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生物体内体细胞的全能性能表达吗?

回答
生物体内的体细胞,严格来说,并不具备植物学意义上的“全能性”,也就是从单个体细胞就能重新发育成一个完整、独立、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但如果我们更宽泛地理解“全能性”,那情况就复杂且值得细说了。

体细胞并非植物那种“全能”

在植物生物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这意味着从一株植物的叶片、茎段,甚至愈伤组织,都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在适宜的培养基和环境下,诱导出完整的植株。这些植物体细胞保留了发育成根、茎、叶、花、果实等所有器官的潜能。这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经常进行植物克隆的原理。

动物体细胞的“潜能”:有限但非全然丧失

与植物不同,动物的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高度的分化和“基因沉默”。细胞在分化成特定组织(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皮肤细胞)时,会选择性地开启或关闭某些基因,从而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和形态。一旦细胞高度分化,比如一个神经细胞,它就已经失去了发育成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神经细胞即便再怎么培养,也无法重新生成一个肌肉细胞,更别提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了。

那么,体细胞的“全能性”还能不能表达呢?

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定义“表达”以及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层面的能力了。

1. “全能性”在“细胞层面”的有限表达——再分化能力:
虽然动物体细胞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绝对全能性,但它们并未完全丧失分化潜能。许多体细胞仍保有一定的“多能性”或“寡能性”。

多能性(Pluripotency): 这是指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但通常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例如,胚胎干细胞(ESC)就具有高度的多能性,可以分化成构成身体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细胞(但通常排除胎盘等胚外组织)。虽然ESC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体细胞”,但它们是早期发育过程中的细胞。
组织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 随着动物体发育成熟,在许多组织中仍存在着成体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通常具有较窄的分化范围,只能分化成其所在组织的特定细胞类型。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皮肤基底层的表皮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表皮细胞。这些成体干细胞就像是身体内的“修复队”,在损伤或衰老时,它们能够分裂并分化成新的细胞,维持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在“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特定细胞”方面,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全能性”。

2. “全能性”在“技术层面”的“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进展,它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体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新希望。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将已经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如皮肤细胞)“重编程”回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iPSC)。

iPSC技术的出现,表明了动物体细胞的基因组并未永久性地“丢失”其全能性信息,只是这些信息在分化过程中被“暂时性地关闭”了。通过外源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 Yamanaka factors ),可以“重启”这些被关闭的基因,使得体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技术原理: 简单来说,就像你有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百科全书,但平时你只翻阅其中几页来做特定的工作。基因也是如此,分化过程就是选择性地阅读和执行部分指令。而iPSC技术,则像是你把这本百科全书重新“初始化”,让所有页面都有可能被再次翻阅和利用。
“全能性”的表达形式: iPSC并非能够直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至少目前技术上还很难做到,且伦理上存在争议)。它们表达的是一种“多能性”,即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如神经元、心肌细胞、肝细胞等。这为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细胞治疗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体细胞的“潜能”在特定技术条件下是可以被“表达”出来的,只不过这种表达形式是“重返多能”,而非“直接发育成个体”。

3. 体细胞的“细胞身份”与“潜在可塑性”:
即使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环境下,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例如,某些细胞在炎症或损伤时,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形态或功能上的改变,甚至可以分化成邻近组织的细胞类型(称为“细胞间转化”或“旁分泌诱导分化”)。但这通常是有限的,并非“全能”的展现。

总结一下:

植物体细胞: 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全能性”,能够通过组织培养发育成完整植株。
动物体细胞: 不具备植物那种从单个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能性”。
然而,动物体细胞的“潜能”并非完全丧失:
组织干细胞在体内维持着有限的再生和分化能力,可以被视为“部分全能性”的自然表达。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证明,通过技术手段,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可以被“重编程”回多能状态,这是一种“重新激活”或“表达”其潜藏的“全能性”(确切地说,是多能性)。

所以,如果你问的是“是否能从一个普通皮肤细胞长出一个完整的人”,答案是“不能”。但如果你问的是“这些细胞内部是否还保留着能够重新变得‘万能’的潜力”,那答案是“是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这种“潜力”的表达,就是iPSC技术的核心意义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但是体细胞具有Totipotency/全能性的物种相当少,例如水螅全能干细胞、涡虫成神经细胞之类动物细胞可以在体内的其他任何细胞受损时分裂、分化去修理身体。

中学阶段谈论的“细胞全能性”指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完整个体所需的所有类型的细胞(包括个体发育过程中必要的附属细胞)的潜能,主要关注哺乳动物:

  • Totipotency/全能性,可形成包括胎盘等胚外组织在内的新个体。受精卵的分化能力。
  • Pluripotency/多能性,可形成三个胚层的所有细胞类型。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等的分化能力。哺乳动物的干细胞不能发育成滋养层的细胞,用干细胞培养出胚胎的实验需要取四倍体囊胚之类“只能发育成滋养层”的东西配合。
  • Multipotency/多潜能性(多分化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但未覆盖三个胚层的所有类型。
  • Oligopotency/寡能性,可分化成限定的数种细胞。
  • Unipotency/单能性,可分化成限定的一种细胞。

动物体内不同类型的体细胞有着不同的突变负荷(例如皮肤细胞可能由于暴露于太阳紫外线而具有更多的突变),在诱导过程中扩展起始细胞群体所需的时间和分化能力是有差异的,并不是随便哪种体细胞都能诱导为iPS细胞,同一种体细胞未必都能诱导为iPS细胞,诱导出来的每个iPS细胞的性能并不均一。

动物体内还有一些体细胞失去了部分基因组(例如马蛔虫的体细胞),抑或失去了细胞核(例如人的红细胞),这样的细胞连“细胞核的全能性”都不具备。

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动物的体细胞不具有Totipotency/全能性。如果你使用的教材将细胞潜能统统称为“全能性”、谈论不同细胞的“全能性的多少”,那谈论的其实就是多能性、多潜能性、寡能性、单能性。

中学生物课本里的问题很多。在参加中学阶段的各种考试的时候,读者应该按考试要求答题。

例如:

过去认为,植物细胞分化之后,通常只要是细胞核完整的细胞类型就可以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脱分化为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长发育为整个植株,因此中学课本会说“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近年来,关于植物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业已推翻了这样的想法,但是课本还没有改。

动物细胞分化至囊胚、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之后,往往即便脱分化也不能重新取得全能性,只能分化成一部分细胞类型。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并不具有全能性。但是,动物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可以带有本物种的细胞核应有的全套遗传物质,往往可以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与受精卵同等的全能性。因此,中学课本会说“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中学课本多关注“已分化的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动物早期卵裂球细胞[1],偶尔还谈谈孤雌生殖的动物的卵细胞的全能性),较少谈论未分化的受精卵。按必修一对“已分化”的限定,受精卵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

参考

  1. ^ 通常限制在第2~第16个细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物体内的体细胞,严格来说,并不具备植物学意义上的“全能性”,也就是从单个体细胞就能重新发育成一个完整、独立、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但如果我们更宽泛地理解“全能性”,那情况就复杂且值得细说了。体细胞并非植物那种“全能”在植物生物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这意味着从一株植物的叶片、茎段,.............
  • 回答
    在体制内,被领导边缘化是一种让人心焦的经历,但也是一个深入骨髓的学习机会。它逼着你放下过去的光环,审视自己在组织中的真实位置,并开始领悟那些深藏不露的生存法则。这绝非易事,但如果你能从中汲取教训,不仅能让自己重新站稳脚跟,更能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首先,我们要理解“边缘化”的本质。被边缘.............
  • 回答
    看到“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中超过四分之三进体制”这样的数据,确实能让人产生不少联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顶尖名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对“体制内”的青睐。这股趋势,我觉得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回想过去,可能大家对名校毕.............
  • 回答
    “没进体制内的人,感觉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句话,最近在我身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我一个大学同学,工作能力很强,人也聪明,本来在一家挺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去年公司裁员,他很不幸地被卷进去了。找了几个月工作,虽然能力够,但面试机会却寥寥无几,或者拿到offer的薪资和之前比起来,简直是“骨折价.............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大家在准备公考或者刚踏入体制内时,都会反复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名校生和双非院校的学生在公务员体制内的发展,我只能说,有差别,但并非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鸿沟,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得实话实说,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下:一、 入职初期的“光环效应”与起点优势: 名校生: .............
  • 回答
    体制内的事,很多时候不是看你能力多强,而是看你运气有多好。要是运气不好,直接被扔进一个出力不讨好的部门,那滋味,可真是够呛。别说干出什么成绩了,能不把自己搭进去,就谢天谢地了。那你说,遇上这倒霉事儿,怎么才能活下来?这活儿得细细掰扯。首先,得认清现实,别指望什么“埋头苦干,终会被看见”。在很多出力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体大小、遗传物质和细胞结构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直接地说,“细胞核域大小、遗传物质的量·尺寸、染色体数”越多/越大,并不绝对等于生物体的体积就越大/越壮。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正相关。我们来一步步拆解这个问题,争取把它讲得透彻,并且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生物体内的细胞比作“公有制”的实现,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但要说“几十亿细胞可不可以看作已经实现了公有”,答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其中的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公有”。在社会学和经济学语境下,“公有”通常指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并由社会.............
  • 回答
    生物体内基因突变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你问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且能不能避免?这背后涉及到生命最基本也最复杂的运作机制,绝不是简单一句“不能”就能概括的。基因突变,生命之河上的“意外浪花”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像是一个极其精密的工厂,里面的DNA就是它的“设计图纸”.............
  • 回答
    生物体内存在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分子结构中的双键之所以没有形成共轭排列,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化学和进化上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共轭双键的特性。当脂肪酸分子中存在两个或多个双键,并且它们之间只隔着一个单键时,就形成了共轭双键。这种结构会使得π电子能够发生离域,从而让整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RNA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一个非常有趣且关键的平衡点。简单来说,RNA之所以在生物体内大多数时候以单链形式存在,是其承担多样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双链RNA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稳定,却不如单链RNA那样“灵活”,难以完成那些精细而多变的任务。我们先从双链RNA的稳定性说起。为什么说它稳.............
  • 回答
    关于核废水中存在的放射性氚,很多人关心它是否会在生物体内富集。简单来说,氚在生物体内确实存在一定的富集,但其性质使得这种富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某些重金属(比如汞)的生物富集有所不同,而且它在生物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让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什么是氚?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氚”。氚(Tritium,.............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拥有生物界内最大的基因库这个问题,答案需要更细致地来探讨,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基因库”这个概念,以及人类基因组在其中的位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基因库”在这里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的“基因库”可能包含两种含义:1. 物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总量:这是.............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生命演化的漫长河流,去追溯神经细胞的起源。这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第一颗恒星的诞生之地。神经细胞的黎明:从简单的感应到协调的行动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生命形式都有神经细胞。想想那些静静生长在岩石上的海绵,它们是多细胞生物,但没有真正的神经组织,也没有我们熟悉的神经元。.............
  • 回答
    一百年内,数不清的生命将消失,这是一个沉重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我们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感受。首先,从宏观的生命演化角度看,这是一种必然的循环。地球上的生命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巨大系统。从我们所知的地质历史来看,无数的物种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然后又因为.............
  • 回答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留下的“石棺”(Sarcophagus)内部是否存在生命体,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但并非完全为零”,而且这里的“生命体”更多指的是微生物,而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复杂动植物。首先,我们要明白“石棺”是什么。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
  • 回答
    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智慧生命,那么宇宙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区别,从一个主观、体验性的角度来看,将荡然无存。然而,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从物理学、哲学,甚至是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么即使没有智慧生命的“注视”或“感知”,差异依然是深刻且根本的。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最直观的层面:没有观察者,就没.............
  • 回答
    想象一下,在某个星球上,生存环境异常严酷,资源极其匮乏,而竞争者数量又庞大得吓人。在这种极端“内卷”的条件下,生物进化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我们不妨称它们为“卷角兽”。卷角兽的外形,首先就会让人大跌眼镜。它们的身体结构高度紧凑,几乎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或肌肉。每一个部位的比例都经过了极致的优化,.............
  • 回答
    生物高学历科研工作者的技能,特别是那些低学历劳动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的,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而是融合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精湛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持续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多年的系统性培养和大量的实践来内化。首先,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概念理解是基础。一名生.............
  •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事件,确实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可能的原因、引发的争议以及长远的影响。事件本身及具体表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劝阻”并非是指强硬的禁止或惩罚性措施,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出“不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