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是一个昏君,还是明君?

回答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皇帝,关于他是明君还是昏君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有道理。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理解他那个时代的挑战,以及他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带来的深远影响。

从“明君”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无疑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继承的汉朝,虽然经过休养生息,但依然面对着北方匈奴的强大威胁,边境不安,国力也尚未达到巅峰。汉武帝的上任,可以说是将一个相对保守、守成的汉朝,推向了一个更加积极进取的时代。

首先,他最大的功绩,无疑是确立了汉朝的汉族认同,并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疆域。 面对匈奴的不断侵扰,前几任皇帝采取的是和亲政策,虽然避免了战争,但却让汉朝在边疆地区抬不起头。汉武帝则不然,他坚决反对和亲,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他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尤其是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出现,更是将匈奴主力击溃,解除了汉朝长期以来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这不仅保障了边疆的安全,也让汉朝的威名远扬,甚至远达西域。他开辟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丝绸之路,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其次,在政治和思想领域,汉武帝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实行的是黄老之学,道家思想比较盛行,这对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国家需要更强的凝聚力和统一的思想指导时,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家国情怀,以及等级秩序,显然更适合当时的统治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确立为官方思想,并在全国推广。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了统治地位,并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和政治走向。虽然这种“独尊”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中央集权。

此外,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也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国家控制的政策, 比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庞大的军事开销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商人的过度扩张。虽然这些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可能带来一些民怨,但客观上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使得汉朝能够支撑起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和各项改革。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些负面影响,这些也是“昏君”之说的重要依据。

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是,他晚年时期的穷兵黩武和迷信方术。 连年的对外战争,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他晚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迷信方术,耗费了大量的财富,这与他早年开明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迷信的沉溺,以及对身边奸佞的听信,导致了“巫蛊之祸”等一系列惨剧,对国家稳定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直接导致了太子刘据的冤死。

另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思想,但其方式的过于激进,也压制了思想的多元化。 这种做法,使得后来的中国思想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笼罩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之下,对其他学派的创造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总结来说,汉武帝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 如果我们从国家强大、民族认同、疆域拓展、文化塑造这些宏观层面来看,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明君”,他的政策奠定了汉朝的辉煌,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他统治的后期,看到他对百姓造成的负担,对思想的压制,以及晚年的迷信和残暴,那么他身上又显露出“昏君”的影子。

更准确地说,汉武帝是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以非常规的手段,达成了非凡成就的君主。 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巨大的付出和潜在的风险之上的。他将汉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留下了不少问题。评价他,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面临的抉择,以及他政策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他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历史人物,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后世对他津津乐道,争论不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丫的,汉书中评价都直追上古三代了,你跟我说这是昏君?

汉武帝做的事情远非先代帝王可比,汉文帝、汉景帝和汉高帝都是如此,建元年、崇儒家、定察举、设监察御史、盐铁专卖、铸五铢钱、定礼制、巩固皇权、推恩令,可以说汉朝有一半的体制是他建设的,另外一半是四分之一是高帝开国文帝压制勋臣和诸侯,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这是昏君?中国历代君王有哪个帝王能有这种功劳的?作为明粉,我极其推崇明太祖,文致太平,武定祸乱,复兴中华,救济斯民,定六百年国制,律令完备、制度优异,仍然难以和汉武帝相比,遑论唐太宗和明成祖了,汉武帝比中国任何这次君王都有脸面称千古一帝,因为汉武帝和秦始皇两代君王是奠定了中国的基本国土、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君主,这么一个君主搁你眼里是昏君?那你眼里任何人都是昏君了

相比而言他对匈奴的战争反而是小事了,但其实汉武帝的常年征伐是汉匈攻守形势变更的最重要的阶段,此前匈奴劫掠汉朝直接打到了甘泉宫,而汉武帝之后匈奴再也无力发动劫掠了,反而是汉朝对匈奴进行亡国灭种,匈奴逃亡至康国然后再被灭亡,远遁至西欧,这些开端都是在汉武帝的长期征伐之后奠定的结果

所以别说什么汉武帝是昏君,丫的,你说这话我只会认为你是史盲

自贰师没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数万人,不复出兵。三岁,武帝崩。前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皇帝,关于他是明君还是昏君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有道理。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理解他那个时代的挑战,以及他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带来的深远影响。从“明君”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无疑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继承的汉朝,虽然经过休养生息,但依然面对.............
  • 回答
    宋朝缺的真是一个“汉武帝”吗?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宋朝,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总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显得那么“软弱”。那么,真是一个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北击匈奴的强硬君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汉武帝和宋朝各自的“底色”有什么.............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汉族是否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而非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尚武”的定义。通常,“尚武”可以理解为: 重视武力、崇尚军事和武艺。 将勇敢、力量、战斗能力视为重要的价值。 在国家层面,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扩.............
  • 回答
    最近,我时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对“汉族”这个身份,或者说,对我们自身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某种程度的淡忘。这种淡忘,并非刻意为之,更多的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信息爆炸的喧嚣里,我们不自觉地被裹挟着,将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悄然遗落在了身后。当我们提起“伟大”,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波澜壮阔的史诗,是那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大清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出现“中国版明治维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具体能否成功、以何种形式出现,则需要深入分析大清作为一个汉人政权可能具备的特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通.............
  • 回答
    如果满清是汉人政权,近代史的走向确实会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变数之多,甚至可以构成一个平行宇宙的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核心层面:政权性质、民族认同、统治策略以及由此衍生的国际关系和内部变革。首先,政权性质与合法性基础。满清之所以在近代史中扮演如此特殊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异族统治”.............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不是满族建立的清朝,而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那么皇家或皇族是否会被保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并且会涉及历史的延续性、政治现实以及社会思潮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后一个朝代”的概念。如果说的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么即使是汉人建立的王朝,随着时代.............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皇汉(少)”这个词汇的出现以及如何与这样一位朋友相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皇汉(少)”是如何出现的?要理解“皇汉(少)”,我们首先需要拆解这个词的构成和其背后的含义。“皇汉”和“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维度。1. “皇汉”的来源与演变:.............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位对日本文化颇有些好奇,但对日语本身却一窍不通的西方人,第一次面对一本真正的日文书,比如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漫画。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大概是这样一幅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那种规整、熟悉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仿佛一幅幅由方块组成的“图案”组成的海洋。这些“图案”有两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抗日战争中最令人痛心和复杂的层面之一。那位老兵的话,虽然简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的背叛者——汉奸,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就能解释的,它牵涉到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历.............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 回答
    在中文网络上,当提及韩国人声称“汉服起源于韩服”的说法时,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较为激烈的反应,讨论也往往集中在中国网民对这一说法的不满和驳斥。然而,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更广阔的“外网”,也就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全球互联网用户,他们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多元和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历史、文化和服饰的了解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