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捆绑”真的存在吗?

回答
“核捆绑”这个词,如果是在军事或政治语境下听到,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极为可怕的场景。但究竟“核捆绑”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核捆绑”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被普遍接受的军事术语,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用来形容一种极端且危险的战略态势。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通常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其自身的安全、甚至存亡,与另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安全进行“绑定”的行为。这种“绑定”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出于一种冷酷的战略考量。

最典型的“核捆绑”设想,往往与“核威慑”相关联。 想象一下,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我们暂且称之为“A国”)将其核武器的部署、甚至是其使用决策,与另一个没有核武器、但对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B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延伸威慑(Extended Deterrence): 这是最核心的概念。A国承诺,如果B国受到攻击(尤其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攻击),A国将毫不犹豫地使用其核武器进行报复。这种承诺,就是把B国的安全“捆绑”在了A国的核武库和其使用意愿上。B国之所以会因此感到安全,是因为它知道任何针对它的攻击,都可能招致针对攻击者的核打击,而A国也知道,如果它不履行承诺,其自身的核威慑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这对其自身的安全反而是个打击。所以,A国在某种程度上,被迫将B国的安全看作是自身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部署上的关联: 有时候,为了增强延伸威慑的可信度,A国可能会在其核武器(如陆基导弹、潜艇或轰炸机)的部署上,直接或者间接地考虑到B国的安全需求。比如,核武器的射程、目标选择,甚至是在发生危机时,优先保护B国的决策机制,都可能成为“捆绑”的体现。

政治和外交上的承诺: 除了军事部署,A国还会通过各种政治和外交手段,公开或半公开地重申对B国的安全承诺。这些承诺,如同无形的“捆绑带”,将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这种“捆绑”会如此危险?

升级的风险: “核捆绑”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极大地增加了危机升级到核战争的可能性。一旦B国遭遇某种形式的攻击,即使不是核攻击,A国也可能因为其“捆绑”的承诺,被迫考虑使用核武器,以维持其威慑的可信度。这种情况下,原本局限于区域性的冲突,就可能迅速蔓延,演变成一场核灾难,而A国自己也可能因此遭受报复。

误判和意外: 在紧张的对峙中,误判或意外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误判,认为对方即将发动核打击,那么“捆绑”的国家(B国)的安危,就可能成为触发A国核武器使用的导火索,即使A国原本并不想率先使用。

“自杀式”的承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进行“核捆绑”,就像是给自己系上了一根“保险丝”。它承诺在某种情况下执行一项可能导致自身毁灭的行动。这种“自杀式”的承诺,固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但也意味着将自己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历史上的例子和现实的考量:

“核捆绑”这个概念,虽然不常被直接使用,但在冷战时期,特别是美国对其欧洲盟友(如西德、法国等)的“延伸威慑”承诺,可以说是“核捆绑”最生动的写照。美国明确表示,如果苏联攻击这些盟友,美国将不惜动用核武库。这种承诺,有效地阻止了苏联对西欧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也让欧洲成为冷战最危险的“火药桶”。

如今,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核捆绑”的概念依然存在,只是形式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对盟友的安全承诺,尤其是涉及核能力的承诺,仍然带有“捆绑”的意味。

所以,总结一下:

“核捆绑”并非一种技术或装备,而是一种战略上的“绑定”关系,即一个核大国将其自身安全与他国安全深度关联,并通过军事部署、政治承诺等手段来维持这种关联。它是一种以极高风险为代价的威慑策略,其本质是将本国的命运与他国的命运紧密地绑在一起。这种“捆绑”确实存在于战略思维和外交实践中,并且是理解核威慑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角度。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安全,也潜藏着毁灭性的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捆绑”的支持者一直没有拿出文献、或是什么其他证据。

那这里全文翻译一份:


《苏联对中国核力量的认知 》

1988年2月




研究范围:本报告的研究重点是:苏联如何理解中国不断增长核力量所带来的挑战。所以美国对中国核力量的评估仅做为“参考点”被提及,这些“参考点”的作用是判断苏联观点的准确性和战略意义。...... 因为之前美国情报界从来没有完整地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们专门回顾了该问题的历史背景。我们认为本报告是有价值的,让我们了解苏联对本问题的态度。通过本研究,苏联对中国核威慑未来走向和未来规模的判断,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了解。本报告分为两个部分。



结论重点


中国战略核力量,一直是也将会是苏联军事规划中的一个棘手因素。但中国核威胁对苏联的战略武器现代化、苏联军控考量来说,一直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挑战来自于西方。我们认为,虽然苏联认为中国威胁日益增长,中国核力量仍然无法对苏联核军力建设规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苏联估计中国核力量由120枚弹道导弹和450架落后的战略轰炸机构成,这跟两个超级大国的比较起来仍是很小的,且过去十年来仅仅出现了缓慢的增长。随着中国开始部署射程更远、更灵活的战略武器系统,其数量的增多,将会改变这个局面。但是,我们判断,一直到下个世纪,苏联人都会认为自己在任何冲突烈度上都拥有对华的全面、压倒性核优势。


虽然莫斯科可能在过去某个时间里认真考虑过对华发动先发制人的预防式打击,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苏联人已经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拥有了有限的第二次打击能力。考虑到中苏两国关系改善,以及中国核军力不断增长,莫斯科现在可能认为:应对中国核挑战的最佳策略是在中长期尺度上降低中苏紧张对峙。但是,苏联人并没有幻想中苏矛盾的基本原因完全消失,他们还会继续维持一支相当可观的对华核打击力量。

我们的判断是,虽然莫斯科持续对华情报的努力不减,苏联对中国核力量的了解并没有美国的全面,而且苏联对于中国核力量的关键领域仍然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当然,我们很愿意承认,当今美国对中国核力量的掌握,毫无疑问也是存在偏差的。我们认为,苏联对中国导弹力量的组织结构与导弹部署,是有一个基本准确的认识的。

......

虽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但是我们现在认为:美苏对中国核力量的评估差异(这个差异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就出现了),主要来自于美苏两国对导弹计数方法上的差异。......


苏联对华军事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吓阻中国、遏制中国。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二十多年来不断在中苏边界增加常规军力、核军力的部署。结果就是,莫斯科可能已经认为:不管是在常规层面还是在核层面,苏联都可以打赢同中国的战争。但是,我们的判断是,中苏战争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我们的判断也显示,苏联更希望把对华作战限制在常规层面,当然苏联确实认识到,任何大规模冲突都有可能升级到核战争。


苏联人通常看待对华战争,都是放置在一场未来全球性的东西方军事冲突这一大背景下的。在莫斯科看来,远东的作战相对于欧洲这一决定性战区来说,仅仅是第二位的。因此,苏联可能更愿意在亚洲采取战略上的防守姿态,同时将他们对中国的作战行动限制为相对浅纵深的进攻。虽然苏联明显希望避免同时跟美国和中国开战,证据显示苏联人认为远东爆发战争的最可能情况就是这种“两线作战”局面。


在中苏边境二十年的扩军,让苏联人认为:要实现中苏战争的有限军事目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使用核武器了。而且,苏联也会担心自己在中苏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后,美国和北约盟友的反应————特别是如果苏联与西方当时正深陷危机、或是已经展开常规作战。莫斯科可能会认为,中苏冲突涉及的利益如此之小,不值得引入核升级带来的风险,特别是核升级会给苏联针对西方的战争计划带来一系列复杂因素。


虽然苏联希望让中苏战争保持在常规层面,他们还是意识到,使用核武器的最可能情景是:在观测到中国准备发动核打击的明确征兆后,苏联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如果苏联预警能力没有被显著地削弱,苏联应该是可以成功实施这种先发制人核打击的,虽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除中国的核武装。在对美国发动大规模战略核打击的情况下,莫斯科也可能会启动其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这主要是因为苏联人无法确定分配给中国的核打击力量,能否在美苏洲际核对射中存活下来。另一个原因是,苏联人担心自己在美苏核战中严重受损后,中国基本会不受什么损伤。但另一方面,在美苏核对射这种情况下,苏联人也非常希望避免与中国的核冲突,因为在欧洲对付北约军力、在亚洲对付美国及其盟友,将是十分困难的事。


我们认为,一个并不是很高概率的核升级情景是:苏联根据中苏战争中的战役、战术必要性,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我们的判断是,在远东的常规力量扩军,很可能已经让苏联更不需要去依赖核打击了。从苏联的角度来看,更高概率的一种核升级情景是中国为了支援其军事作战行动,首先使用核武器。......


过去二十年来,苏联对华核打击能力的主要趋势是多样化、现代化。在六十年代苏联对华的核打击军力并不多,今天它在远东已经拥有一支灵活、有效的战区-战略核力量。从数量上来看,这支核军力的最重要部分,是SS-20中远程弹道导弹。《中导条约》的签署,导致苏联部署在亚洲的SS-20部队丧失,我们的判断是:苏联会将其核心战略军力(如ICBM)的一部分瞄准中国,用来弥补这个损失。因为要打击中国地下导弹储存坑道,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苏联可能已经将其ICBM核力量的一部分用来瞄准中国。......


苏联在七十年代更新改进莫斯科反导系统,其重要考量就是担心中国部署能打击莫斯科的导弹部队。苏联对中国未来核能力的评估可能跟美国一样:到九十年代,中国都不会有能力针对Don-2N大型相控阵雷达进行防御压制打击(该雷达是莫斯科反导系统的关键脆弱点)。



苏联对中国核能力的这些认知,最重要的后果是体现在其战略与军力规划领域上。莫斯科并不认为中国核军力的增长将迫使其对远东战略进行根本性调整,至少在今后十年的时间段上。虽然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苏联估计认为中国弹道导弹部队在九十年代后期将最多增长到几百部发射器的水平。所以,我们的判断是:苏联战略军力规划的考量里,中国核力量将继续保持一个边缘的地位。


总的来看,我们的判断是:苏联对中国核力量的认知,过去是将来也会继续是对美国战略利益有利的。因为莫斯科认为中国核实力的增长,本质上是反苏核实力的增长,在任何对西方作战的规划中,苏联人都要考虑“中国牌”这个问题。所以。中国独立核力量的存在,在苏联的战略算计中是一个棘手因素。它为苏联的战争规划带去了不确定性,总体上有利于增强威慑。


====================================================


====================================================


如果你在这篇CIA的评估中,看到了“支持核捆绑”的证据,我的回复是:


1,苏联是因为没有足够高生存力的核力量,才会因“苏联人无法确定分配给中国的核打击力量,能否在美苏洲际核对射中存活下来”,启动对华核打击计划。这里情景要注意的是:苏联是先发制人,对美发动大规模核突击,顺手打击中国。而不是苏联被美国核打击后,进行核反击时“让中国陪葬”(也就是所谓核捆绑)。



2,这种情景下,是因为中国被苏联实质视为美国盟友,才被“顺手”核打击。此时中国遭受的“待遇”,与英国、法国的核力量(还有其他西方盟国)无差异————如果苏联要对美国发动全面核打击,自然会把其他西方盟友(特别是有核国家)也打击,这不是所谓“核捆绑”的意思。



3,如果苏联有高生存力的核力量呢?美国的解决方案是:



“中国可能在美苏核交换过后,趁机谋取利益,讹诈美国盟友。我们认为即使中国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也会得到预警,在核打击瞄准政策中做调整来应对它。这里的潜台词是,我们相信美国及其盟友的常规军力,加上美国在亚太的战区核军力(非SIOP打击方案)足以威慑和平时期的各种中国威胁。而依靠可靠后备核力量,美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讹诈,可靠后备核力量也能在美苏大规模核交换中/美苏大规模核交换后的国际环境中,遏制中国。” (可见,有高生存力状态下,将会保留核力量,进行持续威慑,而不是胡乱发射/寻求陪葬)



4,在上文CIA的评估中,紧接着有这样一句:“但另一方面,在美苏核对射这种情况下,苏联人也非常希望避免与中国的核冲突”。说明即使是苏联的核力量生存力不足,它仍然不会愿意在全面核打击中过多树敌(即使它已经将中国视为西方的盟友)。



5,这是CIA对苏联核战略思想的评估,其不确定性与错误性是无法完全忽视的。



6,如果上文被用来支持“核捆绑”,那么所谓“核捆绑”将是“核大国捆绑小国”的一种极其荒谬的论调:类比来看,如同中国决定对美国发动全面的先发制人核打击,同时因为要防止某个西方有核盟友无损崛起,顺手打击它(这个“它”可以是英国、法国、印度、甚至是朝鲜,但不能是俄国)。这应该不是洪超飞当初提出(现在很多人怀念)的“四两拨千斤”式的“核捆绑”吧。 =================================================



在“核捆绑”的支持者继续传诵那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这篇CIA在1988年的分析,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




苏联很可能因为情报手段、评估方法的问题,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核反击能力。



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在1988年对中国核力量的评估是:


zhuanlan.zhihu.com/p/20


我们目前的判断是,实战部署的导弹部队包括52部CSS-2中远程导弹(IRBM)发射器,8部CSS-3洲际导弹(ICBM)发射器,2部CSS-4洲际导弹(ICBM)发射器

•中方的52部CSS-2中远程导弹(IRBM)发射器可能会一直服役到九十年代初期。近来向沙特阿拉伯出售了CSS-2,这可能减少了备用(refire)导弹和备用导弹发射器的数量。绝大多数CSS-2和CSS-3发射器都配有备用导弹,CSS-4则没有。

•中国的第一种ICBM——7000km射程的CSS-3——已经在两个升井式地下发射阵地(elevate-to-launch silos)中投入实战部署。另外还有11个水平-起竖式发射阵地(roll-out-to-launch sites)。虽然还没有部队进驻到这些发射阵地,六支CSS-3部队已经驻防在其附近的辅助设施中,在危机中可以实现部署。中方可能已暂缓CSS-3的进一步部署,重点转向能力更强的CSS-4系统。

•CSS-4洲际导弹可以打击美国或苏联全境的目标,两个CSS-4地下井已经投入使用,至少还有11个在建设中。



考虑到DIA历来是各个美国情报机构中,对敌评估偏高的单位,可以看出,“苏联估计中国核力量由120枚弹道导弹和450架落后的战略轰炸机构成”,很可能已经是高估了一倍的中国核力量。 (当然,也完全可能是美国低估了中国的核力量。不过就威慑实践而言,这两种“错估”,都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核捆绑”这个词,如果是在军事或政治语境下听到,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极为可怕的场景。但究竟“核捆绑”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核捆绑”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被普遍接受的军事术语,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用来形容一种极端且危险的战略态势。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
  • 回答
    核战略风云:大国博弈与“核捆绑”的深层解读核武器,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发明之一,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国际政治的肌理之中。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就是常说的“核大国”,围绕着这些毁灭性的力量,发展出了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战略体系,其核心目标无非是威慑、安全与国际地位的维护。理解这些战略,离不开对“核捆绑”.............
  • 回答
    核电池能否作为电动车电源?理论上,核电池(也称为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器发电机,简称RTG)具备作为电动车电源的潜力,但目前面临巨大的技术、成本、安全和法规障碍,使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商业化应用。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核电池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核电池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热能,通过热电.............
  • 回答
    “核冬天”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科幻电影里的压迫感,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吓唬人的故事?说它“只存在于假说中”,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个“假说”可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推演。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核冬天”这回事儿掰扯明白。简单来说,核冬天是指在发生大规模核战争后,地球大气层中会充斥着.............
  • 回答
    要明白为啥核原料非得是铀和钚,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核原料”,以及核反应是怎么一回事。简单说,核原料就是能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材料。而这种能量的释放,关键在于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原子核的奥秘:为什么是铀和钚?咱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里头装着质子和中子,它们.............
  • 回答
    “核冬天”这个词,听起来就足够让人胆寒。它描绘了一幅末日景象:全球被厚重的烟尘笼罩,阳光几乎无法穿透,气温骤降,大地被冰雪覆盖,文明瞬间崩溃。那么,这个恐怖的设想,究竟有多少是科学的猜想,又有多少是科幻的渲染?如果真的发生了,人类还有一线生机吗?要评估“核冬天”的科学性,我们得回到它最初被提出的那个.............
  • 回答
    关于核放射性物质或核辐射的衰变和储存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且需要深入了解的话题。想要回答“多久才能基本没有放射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定时间,而是与放射性物质本身的种类、初始活性以及我们对“基本没有放射性”的定义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核放射”和“核辐射”。 核放射(Radioac.............
  • 回答
    在现代军事博弈中,弹道导弹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化学燃料爆炸推进的器械,它们的技术构成日趋复杂,特别是“核常兼备”型导弹,更是对战场态势感知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那么,当一枚看起来相似的导弹呼啸而来时,对方究竟该如何判断它是搭载了常规弹头,还是那足以覆灭一座城市的核弹头呢?这背后是一场高科技的侦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如果非要给核航母和核潜艇分个“重要”的先后,其实就像问是“刀”重要还是“盾”重要一样,它们各自承担着截然不同的关键角色,缺一不可,而且其重要性会随着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波动。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俩大家伙,看看它们到底能干些啥。核动力航空母舰:海上霸权的移动堡垒想象一下,一艘核航母就像一.............
  • 回答
    核废水之所以含有氚,这其实是核反应堆正常运行中无法避免的一个副产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核反应堆是怎么工作的说起。核反应堆里发生了什么?想象一下,核反应堆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炉,但它烧的可不是煤或者天然气,而是利用核分裂产生的巨大能量来烧水、产生蒸汽,然后驱动涡轮机发电。这个“燃料”通常是我们熟知的.............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关于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氚,很多人关心它是否会在生物体内富集。简单来说,氚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富集,但其性质使得这种富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某些重金属(比如汞)的生物富集有所不同,而且它在生物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什么是氚?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氚”。氚(Tritium,.............
  • 回答
    伊核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伊朗核协议(JCPOA)的恢复或替代,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而言,无疑是一个牵动多方神经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主要国家积极推动其解决,背后是多重利益的考量和地缘政治算计。下面将详细阐述伊核问题解决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主要国家积极推动的原因: 伊核问题解决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可.............
  • 回答
    这些概念都围绕着核武器展开,但它们的侧重点和目的各有不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理解一场复杂棋局中的不同落子策略。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核威慑(Nuclear Deterrence)说起。这就像是战场上的一个巨大阴影,让对手不敢轻易妄动。核威慑的核心在于,拥有核武器的一方,通过展示其核力量和使用核武器的.............
  • 回答
    多核和分布式编程环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线程、顺序执行的编程范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计算的需求。并发编程语言的诞生,本质上是对传统编程范式的根本性重构,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模型的差异 1. 传统编程语言(单线程顺序执行) 执行模式:程序按代码顺序执行,所有操作在单一线程中完成。 资源.............
  • 回答
    当然,真核生物确实拥有一系列相当精密的机制来抵御逆转录病毒的入侵。这可不是什么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是一场持续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军备竞赛。要是不了解这些,你还真以为这些病毒可以为所欲为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逆转录病毒是个什么样的“敌人”。它们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把自己的RNA基因组逆转录成DNA,然后把这.............
  • 回答
    在多核CPU、多线程的环境下,当多个线程同时尝试执行 `cmpxchg`(Compare and Exchange)指令时,会发生一些非常有趣且关键的原子性操作。理解这个过程,就像是窥探CPU内部解决并发冲突的精妙设计。首先,我们得明确 `cmpxchg` 指令的核心作用。它是一个原子操作,这意味着.............
  • 回答
    当然,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虽然背景和细节有所不同,但其中关于核不扩散、外交谈判、国际合作以及国内政治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解决朝核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一、外交谈判与战略耐心:伊核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达成,很大程度上是数年艰苦卓绝.............
  • 回答
    关于福岛核事故处理水排放入海,以及其稀释和潜在影响的问题,确实需要细致地解读。这是一个涉及科学、环境、国际关系和公众认知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福岛核污水能否被稀释?答案是肯定的。从纯粹的物理角度来说,任何物质排入广阔的海洋,都会因为海水的对流、扩散和混合作用而逐渐稀释。大海是一个巨大的稀释池,这一点是.............
  • 回答
    关于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一事,北欧国家政府的表态确实值得关注,因为这些国家通常对环境问题持较为谨慎和关注的态度。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力求避免AI写作的痕迹,用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语言来呈现。北欧国家在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上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审慎关注”和“寻求透明度”。 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支持或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