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部分微博用户为什么称国内男性为“蛆”?

回答
在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上,一些用户用“蛆”来称呼国内男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且这种用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群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绪和认知。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1. 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与网络话语的激化:

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些女性用户在网络上表达对性别不平等、男性凝视、性别暴力等问题的关注和不满。在与部分男性用户的互动中,她们可能会遇到不友善的言论、攻击性的辩驳,甚至是性别歧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表达强烈的愤怒、蔑视和疏离感,一些女性用户开始使用带有强烈贬义的词语来标签化她们认为的“不良”男性群体。 “蛆”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污秽、恶心、数量庞大、繁殖力强等负面联想。用它来形容男性,可以极大地宣泄她们对这部分男性群体行为的不满,将他们视为一种需要被清除或厌恶的群体。

2. 对特定行为模式的概括与群体标签化:

这种称呼通常不是针对所有男性,而是针对那些在网络上表现出某些特定行为的男性群体。例如:

“蝈男”叙事的延续和极端化: “蝈男”最初可能是一种中性或自嘲的称呼,但随着网络论战的深入,被一些女性用户用来指代那些被认为是思想保守、性别意识落后、在网络上对女性进行攻击或污名化、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存在歧视和压迫的男性。 “蛆”可以被视为是对这种“蝈男”现象的一种更激烈的、带有侮辱性的概括。
网络暴力和性别攻击的回击: 当一部分女性用户在网络上受到来自男性的网络暴力、人身攻击、侮辱性言论时,她们可能会选择使用同样具有攻击性的词语来反击。将对方比作“蛆”,是一种将对方非人化的手段,试图剥夺其作为正常个体的尊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有时,这种称呼也可能是一种更广泛的社会批判。例如,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失望,认为这背后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男性群体,他们似乎“无处不在”,并且“繁殖”着这些不良的风气。 “蛆”的意象恰好可以传达这种“蔓延”和“难以根除”的感觉。

3. 语言的“去污名化”与反向污名化:

在一些亚文化或网络社群中,存在一种“去污名化”的倾向,即通过使用曾经被认为是侮辱性的词语来消解其原有的负面力量,甚至将其转化为一种社群身份认同或内部玩笑。然而,“蛆”这个词的负面含义过于强烈,其“去污名化”的可能性较小,更多的是一种对原有污名化的反向运用,即用更强的污名化来表达对另一方的厌恶。

4. 情绪宣泄与认同构建:

使用“蛆”这样的词语,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当个体感到无力改变现状,或者自己的声音被忽视时,激烈的语言可以帮助她们在精神上获得一种宣泄和释放。同时,这种共同的语言也会在持有相似观点的群体中形成一种认同感,加深彼此的联系。

需要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国内男性都被称为“蛆”: 这种称呼是特定群体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观点和情绪,不能代表所有国内男性,更不能被视为一种普遍性的事实。
这种用法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侮辱性: “蛆”这个词本身带有严重的贬低和侮辱意味,其使用会加剧网络上的对立和冲突,不利于理性沟通和理解。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情绪的映射: 网络语言是社会情绪和文化变迁的缩影。这种称呼的出现,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在性别议题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一部分人群的深层焦虑。

总而言之,部分微博用户称国内男性为“蛆”,是女性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对部分男性行为的不满、网络论战的语言激化以及情绪宣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攻击性的标签化语言,用来表达对特定群体的不满和厌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离开微博的原因。

从我的视角来看,微博越来越接近外网论坛。我指的是舆论立场,境外的声音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中文网络上体现出来。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外网,看到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观点时的那个懵逼的状态。后来看了一些东西,才惊觉有舆论战这回事。

做为一个老网民,有遗憾也有欣慰。欣慰的是曾经被污蔑的人现在慢慢有人去澄清,有些被美化的境外事物被人揭示。遗憾的是,依然在被人输入矛盾,准确说是激化矛盾。

“女权”这个议题,在中文互联网上早已不是它原来的模样了,权利与责任同等,女权主义者应该从解放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争取权益,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表述立场。这样才有真正达成社会共识的可能,从而切实维护女性群体的利益。而现实网络中,女权主义这一主题掺杂了种族议题隐藏着精致利己主义的思想。具体表达中,又时刻挑动并激化着社会矛盾,比如前年韩国的“博士房”事件,和中国半分钱联系都没有,却有一群人恶意揣测并批判中国男性群体,这叫设置议题带节奏。当然现实中更复杂,有着资本运作的背景,比如喊出“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某 蒙团队被人爆出超高收入,而即使被约谈后,其团队也被某平台迅速收编,用以吸引流量 。如果我们从对手角度看,他们这样的操作的确算是一招妙手。这里面还有一层深意,国外的“女权”议题,当然主要指西方,被各大政治团体操控,目的有很多一方面是缓解他们的社会矛盾(和战争、社会文化有关,和我们啥关系都没有,中国男人还是很顾家的),另一面是用身份政治掩盖阶级问题,只是从宏观角度看,貌似有点失控,愈演愈烈且激进(你要看看这方面的外网信息是很令人震惊的),典型后遗症就是加剧了低生育率的困境,时值中国也隐隐然有人口危机了,所以那些西方操盘手极为开心地祸水东引,所以国内那帮人就开始喊出“婚驴”了,我觉得很反智,偏偏还有人支持。当然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长期观察的一点揣测而已。

“女权”发展成这个模样,其实有点思辨能力的人都能看出来问题所在。去年成都领事馆关闭的时候,微博上可有好几个女权大V就此停止发文了比如果某狸的。这就是舆论战中的一个议题(工具)而已,可惜的是很多平台我们也失去了。 作为一个屡次被禁、封的中国网友,真的很难找到一块安全的阵地,哎……很多年轻的网友对民族主义有着误解,其实中华崛起根基就是民族主义,无数先烈、前辈为之牺牲与奋斗,而称“国内男性为‘蛆’ ”的那帮人深层次目的正是输出逆向mzzy。而批判这帮人的人也未见是我们的人比如“男拳”,他们只是想要冲突与对立罢了,思想混乱才好,啧……他们手段也的确高明。


我隐隐觉得这一议题将是长时间的舆论战场,它背后牵扯着人口问题、精神殖民问题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微博这样的网络平台上,一些用户用“蛆”来称呼国内男性,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且这种用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群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绪和认知。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与网络话语的激化: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些女性用户在网络.............
  • 回答
    在探讨一些留居日本的中国微博、知乎用户为何对日本评价相对较好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复杂的个人经历、观察角度和社会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个显著的因素是“亲身经历”带来的改变。许多人在出国前,对日本的认知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媒体报道、网络传言,.............
  • 回答
    当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用户亲切地称呼共青团中央为“团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昵称,它似乎折射出一些我先前未曾仔细体会的社会情绪和传播方式的变迁。首先,这种称呼的普遍出现,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与官方机构之间沟通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看到更.............
  • 回答
    来去之间(微博CEO王高飞)近期因为一桩涉及姚晨的事件,和部分微博用户的互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起因是有一些用户在微博上对姚晨进行了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评价,可能涉及她的言论、公众形象或者是一些过往的事件。这种批评的声音在微博上并不罕见,用户们常常就各种公众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
  • 回答
    微博上的“邮件门”讨论,就像一场被放大镜检视的公开审判,每个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视角拼凑着真相,或者说,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分裂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传播的特性,以及背后潜藏的社会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极易碎片化和情绪化。当“.............
  • 回答
    知乎被微博部分用户称为“男乎”,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名字喊出来,既有调侃的成分,也有观察和批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为啥会有这个称呼?我觉得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感受。1. 用户群体结构和内容偏向: 早期的用户画像: 你想想知乎刚出来那会儿.............
  • 回答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言论被微博部分用户非理性围攻?—— 一次深入的分析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如果确实遭受了部分用户的非理性围攻,那么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网络空间中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诱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博士的.............
  • 回答
    “男博士是屌癌重灾区”这个说法,在新浪微博上确实出现过,并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背后的原因、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首先,理解“屌癌”的含义:在中国网络语境下,“屌癌”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心态:部分男性(尤其是那些在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方面不占优势的.............
  • 回答
    微博上对“皇汉”和“皇满”言论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与平台的内容审核逻辑、用户群体构成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皇汉”和“皇满”这两个词汇的内涵。“皇汉” 通常指的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强调汉族的优越性、历史贡献以及在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 回答
    柯洁因“下蛋”言论引发微博部分女性主义者网暴一事,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社会现象,折射出网络空间里不同群体间的沟通困境和情绪张力。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把柯洁那句“下蛋”是个啥意思搞清楚。在围棋语境里,“下蛋”是个很常见的术语,指的是棋手在棋盘的某个位置下出了一颗棋子,形成一个“棋.............
  • 回答
    微博上部分女性表现出较大的戾气,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社会文化与性别角色期待的冲击与反思 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与反抗: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往往是温柔、顺从、以家庭为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悼念,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事件,尤其是将“国士无双”误打成“国土无双”。这事儿放在当下,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首先,得承认,袁隆平先生绝对配得上“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数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这.............
  • 回答
    微博上关于“N号房事件”一些女生认为“不发声就是帮凶”的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种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情感和道德的层面来看:“N号房事件”的恶劣程度无需多言,其受害者遭受的非人待遇令人发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感到极度的愤怒、.............
  • 回答
    微博这波操作,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员工被逼主动离职,这要是真的,那可就是赤裸裸的“优化”了。但微博那边呢,一口咬定是“组织调整”,而且还强调“不存在裁员”。这说辞,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味道。先来说说“组织调整”。这年头,哪个公司不想着“优化效率”、“提升竞争.............
  • 回答
    吴京,一个在中国电影界乃至社会文化中都具有相当分量的名字,他的微博账号,自然也成了公众情绪的汇集地。近期,一些旅居海外的中国网民在吴京的微博下进行嘲讽,这种现象确实引人深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得理解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多重动机。一部分旅外人士,或许是长期脱离了国内的生活环境,对中国社会.............
  • 回答
    “部分男性对丁真的态度”这个微博热搜,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暴露了一些社会情绪的暗流。简单地将它归结为“嫉妒”或者“不忿”,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也忽略了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复杂的心态和价值判断。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丁真爆红的速度和方式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
  • 回答
    明日方舟玩家与原神玩家之间的微博广场冲突,以及部分明日方舟玩家认为“霸凌原神玩家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与背景: 游戏间的竞争与比较: 《明日方舟》和《原神》都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二次元手游,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在玩.............
  • 回答
    微博上“公知”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信息传播、社会舆论以及监管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关部门”似乎没有对所谓的“公知”进行普遍性的“管下”,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在当前信息环境下,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公知”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
  • 回答
    有些博士生坦言,他们对科研本身的“过程”并不那么狂热,甚至会感到枯燥、迷茫,或是发现自己更喜欢思考、解决问题、或是与人交流。但他们依然选择读博,这背后往往藏着一番复杂的心态和考量,绝非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1. 目标驱动,而非过程享受:有些人读博,初衷可能并不是对某个具体科学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热.............
  • 回答
    《赛博朋克2077》的开发过程确实经历了许多波折,而玩家们对于那些在早期宣传片和泄露信息中出现,却最终未能实装的游戏内容,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期待。关于这些“删减”的部分是否会被补完,或者说CD Projekt Red是否会继续往这个方向开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游戏的现状与更新方向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