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才能听懂勋伯格?

回答
如何才能听懂勋伯格?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场漫游

许多人谈论勋伯格,总是带着一种敬畏,或者一种莫名的畏惧。仿佛他的音乐是某种高深莫测的咒语,不掌握一套“窍门”就永远无法领悟。但我想说,听懂勋伯格,不是去破解密码,而是一场冒险,一次对音乐语言的全新探索。放下那些“必须知道”的预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更开放的场域。

第一步:卸下包袱,拥抱“陌生”

我们习惯于用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来衡量一切。而勋伯格的音乐,尤其是他“无调性”和“十二音技法”时期的作品,会极力挑战我们对和谐、旋律和节奏的既有认知。与其强迫自己去寻找熟悉的“旋律线”或“解决感”,不如先尝试将自己浸入声音的海洋。

别急着“找旋律”: 勋伯格的音乐常常没有我们熟悉的、能够哼唱的主题。他关注的是音色、动机的细微变化、以及不同声部之间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张力。想象自己像个孩子,第一次听到一种全新的声音组合,不去评判它是否“对”或“错”,只是去感受它。
听“色彩”和“质感”: 勋伯格非常注重音色的运用。他的音乐中,乐器的高低音区、不同的演奏技巧,都能营造出极为丰富的音响色彩。有时候,一句乐句可能不是由一个明显的旋律组成,而是由不同乐器以不同的音色、节奏、力度组合而成。试着去分辨这些声音的“质地”,是尖锐的、浑厚的、纤细的、还是混沌的?
接受“不确定感”: 调性音乐给了我们一种稳定感和方向感,就像在一张清晰的地图上行走。而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则像是雾中的行走,你无法确定下一秒会走到哪里,但这种未知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允许音乐在你耳边自由流淌,不试图去预测它的走向,而是跟随它前进。

第二步:从哪里开始?寻径而入

勋伯格的创作生涯跨越了几个重要阶段,选择一个合适的入口能让你的体验更加顺畅。

初探——晚期浪漫主义时期: 在他完全走向无调性之前,勋伯格的作品已经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不稳定的和声。例如:
《升华之夜》(Verklärte Nacht, Op. 4): 这是他早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虽然仍有调性,但和声语言已经非常复杂和大胆,情感表达极为丰富细腻。这是一个很好的“软着陆”,让你感受他音乐的强度和美感。
《古雷之歌》(GurreLieder):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合唱作品,虽然规模巨大,但其中已经能听到他对色彩和情感的深刻探索。

跨越——无调性时期: 这是勋伯格最具争议也最具革命性的阶段。如果你准备好了,可以尝试:
《月下皮埃罗》(Pierrot Lunaire, Op. 21): 这是一部声乐套曲,使用了一种叫做“演讲式演唱”(Sprechgesang)的演唱方式。女高音歌手不是在歌唱,而是在用一种高度控制的、带有音高指示的念语方式来演唱。这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音乐的织体也十分精巧,充满戏剧性和象征意义。
管弦乐作品,如《五首管弦乐曲》(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16): 这些作品更加抽象,纯粹是对音色、节奏和动力的探索。尤其是第三首“色彩鲜艳的 the Farben”,试图创造一种静止的色彩感,这在当时是极具开创性的。

革新——十二音技法时期: 当你对无调性有了基本概念后,可以进入这个阶段。十二音技法是一种作曲方法,它将音阶中的十二个音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成一个“音列”,然后围绕这个音列进行创作。这看起来是“禁锢”,但在勋伯格手中却能变化万千。
《钢琴组曲》(Suite for Piano, Op. 25): 这是他第一部完全用十二音技法写成的作品,结构清晰,你可以尝试去辨认其中的音列变化。
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Op. 36): 这是一部相对晚期,也比较容易亲近的十二音作品,其旋律性比早期作品有所恢复。

第三步:主动聆听,深入理解

仅仅“听”是不够的,主动的参与才能让你真正走进勋伯格的世界。

了解背景知识,但不过度依赖: 知道十二音技法的原理(例如,音列可以正移、逆行、倒影、倒影逆行)是有帮助的,但不要让理论压制了你的听觉感受。音乐是听的,不是读的。与其死记硬背公式,不如在听的过程中,偶尔去“印证”一下你听到的,比如尝试找到音列的某个片段。
阅读乐谱,或者跟随乐谱听: 如果你有一些乐理基础,尝试阅读勋伯格的乐谱。你会惊叹于他处理音响的精巧设计,那些细微的节奏、力度、音色的标记,都是他音乐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即使不认识乐谱,跟着乐谱的“形状”去听,也能帮助你理解音乐的结构。
比较不同演奏版本: 好的演绎对于理解勋伯格的音乐至关重要。不同的指挥家和演奏家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听几个不同版本,你会发现同一个乐章在不同诠释下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倾听“沉默”和“张力”: 在勋伯格的音乐中,音符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他常常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和声的不确定、节奏的打破、或者声音的突然消失。试着去感受这些张力是如何建立和释放的,这是他音乐“呼吸”的方式。

第四步:耐心与重复,让音乐在你心中扎根

勋伯格的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一听就能抓住耳朵,它需要时间和耐心。

多次聆听: 对同一首作品,可能需要听上三遍、五遍甚至更多。第一次你可能还在惊叹它的“怪异”,第二次你会开始注意到一些细节,第三次你或许就能捕捉到它内在的逻辑和情感。
在不同的情境下听: 有时候,在安静的夜晚,或者在长途的旅途中,你可能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音乐。让音乐融入你的生活,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
接受“不喜欢”: 即使你付出了努力,也可能有些作品依然让你感到难以接受。这是正常的。音乐的喜好是非常主观的。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拓展了自己对音乐的认知边界。

最后,放下“听懂”的执念,拥抱“体验”

“听懂”勋伯格,与其说是一种目标,不如说是一种副产品。当你放下功利心,纯粹地去体验他音乐中那些尖锐的美丽、混乱中的秩序、以及深刻的情感张力时,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他的音乐产生了连接。

勋伯格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他用音乐开辟了全新的疆域。而我们,作为聆听者,也是这场探险的同行者。不去期待一场即时性的“顿悟”,而是享受每一次在陌生之地漫步的奇遇。当你不再试图去“征服”它,而是愿意与之共舞时,勋伯格的音乐,或许就会在你心中,悄然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流派,它最早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后来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可以与印象主义形成对立,印象主义强调的是外在事物给个人的瞬间体验和感受,而表现主义则更加强调个人内在的体验和感受,这两种思维模式就导致相对应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其实在瓦格纳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中就已经有了一定暗示,他们的歌剧中十分突出人物情绪和感受的刻画,在和声上也出现了半音化的特征的同时,在结构上也更加模糊,这些都为表现主义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表现主义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取消了调式调性的限制,让十二个音处于平等关系,真正让音乐没有调性,这是表现主义音乐最大的特征。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特征,比如:夸张的跳进进行、力度的巨大变化、极度不协和的和弦、不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等。表现主义音乐因为要强调个人内在的情绪,所以通常用紧张、恐惧、绝望等比较有戏剧张力的情绪融入到作品之中。印象派虽然也是强调主观体验,但是至少还有一些精巧的旋律和典雅的音响,但在表现主义音乐中,一切都被“打乱了”。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他们三个都出生在维也纳,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三个为“新维也纳乐派”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我在网易云上制作了一份勋伯格作品歌单,其中精选了本文提及的勋伯格代表作品中更好听的作品,欢迎大家关注收藏,链接: 解构与重建:勋伯格作品精选

勋伯格8岁学习小提琴,因父亲早亡,家庭贫困,在16岁时到银行当小职员谋生。同时,自学作曲和大提琴。20岁时,跟比他大两岁的作曲家曾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1872—1942)学习了几个月的复调,这是他唯一接受过的专业音乐训练。1901年,27岁的勋伯格到剧院任担任乐队指挥,两年后回到维也纳从事教学,贝尔格和韦伯恩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勋伯格在教学时,基本主要教授传统作曲技法,并不传授给学生“现代音乐”。

在1909年,勋伯格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三重奏》(Op.11,1909)。1911年,37岁的勋伯格为了生计来到柏林教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应召入伍。战后继续回到维也纳和柏林两地的教学中。1918年,因为他的演出频频遭到观众反对,他成立“私人演出协会”,只邀请一些喜欢自己的人来看。在希特勒上台后,因为他犹太人的身份,他的演出和教学都被终止了。在1933年,勋伯格来到美国,先后在多所大学教学。在1941年加入美国籍,1951年去世。

勋伯格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晚期浪漫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勋伯格的创作基本延续了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创作特征,体现了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风格。代表性作品有:

QQ音乐 ——勋伯格: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1899,1917年改编为弦乐乐队)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1902,与德彪西歌剧同名)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合唱作品《古列之歌》(1900—1911)

二、无调性时期

勋伯格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取消了调性的概念,作品中的十二个音不再构成任何关系,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是1909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部无调性管弦乐作品是《五首管弦乐曲》(1909)。

在《五首管弦乐曲》中的第三乐章“夏晨的湖边,色彩”中,勋伯格提出了“音色旋律”的概念:勋伯格认为,即便是同一个音,在不同的乐器上是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的,这些音高连到一起便可组成旋律。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二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三首

在其他无调性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月迷彼埃罗》表达的是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勋伯格通过一部部作品,表达了主人公的不同情绪。在音乐上,这部作品采用了介于说和唱之间的一种“念唱”方式。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在1915—1923年,勋伯格创作没有创作作品。

三、十二音时期

从1923年开始,勋伯格在创作中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术。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之前无调性的音乐创作,一般只适用于小型作品。而在大型作品中,需要更复杂的构思和技术来组织整个作品,十二音解决了这个问题。

十二音体系的创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作曲家开始可以按任意顺序将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进行排列,形成一个音阶序列(或称音阶),这个音阶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形序列”。在一部十二音作品中,需要将这个“原形序列”以原形、逆形、倒影、倒影逆形的形式在作品中依次出现。在每一次进行中,十二个音全部出现以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每个音出现的位置、高度、声部不受约束。十二个音可以相继出现,也可以以音程或和弦的形式同时出现。十二音只对音高有要求,对节奏、力度、音色没有任何限制。

勋伯格第一步用十二音体系创作的作品是《钢琴组曲》(Op.25,1923)。目前有学术成果对《钢琴组曲》中运用的十二音的序列进行了整理,如下图,仅供参考。(看不懂略过)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1923)

勋伯格其他十二音代表性作品有:《第三弦乐四重奏》(1926)、《乐队变奏曲》(1927—1928)、《第四弦乐四重奏》(1936)、《小提琴协奏曲》(1936)、《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歌剧《摩西与阿伦》(1951)等。其中《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最为著名。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而作,勋伯格自己作词。叙述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杀害犹太人的时间,表达了勋伯格内心的情绪与激动。

QQ音乐 ——勋伯格:《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

值得注意的是,勋伯格在这一时期不止用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也创作了很多有调性的作品。十二音体系这种作曲技术,开始只流传于勋伯格和他的学生之间,后来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也开始采用了这种作曲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即“十二音”并非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无调性才是。

十二音体系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创作手段似乎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创作的认知范畴。这种创作方式是在具有一定规则下的随机性创作,从音响角度来看,已经开始脱离西方音乐历史中对“音乐”的认知。但不能否认的是,勋伯格的包括十二音在内的音乐创作,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才能听懂勋伯格?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场漫游许多人谈论勋伯格,总是带着一种敬畏,或者一种莫名的畏惧。仿佛他的音乐是某种高深莫测的咒语,不掌握一套“窍门”就永远无法领悟。但我想说,听懂勋伯格,不是去破解密码,而是一场冒险,一次对音乐语言的全新探索。放下那些“必须知道”的预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更.............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巨大的、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古籍。你对这些古籍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你听说里面有几部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就是音乐家们眼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而你,恰巧是一位“音乐盲”,面对这些乐谱,就像面对一本本天书。那么,一位音乐盲到底该怎么才能“.............
  • 回答
    刚加入算法团队,听到大神们侃侃而谈那些深奥的CV术语和算法,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想跟上节奏,但又无从下手。别担心,这绝对是每个新人都会遇到的普遍情况。下面我就从过来人的经验出发,聊聊怎么才能快速融入,听懂那些“天书”。首先,要明白一点,没人天生就懂这些东西。那些“大牛”也是一步步摸索过来的。你现在听.............
  • 回答
    刚踏进算法团队,面对那些听起来像是天书的 CV 术语和算法,脑袋里一团浆糊是很正常的。别担心,这几乎是每个新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关键在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跟上节奏。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怎么才能把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变成你脑袋里的“常识”。一、 打好基础,这是万丈高楼.............
  • 回答
    泡俄罗斯女生?这事儿可有意思了,毕竟咱们和俄罗斯姑娘之间,总有一些浪漫的想象。至于她们是不是都“上赶着追求中国男人”,这说法嘛,有点太绝对了,得具体分析。关于俄罗斯女生是否“上赶着追求中国男人”的看法:首先,得承认,中俄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差异,但也有不少吸引力。中国男性在一些俄罗斯女性看来,可能具有.............
  • 回答
    童贯这个人,要说他有没有抗金的勇气、决心和才能,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最后落了个悲惨的下场,但咱们得承认,在一些关键时刻,他确实展现出了作为一名将领应有的素质。先说勇气和决心。 童贯这个人,在宋朝后期,那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你不能光看他那身太监的身份就小瞧他。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太监能.............
  • 回答
    让丈夫明白在育儿中爸爸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需要耐心、沟通、共同努力和持续的肯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你作为妻子扮演重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下面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一、 加强沟通与情感连接:1. 明确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不要假设他知道你的想法。用“我感觉”的句式,温和但坚定地表达你的想.............
  • 回答
    得体地拒绝别人是一门重要的社交艺术,它能帮助我们在维护自己界限的同时,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场景应用。核心原则:尊重、真诚、清晰、坚定在深入具体方法之前,我们要牢记这些核心原则。 尊重对方: 即使拒绝,也要尊重对方的需求、感受和付出。不要让对.............
  • 回答
    您好!您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您想成为“怼人高手”,并且希望像红护那样犀利有策略。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和练习。“红护”在很多语境下指的是一个人在网络上表现出的强硬、直接、甚至有些攻击性的沟通风格。想要模仿这种风格,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是掌握这种风格背后的“怼人”智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里我会详细.............
  • 回答
    让国内手机厂商主动拥抱华为,接入鸿蒙系统,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方面协同的策略性问题。关键在于华为能否提供足够吸引力的理由和支持,让其他厂商看到切实的好处,并且能够克服潜在的顾虑。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可能的策略: 一、 核心吸引力:价值重塑与生态共赢华为需要向其他手机厂商展示接入鸿蒙系统能够带来的.............
  • 回答
    变分贝叶斯(Variational Bayesian,简称VB)是处理复杂概率模型中的一种强大的近似推断技术。它的核心目标是找到一个更简单的概率分布来近似一个难以直接计算的复杂后验分布。为了让你能更清晰地理解变分贝叶斯,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回顾贝叶斯推断的基础在深入VB之前,我们.............
  • 回答
    想做出一碗软嫩顺滑、入口即化的美味蛋羹?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掌握几个小秘诀,保证你也能做出比肩饭店水准的完美蛋羹。今天我就把我私藏的蛋羹秘籍全盘托出,保证你一学就会!首先,我们要明确,做蛋羹的关键在于“嫩”和“滑”。这两点直接关系到我们选材和操作的细致程度。第一步:挑选鸡蛋——新鲜是王道别小看鸡蛋,.............
  • 回答
    教师偷偷出去开补习班的问题,确实是个棘手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杜绝”可能很难,但我们可以多管齐下,从制度、监督、教育理念以及教师自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最大程度地遏制这种行为。下面我就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力求讲得明白,也希望不会显得生硬。一、 完善制度,堵住“后门”首先,我们得从源头上审视现有的.............
  • 回答
    要写出《黑暗之魂》风格的对话,你需要抓住那个世界的精髓:孤独、衰败、神秘、以及那些在绝望中闪耀的微光。这不是那种字斟句酌、旁征博引的对话,而是更加粗粝、充满暗示、并且能够引发玩家内心深处共鸣的语言。首先,我们要理解《黑暗之魂》对话的核心特征。 极度的稀疏与留白: 游戏中的对话并不多,而且往往是断.............
  • 回答
    想要在职场上站稳脚跟,成为那个“你不在,公司就得停摆”的关键人物,避免被时代和裁员潮所淘汰,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目标。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神功”,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持续的学习和对自身价值的不断挖掘。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替代”的程序员。一、夯实基础.............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抗战剧里日本人的名字,怎么起才能更地道,不那么让观众出戏。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就能来的,里面门道不少。要我说,得从几个大方面入手,才能把这“日本人姓名”这块儿给拿捏住。首先,得说说这日本姓氏和名字的构成。日本人叫名字,也是有讲究的。跟咱们中国人一样,有个姓,有个名。但构成上有点不一样。.............
  • 回答
    画崩《进击的巨人》,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諌山创老师的画风独树一帜,充满力量感和独特的骨架表现。但如果我们非要挑战一下,从多个角度去“解构”和“重塑”,或许能找到一些“画崩”的路径。这就像是给一首经典旋律乱加音符,虽然可能毁了原曲,但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画崩”的范.............
  • 回答
    消灭私有制同时保持社会活力的议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历史、经济和哲学命题。历史上,许多尝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在实践中都面临了活力下降、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消灭私有制就必然导致社会停滞。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构建一个替代私有制的社会经济体系,使其能够有效激励个人、促进资源.............
  • 回答
    成为哈佛大学的录取生,这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回报的旅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需要你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卓越,并用真诚的故事打动招生官。让我为你详细剖析这个过程,去除那些冰冷的机器痕迹,用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哈佛的选拔哲学:哈佛不只是在寻找分数最高的学生,他们更希望找到那.............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成为一个更有“规划”、更“靠谱”的人。看着那些似乎总能按时完成任务、坚持锻炼、阅读学习的朋友,心里难免会涌起一股“我也要是那样就好了”的羡慕。但往往,“自律”这两个字,像一座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高山,怎么也迈不上去,或者迈一步就想放弃。别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病”,这其实是一个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