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不知道算不算得上高干,反正人家孩子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
在新英格兰读书,见了面,叫我叔,也是怯生生的,不敢抬眼看人;鸡蛋买的是有机超市还有一天过期打折的;车是一手的,但也只是一辆本田。
读书没那么好,偶尔有些问题想不明白,叹气会给爸爸丢脸,我跟他开玩笑,“李部长当年也没那么冰雪聪明。”,然后跟我一起哈哈大笑,开始遗憾没有遗传妈妈的好基因。
毕业以后刚好赶上《反海外腐败法》,好投行都不敢要,最后只好去牛津读博。
终究一家读书人,只缘身在显眼处,依然为人民服务着。
吆五喝六,四处惹事的,多半是低干子弟吧?
以前看过温铁军教授的一个视频,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时代。
温铁军出身是正儿八经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高级到什么程度——他小时候,家里是住过苏联援华干部(好像是苏联厂长)的,为什么苏联老大哥住他家?因为温铁军的父母一辈都是会俄语的,49年开国那会家长就会俄语,这样的家庭是个什么概念,大家想象一下吧。
这样的家庭给他很大便利,用温铁军的话来讲,他都算不得是北京人——他天天住在人民大学的院子里,接触的人都是些什么人?不是官员的后代,就是军人的后代,要不就是跟他一样,是知识分子的后代,他根本接触不到正儿八经的北京普通人,这样的自己,凭什么被称呼为北京人呢。
温铁军承认当时的官、军、红、学的后代们已经完成了内部圈子的缔结,这四种人只会互相联姻,平时也已经接触不到普通老百姓了(脱离了人民群众),更别说和普通老百姓结婚了。
后来90年代,有“二代”看上了温铁军做研究的水平,想让他编写一部中国建国后的“经济史”。于是温铁军拿着“二代”给他的30万经费(二代在90年代甩手就是30万元人民币),把这30万给造了个干干净净,写下了一篇《建国以来八次危机》,这篇文章让温铁军当时中央农村政策研究部门的老领导看了,这位老领导当头就是一句话:“你小子想干什么!”
(超级推荐温铁军的《八次危机》)
过了很久,我在沈逸的微博里看到90年代左右,不少“二代”们有个爱好,就是拿钱去请人写历史。进了北京城后喊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二代”们花心思编史,能编写出个啥玩意儿出来——无非就是变着法子的污蔑教员。还好温铁军没跟这些“二代”们同流合污,反而拿着他们的钱做出了自己的学问。
找到了保存的沈逸大佬的那个图
部级以下的就不要自称高干了。
只敢匿名哈,能理解的自然理解。
只有在《组织沿革和领导目录》反复出现才能勉强算高干吧。家族里头确实有好几位祖辈是真正的老红军,走长征过草地经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老干部,基本都非常低调。其中一位过世郭嘉多位重要领导出席追悼会。
特权?真正革命家庭出身的后代应该都懂老一辈革命家是真正两袖清风,家风严明,彻底的无产阶级战士。当然不排除队伍里头有不少走姿分子,他们后代才是当今得益者。
或许父辈那一代可能享受过些许待遇吧,具体不太了解。没见父辈一代在仕途有多大前途,厅级就是他们天花板了,这个东西是真讲究传承。
严格来说,现在家族完全没落,多种因素造成,关键还是二代不团结三代太现实。三代基本都是超级普通老百姓,有失业的有做超市收银的有私人公司搬砖的,当然也还有继续仕途发展试图挣扎一下的。总体而言,家族式微。偶有子孙喝高吹嘘下祖辈荣光,也没人相信那种。
其中一家三代在国企打工,性格原因吧,也是超级低调,不溜须拍马不奉承站队不报家族关系,所以经常被那些科级部门领导欺压,始终混迹在基层。
还有一家三代在事业单位是劳务派遣,做了十几年始终无法入编。
其实都是祖辈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但祖辈真的放任不管,他们坚信朗朗乾坤,哈哈。
世道变了,不是所有高干子弟都成为资本大亨或者手眼通天人物,确实存在小部分泯然众人,默默无闻的革命后代。
NPC倒不至于。
但是这类人挺烦的,嘴巴不停、不空的那种,叨叨叨,让人心烦。我经常琢磨着他们的嘴巴肉应该比较有嚼劲,不差于鱼翅。
还不能打断他,一个是人家愿意讲话,本意是好的,讲话的内容也算是丰富。另一个是得罪人家没必要,大不了就当放了一部收音机在身边。
最为主要的矛盾是脱离了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
会讲话,但是距离感满满。
喜欢从文字和汇报故事中获取信息,但是不喜欢深入到田地、工位、菜场去亲身体验和感受。
看问题的角度与普通人不太一样,一般不怎么关注基本生存风险。
最后一条就是追时髦,流行风的初始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