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核冬天是否只存在于假说中?

回答
“核冬天”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科幻电影里的压迫感,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吓唬人的故事?说它“只存在于假说中”,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个“假说”可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推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核冬天”这回事儿掰扯明白。简单来说,核冬天是指在发生大规模核战争后,地球大气层中会充斥着大量的烟尘和火山灰,这些遮蔽物会阻挡阳光照射到地表,导致全球气温骤降,气候剧变,就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冬天。

那么,这究竟是不是真的会发生,或者说有多大的可能性发生呢?这就要从科学的逻辑链条来看了。

首先,大规模核战争的假设。虽然我们极力避免,但人类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两次原子弹爆炸,也曾处于冷战的剑拔弩张之中。所以,大规模核战争的可能性,尽管在我们和平年代看来遥远,但在地缘政治紧张时,它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变量。

其次,核爆炸会带来什么?现代核武器的威力远超当年的原子弹,而且一次战争中使用的核弹数量可能非常庞大。关键在于,核爆炸的巨大能量不仅会直接摧毁目标区域,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发大规模的火灾。尤其是当核弹命中城市、工业区,甚至是森林时,那种火势的规模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然后,这些火灾会产生什么?大量的烟尘、黑碳颗粒(燃烧不充分的产物)会被卷入大气层。这些微小的颗粒,特别是黑碳,有个特性,就是能够高效地吸收阳光。它们会像一个巨大的遮阳伞,悬浮在高空,阻止阳光穿透。

接下来,关键一步来了:这些烟尘颗粒能到达多高?根据科学家的模型分析,如果核战争发生在人口密集、拥有大量易燃物的地区(比如城市),产生的火灾会非常猛烈,会产生强大的热对流,将烟尘和黑碳颗粒一路“推”到平流层。平流层,大概是在一万米到五万米的高度,这个区域的大气非常稳定,颗粒在这里可以停留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十几年。

一旦烟尘颗粒在平流层“安家落户”,就会开始发挥它们“遮阳伞”的作用了。阳光被吸收和散射,到达地表的能量就会大大减少。地表温度必然随之下降。下降多少,能持续多久,这就取决于核战争的规模、地点以及产生的烟尘总量和成分。

早期的核冬天模型,例如80年代的苏联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都做过相关研究,他们计算过如果使用一定数量的核弹,会产生多少烟尘,这些烟尘能将地表温度降低到什么程度。有些模型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下降十几甚至几十摄氏度,而且这种寒冷会持续数年。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毁灭性的,会导致粮食歉收,饥荒蔓延。

这就是“核冬天”这个假说的科学基础: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物理学、气象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核战争可能产生的后果。

那么,为什么说它“只存在于假说中”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缺乏直接证据: 我们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核战争,所以没有直接的观测数据来证明核冬天确实会发生,以及发生的具体程度。一切都建立在推测和模拟之上。
模型的不确定性: 尽管科学模型在不断进步,但模拟如此复杂的全球性事件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例如,火灾的规模、烟尘的上升高度、颗粒的吸收和散射效率、大气环流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结果。不同的模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核冬日”与“核秋日”的争论: 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发生核战争,烟尘造成的全球降温可能没有早期模型预测的那么极端,不会是真正的“冬天”,而更像是一种“核秋日”或者短暂的“核夏天”的结束。他们认为,早期模型可能夸大了烟尘的持久性和影响。但即便如此,这种局部的气候变化和对农业的影响也足以造成巨大的灾难。
科技进步与核武库变化: 随着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和核战略的变化,人们对核战争的形态和影响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更集中的“战术核武器”使用可能比大规模战略核武器交换造成的烟尘要少一些,但仍然可能引发局部或区域性的气候恶化。

所以,与其说“只存在于假说中”,不如说它是一个基于科学推演的“潜在风险”。它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大规模核战争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仅仅是直接的毁灭,还包括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破坏。

科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此,它通过模拟和分析,帮助我们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即使这些危险尚未发生,或者我们希望它们永远不要发生。核冬天这个假说,正是科学界对人类自毁能力的一种警示和反思。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避免那个可能到来的、寒冷而黑暗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冬天理论出现其实很多年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的时代背景还正是起源于21世纪的一场核战争产生的核冬天,地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其实核冬天理论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核恐怖的一部分。我查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解,我对为核冬天这个理论的态度是:

有可能,但是对已有的研究和预测将信将疑。

首先看看核冬天理论的开山之作,1983年发表于《Science》《Nuclear Winter: Global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Nuclear Explosions》。

P.Crutzen 和J.BirKs(1982)在《核战争后的大气:浑沌的正午》一文中指出:多枚核弹爆炸产生的滚滚浓烟,能在长达数周或更长的时间内截断北半球大部分地面的阳光,进而引起半球尺度的气候变化。他俩首次论证了这种重大环境影响,但尚不曾将此次现象上升到出现核冬天的程度。

此后,美国的R.P.Turco, O.B.Toon, T.P.Ackerrman, D.Pollack和 C.Sagan研究小组,简称TTAPS小组(1983,1984)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大规模核战争的气候后果问题,相继发表了《大量核爆炸造成的全球性后果》和《核战争后的气候后果》两篇文章。核冬天的问题就此被提出来。核冬天理论也是由上述五位学者正式提出来的。

认为假如在空中有足够多的烟和微尘上升到对流层中上层,并且维持一定的时间,就能使整个地球处于寒冷和黑暗之中。

TTAPS小组将核战争按照爆炸当量和高度,城市或者郊区的爆炸弹头总数以及其当量分成了40类。上表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类。选取5000百万吨级为基本型,其烟总量达到了225百万吨,不过后来美国国家科学院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修正,以6500百万吨级为基本型,产生烟总量为180百万吨。

地面或附近的核爆炸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细小颗粒:(i)排放和分解土壤颗粒(ii)蒸发和成核的岩石和岩石,以及(iii)吹散 清除表面的灰尘和烟雾。

核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每兆吨​​炸药产量约有1 E5至6 E5吨粉尘被保存在稳定的陆地表面起爆云中。 此外,对收集的核爆云中的粉尘样品进行的大小分析表明,亚微米级组分的含量很高。 地表核爆炸在产生细尘方面可能比火山喷发更为强烈。

核火球发出的强光足以点燃大面积的易燃材料。 广岛和长崎的爆炸都引发了大规模的大火。 爆炸造成的严重破坏地区也被大火烧毁。 评估表明,大多数森林和城市发生核爆后,将发生大火。 北半球有= 4 E7 km2的林地,平均可燃物2.2 g / cm2。 世界上的城市和郊区面积为= 1.5 E6 km2。 占城市总面积5%到10%的中心城市持有10-40 g / cm2的可燃材料,而有的居住区也能达到1-5 g / cm2。

主要的模拟参数:


计算模拟:

1、光学厚度

TTAPS小组根据表中各类核战争的排烟量,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型,将烟云高度取10km,设烟云沿水平方向迅速扩散至各经度,计算得到的半球平均光学厚度τ随着时间变化如下图:


当τ<0.1,认为基本无影响,τ=1时,应予以考虑影响,τ>2时,认为有重大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核爆炸1-2周的时间范围内,τ值大都居于3-6之间。

在基本型的曲线中,可以看出即便是1个月之后,τ值依然在2左右,经过2-3个月,灰尘在光学效果中占主导地位,因为烟尘在很大程度上被雨水和冲蚀物耗尽。

图中的1、2、9和10的τ值趋势模拟表明,在3000到10,000 MT当量之间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后果。

即使11、12和13的绝对破坏不那么严重,它们的τ值也可以媲美或超过主要火山喷发的危害。

值得关注的是曲线14,在针对城市的核攻击中,只需要100MT当量既可以产生极为严重的光学后果。

2、地面温度

TTAPS小组同样计算了核战争后北半球平均的陆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看结果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类核战争引起的温度下降普遍在3-4周后会达到最大值,普遍低于250K(-23℃)。零度以下的低温会持续数个月之久。

这个模拟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争议,S.L.ThomPson等人在1984和1986年利用三维大气环流模式都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正,TTAPS的计算结果没有考虑地理分辨率的因素,同时也是采用的一维计算模型,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型。经过三维考虑地理分辨率的模型修正,同时模拟了烟和微尘被风传输和烟颗粒被降水清楚的过程之后,得到了修正后的结果。

由于海洋热容量很大,与表层水迅速混合,夏季会使陆地面积平均降温值减少约1/2,而冬季因北半球陆地已经非常寒冷,降温值只有上述估算值的1/10.

七月份核爆炸后6-10天,陆地降温月25℃,四月份降低11℃。

三、地面太阳辐射量(光照量)

TTAPS小组模拟计算出的核爆炸后太阳辐射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上图中虚线为正常的全球平均静日射。在基本型核战争(5000MT)之后两周或更长的时间,地面太阳的辐射量只有不到正常值的十分之一。

此时的平均亮度甚至低于平常的阴沉天气的亮度(Heavy overcast箭头值)。而图上的17曲线(只考虑微尘)可以看出,北半球有40天左右的平均光照达不到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最小光照值(Limit of Photosynthesis箭头值)。而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平均光照只能够维持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最基本值,Compensation point for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补偿点。

除此之外,大规模核战争排进大气中的烟尘,在最终消除之前,大约10%-30%会在平流层持续数月,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不会造成地面明显降温过程,但是会引起其他的气候变化,霜冻,降水中断等,会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和恢复。

我个人对核冬天理论的将信将疑是源于以下几点:

1、烟尘数量:核爆产生的大火所引燃的可燃物质的数量,仅仅只能是猜想。一次核战争的烟尘量的范围相当宽泛,在0.2-6.5亿吨中间都有可能,没有办法预估到准确的数量,烟尘量在4000万吨以内,烟尘吸收阳光的效应就很微弱了。核爆炸产生的烟尘到底有多少,能喷多高,有多少落下来,有多少留在空中,这些在TTAPS小组的论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假设,其理论不能认为是成熟且有效度的。

2、大气上空4000米以上就很少有水蒸气的存在了,根本不存在有雨水冲刷烟尘颗粒的机会。再加上太阳热辐射对颗粒运动的影响,自变量参数进一步增多,根本难以预测烟尘在空中的运动表现。

其实我找了文献,大部分都是比较老的文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核冬天理论曾经有一段时间比较火热,受到了很多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关注,近些年来该课题热度下降十分明显。

核冬天应该警惕,但无需成为核恐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Crutzen, Paul J.; Birks, John W. (1982). "The Atmosphere After a Nuclear War: Twilight at Noon". Ambio. 11 (2–3): 114.
  • Golitsyn, G.S. and Phillips, N.A. WCRP, Possible climatic consequences of a major nuclear war, WCP-113, WMO/TD #99, 1986.
  • Turco, R.P.; Toon, O.B.; Ackerman, T.P.; Pollack, J.B.; Sagan, C.(December 23, 1983). "Nuclear Winter: Global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Nuclear Explosions". Science. 222 (4630): 1283–92. Bibcode:1983Sci...222.1283T. doi:10.1126/science.222.4630.1283. PMID 17773320. (TTAPS 1983)
  • Harwell, Mark A. (November 1984). Nuclear Winter: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Nuclear War. Springer. ISBN 978-0-387-96093-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核冬天”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科幻电影里的压迫感,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吓唬人的故事?说它“只存在于假说中”,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个“假说”可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推演。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核冬天”这回事儿掰扯明白。简单来说,核冬天是指在发生大规模核战争后,地球大气层中会充斥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想法,将一场足以毁灭人类文明的灾难作为解决另一场严峻挑战的手段,其内在逻辑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简而言之,利用核冬天来“中和”全球变暖,是一个不可行且极其危险的构想。我将深入剖析其中的原理、推演的后果,以及为何它注定是一条通往毁灭而非救赎的道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
  • 回答
    “核冬天”这个词,听起来就足够让人胆寒。它描绘了一幅末日景象:全球被厚重的烟尘笼罩,阳光几乎无法穿透,气温骤降,大地被冰雪覆盖,文明瞬间崩溃。那么,这个恐怖的设想,究竟有多少是科学的猜想,又有多少是科幻的渲染?如果真的发生了,人类还有一线生机吗?要评估“核冬天”的科学性,我们得回到它最初被提出的那个.............
  • 回答
    核电池能否作为电动车电源?理论上,核电池(也称为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器发电机,简称RTG)具备作为电动车电源的潜力,但目前面临巨大的技术、成本、安全和法规障碍,使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商业化应用。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核电池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核电池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释放的热能,通过热电.............
  • 回答
    要明白为啥核原料非得是铀和钚,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核原料”,以及核反应是怎么一回事。简单说,核原料就是能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材料。而这种能量的释放,关键在于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原子核的奥秘:为什么是铀和钚?咱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里头装着质子和中子,它们.............
  • 回答
    关于核放射性物质或核辐射的衰变和储存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且需要深入了解的话题。想要回答“多久才能基本没有放射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定时间,而是与放射性物质本身的种类、初始活性以及我们对“基本没有放射性”的定义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核放射”和“核辐射”。 核放射(Radioac.............
  • 回答
    在现代军事博弈中,弹道导弹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化学燃料爆炸推进的器械,它们的技术构成日趋复杂,特别是“核常兼备”型导弹,更是对战场态势感知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那么,当一枚看起来相似的导弹呼啸而来时,对方究竟该如何判断它是搭载了常规弹头,还是那足以覆灭一座城市的核弹头呢?这背后是一场高科技的侦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如果非要给核航母和核潜艇分个“重要”的先后,其实就像问是“刀”重要还是“盾”重要一样,它们各自承担着截然不同的关键角色,缺一不可,而且其重要性会随着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波动。咱们先掰开了聊聊这俩大家伙,看看它们到底能干些啥。核动力航空母舰:海上霸权的移动堡垒想象一下,一艘核航母就像一.............
  • 回答
    核废水之所以含有氚,这其实是核反应堆正常运行中无法避免的一个副产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核反应堆是怎么工作的说起。核反应堆里发生了什么?想象一下,核反应堆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炉,但它烧的可不是煤或者天然气,而是利用核分裂产生的巨大能量来烧水、产生蒸汽,然后驱动涡轮机发电。这个“燃料”通常是我们熟知的.............
  • 回答
    夜色如墨,吞噬了曾经繁华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一种挥之不去的金属焦灼味。在这里,在新中国曾经的乡镇,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幸存下来的人们,用他们仅存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在这片破碎的大地上,找到一条生存下去的路。武器,是他们最直接的需求,也是他们对抗未知威胁的屏障。这些武器,不可能像战前那样精密度高、.............
  • 回答
    关于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氚,很多人关心它是否会在生物体内富集。简单来说,氚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富集,但其性质使得这种富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某些重金属(比如汞)的生物富集有所不同,而且它在生物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什么是氚?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氚”。氚(Tritium,.............
  • 回答
    “核捆绑”这个词,如果是在军事或政治语境下听到,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极为可怕的场景。但究竟“核捆绑”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核捆绑”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被普遍接受的军事术语,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用来形容一种极端且危险的战略态势。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
  • 回答
    伊核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伊朗核协议(JCPOA)的恢复或替代,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而言,无疑是一个牵动多方神经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主要国家积极推动其解决,背后是多重利益的考量和地缘政治算计。下面将详细阐述伊核问题解决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主要国家积极推动的原因: 伊核问题解决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可.............
  • 回答
    这些概念都围绕着核武器展开,但它们的侧重点和目的各有不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理解一场复杂棋局中的不同落子策略。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核威慑(Nuclear Deterrence)说起。这就像是战场上的一个巨大阴影,让对手不敢轻易妄动。核威慑的核心在于,拥有核武器的一方,通过展示其核力量和使用核武器的.............
  • 回答
    多核和分布式编程环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单线程、顺序执行的编程范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计算的需求。并发编程语言的诞生,本质上是对传统编程范式的根本性重构,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模型的差异 1. 传统编程语言(单线程顺序执行) 执行模式:程序按代码顺序执行,所有操作在单一线程中完成。 资源.............
  • 回答
    当然,真核生物确实拥有一系列相当精密的机制来抵御逆转录病毒的入侵。这可不是什么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是一场持续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军备竞赛。要是不了解这些,你还真以为这些病毒可以为所欲为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逆转录病毒是个什么样的“敌人”。它们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把自己的RNA基因组逆转录成DNA,然后把这.............
  • 回答
    在多核CPU、多线程的环境下,当多个线程同时尝试执行 `cmpxchg`(Compare and Exchange)指令时,会发生一些非常有趣且关键的原子性操作。理解这个过程,就像是窥探CPU内部解决并发冲突的精妙设计。首先,我们得明确 `cmpxchg` 指令的核心作用。它是一个原子操作,这意味着.............
  • 回答
    当然,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虽然背景和细节有所不同,但其中关于核不扩散、外交谈判、国际合作以及国内政治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解决朝核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一、外交谈判与战略耐心:伊核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达成,很大程度上是数年艰苦卓绝.............
  • 回答
    关于福岛核事故处理水排放入海,以及其稀释和潜在影响的问题,确实需要细致地解读。这是一个涉及科学、环境、国际关系和公众认知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福岛核污水能否被稀释?答案是肯定的。从纯粹的物理角度来说,任何物质排入广阔的海洋,都会因为海水的对流、扩散和混合作用而逐渐稀释。大海是一个巨大的稀释池,这一点是.............
  • 回答
    关于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一事,北欧国家政府的表态确实值得关注,因为这些国家通常对环境问题持较为谨慎和关注的态度。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一下,力求避免AI写作的痕迹,用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语言来呈现。北欧国家在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上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审慎关注”和“寻求透明度”。 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支持或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