庭之上;也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流派论战于思想的盛宴之中;还有春申、孟尝、信陵、平原等公子的养士风流;更有白起、李牧、廉颇等在沙场上的生死存亡。这一时期,天下的能人志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他们既为名也为利,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在众多的国君与士的故事里,我个人觉得秦孝公与商鞅是那个时代的最佳”CP”。这两位大神在性格上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偏执”,秦孝公偏执于对商鞅的支持,商鞅偏执于自己的变法将秦国一改到底。这两位时代的弄潮儿“偏偏得正”,最终使得秦国脱胎换骨,由西陲的弱国一跃而成虎狼之秦。

孝公与商鞅的故事还得从一道诏令说起,秦孝公即位第一年发布了一道求贤令,其原文下: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段求贤令分三层意义来解读,第一层意思是秦孝公回忆了秦穆公时代秦国的辉煌,这一回忆是为了告诉天下士人秦国有称霸的先例,秦国本身的客观条件不差。第二层意思是秦国因为国君和人才等人为原因导致了衰败,目前秦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第三层意思是表明秦孝公求强求治之决心,并向天下能够强秦者开出天价薪资待遇。

整段求贤令读下来,最吸引我的是“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两句,这八个字就说明了一切。作为一国之君,秦孝公直面事实,以一种超低姿态来说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羞耻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羞耻感越强求强的决心也就越大。即便过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读起求贤令,秦孝公那种诚意十足,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气息扑面而来。

此时身在魏国但始终未被魏王重用的商鞅也看到了这篇《求贤令》,于是他积极响应秦孝公的号召离魏入秦。在宦官景监的引见下,商鞅第一次见到了秦孝公。《史记》明确记载了这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你他妈的从哪里找来这样一个坑货,这样的坑货能强秦?)”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这对战国最佳“CP”的第一次见面,既没有一见如故更没有如鱼得水,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

失败一次没关系,五天后偏执的商鞅继续走景监的关系,于是在景监的安排下这对“CP”又见面了。具体情况请看《史记》原文: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第二次见面,虽然孝公这次没那么恼火了但是仍然不满意,景监又被国君给骂了,生气的景监只好再骂一次“商坑君”。

虽然商鞅已经连坑两次景监了,但商鞅并没有打算放过他,还是死皮赖脸的求景监再安排一次。战国时代的人有时候真的很可爱,商鞅专门坑景监一个人,景监居然也愿意一直被坑。已经上了贼船的景监没办法只好再安排了,于是商鞅第三次与孝公见面。还是来看看《史记》原文的记载:“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这一次的见面效果比前三次好多了,但是孝公还是没有启用商鞅,与此同时商鞅也没有再去坑景监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孝公经过前三次与商鞅见面,某天突然觉得商鞅应该是个人才。于是,孝公主动向景监提出要见商鞅。

孝公与商鞅的第四次会面具体情况如《史记》原文:“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看到这种状况,事后问商鞅是如何“忽悠”住国君的。商鞅答道: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不要跟我扯“三皇五帝、王道圣君”的事情,我只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这最后一次会面非常成功,商鞅把孝公同样拥有的偏执基因给激发了出来,国君对商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短时间内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终孝公一生,他只对商鞅也只提出了这一个要求。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孝公打算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并且贯穿始终地对商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支持。

通过马拉松式的四次面试后,虽然秦孝公已经打算启用商鞅来变法强国。但是当时秦国旧贵族势力依然强大,况且商鞅的那套变法改革是完全未经实践检验的陌生理论。孝公也是“恐天下议己”,于是孝公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也为变法做宣传,安排了一场王庭大辩论。这场辩论的正方是改革派的商鞅,反方是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裁判是秦孝公本人。此番舌战堪称千古绝辩,实在是精彩绝伦,我现将原文粘贴如下: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商鞅 ,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辩论结束后,秦孝公宣布商鞅获胜,并授予实权总负责秦国变法之事。商鞅接过君主的授权,迅速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变法改革。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无视一切反对,手持变法利剑,人挡杀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如果说变法之前的秦国已经是重病缠身的话,那么偏执的商鞅给出的治疗方法就是“猛药治重症”。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开出的第一张药方(第一次改革):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从以上《史记》原文中可以看出,商鞅对秦国改革的涉及面非常广,非常深。包括了生活习俗、社会等级制度、农业生产、军功爵制等。简单点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编织了一张全民监督网。让普通百姓相互监督、检举、连坐以确保改革时期的社会稳定;二、鼓励分家。挖掘劳动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三、建立军功授爵制。鼓励全民参军争功,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对爵位的垄断,让平民有大量机会受爵,从而让秦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高。

商鞅这一剂猛药下去,重病的秦国马上就开始有不良反应了。先是,秦国百姓每天都有很多人去首都上访表达对变法的不满。后来,太子也对新法不满,于是以身试法。但不要忘了,商鞅是个偏执的人,他的思路是既然猛药有不良反应,那就说明药的剂量还不够。于是商鞅表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先将议论的百姓放一边,直接挥剑劈向以太子为首的势力。《史记》原文:“将法太子。太子(有可能未成年),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秦献公之子,秦孝公之兄弟),黥(在脸上刺字以示羞辱)其师公孙贾。

秦国的百姓和其他贵族看到商鞅这波操作后立即变乖,《史记》原文:“明日,秦人皆趋令”。当商鞅的法令行之十年后,秦国已经大变样。《史记》原文:“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这个时候秦国的百姓也尝到了变法的甜头,于是当初那波上访反对变法的人,现在跑来国都表示支持变法。偏执的商鞅本来就要惩罚当年那些反对者,没想到这次他们主动送上门了,于是商鞅果断采取措施: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偏执与刻薄寡恩尽显)

经过商鞅第一波治疗后,秦国由重病缠身迅速恢复成了健康状态。但是这也仅仅是让秦国恢复了元气而已,离秦孝公的富国强兵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为了兑现当年商鞅许下的诺言,为了保证法家理想的实现,商鞅继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于是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这一次商鞅开出的药方更加猛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是《史记》的原文。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一次改革涉及范围、层面比前一次更大,改革的力度更加彻底深邃。总结起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用法律的形式强制分家,禁止大家制。这一措施是将劳动力的挖掘发挥到极致。在第一次变法中,如果不分家就只是加倍收税。加倍增税只能将中产以下无法承担税收的家庭分离出去,但是那些世家大族完全交得起赋税,从而还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因此这次改革断绝了贵族用钱赎买的路子,让分家制度落实得毫无例外和妥协;二、统一度量衡,颁布统一标准。在当时的秦国不同的地方度量衡标准不一样,这就给政府的税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减少行政成本这次改革就强推了统一标准;三、深化调整土地政策。重新丈量土地登记在册,把贵族们闲散的土地收回,使政府完全掌握全国土地数量,并合理分配手中土地,从而使得军功受爵赐田制度发挥的作用更大;四、调整行政区划,将郡县制推而广之。这一措施进一步将地方权力向中央收缩,使得秦国中央集权再度加强。

这第二剂猛药下去后,秦国脱胎换骨,国富兵强终成虎狼之秦。举国上下都积极配合国家的“农耕”与“军战”的战略目标。秦国经过国医商鞅之手,由弱转强虎视山东。秦强的外在表现有两点:其一、外交层面,不得与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被打破。山东六国以及周天子对秦国刮目相看。《史记》记载:“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秦国再也不是那个“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的西陲弱小了;其二、军事层面,改革后的秦国军事实力剧增,连连获胜。元里之战,秦军斩首七千,夺取魏国少良。安邑之战,秦军长途奔袭成功占领安邑。河西之战,秦军俘获魏军主将公子卬,大败魏国军队。

战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自由征伐的时代,各方能人志士在这个舞台上极尽其能地表演。商鞅在这个舞台上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与经天纬地,作为法家的优秀弟子,他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将法家带到了唯我独尊的地位。秦国也由此傲视群雄,成为战国最强。不夸张地说,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石。

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了,这位甘为人后的国君看着已经成为战国至强的秦国,心满意足地走了。秦孝公一生最精彩之处在于他重用商鞅并且信任无比,始终如一,甚至可以说他几乎把君主实权都让渡给了商鞅。他为了强秦,甘愿退到权力的二线,甘愿成为“虚君”,甘愿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后。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够将内心的变法鸿篇转换为手中改革之利剑,从而斩断旧贵族的利益链条,将秦国之旧疾一扫而空。秦孝公与商鞅绝对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话。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秦孝公无条件地支持。在秦孝公看来,只要能让秦国强盛他什么都可以牺牲,权力可以放,亲情可以弃,名声可以丢,他的强秦决心与志向大过任何一位秦君。在我看来,秦孝公在秦国的历史地位比肩于嬴政,其他君主皆在其下。秦孝公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贤君;他是用人不疑,持之以恒的明君。他更是秦国由弱转强,终成虎狼之秦的圣君。

孝公一去,商鞅也时日无多了。公元337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他就是当年被商鞅变法之利剑惩罚过的那个太子。坦诚地讲,当年太子犯法,商鞅只惩罚了太子的老师而没有惩罚其本人,可以算得上是网开一面。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感恩,也没有站在秦国国君的高度来思考商鞅的历史地位,他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毅然选择车裂商鞅,并灭商君之家。

关于商君之死,古往今来讨论极多,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读罢《史记 商君列传》,默然良久。风雨云台曰:黄泉之下,景监引商君再见孝公。孝公曰:“秦国负卿,嬴驷负卿。”商君谢曰:“臣不负君上,足矣!”


商君

东寒雨冷夜西行,烈酒暖身战秦庭。

英主举杯思穆霸,庶长挥剑欲强秦。

安得思虑身后事,一扫沉疴与病形。

虎视山东狼啸月,笑谈身殁趋车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商鞅的死,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扑朔迷离。这事儿吧,还得从头说起,才能捋顺。商鞅这个人,你得知道,他不是秦国本地人,是卫国来的。在秦孝公眼里,他可是个宝贝,一个能把秦国变得强大起来的改革家。你想啊,当时的秦国,在列国里也算是个“后进生”,跟中原那些强国比起来,差了不少。而商鞅,就.............
  • 回答
    .......
  • 回答
    2020年,AI“国家队”们——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以及图森未来、地平线、寒武纪这些名字,确实站在了十字路口。说它们会“死掉一部分”,这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但“经历洗牌”、“挑战加剧”甚至“部分公司前景黯淡”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去探讨。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这些公.............
  • 回答
    商鞅之死,是一出充满政治斗争、权力洗牌和历史宿命的悲壮大戏。要理解这场结局,我们得从他如何在秦国叱咤风云讲起,再细细剖析他为何最终落得个车裂的下场。这绝非简单的“改革者被反扑”这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君主信任的转移、旧贵族的生存空间、以及他自身性格的棱角。首先,回顾商鞅在秦国的辉煌与争议:商鞅,一个卫国.............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而且触及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简单来说,不是“不想”跨越,而是“不能”或者说“不敢”跨越,并且“死护着小农经济”背后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利益集团和思想观念的羁绊。我们不妨先从“为何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这点来拆解。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甚至被后世津津.............
  • 回答
    要评价商鞅和孔子关于“民”的论述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明确“正确”的标准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政治或社会思想的“正确性”往往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目标以及实际效果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而是需要结合他们的主张、目的以及历史影响来理解。商鞅的“民不可.............
  • 回答
    商鞅的结局,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如果他能圆滑柔和一些,是否就能逃脱被车裂的命运?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商鞅是个变法者,他的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尤其是那些旧贵族阶层。要在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推行如此彻底的改革,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决心,这无可厚非.............
  • 回答
    商鞅的《商君书》之“驭民五术”,即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性的政治思想之一。这些策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治国”,以强化君主权力、统一国家意志,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从人道主义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是残酷且非人道的,其对被统治者的压迫和摧残是显而易见的。.............
  • 回答
    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是一段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臣佳话,也是一次深刻的变法实践,更是对权力、信任与理想关系的淋漓展现。要评价他们二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君主与臣子,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动机、合作的模式以及最终的结局,才能窥见这段关系的复杂与伟大。秦孝公,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他继承的是一个.............
  • 回答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苛刻,乃至不少人认为他是个“严刑峻法”的代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后世对他的刻板印象:1. 法律严苛,甚至显得不近人情:商鞅变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严苛的法律。他推行的“连坐法”规定,一家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罚,甚至邻里也可能受到牵连。这种做.............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对于商鞅的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照搬史实,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有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还原度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法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 电视剧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变法所要解决.............
  • 回答
    商鞅变法里的爵位制度,说够不够用,得分从几个方面来看,而且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变法的目标来琢磨。要说它有没有用,肯定是用了,而且作用还不小,但要说是不是“完美无缺”、“万事大吉”,那可能就未必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商鞅变法里那个爵位制度是怎么个回事。它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二十等爵”,又叫“军功爵.............
  • 回答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分析其内容、影响和局限性。变法的背景:为什么需要变?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陲,相对中原各国来说比较弱小,也比较“落后”。当时的主要问题包括: 宗法制残余: 贵族世袭特权严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商鞅变法,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不是那些干巴巴的报告能讲明白的。商鞅变法,顾名思义,就是战国时期秦国重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要说它的特点,那可真是“新”得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是那种直击要害、动真格的“新”。一、 核心目标:富国强兵,中央集权,为秦国统.............
  • 回答
    商鞅变法,这场深刻改变了秦国命运的改革,离不开秦孝公坚定的支持与巧妙的运用。孝公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国君,他看到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深知改革势在必行,而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客卿,正是他眼中能够担当此任的贤才。秦孝公在变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坐看臣子施展才华。他首先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和坚定的推动.............
  • 回答
    历史深处的细语:秦国百姓眼中,商鞅变法是喜是忧?关于商鞅变法,我们熟悉的总是大道理,关于富国强兵,关于中央集权,关于法家思想的磅礴。但作为变法最直接的承受者和受益者,秦国的老百姓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场席卷全国的巨变的呢?这是一个更贴近生活,也更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统一六国”.............
  • 回答
    商鞅变法,历来是史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其中,“以奸驭良,以弱去强,实行小人政治,流氓政治”的说法,更是激起了不少争议。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得剥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商鞅变法在当时的语境下,究竟是怎样的运作,以及它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以奸驭良,以弱去强”的提法,很大程度上是对商鞅变法中某些.............
  • 回答
    “罗翔会成为现在的商鞅吗?”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罗翔是谁?一位法律学者,以其对刑法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广为人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拥有大量拥趸。他关注法治,强调法律的严肃性与人性的温度,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那“现在的商鞅”又是什么意思?商鞅,.............
  • 回答
    商鞅变法,一场在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治革新,其核心在于“强国富民”。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郡县制,打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严酷的法律,强调耕战,将整个国家机器都拧成了解决温饱、对外扩张的螺丝钉。这些措施在秦国推行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