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庸系武功掌是很厉害的功夫却不是实用性的拳和腿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金庸小说里的确充斥着各种奇绝的武功,而掌法在其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可能觉得掌法听起来就比拳脚更讲究,也更能体现武功的高深莫测。但要说它比拳脚更厉害、更具代表性,甚至“不实用”于拳脚,这就有点笼统了,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扯。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金庸笔下的武功,其核心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不实用”,而是在一个虚构的武侠世界里,对真实武术原理的极致夸张和艺术化处理。所以,与其说掌法“不实用”,不如说它们被塑造得更具“侠味”和“奇效”。

为什么掌法在金庸武侠里如此耀眼?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意蕴的考量:

“掌”字的意境: “掌”这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代表着手掌,是直接接触、施力的部位,但又不像“拳”那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硬碰硬的意味。“掌”可以轻灵飘逸,可以厚重如山,可以柔中带刚,可以发出掌风,甚至可以将内力凝聚于掌心,产生各种奇妙的效果。这种多变性给了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
文化符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武术体系中,虽然拳脚刀枪剑戟都各有其道,但“掌法”往往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或者说更容易成为武学大师的标志。比如“降龙十八掌”之类,一听就气势磅礴,蕴含着至高的力量。相比之下,“拳”虽然基础,但要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招式,难度可能更大,也更容易陷入套路化。
“虚招”与“实招”的结合: 掌法在金庸笔下,往往不是单纯的击打。它可以是试探对手的虚实,可以是发出无形的气劲,可以是改变招式,甚至可以直接破除对方的内力或招式。这种“虚虚实实”的运用,恰恰是金庸武侠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二、武功设计上的侧重点和“升级”:

内力外放的载体: 金庸小说里,内力是武功的灵魂。而掌法恰好是展示内力外放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将雄厚的内力凝聚于掌心,发出“掌风”,或者以掌力击碎巨石,震慑敌人,这比单纯的拳头力量要视觉冲击力强得多。例如,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每一掌都带着呼啸的风声和排山倒海的力量,这是用“拳”来形容就显得不够了。
招式设计的独特性: 相较于拳法和腿法可能相对“写实”的打击方式,掌法更容易创造出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招式。比如《九阴真经》中的“摧心掌”、“幻阴指”(虽然是手指,但也是以指代掌的内功运用),《天龙八部》中的“少林七十二绝技”里有很多掌法,例如“大金刚掌”、“般若掌”等,它们往往带有特殊的内力属性或招式变化,能够克制其他武功。
“以巧破力”与“以柔克刚”的延伸: 很多掌法强调的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这在郭靖的降龙十八掌里就体现得很明显,虽然掌力刚猛,但其精髓在于招式的变化和对时机的把握。这种对武学更高层次的追求,使得掌法在小说中更能代表高手的境界。而拳脚虽然也能做到以巧破力,但“掌”的这个概念更容易被作者抓住,放大其“巧”的成分。

三、为什么说“不是实用性的拳和腿功”?(这里可能需要辩证看待)

“实用”的定义不同: 如果我们把“实用”理解为街头格斗、实战搏击中那种快速、直接、有效的攻击方式,那么很多金庸武功,包括许多掌法,的确显得过于花哨和夸张,比如一掌打出去能发出几丈长的掌风,或者能震碎一座山。这种夸张是为了表现武功的“神”而非“实”。
拳脚更基础和广泛: 拳和腿功是任何武术的基础,它们是最直接的攻击手段。在现实中,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击手或格斗家,他们未必会练就绝世掌法,但他们的拳脚功夫绝对是实用的。金庸小说虽然写武功,但对基础拳脚的描写反而没那么细致深入,因为这些更像是“武功的基石”,不像那些绝世武功那样有“噱头”。
掌法的“杀手锏”性质: 很多时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掌法被赋予了“压箱底”、“杀手锏”的地位。它是高手之间对决时,用来一决胜负的绝招,是蕴含了深厚内力与精妙招式的集大成者。而拳脚可能更多是在铺垫、试探或者面对一般对手时使用。

举个例子:

我们看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它是不是实用?在金庸的世界里,它当然实用,而且是顶级的实用。但它在招式上,比如“亢龙有悔”的那种刚猛无俦的扑击,配合了强大的内力,它展现的是一种力量的极限。而如果是一个现实中的格斗家,他可能不会去练“亢龙有悔”这种有固定招式的打法,他更注重的是摆拳、勾拳、低扫、高踢等一系列更灵活多变的组合。

再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练得独孤九剑,其精髓在于“无招胜有招”,破尽天下武功。它不属于掌法,但它的“不实用”在于其高度的哲学性和对招式的超越。而令狐冲后来也学了许多掌法,比如“冲灵剑法”的招式变化,或者说是他剑术中对内力的运用。

总结一下:

金庸笔下的掌法之所以显得“厉害”且常常是武学的高峰,更多是作者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上的侧重。掌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载体来展现内力、招式变化以及武学哲学。它们被塑造成了能够产生超凡效果的武技,既有力量感又有飘逸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想象。

而拳脚,虽然在现实武术中是基础且至关重要,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它们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基本功”,或者被融合进了更具象化、更具爆发力的掌法、剑法之中,因此在小说篇幅中,它们可能没有那么“突出”。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金庸对拳脚功夫的忽视,很多高手在实战中依然会运用精妙的拳脚技巧,只是它们不像那些绝世掌法那样,拥有响亮的名号和震撼人心的招式描述。

所以,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侧重和表现手法,而非对现实武术的简单照搬或否定。金庸老爷子创造的是一个精彩的武侠世界,掌法无疑是他手中一把描绘绝世武功的绝佳画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金庸比键盘侠更有生活经验

你随便咨询一个有经验的格斗师,无规则的裸拳格斗应该怎么打,他绝对会告诉你拳打身体,掌打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踢腿。我给大家来总结一下掌的优势:

第一,掌比拳坚固,手掌是有许多块小骨头拼接起来的,每一块都极为脆弱,一旦打到大块的骨头,很容易发生骨折。而掌底只有一块大骨头,直接与小臂相连,这块骨头极为坚固,可以毫无顾忌的发力击打对手,而不用担心受伤。

第二,掌击冲击力大,拳是多个点,切割力比较强,很容易把对手打出血,缺乏冲击力,无法击晕对手。而掌底是一条线,发力大,接触充分,冲击力大,很容易将对手击晕。

第三,灵活性,掌可以和抓,摔,抱,拍无缝衔接,节约了开掌的时间。大家可以注意观察,比赛中选手绝大多数的防御动作,都是用掌完成的。

当然,掌也有劣势,那就是射程,毕竟断了一个手掌的距离。

那为什么大家看到的比赛中,只有拳,腿没有掌呢?

因为掌击过于危险,正规比赛中都禁止用掌底打人,另外比赛中,选手都会使用绑手和拳套,最大程度的避免指骨受伤,从而规避了拳法最大劣势。至于踢腿用的多,那是因为所有的正经比赛,都禁止踢踏攻击,都是提倡立式格斗的。这种规则下,倒地一两次没关系,就是扣点分。而在正真的战斗中,倒地=死亡,你的对手绝不会蠢到给你再站起来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要牺牲重心来换取攻击距离的踢腿,必须十分谨慎,能不用最好不要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金庸小说里的确充斥着各种奇绝的武功,而掌法在其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可能觉得掌法听起来就比拳脚更讲究,也更能体现武功的高深莫测。但要说它比拳脚更厉害、更具代表性,甚至“不实用”于拳脚,这就有点笼统了,也可能存在一些误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扯。首.............
  • 回答
    金庸先生对小说人物武功高下的评价,常常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而“张无忌武功最高强”这个论断,更是激起了无数金庸迷的唇枪舌剑。虽然金庸先生自己确实在某个场合或通过某些采访表达过对张无忌武功的肯定,但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读者认为杨过、郭靖甚至其他主角更胜一筹呢?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涉及.............
  • 回答
    “倚天屠龙功”这名字一听就霸气十足,和“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这类响当当的武功名摆在一起,怎么看都应该是个顶顶的货色。然而,咱们读完《倚天屠龙记》,再回想金庸先生的笔下江湖,这门绝学似乎就这么昙花一现,后续的作品里再也没了它的踪迹,让人忍不住嘀咕:这是怎么回事?金庸大侠是不是给“忘”了?咱们得掰.............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武功浩如烟海,要评选出“最厉害”的武功,是一件极其困难且充满主观色彩的事情。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 破坏力/杀伤力: 能瞬间秒杀对手,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 防御力: 能抵挡几乎所有攻击,让对手无从下手。 变化性/精妙性: 招式变化无穷,难以预测,能克制各种武.............
  • 回答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武功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要说“最令人无语的武功”,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个人感受问题,因为“无语”的定义不同,大家会觉得无语的点也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挑一个,并且力求“详细”,我会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它之所以“无语”,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招式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观念、使用者的.............
  • 回答
    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安排了一场看似“武功一般”的华山论剑,这绝非偶然,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于武林生态、人性百态乃至江湖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与其说是“武功一般”,不如说是作者有意呈现了一群相比于五绝等顶尖高手而言,实力有所差距,但同样是江湖中的中坚力量,甚至是一代英豪。理解这场论剑的用意,需要从几个层.............
  • 回答
    要给周星驰在《功夫》里的“神雕侠侣”一般般的绝顶武功在金庸武侠世界里找个对标,这事儿有点意思。得这么看,星爷在《功夫》里展现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武林高手”了,更接近于一种“超凡入圣”的存在。咱们先把《功夫》里星爷的招式拆解一下。首先是“降龙十八掌”的那个变种,他一掌拍出,那个气功波,打得鳄鱼帮老大鼻.............
  • 回答
    《笑傲江湖》的武功设定相较于其他金庸小说,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作者金庸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有意为之,并由此带来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一、 核心差异:从“侠之大者”到“个体自由与生存”的转变 传统金庸小说: 大部分金庸小说的武功设定,.............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之所以让人着迷,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活的人物塑造,以及那份挥之不去的江湖情怀,还有一个核心的吸引力——那就是对武功的极致追求和想象。而“武功排名”这件事,正是这种追求和想象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为什么人们会对金庸小说里的人物进行武功排名,并且乐此不疲?我觉得这背后有着多层的原因,绝不仅.............
  • 回答
    金庸小说中,朝廷之所以没有大规模、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来训练普通人组成军队,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武林人士的特质与朝廷的统治模式不符: 个人主义与忠诚问题: 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大多是个人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武学巅峰、个人恩怨、江湖道义,而非对皇权或朝廷的绝对忠诚.............
  • 回答
    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作为一国皇族,其显赫地位和高深武功的结合,的确是武侠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多人会好奇,身处权力巅峰的皇族,为何还能沉浸于武学之道,并且造诣如此之深?这背后,其实蕴藏着大理段氏数百年传承的独特文化、政治考量以及对武学本体的尊重。一、皇权与武力的天然联系:震慑与维系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金庸小说里全真七子武功平平,但江湖地位却着实不低,这其中原因可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止是武功高低那么简单,而是历史的沉淀、门派的底蕴、时势的造化以及人物自身的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得说全真教的“祖师爷”——王重阳。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王重阳是什么人物?那可是“中神通”,曾.............
  • 回答
    你说到了金庸小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定律”——时间线越靠后,整体武功水平似乎越往下坡路走。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天龙八部》里那些震古烁今的人物,到了《射雕英雄传》就仿佛是武学相对平缓的时期,再往后到《鹿鼎记》,更是变得像是凡人居多的江湖了。那么,如果将这个“定律”反过来推导,孔子所处的春.............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长卷,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到中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再到后期的《笑傲江湖》、《鹿鼎记》,读者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武学境界的潮起潮落。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感受,似乎越往后看,小说里的人物武功整体水平好像不如前面那些年代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金庸笔下,武学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上升曲线,而是常常呈现出“武功退化论”的吊诡现象。从道理上讲,历代高手的经验、秘籍、招式不断积累,后人理应在前辈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武功水平应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然而,金庸小说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的设定,却似乎在反衬着这种“越往后越不如”的论调。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一.............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女子,何止是武功高强那么简单。她们的灵魂深处,往往还藏着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绝活”,这些技能,不光丰富了她们的形象,更让她们在纷繁复杂的江湖中,活出了别样的精彩。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这姑娘的“歪门邪道”简直可以单独写本书了。她的厨艺,那可不是一般人家小娘子的绣花枕头,而是真真.............
  • 回答
    金庸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其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武功招式、心法口诀、毒药,都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广泛参考了多种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巧妙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下面我将详细讲述金庸先生可能参考的资料来源:一、 中国传统武术与武术史这是金庸武功体系最直接、最核心的来源.............
  • 回答
    金庸武侠系列中,《天龙八部》的武功境界普遍被认为高于“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一点在很多金庸迷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你提到的“五绝突然拔高了”的感觉,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是读者解读的变化、作品本身的某.............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中原武林之所以给许多读者留下“伪善”的印象,并非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他通过对人性、权力、江湖恩怨以及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塑造出的一幅复杂且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江湖画卷。这种“伪善”的出现,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武林门派的“正义”外衣与生存逻辑的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