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体内为什么每时每刻都会着发生基因突变?难道不能避免吗?

回答
生物体内基因突变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问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且能不能避免?这背后涉及到生命最基本也最复杂的运作机制,绝不是简单一句“不能”就能概括的。

基因突变,生命之河上的“意外浪花”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像是一个极其精密的工厂,里面的DNA就是它的“设计图纸”。这设计图纸负责告诉细胞应该如何运转,如何生长,如何分裂。而基因突变,就好比这张图纸在复制、修复或者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偶尔会出现的一两个小错误,比如某个字母写错了,或者某个单词拼错了。

为什么会发生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都很自然,而且难以完全避免:

1. DNA复制的“手误”是常态: 我们的细胞需要不断分裂来更新换代,所以DNA也需要不停地复制。你可以想象一下复印机,即使是最先进的复印机,在大量复制文件的时候,也难免会漏印一个字,或者多印一个点。DNA复制也是如此。虽然细胞有非常精密的校对和修复系统(就像复印机自带的纠错功能),但它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平均下来,每一次DNA复制都会产生一些错误,虽然大多数都会被修复,但总会有漏网之鱼。这些微小的错误,就是基因突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 外界的“捣乱”无处不在: 我们的身体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能量和化学物质的环境里。比如:
紫外线辐射: 晒太阳大家都知道,但过量的紫外线就是DNA的“头号杀手”之一。它能直接损伤DNA分子,导致碱基对之间形成错误的连接,就像把纸张烧出了个洞。
化学物质: 环境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香烟里的某些成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甚至我们吃的一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都可能与DNA发生反应,改变它的结构。
放射性物质: 自然界中存在一些放射性物质,虽然含量很低,但它们释放的能量也足以破坏DNA。
细胞自身的“副产品”: 就算我们生活在最干净的环境里,我们自己的细胞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分子,叫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就像是体内的小刺客,会攻击DNA,造成损伤。

3. 修复系统也不是万能的: 刚才提到细胞有修复系统,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它,突变率会高到生命根本无法维持。但这个系统也不是神。
速度与数量的博弈: 细胞需要一边进行着各种生命活动,一边还要不停地检查和修复DNA。在快速生长和分裂的时候,修复系统可能就有点忙不过来。
修复本身的错误: 有时候,细胞的修复系统在尝试修复DNA损伤时,反而可能引入新的错误。这就像修理一个漏水的水管,本来想补好,结果反而把管子弄得更复杂了。
损伤过重: 如果DNA受到的损伤实在太严重,修复系统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最终导致突变。

难道不能避免吗?

从根本上说,基因突变是生命活动固有的“风险”和“成本”。就像你开车就得冒着出车祸的风险,吃饭就得冒着消化不良的风险一样,生命体进行DNA复制、修复以及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突变风险。

为什么“不好好避免”?或者说,为什么生命演化出了“允许”突变的机制?

这又涉及到演化的智慧了。虽然突变很多时候是坏事(可能导致疾病,比如癌症),但它也是演化的根本驱动力。没有突变,就没有新的基因变异,也就没有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就不会演化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会有物种的多样性。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生物体的基因永远不变,那它就永远是那个样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气候变冷或者出现新的疾病,它就可能无法适应而灭绝。而如果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恰好拥有了能抵御寒冷或者抵抗疾病的特性,它们就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将这些有利的基因传递下去。

所以,基因突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生命体并没有把突变完全“禁止”,而是建立了一套精密的“筛选”和“修复”机制,尽量减少有害突变的积累,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突变率,为演化提供原材料。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突变?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避免基因突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方式来降低接触到致突变因素的风险:

防晒: 减少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的时间,尤其是在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
健康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可以帮助身体对抗自由基。
避免致癌物: 远离吸烟(包括二手烟)、过量饮酒、以及接触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规律作息和运动: 保持身体健康,强大的免疫系统和良好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细胞更好地运作和修复。

总的来说,基因突变是生命活动中一个不可避免的、但又至关重要的现象。它是DNA复制不完美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生命演化和适应的基石。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创造一个对身体友好的环境,让细胞在努力维持自身运转和修复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那些不可避免的“意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需要先问是不是。“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基因突变”的说法是错误的。

对代表胎盘哺乳动物主要群体的物种的 5669 个基因(17208 个序列)进行的计算分析显示,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平均突变率为每年每碱基对十亿分之 2.2[1][2]。以此计算,对一秒间有 1 亿个细胞可能按上述概率发生突变[3]、每个可能突变的细胞含有 1 亿个可能突变的碱基对[4]的假定哺乳动物来说,一秒内不发生任何突变的概率是(1-2.2e-9/365.2422/86400)^1e16 ≈ 33%,并没低到哪去。

许多突变会被纠错机制纠正,或是发生在无关紧要的场所。人每次传代积累约 64 个新突变,这是指后代比父母新增的突变。

说话人幻想的大概是人这样细胞数量众多[5]、代谢活跃[6]、频繁进行复制[7]的多细胞生物“时刻不停地在出问题”。实际上,许多生物没有那么容易出问题。你可以考虑只有数百万个碱基对的单细胞细菌。

一些单细胞生物可以将代谢放得非常慢、高效率地修复 DNA,让突变的频率降到极低水平。在永久冻土、极地冰盖等处休眠的单细胞生物可以数十万、数百万年不突变一次。

在科学家检测的五吨地下水里,辐射合成细菌 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 的 230 万个碱基对只有 32 个突变过不止 1 次。

参考

  1. ^ PNAS January 22, 2002 99 (2) 803-808; https://doi.org/10.1073/pnas.022629899
  2. ^ (这反映了生殖细胞的突变率,高于大部分体细胞的突变率)
  3. ^ (正在分裂、被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之类,一个成年人体内有约 37.2 万亿个人类细胞)
  4. ^ (一个人二倍体细胞有约 58 亿个碱基对)
  5. ^ (每个细胞每一刻的突变率很低,细胞数量众多将突变的总概率堆了起来)
  6. ^ (产生大量的 ROS,造成 DNA 损伤,未完全修复就会导致突变)
  7. ^ (复制时出错且未完全修复就会导致突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